01.21 劉邦封吳芮和無諸為王有什麼政治意義?


劉邦封吳芮和無諸為王有什麼政治意義?

楚漢戰爭之後,國家已經千瘡百孔,民生亟待恢復,安定,已經成為了這個時期的主流聲音。可是,新建立的漢朝面臨的問題很多,其中,尤以南方吳越之地和楚地的安定問題最為突出。

自秦朝實行郡縣制以來,中央集權制的優勢已經逐步顯現出來,雖然秦朝已亡,但並不是亡於中央集權,而是亡於過度使用民力,以至於給了六國貴族遺存們以死灰復燃的機會。因此,劉邦在未稱帝時為了兌現和韓信、彭越等人的承諾,封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是不符合時代發展進程的,是一種歷史的倒退。但是,劉邦為了安撫功臣,不希望在立國之初就留下殺功臣的惡名,做出了一系列的妥協,封功臣為王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說劉邦封韓信、彭越、英布等功臣們為王,算是劉邦的一種政治承諾和妥協,可是,劉邦在未封其他功臣和子弟們之前,卻主動封吳芮為長沙王、無諸為閩越王就是高瞻遠矚的一項政治長線投資了。

劉邦封吳芮和無諸為王有什麼政治意義?

吳芮和無諸

吳芮,吳王夫差之後,是第一個起兵響應“大澤鄉起義”的秦朝官吏。在歸附項羽後,也隨著項羽南征北戰,立下過戰功。其女婿英布更是受到項羽重用,被封為九江王。秦滅後,吳芮因戰功被項羽封為衡山王。

楚漢戰爭中,吳芮並沒有站在項羽一邊,而是在張良的勸說下,投靠了劉邦。但是,吳芮並沒有加入到劉邦軍中直接與項羽作戰,而是負責保護漢軍的糧道。

熟悉楚漢之戰歷史的朋友們可能會知道,楚漢之戰的主戰場主要集中在滎陽一帶,而劉邦的根據地在漢中和關中,千里運糧損耗巨大,選擇哪條線路很關鍵。竊以為,蕭何很有可能沒有走漢中—陳倉—散關—咸陽—崤函古道(或武關)—洛陽—滎陽一線,而是走了漢中—上庸—南陽—洛陽—滎陽一線。

走這條線路的好處有兩點,一是可以利用漢水運糧直接到上庸,再走陸路,最少可以節省上千裡的距離和大量的民夫耗費;二是吳芮在張良的勸說下已經投靠了劉邦,可以利用吳芮保護從上庸到洛陽這一線的路途安全。衡山國疆域西北角是信陽,從此地出兵正好具備保護蕭何糧道的條件。而且,衡山國與英布的九江國臨近,英布又是吳芮的女婿,英布即使知道吳芮替劉邦保護糧道,相信他也不會出賣吳芮。

所以說,吳芮雖然沒有在正面戰場上與項羽直接對抗,但是其護糧的功勞也不在小,只不過名聲不顯罷了。

劉邦封吳芮和無諸為王有什麼政治意義?

無諸,越王勾踐之後。在秦朝統一後,由閩越王被降為君長。後雖然跟隨項羽滅秦,但屬於打醬油似的人物,沒有太大的功勞。楚漢戰爭時,無諸又跟隨劉邦與項羽對抗,也沒有什麼顯著的功勞。以無諸的戰功而言,不僅離韓信、彭越等人相差甚遠,就連劉邦手下的大將們,如樊噲、周勃之輩的戰功也遠超於他。

可是,劉邦偏偏封了吳芮和無諸這兩位戰功並不明顯的二人為王,他是出於什麼樣的政治考慮呢?

劉邦封吳芮和無諸為王的政治考慮

秦末農民起義軍山頭眾多,不僅匯聚了六國殘餘貴族,還包括如原吳國、越國等已經早就滅亡了的老牌諸侯國。相對於在楚漢戰爭中協助自己擊敗項羽,建立漢朝的私功而言,滅掉秦朝之功,就是公功。所以,劉邦在封吳芮和無諸為王的時候,並沒有以二人在楚漢戰爭中私功的名義封賞,而是以滅秦之公功封賞,這就體現出了劉邦的出發點是站在天下大公的立場上,這就堵住了很多認為吳芮和無諸在楚漢戰爭中功薄賞厚的不滿。

那麼,劉邦這麼做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劉邦封吳芮和無諸為王有什麼政治意義?

楚漢戰爭主要發生在北方,尤其是彭城(今徐州)、滎陽一線,而南方的吳越之地和楚地基本無戰事。秦朝滅亡之後,國家機器基本停擺,後來雖然有項羽分封,但是楚漢戰爭頻仍,根本無力來進行國家建設。所以說,南方基本處於無主狀態。雖有如吳芮、無諸等項羽分封的諸侯王們坐鎮,但是隨著項羽的滅亡,新興的漢朝又因連年征戰,國力匱乏,民心厭戰,已經沒有餘力再南下去鎮撫那片遼闊的疆域了,因此,南方吳越之地和楚地隨時會有失控的危險。

南方吳越和楚地雖然早就被秦朝佔據,但是控制能力偏弱,尤其是吳越之地,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正式歸化中央王朝。在這種局面下,漢朝急需強有力的人物能夠控住南方的局面,南方強有力的人物則急需被漢朝認可,給予他們名分,以利於他們控住局面。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劉邦才封吳芮和無諸為王。

按理說,南方吳越之地和楚地的安定問題在漢初雖是隱患,卻並沒有馬上顯現出來,但劉邦未雨綢繆,治亂於未亂,封吳芮和無諸這兩位原吳國和越國的後裔為王,依靠他們來鎮撫南方,可謂是神來之筆。這也體現出劉邦具有非常高的政治智慧。

劉邦封吳芮和無諸為王有什麼政治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