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宋高宗赵构为何要将皇位传给太祖赵匡胤一脉?

lx2ld9


首先是因为高宗无后,这是大前提。如果高宗有后,他怎么会把皇位让出去呢?别说让给太祖一脉,就是让给他亲侄儿,也是不太可能的。

高宗为什么无后?因为他唯一的儿子赵旉,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惊吓过度去世了。赵旉夭折后,高宗就再也不生育了。

(宋高宗画像)

高宗为什么不生育?原因很多,一是整个赵皇室生育能力都差,这可能是家族在生育上的一些特征。统计一下,宋朝因没有儿子,皇位旁落的,除了高宗外,还有仁宗、哲宗、宁宗三位皇帝。二是高宗曾多次用壮阳药。很可能是这些壮阳药伤了高宗的身体,让他丧失了生育能力。三是史料记载,有一次高宗正在临幸妃子时,金兵突然杀到,高宗惊吓过度,从此就没了生育能力。

不管是什么原因,总之高宗没有儿子。没有儿子,就必须要找个儿子来作为将来的皇位继承人。

找谁呢?其实高宗一开始并没有到太祖一脉去寻找,而是找太宗一脉的人。因为太宗一脉的,大都是富贵人家出生,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太祖一脉,因为经过了一个半世纪,绝大多数已经沦为平民,所受教育严重不足。

(金兵入侵)

但问题是,经过靖康之难后,出生在富贵人家的太宗一脉的皇室成员,基本上都被金国俘虏去了。因为当时金国攻陷开封以后,大肆搜索赵皇室成员,目的是全抓到送到金国去。反而是那些已经沦落为平民的太祖一脉的后人,没人注意,才被保留了下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高宗选择太祖一脉的人,不是他自己标榜的:“大宋江山本为太祖创立,太祖铁面无私,有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如今太祖后人却混迹民间,朕预备还位于太祖后代。”

这是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他之所以把皇位传给太祖一脉的后人赵瑗,是因为赵瑗对他,比他亲儿子(如果他有亲儿子的话)对他还好。历史上被称为“孝宗”的皇帝,除了明孝宗朱佑樘,就只有宋孝宗赵瑗。而且赵瑗还是历史上的第一个孝宗。

宋孝宗赵瑗对宋高宗有多好?

一是当宋高宗把皇位“禅让”给宋孝宗后,宋孝宗给他的待遇非常优厚。每月零花钱就达到四万贯,是当时一品大臣最高月俸的一百倍。要知道这只是零花钱,还不包括宋高宗所住的德寿宫的日常开销和运行。逢年过节,高宗生日,孝宗还不断孝敬寿礼,银五万两、钱五万贯是最常规的进献。

(宋孝宗画像)

二是宋孝宗凡事都会前往请示宋高宗。重大的人事任命,都要听高宗的意见。宰相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去感谢高宗,听他的“圣训”。

三是高宗去世以后,宋孝宗一反古代君主守孝,以日代月的旧规,坚持要守孝三年。并因此在两年后,孝宗就把皇位让给自己儿子,说是想一心一意守孝。

如果说赵瑗在高宗对他的考察期间表现得很孝道不足为据的话,在他当了皇帝,依然对高宗如此孝道,就可以看出,赵瑗这个太祖一脉的后人,实在是高宗最恰当的继承入选。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高宗把皇位传给太祖一脉,并非高宗的主观选择。


张生全精彩历史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55岁的宋高宗赵构以“倦勤”为由禅位给太子赵昚,他自此终于可以安心得当一个“与世无争”的太上皇了,而他在太上皇的位置上一直坐了长达二十五年。并且,太子赵昚并不是赵构的亲生儿子,而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那么,赵构为何选择传位给与自己几乎没有血缘关系的养子呢?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可能:

