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諸葛恪如何解決東吳的“老大難”——丹陽山越?


諸葛恪如何解決東吳的“老大難”——丹陽山越?

從地盤上來看,東吳的地盤還是很大的。但是就如蜀漢有南中地區一樣,東吳內部也有一個難以處理的問題。東吳有很多山地,其中居住著一批山越人。有的山越人支持孫氏的統治,有的山越人反對孫氏的統治。他們依託山川之險,不服從東吳的管控。面對這些山越人,東吳也進行了很多次的戰役,東吳的一些將領也是靠征討山越起家,以此建立功勳手握資本,成為東吳的重要將領。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諸葛恪對丹陽山越的戰役——“諸葛恪討山越之役”。

諸葛恪如何解決東吳的“老大難”——丹陽山越?

長期存在的丹陽山越問題

山越一直以來都是孫氏政權長期面對的一個問題。孫策進入江東的時候,就受到嚴白虎為首的山越勢力的反對;孫權上位之後,本意向西拓展,全據長江防線從而進入益州,完成魯肅以及甘寧提出的“天下二分之計”,而從孫策遇刺的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到“赤壁之戰”爆發的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孫權才堪堪擊敗江夏的黃祖,很大的精力都放在討平山越上;之後山越的問題也一直存在,甚至持續到東吳後主孫皓在位時期。

諸葛恪如何解決東吳的“老大難”——丹陽山越?

山越分佈範圍非常廣泛,不僅僅侷限於丹陽郡。其中反對孫氏統治的山越不出賦稅,脫離孫氏的控制,並且容易與北方聯合起來,反抗孫氏。這些山越與蜀漢的南中地區還有不同。蜀漢的南中地區地處偏遠,即便失去控制,一時半會也不會威脅到蜀漢的統治;而東吳的山越分佈在揚州各個郡縣,包括與北方政權以及東吳政治中心相鄰的地區。這些不穩定因素給孫權造成很大的困擾。我們先看看《三國志》中對山越的評價。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時揚、越蠻夷多未平集,內難未弭,故權卑辭上書,求自改厲。”

《三國志·吳書·賀全呂周鍾離傳》陳壽總評:“山越好為叛亂,難安易動,是以孫權不遑外御,卑詞魏氏。”

《三國志·吳書·張溫傳》:“權謂溫曰:‘……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構於蜀。’”

諸葛恪如何解決東吳的“老大難”——丹陽山越?

由此可見山越的存在確實給孫權的統治造成了一定的困擾,甚至影響到東吳的對外關係。他們不服從東吳的管理,導致東吳在財政和兵源上的缺失,本身也是東吳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孫權以及一些東吳將領經常對山越發動進攻,削弱反抗勢力,從中吸收兵源補充國防。諸葛恪征討山越,其目的也是為東吳徵收四萬的兵力。那麼這個過程究竟順利嗎?

《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屢自求乞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萬。”

諸葛恪如何解決東吳的“老大難”——丹陽山越?

難以根治的丹陽山越

山越人長期居住於山嶺之間,具有強健的體魄和豐富的山地作戰經驗,在山嶺之間行動靈活。關於山越人的構成,一直以來存在爭議。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山越人的生產能力並不低。他們以農業生產為主,也有開採銅礦、鐵礦並且打造鎧甲、兵刃的技術。可以說一個裝備兵器的山越人在山地的作戰能力應該是很高的。

諸葛恪如何解決東吳的“老大難”——丹陽山越?

