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赵匡胤、赵光义是不是大一统王朝综合能力最差的皇帝?

闪击伯爵2


不能这样看问题的,想要开疆拓土,就必须自己有实力,还要对手弱,

汉朝时候的匈奴,是纯的游牧民族,没有城池,武器落后,汉军一个士兵可以打五个匈奴士兵,汉武帝随便让一个十几岁的外戚带兵,就能吊打匈奴,

而到了宋朝呢,辽国已经是一个游牧和农耕文明的结合体,有了城池,武器上面跟中原没有什么区别了,这时候的长城以北,已经不是中原王朝可以长驱直入的了。

并不是宋朝皇帝不行,你换了唐太宗、汉武帝、杨坚、唐玄宗、朱棣、朱元璋来,站在他们的位置上,同样没办法收复燕云十六州,

反过来,你让赵匡胤赵光义在汉武帝的位置上,一样可以开疆拓土,

不看时代背景、生产力,空谈结果,是分析不出来问题的症结所在的。


南朝居士


要谈这个问题这问题,我们得先知道赵匡胤、赵光义兄弟的历史功绩,再看看其他大一统皇帝的功绩。比较之后就自然明了了。

先看看宋太祖赵匡胤。作为开国皇帝,可以说半生戎马,前半生主要是在打仗中度过的,也正是靠着打仗夺得了天下。那先看看他文治武功中的“武功”。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经过两年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准备,开始发起统一战争。

乾德元年(963年)正月,命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率十州兵马出兵荆南、湖南。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平定荆南和湖南。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赵匡胤命分兵两路,一路沿嘉陵江南下,一路溯长江西进。两路分进合击,会攻成都。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北路宋军突破剑门险要,大败蜀军。东路军也是连战连捷,两路直逼成都,后蜀皇帝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

荆湖、后蜀灭亡后,南唐、吴越臣服,宋军开始准备攻打南汉。开宝三年(970年)九月初一,赵匡胤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十州兵南下灭南汉。宋军势如破竹,攻无不克。于开宝四年(971年)二月,攻陷兴王府,南汉皇帝刘鋹投降,南汉灭亡。

灭南汉后,赵匡胤又加紧做好灭南唐的准备。开宝七年(974年)九月赵匡胤命曹彬、潘美,统领十万大军出荆南,发起灭南唐的战争。曹彬率军顺长江东下,水陆并进。先后经过多次大战,于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攻破江宁,灭南唐,从而统一江南。

再先看看赵匡胤文治武功中的“文治”。赵匡胤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科举、改革军制、重文抑武、发展经济等措施,很快使社会得到稳定,经济得到发展,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政权割据的混乱局面,社会得到空前繁荣。

对于赵匡胤历代评价都比较高,比如明太祖朱元璋说: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近代史学家吕思勉说:宋太祖的才略,亦和周世宗不相上下,或者还要稳健些。

从这可以看赵匡胤作为开国之君,文治武功绝对成绩斐然,要不是死的早了点,一定会统一天下,也很有可能收回燕云十六州。

我们再看看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于开宝九年(976年)继位,在文治上主要有以下功绩:政治上,鼓励垦荒,发展农业,扩大科举取士规模,加强官员的考察与选拔,限制节度使权力,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外交上:对民族问题的处理,先由“备边通好”转向“图制契丹”,再由“图制契丹”转向“联夷攻辽”,最终由“联夷攻辽”转向“修德以怀远”。文化上,组织文人编纂了《太平广记》与《太平御览》等书,由于本人比较擅长书法,喜好诗赋,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宗教上,大建佛寺,在五台山、峨嵋山、天台山等地建造了为数不少的寺院,还组织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武功上,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赵光义派大将潘美等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并于二月率军亲征,灭亡北汉,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统一全国。但,随后发动的对辽、对交趾(越南)、对西夏等政权间的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后逐渐采取战略防御的政策,也使得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对赵光义的评价,毛泽东主席说:①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②不择手段,急于登台。③赵匡义小人之言。

我们再看看其他大一统的皇帝都有哪些?纵观中国历史,从秦统一六国开始,公认的大一统朝代主要有,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宋、元、明、清,共十个朝代。其他九个朝代完成大一统的皇帝主要是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顺治。对比每个开国皇帝面临的困难、取得的成绩来说,以及所在朝代的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来讲,赵匡胤不仅不差,而且是排名比较靠前的,只是因为死的早了点,未能取得更大的成绩。至于赵光义,无论是在政治、军事的成绩,还是后人的评价,对比自己的哥哥赵匡胤在能力上、胸怀上要差不少,与其他几个开国皇帝相比,应该比晋武帝司马炎的功绩要强一些,并不是最差的。