第一、赵构无子嗣及其他近亲

这个情况想必大家都比较了解——宋高宗赵构虽然很长寿,但是他一生中仅仅生育过一个儿子,那就是元懿太子赵旉。赵旉在著名的“苗刘兵变”中曾经被叛将拥立,当了一个月的皇帝,但是没过多久他就不幸夭折了,当时年仅两岁多。由于种种原因而失去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赵构自此就算是绝后了。所以他只能收养义子来充当南宋的皇位继承人。

而按照正常情况来说,赵构挑选养子肯定是首选与自己血缘关系最近的人,但是大家知道,“靖康之变”北宋亡国之后,宋朝绝大部分的皇室宗亲都被金国俘虏北上,宋徽宗所有儿子中只有赵构一人侥幸逃脱,宋钦宗的子嗣则全部被俘,其余幸免于难的则基本上都与赵构的关系很疏远(比如嗣濮王赵允让一支)。

第二、濮议事件的影响

北宋曾经出现过皇帝本人无子而传位给养子的事件,那就是宋仁宗传位给了养子赵曙(即后来的宋英宗)。赵构在宣布将要收养义子的诏书中曾经提到:“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但是他说自己要“法仁宗”的话却是违心的,因为宋英宗即位之后就发生了影响深远的“濮议事件”——宋英宗的亲生父亲是濮安懿王赵允让而并不是宋仁宗赵祯,于是宋英宗坚持要把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皇帝,但这着实惹怒了注重礼法的大臣以及皇室,因为他们(王珪、司马光等)认为既然当今皇帝是先皇的养子,并由先皇处得来皇位,则先皇自然是他当然的父亲,而赵允让只能是他的“皇伯”。这一事件一直持续折腾了长达十八个月之久,最后大臣们做出了妥协——允许追封赵允让为“皇考”。

赵构当然不想让濮议事件再次上演——外患还无法解除呢,怎能再增加内忧?所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便是从民间选择一个缺乏根基的宗室当养子。这么做有两个好处:

1、从没落皇族暴得大位已经会让这位养子对皇帝感恩戴德了,不会提出其他过分的需求。

2、没落皇族不会有盘根错节的势力网,对南宋皇室不会产生威胁。

第三、大臣及赵构本人的意愿

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传给了弟弟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传弟不传子的原因是千古疑案,此处不展开讨论),此后宋朝皇位一直在赵光义一脉中传承,但是宋朝朝野都知道这对太祖是不公平的,于是此时还位大宗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枢密院事李回及其他大臣都曾经上书“艺祖不以大位私其子,发于至诚。陛下为天下远虑,合于艺祖,可以昭格天命”,参知政事张守则说:“艺祖诸子,不闻失德,而传位太宗,过尧、舜远甚”,最打动赵构的则是上虞丞娄寅亮,他说:“昌陵之后,寂寥无闻,仅同民庶。艺祖在上,莫肯顾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祸也。”大臣们的上书表达了三层意思:

1、太祖当年以天下为公传位给太宗,现在应该把皇位还给太祖一脉,以“昭格天命”。

2、陛下此时能传位给太祖后裔,其功德堪与太祖乃至尧舜比肩。

3、之前宋室太对不起太祖后裔了——他们本应受到优待,但实际上却“仅同民庶”,这就惹怒了太祖皇帝的在天之灵,他不再保佑大宋,这也正是“靖康之难”爆发的重要原因。

《宋史》记载,赵构在读完娄寅亮的上书之后“大感叹”,随即下诏书:“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并宣布将从太祖后裔的“伯”字辈(太祖七世孙)中选择皇位继承人,最终赵伯琮和赵伯玖被选入宫。

赵伯琮因其性格恭顺,博学多才而在绍兴三十二年被册立为太子,并改名赵昚,不久之后,在位三十六年的赵构宣布禅位太子,自称太上皇。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赵构这一次的选择是正确的——宋孝宗赵昚成为史学界公认的,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


国史通论


大宋的皇位之争,主要是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有争议。他的子孙后代继承了北宋的皇权,北宋的皇帝都出自赵光义的后代,南宋的皇帝主要出自太祖赵匡胤的后代。就像题主所问,到赵构这里,才把皇权传给太祖的子孙。

