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後諸葛亮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角色,但因爲什麼他如此謹慎?

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地位是諸葛亮的人生理想, 也是無數權力追求者們所仰慕的,但事實上諸葛亮的仕途並不美好。正所謂高處 不勝寒,諸葛亮幾十年的政治生涯無異於“刀尖的上舞蹈”,因為稍有不甚,就 會家破人亡。

“諸葛一生唯謹慎”是毛澤東對諸葛亮一生的評價。

劉備死後諸葛亮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角色,但因為什麼他如此謹慎?

的確,小心謹慎貫穿了諸葛亮的一生。平定南方,害怕別人勝任不了,親 自為之;北伐中原,始終不採納魏延兵出子午谷的所謂“冒險計劃”;生活中 不置田產,家無餘財。臨死之前還上疏後主說,成都家裡有桑樹八百株,薄田 十五頃,一家人衣食自己有餘,希望朝廷不要給予額外的賞賜。

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握重兵的託孤老臣,為何卻如此小心謹慎呢? 首先,我們要從諸葛亮所處的政治環境說起。

諸葛亮才能過人,這點劉家父子十分清楚。大家都知道劉備在永安病篤時說的那句著名的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 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這句話就看怎麼理解了,當年孫權曾經這樣評價過周瑜:“公瑾文武籌略, 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劉備死後諸葛亮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角色,但因為什麼他如此謹慎?

意思是說:周瑜文武兼備,很難有人與之相比。周瑜氣量大,能容人,恐 怕不久就將自立為王,不跟我幹了。

反過頭來再看劉備託孤時的那句話,真的不是句什麼好話。

君臣之間沒有絲毫的信任關係,劉家已經把最壞的可能都想到了。諸葛亮 能不小心慎謹地為人處事嗎?

至於軍事上,.諸葛亮為什麼也要小心謹慎呢?

我們拋開關於諸葛亮的事情,往後翻一翻江東的歷史,似乎可以找到問題 的答案。

事情要從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說起。

我們知道,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一直在江東擔任要職,諸葛瑾有個兒子叫 諸葛恪。孫權死後,諸葛恪在東吳的地位與當年諸葛亮在西蜀的情況好有一比。 而諸葛恪就是因為一場戰役的失利引發了政治危機,最後被滅三族,子孫悉數 被殺。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孫權臨死時將幼子託付給了以諸葛恪為首的老臣,封諸葛恪為大將軍、太 子太傅,並且,諸葛恪在孫峻的幫助下,剷除了以孫弘為首的反對勢力,權傾 朝野。諸葛恪總攬大權後,開始大規模興師北伐。

吳軍先是圍攻新城,當然,這個新城不是當年孟達所駐守的東三郡新城, 而是淮南的一個軍事重鎮。當時,諸葛恪率大軍進攻一個月之久,未能取勝。 由於天氣炎熱,士兵中半數以上的人染病,吳軍非戰鬥減員嚴重。但諸葛恪卻 剛愎自用,堅持攻城,為了取得戰果,諸葛恪不惜動用高壓手段,革職了一批

劉備死後諸葛亮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角色,但因為什麼他如此謹慎?

將領。剩下的人受不了諸葛亮恪的高壓政策,投降魏國。一時間,東吳部隊軍 心大亂。

戰爭就是這樣,打贏了,哪怕是慘勝,也可以一勝遮百醜;打輸了,所有 的問題就會全部暴露出來。重了會破家失國,輕了也會像我們今天足球隊的主 帥一樣被輕易換掉。

由於攻打新城的戰鬥失利,曾經支持過諸葛恪的孫峻,為了推卸責任,組 織了一起宮廷政變,殺死諸葛恪,並夷其三族。

當年諸葛恪計劃大舉伐魏的時候,西蜀大將張嶷還曾寫信給諸葛恪的堂 弟,也就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想通過諸葛瞻勸說諸恪謹慎行事。張嶷在 信上說,諸葛恪“離少主,履敵庭,恐非良計長算之術也。”《三國志•蜀書•張 嶷傳》)。諸葛恪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驗證了張嶷的真知灼見。

劉備死後諸葛亮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角色,但因為什麼他如此謹慎?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諸葛亮,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他為什麼要在軍事上 謹慎行事了。

對諸葛亮而言,哪怕是一次戰爭的失利,都極有可能像後來的諸葛恪那樣 被人搞掉,所以諸葛亮只能千萬小心,確保自己的身家性命。如果連命都保不 住,還談什麼北伐事業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