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

吳藝福


嘉靖至萬曆年間的內閣爭鬥,說白了其實主要是首輔之爭,也是權力之爭。

文人相輕古來有之,加上個人的地域、出身、師承、學派的不同,更加大了他們之間的矛盾,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權力的分配問題。

自從朱元璋因“胡惟庸案”廢黜了中書省和宰相後,就建立了早期的內閣雛形,“大學士輔政”制度,大學士的主要權力只是顧問,並沒有參政議政的權力。建文四年,大學士又改稱為學士,具體職能還是延續朱元璋時期的性質。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由於他經常御駕親征,不能對政務面面俱到,就派解縉、胡廣、楊榮入值文淵閣,內閣就此產生。但這時的內閣並沒有具體的實權,它的工作性質就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到明成祖朱棣的兒子朱高熾繼位,任命東宮舊臣楊榮、楊士奇入內閣,因為這二人本身都兼任尚書職位,使得內閣權力開始加重。

景泰年間,王文以吏部尚書的身份進入內閣後,內閣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基本上已經可以和皇帝相抗衡了。嘉靖朝時嚴嵩由於他在內閣任職二十餘年,造成了他的權力已經與事實上的宰相別無二致了。到萬曆朝張居正任內閣首輔時,因為萬曆年幼,使得皇權失控,張居正已經相當於現代的一國首相了。

正是因為內閣權力的巨大,就造成了朝野上下為之爭鬥的遊戲。從嘉靖朝嚴嵩任內閣首輔開始,以嚴嵩為首的利益群體逐步形成。同時次輔徐階也有意識的建立了自己的利益團隊,與嚴嵩相抗。自此開始直到明末,這種鬥爭幾乎沒有停息。

在嘉靖和萬曆兩朝,基本每年都有尚書這一級別的官員被罷官,主要原因就是內閣大臣都兼任六部尚書,只有擔任了尚書職位,才能進入內閣,進入內閣就代表掌握了權力。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嘉靖和萬曆兩朝,對內閣大臣的任用期限、權力的大小,都沒有明確的定例,內閣首輔和其餘閣臣之間的權力相差巨大,這也加劇了大臣相互間的爭鬥激烈程度。

這種愈演愈烈的爭鬥,致使大明朝野日益腐敗,直至大明王朝轟然倒塌的時刻也沒有停息。





瀋陽有青山


不是嘉靖至萬曆期間的內閣爭鬥頻繁,而是

明朝中後期都是這樣,或者說,就是從嘉靖朝的張驄開始的

正因為嘉靖朝至萬曆這段時間的內閣能人輩出,所以更突出了鬥爭。

7次科舉也名落孫山的張驄憑著“大禮議”事件而平步青雲。

後來為人豪邁,才能過人,縱橫議論的夏言趁張驄年老病倒而取代他的位置,成為內閣首輔。後被嚴嵩和嚴世蕃父子迫害至死,夏言死後,嚴嵩禍國殃民,專擅國政近十五年之久。

而得到夏言提拔的徐階,在隱忍16年後終於一舉解決嚴黨,將國家撥亂反正,帝國正常走回正軌。隆慶二年徐階主動讓位致仕,內閣由高拱主理,之後被張居正和馮保聯合幹掉,皇帝勒令其致仕,後卒與家中

在打倒所有對手後,張居正在內有馮保管公章,外有戚繼光守邊界的情況下,一生鞠躬盡瘁,勵精圖治,奮發有為,解除了明朝政治經濟危機,一度促成了“萬曆中興”。

內閣人數通常3-7人,但首輔的位置只有一個,而首輔、次輔界限嚴格,首輔之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尤其是掌握票擬權, 次輔不敢與之抗衡。 在內閣之外,內閣首輔也已成為文臣之首。故大家都想盡辦法爭奪這一位置,在論資排輩的明代,要想往前爬,只能把前面的鬥倒,所以就產生了鬥爭。

除了只顧保住自己的位置而不顧國家的嚴嵩,其餘幾位其實都是同一類人,目的都是坐上首輔位置,顯示自己的權力,然後為國家做事,為人民謀福利!

在張居正之後,內閣的爭鬥並沒有消停減少,申時行,王錫爵,童一貫,葉向高等都依然繼續著鬥爭,並且還結黨營私,出現了東林黨,浙黨,閹黨等,越演越烈。

正所謂,明亡,實亡於黨爭。




古今事皆付笑談中


內閣爭鬥,對於皇帝來說是有利的,便於皇帝制衡。內閣的爭鬥都是皇帝默認的,其實內閣沒有實權,皇帝說撤誰就撤誰,皇帝不聽他們的意見,內閣就是個擺設,由於從嘉靖到萬曆,這三位皇帝都有他們的性格缺陷,使得內閣爭鬥一直沒有停止。

嘉靖是以藩王的身份入主大內,楊廷和等人想讓嘉靖認明孝宗為父,稱自己的父親為伯父,由此爆發了大禮議之爭。從這件事上,嘉靖就明白了,自己根基不穩,必須有支持自己的大臣,必須有大臣幫自己制衡那些反對他的人。在此事中,張璁和夏言因為支持嘉靖而獲得信任。夏言更是打壓異己,給嘉靖時代內閣爭鬥開了一個壞頭。


當夏言逐漸失寵,嘉靖必然要扶持另一個人來幫他制衡大臣,這個人就是嚴嵩了。內閣閣臣之間的爭鬥更是可以讓嘉靖放心地修道,嘉靖何其聰明,何其擅長玩弄制衡權術,內閣首輔和次輔是天敵,是嘉靖手裡的黑白二子。當嘉靖不得不廢掉嚴嵩的時候,徐階靠著他幾十年的隱忍終於把嚴世藩送去了西天。內閣若是一派祥和,那才是嘉靖最不願意看到的。

隆慶是個性格溫和的皇帝,他放心讓內閣大臣去做事,進行改革,徐階,高拱,張居正都是在他還是裕王的時候就支持他了,所以隆慶很放心。然而誰又不想當首輔呢?何況徐階也老了,他最大的貢獻就是扳倒了嚴嵩父子,他的精力和心氣也不允許他再大刀闊斧地改革了。何況高拱是隆慶的老師,高拱戰勝徐階是遲早的事。


高拱性格過於急躁,對人不夠溫和,尤其是看不起馮保。再加上萬歷剛登基時還太小,太后害怕高拱專權。此時,張居正就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他是萬曆的老師,萬曆當然更信任他。張居正與馮保交好,李太后,馮保,張居正這鐵三角形成,高拱退休就是必然了。


張居正於明朝有功,但是也逃脫不了權臣的名聲,畢竟萬曆還小,也不懂。張居正對萬曆的管教是比較嚴的,當張居正去世,萬曆開始清算了。萬曆真正自己說了算之後,內閣再次成為皇帝的代言人,皇帝說啥就是啥,誰能得皇帝寵信,誰就當首輔。內閣輔臣的質量嚴重下降。到了天啟年間,天啟皇帝把大權交給魏忠賢,內閣更是個擺設。

嘉靖到萬曆年間的內閣雖有爭鬥,但是這輔臣也確實是有本事,為明朝的改革作出了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