當然山越人再厲害,說到底也就是一些鬆散的地方武裝,相對於東吳的正規軍來說,戰鬥力還是有不足。但是東吳軍隊擊敗山越人很容易,剿滅山越人卻極為困難。首先是地理環境上的困難。山越居住於山地之間,我們看三國時期的地圖,丹陽郡與吳郡、會稽郡、鄱陽郡(從豫章郡劃分)、新都郡(從丹陽郡劃分)相鄰,山地簡直連成一片。山越人熟悉地形,便於躲藏,東吳軍隊卻受到很大的限制。其次是山越人避免與東吳軍隊發生正面衝突。一旦與東吳軍隊作戰失敗,立刻四散奔逃,藏身於山嶺之間,東吳軍隊無法將他們集中到一起剿滅,擊潰山越也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這個問題一直襬在這裡。東吳向丹陽郡徵兵,也僅能從山地以外的一些縣城徵兵,對山地內的山越人實在有些束手無策。諸葛恪自發申請收服丹陽山越,很多人包括其父諸葛瑾都不看好。

《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雖前發兵,徒得外縣平民而已,其餘深遠,莫能禽盡……眾議鹹以丹楊地勢險阻,與吳郡、會稽、新都、鄱陽四郡鄰接,周旋數千裡,山谷萬重……山出銅鐵,自鑄甲兵……其戰則蜂至,敗則鳥竄,自前世以來,不能羈也。”

諸葛恪如何解決東吳的“老大難”——丹陽山越?

諸葛恪“請君入甕”的戰略

諸葛恪深知進入山地集中剿滅山越的困難實在太大,前人沒有成功,自己也不太可能成功。於是他改變策略,由“打進去”轉為“逼出來”。諸葛恪的戰略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對丹陽山越分割包圍;二是消耗山越人的糧食;三是攻心為上。

諸葛恪如何解決東吳的“老大難”——丹陽山越?

1. 諸葛恪到丹陽之後,先通知丹陽郡周圍的吳郡、會稽郡、鄱陽郡、新都郡守衛自己的郡界,防止丹陽山越進入其他四郡;並且將已經服從東吳統治的山越集中起來安置,防止他們與丹陽山越再度聯合。這樣一來,諸葛恪就將丹陽山越集中到丹陽郡之中,縮小他們的活動範圍,斷絕外部的聯繫。

2. 即便如此,丹陽郡的山地仍然很廣泛。諸葛恪並不主動進攻山越,而是先在山地中修建隔離工事,佔據險要地形。等到山越人的莊稼成熟之後,就派兵割收。如果山越人來救,那就會與東吳軍隊正面碰撞,自投羅網;如果不救,那麼就沒有糧食吃。等到存糧消耗殆盡,新糧無法收穫,有部分山越人就堅持不下去了,陸續出山投降東吳。

諸葛恪如何解決東吳的“老大難”——丹陽山越?

3. 先投降東吳的山越人被諸葛恪當做一面旗幟。諸葛恪採取攻心為上的策略,下令安撫這些山越人,只遷徙他們到其他縣城,不能抓捕囚禁。有一個叫做周遺的山越人假裝投降,內心仍然打算髮起叛亂,被臼陽縣長鬍伉抓捕。諸葛恪為了貫徹攻心為上的策略,不惜誅殺胡伉,向剩餘的丹陽山越示好。這個策略果然奏效,山越人知道自己出山也沒有性命之憂,如果不出山就會飢困而死,權衡利弊之下,只能攜老扶幼,歸附東吳政權。諸葛恪從中吸取四萬青壯充軍,完成自己的承諾,另外還有至少超過六萬人口的勞動力。丹陽山越的問題終於被解決。

諸葛恪如何解決東吳的“老大難”——丹陽山越?

小結

從嘉禾三年(即公元234年)八月到嘉禾六年(即公元237年)十月,“諸葛恪討山越之役”持續了三年的時間,諸葛恪不與山越正面交鋒,從最基礎的物質條件——糧食上入手,採取包圍(限制地理環境)、消耗(破壞山越生存條件)、攻心(瓦解抵抗心理)的策略,可以說是環環相扣,用極小的代價解決了長期困擾東吳政權的丹陽山越,為孫權帶來四萬士兵和大量平民。這次討伐山越的戰爭足以體現諸葛恪的軍事能力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