云端白杨


题主的意思是赵氏兄弟与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比吧。

赵匡胤、赵匡义兄弟开创的宋朝,能不能算大一统,还存在争议。

公认的中国大一统九大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宋朝因为经济发达、文化灿烂这两条,后世有人勉强把它算作大一统。

因此,前面说的九大王朝算合格大一统,宋朝算准大一统。

要说他们的综合能力是不是最差,就需要那赵匡胤、赵匡义兄弟的能力与九大王朝的开国之君比一下。

从已知的历史事实来看,对比对象中,我觉得首先要把,秦、西汉、东汉、唐、元、明、清这七大正牌依靠硬实力打下江山的王朝排除,因为赵氏兄弟的确与这七大王朝的开创者没法相比。

从疆域大小、社会稳定程度、对当时周边世界的影响力等方面看,赵匡胤赵匡义兄弟均无法与这七大王朝开国者不能比。

只有西晋和隋朝的开创者,赵氏兄弟大约能与他俩相比。

西晋和隋朝,是从前朝手中通过禅代的方式取得江山的。

西晋没有对社会生产关系做什么调整,司马炎还大肆分封诸王,滥用胡人;大一统之后仅仅维持了10几年的和平,就使天下陷入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局面,致使生灵涂炭,政权南移,人口和疆域均大幅萎缩。

说西晋是大一统王朝之中最差的,基本是合乎现实的,因此,赵氏兄弟应该比司马炎强。

再说与隋朝相比。

隋朝杨坚取得天下几乎是最容易的,从辅政大臣到夺取江山,仅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统一北方的任务是北周完成的,统一南方是水到渠成,相对容易。

因此,杨坚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比起赵氏兄弟,其努力程度要低得多。

在经济成就上,杨坚是不差的。30多年后的唐朝统一战争时期,很多地方的隋朝存粮依然够用很长时间。在制度创新上,杨坚开创了科举制;对后世经济影响巨大的大运河的建设也始于杨坚。

隋朝的致命问题在于:它依靠禅代取得天下,社会土地没有进行重新分配;虽然它一开始就很灿烂,但这也意味着它很快就要陷入危机。

最后短命的隋朝成为了辉煌大唐的铺垫。

因此,赵氏兄弟大约算与杨坚不相上下吧。

结论:

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与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相比,综合能力比司马炎强,与杨坚差不多,但是差于另外七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他们所打下的北宋王朝实际上并非大一统王朝。不论从当时各政权打影响力,地盘,还是整体实力来看,北宋绝对称不上主角。甚至北宋一度都需要向辽朝和金朝纳贡称臣。之所以历史上把那段各政权割据分裂时期的主角定为宋朝。其最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宋朝是汉人政权。而北宋所占领的区域也是狭义里的中原领土。所以北宋才被认为是那个时期的代表政权。但不论北宋还是南宋都算不得大一统王朝。

虽然北宋在中国历史上地位不算太高,但是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的能力还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各不相同。先说赵匡胤,他既然能被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三人并称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能力自然是值得肯定的。再说了,赵匡胤可是一个开国皇帝,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开国皇帝的能力。历史上有哪个开国皇帝是庸主吗?当然不可能了,昏庸无能之辈又如何开创一个王朝呢?

历史上赵匡胤先从郭威,后又追随后周柴世宗,在此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柴世宗死后,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而后柴世宗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后来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尤其是改革军事方面,赵匡胤可谓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我认为很关键的一点,历史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里面除了宋太祖赵匡胤之外,其他三人晚年都沉迷于修仙炼丹求长生。唯独赵匡胤没有沉迷其中。当然了,也可能是和赵匡胤是习武之人有关,他明白人体机能的变化。知道衰老是不可逆转的。所以才没有沉迷其中。这也是赵匡胤强于其他几人的地方。

宋太宗赵光义虽然一直被被怀疑是嗜兄篡位之人。但毕竟没有什么真凭实据。烛影斧声虽然说的有鼻子有眼,但说到底还是没有证据。赵光义继位后先是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在太平兴国三年纳土归附。之后又亲征灭亡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赵光义一生所愿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为此赵光义甚至还亲征辽朝两次,但均无功而返。虽然两次征讨失利,但赵光义也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之后赵光义又在赵匡胤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改革。很多人认为是赵匡胤改变了重文轻武的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真正改变了唐末以来重武轻文国策的人是宋太宗赵光义。这一点就够他青史留名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不是,因为宋朝严格来说还算不上是大一统王朝,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基本统一中原汉地的汉族正统王朝罢了。所以,赵大赵二兄弟俩还不够资格称之为大一统王朝皇帝。

首先,简单来聊下何为大一统王朝,它的衡量标准到底是什么?