自从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后面的皇权自然而然就落入他的子孙身上,一代接一代。当他们的皇权传到宋钦宗这里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耻”事件,金兵攻破了开封,掳走了大量的金银财库,书法字画,文物珠宝,以及皇室贵族,嫔妃妻妾3000多人。宋太宗的赵家班子被金兵一网打尽。



康王赵构是因为宗泽的一番劝告,才成为太宗赵家班的独苗。这时,就有人劝表赵构,国不可一日无君,否则,就有亡国之险,要赵构继承大统。有意思的是,赵构无后。其实,他原来是有个儿子的,只不过在苗傅和刘正彦兵变时夭折了。为使大宋基业后继有人,只能从宗室子孙中寻找了,所以高宗经过一系列的考验筛选,最终确定了太祖7世孙,建国公赵昚为继承人,赵昚就是宋孝宗。能被称为“孝宗”,他对高宗肯定是孝顺的。之后,南宋的皇权才落入太祖一脉,这也是对太祖的一点点补偿吧!



秦野雁


我是漂浮菌,历史领域达人。欢迎关注我看各种有意思的历史故事!


赵构不仅把皇位传给了赵匡胤一脉,而且还是一个血脉关系已经很淡的旁系。放着一堆血脉更近的直系不传,选了一个都快出五服的接替皇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赵构是个非常自私,心里只想着自己,自己利益高于一切的人。

赵构亲生儿子早都死了,而他自己也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只能把皇位传个其他人了。当时的可选的人很多,赵构选人的原则是挑一个好控制的,对自己有利的。一方面赵构还对自己的命根子留着一丝幻想,想着万一再生一个亲儿子了,还能把养子踢开把位置留着亲儿子,所以就不能选家中势力大的,以免以后尾大不掉。

最关键的就是自己死后的名分、位置问题,继任者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自己死后能不能被称为皇考,这点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

宋朝就曾经发生过濮议事件,还有后来明朝的大礼议事件都是例证。继任者并非先皇亲生,继任者都想立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供奉,但是有些大臣不同意,最后争执起来差点动摇国本,这在古代可是天大的事情。赵构不可能考虑不到,也不可能不在乎的。

因为皇位多年来一直把持在太宗一脉的手里,所以太宗一脉的势力都很大,其中很多人都把持着重要的位置,有的还手握重兵。就算经历了靖康之变后,逃到南方的太祖一脉势力依然很大。如果从这些人种选,那么就很难控制,很难老实听他的话。所以赵构就想到把皇位还给太祖一脉的办法。

赵构一共选了两个养子,赵伯琮和赵伯玖。这两个人都是出自太祖一脉,而且还都是地位很低的旁系。这两人的父亲还都是没有爵位,官职也非常的低,非常利于他控制。

这就是赵构选择继承人的深层次原因。


漂浮菌


宋高宗赵构及其父亲、祖父都是赵光义的后代,自宋太祖赵匡胤后就接替赵匡胤一脉一直做宋朝皇帝。那么,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提前二十多年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

那是因为赵构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

第一.最直接和现实的原因是自己并无子嗣

宋高宗赵构即位前为康王,一生生育五女一子,儿子在两岁那年,由于靖康之乱被惊吓致死,五个女儿全都被俘虏去了金国,从此以后赵构再无生育。

可能是内忧外患带来的身体隐疾,也可能是天命如此,反正赵构再没有生儿子,后来赵构又认了皇室宗亲的几个孩子做义子,可惜始终不是亲生的,赵构也从未流露出要传位给继子的念头。

第二.来自民间和政治上的压力,自己这一脉失去了民心和大臣的信任

赵构不仅是还位给赵匡胤一脉,而且是提前20多年退位,自己直接做了太上皇,那么赵构为什么做出这样看似反常的举动?

