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真的是赵匡胤部下为了荣华富贵吗?

谈文论史


陈桥兵变,应该是赵氏兄弟自编自导的一次军事政变。所谓的契丹南下来犯,应该是个假警报,因为赵匡胤的部队回师京城,正式当上皇帝后,并没有对契丹南犯作出大的应对举动,可见,是没有契丹来犯的。

赵匡胤在后周时,是周世宗柴荣的亲信,有勇有谋,周围团结了一大帮兄弟哥们军官。他本人任后周朝的殿前都检点,统帅精锐的禁军。公元959年,周世宗去世,其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是为周恭帝,年号建隆,赵匡胤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防守京城开封。建 隆元年(960年)元旦,边防二州谎报契丹与北汉联军南犯,后周朝宰相范质、王溥当然地派遣赵匡胤带兵迎敌,赵兵进城北二十里的陈桥驿,匡胤的兄弟赵匡义、归德军掌书记赵普和军中诸将,把准备好的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赵作了皇帝。赵率领禁军开回守卫空虚的京师,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等在城内做内应,轻而易举就夺取了皇权,建立宋朝政权。赵匡胤兵权在握,后周的朝臣毫无抵抗能力,以范质、王溥为首,只能跪地称臣。赵匡胤这个人很大度,封柴宗训为郑王,给予了优厚待遇。后周的文臣武将大都降服于赵匡胤,虽然也有外面的节度使如昭义节度使李筠曾经起兵反宋,但根本不是赵匡胤的对手,最后兵败自杀。话题又回到题目上,赵的部下为什么要拥立赵匡胤呢?虽然有哥们义气及佩服赵匡胤能力的成分,但主要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周恭帝年幼,范质、王溥等当政,不但不能代表他们这些军人的利益,反而有可能损害自己的利益,后周各镇节度使已经分别在位,各有一方实力存在,要想取得新的权力,必须打破旧有的权力存在,给赵匡胤黄袍加身,就可以打破这个旧有存在,为自己取得权力及利益打下基础。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呢?


二曲人


道理显而易见,不为荣华富贵谁会去铤而走险。要知道,在古代谋反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而且冒得风险最大,因为一旦失败那就要被诛灭九族。所以大部分人就奔着飞黄腾达这个目的去的,倒不是说赵匡胤手下聚集的都是一些目光短浅的势利之辈,而是当时政权交替如走马灯式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但也不排除一些富有远见卓识的人,比如以诸葛亮自诩的赵普、沈义伦等,也许他们看的更远一些。然而士兵们只有服从命的份儿,假如成事了也少不了赏赐。


处在乱世人人自危,但又不想安分守己,也不甘心任人宰割,或是屈从命运,所以都想浑水摸鱼、乱中取利。于是就有了乱世出枭雄,时世造英雄,而真正以天下苍生为念,以江山社稷为重,为百姓疾苦为战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中原地区才有了从唐朝末年到宋朝之间五十多年的五代十国混乱局面。从另一方面讲,中原地区连年战乱也为周边少数名族的崛起创造了机会,从而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因为自古以来,当中原王朝强盛周围少数名族的生存空间就会被压缩,反之它们就会趁机发展壮大。

赵匡胤对中国历史最大的做贡献就是结束战乱、割剧,实现华夏民族的再次统一,对此历史也给予他高度的评价。当然,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要说赵匡胤没有私心,客观上讲是不成立的。所以,当一个人成功了,他做的一切包括说的话都有道理。如果赵匡胤失败了,他所做的一切只能证明他是个领导了一帮乱臣贼子而包藏祸心的军阀。


国史春秋


这个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革命,只能说周世宗的管理机构出了问题,导致赵匡胤权力太大,“乱万乘之主者必千乘之家”,所以其称帝后玩了“杯酒释兵权”!


君山自在游


这是肯定的!因为当时的环境,没有威胁到他们的生存,也就是说不是被逼无奈。那只能解释为“荣华富贵”了。而且,这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传统”,幼主继位,基本上就会有权臣篡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