根据《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所谓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就是要求一个大一统王朝必须做到全国各地风俗教化相同,九州方圆政令贯通划一。简单来说,大一统王朝最基础的一个条件,就是完成对汉族传统意义上的“统一九州”。

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九州”,就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以我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版图来判断,秦朝是正好完成了对汉族传统九州的统一。但相比于秦朝,北宋的疆域更小,并且终其一朝都始终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九州”。

北宋应该说是一个先天不足的汉族正统王朝,由于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儿皇帝石敬瑭早早就将至关重要的北方锁钥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使得北宋自立国起,便时刻饱受塞北王朝强大的军事压力。文韬武略的宋太祖赵匡胤之后,志大才疏的宋太宗赵光义轻敌冒进,致使宋军在高梁河之战中惨败,北宋失去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最佳机会。而尴尬的是,北宋不光打不过辽国,还打不过西北的党项族王朝西夏。

因此,北宋的疆域是相当局限的,它虽然能接连荡平割据南北的十国政权,但属于“冀州”的幽云十六州和属于“雍州”的西北河西走廊地区,却始终落在外族之手。也就是说,北宋根本无法彻底完成对九州的统一。

再说,大一统王朝不光要“统一九州”,还应该要“宾服四夷”。而纵观北宋一代,有哪个周边势力需要向北宋低头称臣?辽国和西夏都能够从北宋那里要到保护费“岁币”。在宋仁宗时期,甚至连越南都敢跑上门来,还占了北宋西南的几个县......

既然北宋压根就算不上是大一统王朝,那赵大赵二两兄弟,也就没必要凑热闹,和其他大一统王朝的皇帝比高低了。

不过,如果我们抛开北宋是否能称得上大一统王朝这个问题不说,仅从正统皇帝来看,不论是赵匡义,还是赵匡义都算得上是一代明君。

宋太祖赵匡胤就不用多说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中有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可见,在毛主席的眼中,宋太祖可是与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这些千古明君相媲美的存在的。作为经济文化极为灿烂的宋朝开创者,宋太祖可以说是将中国的封建文明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辉煌,无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

至于宋太宗赵光义,虽然黑历史不少,而且对北宋对辽军事上处于劣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毕竟承上启下,在赵匡胤的基础上,进一步消灭北汉,完成汉族的基本统一,彻底结束五代十国乱世。而且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使得北宋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因此,赵大赵二兄弟俩,不论怎么看,都算不上是差!



这些历史要读


其实,两宋的繁华与稳定,已经证明了作为开国君主,赵匡胤与赵光义兄弟的能力,还是比较值得认同的。

相对而言,宋太祖赵匡胤,在沙场中成长,并最终采用先易后难的战略,成功击灭五代十国的主要割据势力,如南唐,南汉,后蜀等,使宋朝的国力和财政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奠定北宋王朝的主要疆域,结束唐末的混战。

宋太宗赵光义,在兄长南征北战过程中,实现对朝臣与朝政的干预,以至于连赵匡胤迁都洛阳的决定都难以实现,其继位后强力灭亡北汉,完成除燕云十六州以外的统一,这是两人对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历史贡献。

相对而言,宋太祖赵匡胤的道德品行更高,能够给与部将更多的信任和独立指挥权,更能够善待被灭国的君主和降将,使北宋短时间在战争后得以恢复和发展。

赵光义比较残忍,其残杀花蕊夫人,羞辱小周后,毒杀南唐后主李煜等,令其在世人的眼中充满缺陷,为了遏制武将强化以文制武,并由此导致党项民族的反叛,成为西北地区的战争源头。


总归而言,宋太祖赵匡胤与赵光义终结了五代十国的混战,使得华夏民族能够团结抵御异族入侵。

以文制武虽然并非良策,导致宋朝对外战争失利,但维系了政权的稳定,实现了官僚民主化,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所以,两人绝不是大一统王朝能力最差的君主,如晋武帝司马炎或者新朝王莽才是真正令国家走向分裂的君王。


多臻贵


宋代大一统了吗?