最大的原因是赵构一脉三代的政绩都惨不忍睹,在祖孙三代的手上丢了大宋半壁江山,还差点亡国,不仅大宋的百姓怨声载道,作为拱卫宋朝皇室的各个世家大臣也极其失望。

对于这些人而言,正是赵构一脉让他们丢失了大量的利益和土地,大宋的这些群臣急需一个新鲜血液带领大宋重整旗鼓。

第三.赵构和赵匡胤一脉的政治交换

赵构积极求和,陷害岳飞韩世忠等人,导致大宋江山岌岌可危。但是赵构真的只有懦弱无能吗?从后面宋孝宗为岳飞平反赵构默认的态度可见,他其实是有很高的政治智慧的。

对待岳飞等人的处理,其实还是为了自己的皇权,不代表赵构看不到秦桧等人的嘴脸,赵构禅让的出发点,正是通过改朝换代从而让主战派和投降派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稳固大宋江山的稳固。

赵构的禅让,得到的是名声的挽回和作为太上皇遥控皇权的权力;赵匡胤一脉,获得的是久违的皇帝宝座和正统继承权。即位的宋孝宗为何一方面积极备战,对赵构又尊敬有加?说白了不过是大宋皇室合谋做的把戏罢了!

四.逃避政治风险,寄情文学创作

赵构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宋朝士大夫阶层的代表;早在做康王的时候,赵构就表现出对皇权不太热衷的样子;赵构上虽然胆怯,文学素养却很高。宋朝的士大夫阶层也大多如此,生性懦弱,没有担当!

赵构一方面害怕金国再次南侵,落得和自己父亲一样下场。另一方面皇位做的心惊胆战,自己又喜爱文艺,所以禅位宋孝宗。权力我还是自己握着,责任反正不是我背。

总结:赵构禅位宋孝宗,是出于自己没有子嗣和逃避责任

宋朝重文轻武最终导致国家积弊,高谈阔论者数不胜数,救国救民的没有几个!赵构禅位宋孝宗,一方面是自己没有子嗣的无奈选择,另一方面自己害怕金国,企图坐在幕后操控宋朝,自己也可以逃避责任。

你们觉得呢?

点击头像关注零零壹,专注新奇角度说历史,每日更新历史趣闻!


历史密探零零壹


宋高宗赵构是宋朝的第十个皇帝,他是一个很高寿的人,活了八十一岁。赵构生于公元1107年,他是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在南京应天府即位的,公元1162年,赵构传位给养子宋孝宗赵昚,成为太上皇。

公元1187年,赵构病逝,也就是说赵构做了二十五年的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担任太上皇时间最久的人。那赵构为什么会将皇位传给太祖赵匡胤这一脉呢?

赵构本来有一个儿子,叫赵旉,而且还当过皇帝,即为宋简宗,只是因为在位的时间太短,年纪又小,又是个傀儡皇帝,所以一般不承认他是宋朝皇帝。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构一路南逃,苗傅与刘正彦举兵造反,逼迫赵构退位,迎三岁的赵旉为帝。

而宰相张浚召集各地将领前来勤王,重新让赵构登基,而赵旉只当了二十六天的皇帝。七月,赵旉在建康行宫的时候,得了疟疾,一个宫女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把炉子给踢倒了,发出很大的声音,在旁边玩的赵旉竟然被吓死了。

赵构十分伤心,为赵旉哭了三天,追封他为“元懿太子”。而赵构也在靖康之难的时候,受了惊吓,所以也无法生育了。赵构有两个养子,分别是在公元1132年入宫的六岁的赵昚,还有公元1136年入宫的七岁的赵璩。

而赵昚与赵璩又都是赵匡胤的后代,而我们看看这两个人入宫的时间,可以看出赵构在称帝没几年之后就有让赵匡胤后代来继位的想法了,那为什么赵构会有这样想法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显然是因为自己的亲儿子已死,而自己又无法生育,那么其他的都是赵家的子弟,对自己来说,也没有多大的差别。

第二,靖康之难中,被抓走的赵家子弟十分之多,另外,赵构一直不希望宋徽宗、宋钦宗回来,也比较难传位给他们的后代,如果再往上数,那就更远了。

第三,赵昚被后世称为南渡诸帝之首,可见赵昚是一个很合适的继任者。

第四,后世对赵构禅让给赵昚的评价十分之高,可见宋朝对赵光义是从赵匡胤那边篡的说法十分的流行,赵构这样的做法,很受当时人所支持。


历史简单说


宋高宗赵构选择将皇位传给养子赵昚(又名赵伯琮、赵瑗、赵玮,即宋孝宗),是出于多重考虑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缘于赵昚出自一个太祖系旁支小宗中的相当弱势的家庭,易于受赵构的控制。因此,赵构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退位后,稳居太上皇帝之位,直到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病死前,也依然能够持续对朝政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力。


赵构


现代人似乎常有一种想当然的错觉,认为靖康之变后的南宋初年,赵宋宗室(尤其是太宗系宗室)必然是已经所剩无几的。否则,出自太宗系的宋高宗赵构,怎么会在太祖系中寻找养子候选人呢?

其实不然。

虽则在金灭北宋的过程中,有大量赵宋宗室被俘、被杀。但仍然有不少的宗室成功南渡,甚至在南渡后拥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力。


譬如太宗系-濮王支:

宋英宗以来的历代皇帝——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便是出自濮王一脉。而高宗朝时的南渡宗室里,就有相当多太宗系-濮王支的人,例如赵仲湜、赵仲儡、赵士㒟、赵士俴、赵士輵、赵士衎、赵士篯、赵士撙、赵士夽、赵士珸等等……

再譬如太祖系-燕王支:

这是太祖系的主支,乃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赵德昭的后裔。高宗朝时的南渡宗室里,亦有相当多太祖系-燕王支的人,例如赵令话、赵令畴、赵令矼、赵令懬、赵令衿、赵令詪等等……


然而对于一方面心存幻想(即认为自己还有可能生育子嗣),一方面又权力欲旺盛的赵构而言,这些宗室大宗人数众多,势力较大,都不是合适的选择。因此,他就先借孟太后所做的梦【1】,排除了选择太宗系的可能;又派人在太祖系的“伯”字辈中,拣选候选人。最终,挑选了赵昚、赵璩(赵伯玖)【2】二人为养子,并在其中选择了赵昚继承皇位。

注1:

及元懿太子薨,高宗未有后,而昭慈圣献皇后亦自江西还行在,后尝感异梦,密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会右仆射范宗尹亦造膝以请,高宗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于是诏选太祖之后。

注2:赵昚为太祖赵匡胤第四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赵璩则只知为太祖后裔,具体出自不详。


肇英


首先,宋高宗赵构绝嗣,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宗室子弟继承皇位。

宋高宗本人能够生育,有儿有女,不过,因为南宋初建,金兵经常来犯,宋高宗以及皇子皇妃经常处于惊慌逃亡生活中。另外,宋高宗身边的护卫也并不忠心,后来更爆发兵变,要废掉宋高宗,拥立小皇子。这次兵变史称苗刘之变。

因韩世忠仗义勤王,苗刘之变被镇压,不过,宋高宗因为受到惊吓,却失去了能力。以后,御医多番救治,始终未见好转。小皇子也因为感染风寒,幼年夭折。

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宋高宗接受大臣请求,效仿宋仁宗,将宗室子弟养在宫中。若自己以后生下儿子,就将宗室子弟外放。若没有生下儿子,万一皇帝发生意外,江山也不会无人继承。

其次,宋太宗一脉的宗室,基本上被金国掳走。

金国大军在攻破开封之后,不但是把宋徽宗以及在京城的所有皇子全部掳走,并且将在京城的宋太宗一脉的全部宗室子弟都掳走。

因此,除了宋高宗因为出使金国,在当时并不在京城,恰恰躲过一劫外,宋太宗一脉几乎死绝。

当然,在金国押解诸位王子公主北上期间,有个别王子在一些人的保护下偷偷逃离,并且在北方找到了依附势力,并竖起大旗反抗金国。一些人甚至试图与宋高宗叫板,争夺皇位正统继承权。