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指的是问鼎中原者。

何为问鼎中原呢?。华夏有九鼎,代表九州。分别是,䆓州,冀州,徐州,荆州,青州,梁州,扬州,雍州,豫州。宋代不要说开疆拓土,它连汉地九州都没能力收复,谈不上什么大一统王朝。

秦朝,两汉,新朝,晋朝,隋朝,唐朝,武周,元朝,明朝,清朝。这些是中国古代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并没有宋朝。

宋赵匡胤不是能力弱,他肯定有能力,但他是在国家没有完成统一的情况下,采取了变兵,也就是谋朝篡位手段取得的政权,得位不正自然不可能服众。他当然就整天疑神疑鬼害怕别人也和他一样,来个陈桥兵变什么的!!后周其实有很多能征惯战的武将,可惜都被赵大拿掉了兵权,也包括和他一起谋反的义社十兄弟,也就是杯酒释兵权的由来。

赵匡胤要比他弟弟赵光义有自知之明,他没想过去打契丹(辽国),因为他知道硬打,打不过人家,他倒是想过用钱买回幽云十六州。

赵光义就纯粹是不自量力的货!以宋军当时的武力根本不是辽国的对手,人家兵力分散时,他还能占点便宜,人家一但集中优势骑兵部队,宋军根本就是只有挨揍份,结果差一点连自己都交代在战场,坐着驴车跑回去的!。


无私无畏征服星辰大海


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个人得分开说。宋太祖赵匡胤的能力可是相当的强啊!

首先,他武功特别厉害。

最著名的就是享誉天下的太祖长拳,这可以说是古代皇帝里面具有开创性的事件了。所以,从某种程度来看,赵匡胤的拳脚功夫很可能是大一统开国皇帝里面最高的!


其次,作战极为英勇,经常能改变战争走向。

周世宗柴荣继位当皇帝之后,北汉趁后周政局未稳,出动军队来犯。周世宗亲自率领军队抵御,没想到还没等开打,很多将领就跑了,就在大军就要溃败的时候,赵匡胤亲自率领本部人马向敌军发起冲锋,将北汉军队打败。可以说,如果这场战役没有赵匡胤,后周很可能会一败涂地,而柴荣的皇帝位也不牢固了。

在攻打南唐的战争中,赵匡胤更 是身先士卒。一次,敌方将领和赵匡胤约好摆开阵型堂堂正正的打一场。 赵匡胤点头称是,当时南唐大军有15万之多,密密麻麻排到了天边。主将在军中被近卫保护着,认为万无一失。


谁曾想,赵匡胤亲自冲入严阵以待的南唐15万大军阵中,杀掉了南唐节度使皇甫晖,导致南唐大军溃败。

最后,军中威信极高!

在杯酒释兵权中,赵匡胤只喝一顿酒就把手下这帮虎狼之将的军权给剥夺了,可见他在军中的威望之高啊。。。

除了武功,赵匡胤的文治也很厉害。!!!

在政治上,赵匡胤为了巩固政权,避免国家在他死后陷入分裂,加强了中央集权,将政治机构分为政事、军务、财政三大系统。

三大系统的长官直接向皇帝负责而互不统属,于是有效遏制了地方大员大权独揽成为土皇帝的风险。并且,赵匡胤采取了文武制衡的政策,限制了武人的权利,让国家逐渐稳定了下来。。

所以,赵匡胤的能力并不比其他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者差,在某些方面还堪称优秀!

但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就差远了。

赵光义最为人所知的就是高粱河车神的称号。他的称号来源于和辽国的高粱河之战。


公元979年,赵光义率军北伐,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

就在攻打幽州的时候,宋军和辽军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

战斗中宋军大败,赵光义也中箭受伤,情急之下只好乘坐着驴车仓皇撤离战场。

于是,就有了高粱河车神的美誉!