其三,宋太祖一脉多已经没落。

在追随宋高宗逃到江南的残存宗室中,还是有一些势力较大的宋太宗一脉。比如为岳飞一案叫冤的一位宗室王爷,就是宋太宗一脉,宋英宗后人,在宋徽宗时代更担任过宗正这样的重要职位。

正因为这些人在宋徽宗、宋钦宗朝势力较大,他们的子孙也就不容易掌控。

反观宋太祖的子孙,因为一百多年的血脉传承,他们与京城皇族的关系已经极为淡漠。就如宋孝宗,小时候的生活就是玩泥巴,家中穷苦得很。无论他的父系还是母系,都是普通百姓,因此根本不会对宋高宗的皇位产生任何威胁。

因此,宋高宗才会放心将他养在宫中,让他的宠妃认下宋孝宗作为养子。不过,即便如此,宋高宗也一直到自己退位前不久,方才正式敕封宋孝宗为皇子,给宋孝宗正式的名分。

总之,因为选择宋太祖一脉最符合自己的利益,宋高宗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


叶之秋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建立宋朝,给混乱的五代十国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之后,宋朝存在了将近三百二十年,历经十八位帝王。这三百多年的历程可谓风风雨雨,跌宕起伏,前后又经过北宋、南宋两大阶段。

在北宋政权的一百六十七年时间里,北方的辽国、西夏和赵宋政权保持了相对均衡的状态。然而,女真族在北方崛起后,建立了金国。金国举兵一路南下,攻破都城汴京,北宋政权轰然倒地之后,康王赵构建立了南宋政权。

宋高宗赵构在赵宋政权即将灭亡的悬崖边上拉回了大宋王朝。在经历了与金兵的拉锯战之后,赵构底气不足,采用以金钱换和平的方式,与金签订盟约,实现划江而治。

宋高宗之后,皇太子赵昚继位,是为宋孝宗。我们今天就说说赵昚当皇帝这件事。

宋朝开国君主赵匡胤去世之后,其弟赵光义继位。以后的皇帝一直是由赵光义这一脉担任,赵构也是如此。

而赵昚则属于赵匡胤一脉,论起血缘来,甚至在宋高宗的“五服”之外。那么,赵昚都出五服了,为什么宋高宗还选中了他做储君?

所谓“服”,指的是古代祭奠逝者时的丧服,而“五”则是指五种不同的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有人去世,亲戚们便会按照血缘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五服”成为衡量血缘关系的一个标准。

我们说赵昚“出了五服”,实际上说的是他与赵构之间亲属关系超过了五代。虽然同为赵姓,实际上关系已经很远了。

赵构将赵昚立为储君,并将皇位传给他,实际上是赵构非常无可奈何的选择。

赵构无后成为他人生抉择的最大障碍。于他而言,儿子成为心中抹不平的伤痛。1127年(建炎元年),“靖康之变”爆发,宋朝经历奇耻大辱,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金军南下,赵构逃到应天府,并在那里宣布称帝,建立了南宋。

在应天府,赵构唯一的儿子赵旉便呱呱坠地。年仅二十岁的赵构对自己的孩子十分重视,给他加官进爵,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到了孩子身上。

偏听偏信往往成为一个毁灭的加速剂,因为赵构宠信奸臣和宦官,再加上金兵再度大举南下,1129年(建炎三年),宋军将领苗傅、刘正彦将其软禁,并拥立年仅三岁的赵旉为帝。不过,“苗刘之乱”很快平息,苗刘伏诛,赵构再次登上了皇帝位置。

虽然,犹如磷光般的苗刘之乱熄灭了,但年仅三岁的赵旉却遭到了极大的创伤。根据《宋史》的记载:“宫人误蹴地上金炉有声,太子惊悸,疾转剧,薨,谥元懿。”赵旉因为惊吓而死,此后,赵构再没有生下皇子。

皇位总得有流着宋代皇室血液的人继承,赵构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从宗室子弟中寻找,最终选择了赵伯琮、赵伯玖作为养子,并给他们分别改名为赵昚、赵璩。

和赵璩比起来,赵昚天资聪颖,又忠孝两全,深得赵构的喜爱。绍兴二年(1132年),六岁的赵昚入宫时。经过宫中的良好教育,赵昚成长很快,已经出脱成一个优秀的皇子,他“读书强记,天资特异。”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南下袭扰,朝中的大臣们大都主张退避,以求苟全。

贪生怕死是最为糟糕的品质,困境是考验一个人品质的关键时刻。面对这种状况,赵昚见状,心中很是愤怒,他主动请缨,表示要率军征讨金军。

赵昚有智有勇,赵构更加坚定了传位于他的信念。1162年,赵昚被封为了皇太子。不久,赵构更是以执政疲惫,需要休养为理由,直接宣布退位,将赵昚提前推上了皇位。

赵昚的能力让赵构信任,赵昚的忠孝则令他欣慰。即使赵昚和赵构血缘关系很远,最终还是顺利继位,成为了许多人眼中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

历史往往有很多巧合,当年赵光义一脉取代了赵匡胤一脉。因为赵光义的严厉斥责,赵匡胤次子赵德昭自尽,在没有了接班人。赵光义的后代在大宋皇位上一百八十余年之后,政权回到了赵匡胤后人的手里。


文踪旅迹


话说公元1129年初的一个晚上,刚刚跑到扬州过上几天安生日子的宋高宗赵构,正在跟妃子亲热,忽然房门被擂得山响:“大事不好了,金兵打来了,皇上咱们赶紧逃命吧!”这次真不是手下谎报军情,拔离连、乌林、泰欲、马五带着五千金兵轻骑千里奔袭而来,没逮住赵构就烧了扬州。、

这就要了亲命了——谁都知道赵构这个时候是万万打扰不得的,着急忙慌穿上衣服逃命的赵构就落下了一个病根儿,这病大家都知道,咱们就不说了,反正是不管他怎么努力,都生不出孩子来了。

其实赵构原本是有一个儿子五个女儿的,在靖康之变中,五个女儿(三个两岁两个四岁)都被金兵抢去了,两岁的都死在了北去的路上,四岁的都被送去了“浣衣院”,最后不知所踪。而那个儿子赵旉(又名赵敷)更倒霉,虽然刚会说话就被封为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魏国公(可见宋朝制度有多混蛋)。刚刚三岁,又造反的苗傅和刘正彦“捉去当了皇帝”,结果苗刘被韩世忠干掉了,宋高宗这才“复位”,而三岁的赵旉则因为“宫女不小心使他受到惊吓”,夭折了。

于是宋高宗赵构一生当了两次太上皇、亲生儿子赵旉只做了二十六天皇帝。我们可以相信,赵旉不是赵构授意干掉的,因为他就这么一根独苗,赵旉死了,他也就真的绝后了。日子一天一天过去,赵构眼看着自己再不能重振雄风,就琢磨着从宋太祖赵匡胤那一脉找一个人做继承人——这一年是公元1132年,赵构只有二十六岁,二十六岁就想找别人当继承人,那时知道自己这辈子也生不出儿子来了。为了避免找来的继承人是自己的兄弟辈甚至爷叔行而自己不好当太上皇,赵构规定:只能从太祖皇帝的七世孙里面找(赵构是宋太宗六世孙),这样找来的就只能是自己的侄子,乱不了辈分。这一海选不要紧,可真看出老赵家生育能力强悍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还自由地活着的,居然有一千六百四十五个,一个齐装满员的整编团!