对了,高粱河古战场就在右安门附近,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历史风暴


中国历史上大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名单如下:

秦朝:秦始皇嬴政,大统一的开创者,雄才大略世间少有;(大统一秦朝是由秦始皇开创)

西汉:汉高祖刘邦,伟大的政治家,具有极强的战略眼光;

新朝:新高祖王莽,权谋家,篡夺汉室江山,而不能守;(新朝虽然世间短,但是是大统一王朝)

东汉:光武帝刘秀,位面之子,具有极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

西晋:晋武帝司马炎,依靠祖父基业,坐享其成,最后建立西晋;

隋朝:隋文帝杨坚,出色的权谋家和政治家,建立空前盛世;

唐朝:唐高祖李渊,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统帅;(李二的能力也非常强)

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出色的军事家,拥有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赵大的军事才能远远超越赵二,赵二的治国能力强于赵大,故而赵大武功强,赵二文治强。注:北宋不能算完全的大统一王朝)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军事家,但是由于名族特性,对国家的规划缺乏深入思考。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出色的军事家,一个碗打下天下,空前人物。

清朝:清世祖福临,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但是只要功绩考父辈的拼搏。(入关之后才能算是统一完成,之前只能算是藩王)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已经大致可以分析出这些开国帝王的实力如何,我个人认为的综合能力排名如下:

第一名:秦始皇。第二名:朱元璋。第三名:刘秀。第四名:刘邦。第五名:李渊。第六名:赵匡胤。第七名:杨坚。第八名:忽必烈。第九名:王莽。第十名:司马炎。第十一名:福临。

这里面融合了政治能力与军事能力,其中政治能力占比高于军事能力,总体看下来赵匡胤的能力应当能排在中游水平,而赵二的能力相比赵大有点差距,但总体各有千秋,差距不大,故而应在中下水平。


帝国烽火


宋朝其实起家条件很不错,赵匡胤时代稳扎稳打,一步步先易后难统一绝对大半个中国,可惜摊上了个无情无义又无德无能的弟弟,背信杀降、夺人妻女、好大喜功的赵光义打个小小北汉差点儿没累死全军,好不容易征服弹丸小国,不作休整直接北上,战争运气也不错,几乎没经大仗就围住北京,可惜辽国骑兵一个冲锋就吓破了胆,丢下全军,马都上不去了的逃了回来。

宋太宗率军虽灭北汉,围攻太原数月,给养耗尽,士兵疲乏,宋军上下好不容易苦胜后,宋太宗不为胜仗体恤部队,反而奢望一鼓作气,夺回燕云十六州。开头倒是很顺利,与前朝大军事家周世宗柴荣征辽有一拼,先后占领易州和涿州,夺取军事要地岐沟关,包围幽州,形势一片好得不能再好。可是幽州守将辽人汉奴韩德让凭借城坚墙厚,生生把士气高涨的宋军拖成疲兵,辽将耶律沙首先率援军赶至,在高梁河与宋军展开遭遇战,宋军一个突击打跑耶律沙。就在此刻,辽国骑兵天才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率部赶到战场,其实所带人马不多,时值傍晚,耶律休哥下令其属下骑兵、步兵人持双火炬,边行军边挥舞手中的火炬,宋军真的被唬住。 很快耶律休哥与随后赶来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会师,一左一右,两翼包抄,向宋军杀过来。赵光义心理素质本就不强,偏偏率领的大宋军队又向来善于顺境作战而不是打逆风球的料,阵脚大乱,一败涂地。本来这场位于幽州城南的战斗只是局部失败,宋军在其它三面都有驻扎,赵光义此刻如果马上赶往城北,整编那里还比较完整的军队,仗还有的打。可惜这位夺权有术,临阵无胆的皇上比起他哥哥差远了,没羞没臊的坐了一个驴车逃命。高梁河大战,宋兵被斩首一万多,军用物资全部丢光。

下一次倒也是主动出击,派了绝对优势兵力出击,但宋太宗自己是坚决不敢去了,主帅曹彬又是平庸之辈,面对辽兵的疲劳战术,束手无策,结果再次大败。宋太宗军事无能,自觉威望下降,从此基本国策转为内向型的。

不管建立民族国家还是封建王朝,初始阶段,对外战争必得持重,轻轻意意输给人家以后就很难翻身。宋朝没立几天国,却经历这两次大败仗,军队已被夺气,国防理念从此变得消极被动,政治重心也因为赵光义做贼心虚而从御外转为防内。

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对外初战不利被吓破了胆,整个宋朝自开国被契丹两战打趴,更要命的是,堂堂大宋从此患上了"异族恐惧症"。早早就丧失了华夏民族精神里那种积极进取、努力拓疆的雄心,中国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进取性基本停滞,民族个性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变得内向和拘谨,王朝建立的那一刻已经有了疲惫之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