这一千六百多人就是吃,也会吃光赵构偷偷摸摸攒起来的私房钱,于是他下令:进行复赛和决赛!最终有两位选手脱颖而出站在了二十六岁(笔者看着二十六岁就想笑)的赵构面前,一个圆脸小胖子,一个豆芽菜小瘦子,年纪也就六七岁。赵构一看:这瘦孩子看着怎么比我还苦大仇深呢?给他三百两银子让他回家吧!瘦小孩名字叫赵伯琮,听到叫他回家,并没有因为竞选失败而哭天抹泪,慢条斯理地转过身往门外走。赵构忽然改了主意:“你回来,我再琢磨琢磨!”赵伯琮还是慢条斯理地回来跟小胖子站在一起,就那么看着这个年轻的“准干爹”。三个人大眼瞪小眼,一只猫忽然跑了过来,赵伯琮还是瞅着赵构,那小胖子却飞起一脚,把那只猫踹飞了。

赵构心里一哆嗦(估计是想起金兵踹他了):“小胖子你回家吧!”赵伯琮因为少踹了一脚,就向皇帝宝座靠近了一步,成为了“准太子”(估计赵构还想最后再拼一次,看看能不能生出儿子来),并且先后被改名赵瑗赵玮赵昚(因为名字跟故事无关,我们就叫他最后名字赵昚)。赵昚的太子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赵构的老婆之一吴皇后(当时是才人)看着老公有了新儿子,自己也想领养一个,就找来了五岁的赵伯玖,赐名赵豫,天天跟赵昚唱对台戏。吴皇后有了“自己的儿子”,当然不会喜欢“赵构的儿子”,不但她不喜欢,就连秦桧也不喜欢赵昚,还把赵昚赶回老家“服丧三年(赵昚亲爹死了)”,赵昚回来后发现自己的弟弟赵豫也成了郡王了(赵昚当时受封普安郡王),一种危机感油然而生。

这时候赵构的第二道考题来了:就在同一天,赵昚的普安郡王府和赵豫的恩平郡王府同时收到了十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这是公元1155年,两个小孩子都已经变成了二十七八的成年人了(赵昚生于1127年),而且都没有正式结婚,面对这十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要说不动心,那得有赵构一样的毛病才行。这时候就看出老师的作用来了,赵昚的老师叫史浩,就是力主给岳飞平反的那个三朝元老。史浩一眼就看出了赵构的小心眼,赶紧提醒赵昚:“这十个姑娘就是十道考题,你只能交白卷!”而赵豫的“老妈”也看出了门道,赶紧提醒赵豫:“这十个姑娘就是十道考题,你拼了小命儿也要好好答!”其实吴皇后这么理解也没错:赵构不行了,赵豫行,这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

过了几天,赵构收走了“考卷”——接走了全部美女。赵构找人判卷(这事不能皇帝亲自干):赵昚一个没动,赵豫一个没剩!赵构宣布考试结果:赵昚满分,赵豫零分。吴皇后和赵豫这下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秦桧已经死掉了,赵豫又考砸了,只能老老实实当自己的郡王了。

少踹了一脚,少睡了一觉的赵昚,一步步从郡王变成皇子,又从皇子变成了太子、皇帝,而多年耕耘毫无收获的赵构也彻底死了心,把皇位传给赵昚,学自己的老爹宋徽宗赵佶,当甩手掌故太上皇去了。要不怎么说细节决定成败呢,当年那个小胖子要是不错踢一只猫,可能留下来当养子的就是他了,就因为这一脚,让他跟皇位彻底无缘,而赵豫更倒霉,本想好好表现,但是睡错了十个人,也跟皇位彻底无缘了。

而不管是那个小胖子还是赵豫即位,特别是赵豫,跟秦桧一直关系不错,给岳飞平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也正是少踢了一脚少睡了十觉的赵昚,成了后世称道的“励精九闰之余,致治百王之上”有道明君宋孝宗。也正是赵昚“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然后又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的待遇,而这一切历史性的变化,居然就是起源于对一只猫和十个美女的不同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