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春秋無義戰(六):晉惠公背信棄義,最終成也秦國,敗也秦國

秦晉之好——歷史淵源

晉文侯時——合力勤王

公元前770年,晉文侯與秦襄公、鄭武公合力勤王,擁立周幽王之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同年護送周平王完成東遷。至此,兩國各自發展,不於陰謀,更無陷害之說,正應了那句君子之交淡如水。當時的晉文侯可謂是風光無限,有史為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也就是說如果晉文侯顧及或者忌憚秦國的壯大,那麼秦國的開疆拓土是一定會受到阻礙的。

春秋無義戰(六):晉惠公背信棄義,最終成也秦國,敗也秦國

晉獻公時——政治聯姻

政治聯姻的開始,也是秦晉之交的開端。所謂政治聯姻,首先,自然是以政治為手段,也以政治所實現的目的為結果,而聯姻的兩個人可以說是政治的犧牲品,或許說是這場政治談判中的籌碼和載體。其次,在春秋時期,政治聯姻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其中諸侯國家國內以大臣之間,君臣之間的聯姻最為基本,大臣之間的聯姻通常以強強聯手最為常見,當然弱勢方依附強勢方也屢見不鮮。而君臣之間的聯姻其實更重要的是締結血緣關係,目的則在於支持與榮耀。於君王來講,聯姻就是希望大臣不留餘力的支持,也是約束大臣的行為,與大臣締結更加穩固的政權集團;於大臣來講,聯姻就是君王對大臣的信任,是家族的榮耀,也是大臣無條件效忠的前提。所謂的君臣之間,大臣之間的政治聯盟依然是以實現目標為目的的。

然後就是我們提到的諸侯國家之間的政治聯姻,其締約婚書的雙方可以強強聯手的聯盟關係;也可以是弱勢一方與強勢一方的聯盟關係;亦可以是兵臨城下,戰勝一方與失敗一方的聯盟關係;又或者是報恩一方與被報恩一方的聯盟關係。雖然聯盟的關係,聯盟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有一點卻是政治聯盟中的核心要素:即無論締結政治聯姻的雙方是誰,是以何種方式,但亙古不變的是雙方都是尋求各自的利益至上。

春秋無義戰(六):晉惠公背信棄義,最終成也秦國,敗也秦國

儘管晉國遭受了無數次的內亂,但晉國的國力依然強大,尤其是在晉獻公時,獻公將軍隊一分為二,分為上、下軍的軍事改革使得晉國軍事實力達到了空前,並且晉國就盤踞在了秦國涿鹿中原的東面,而此時的秦國正在實行西征大業,根本無法顧及東面戰事,綜上所述,與晉國締結聯盟便是最好的選擇,當然對於晉國而言也是如此,因為此時的晉國正在北伐,於是兩個國家不約而同便應下了這樁婚事。

第一次聯姻:晉獻公將女兒穆姬嫁給了秦穆公(即晉獻公時秦穆公的岳父),並且將在虞國俘獲的俘虜作為陪嫁品,一同送去了秦國,其中的俘虜就包括百里奚。百里奚何許人也?秦國大夫,秦穆公稱霸西戎的謀,有詩為證:百里奚於秦穆公,如管仲於晉文公。

春秋無義戰(六):晉惠公背信棄義,最終成也秦國,敗也秦國

晉惠公時——親上加親

晉獻公去世後,晉國再次發生了內亂,晉國的將領裡克誅殺了繼位的少子奚齊(驪姬之子)以及卓子(少姬之子),使得晉國暫無國君。公元前650年,公子夷吾在裡克的支持下,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繼位,是為晉惠王。這裡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晉惠王是穆姬的弟弟,即為秦穆公的小舅子。

第二次聯姻:秦穆公為了鞏固秦國與晉國的關係,或者說更好的掌控晉國,便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晉惠公的兒子公子圉(此時的公子圉是在晉國的),可謂是一箭三雕:其一,修復秦晉之間因為韓原之戰出現的裂痕,使得秦晉關係更加穩固:其次,等到公子圉繼位晉君之後,秦穆公可以更好的控制或者說利用晉國;其三,懷贏是秦穆公最好的耳目。但沒有想到,公子圉因為聽到父親(晉惠公)病重,生怕將君王之位傳給別人,便拋下妻子,也未曾告別秦穆公便偷偷的逃回了晉國,並且順利繼承了王位,是為晉懷公。要知道晉懷公當初可是作為人質去的秦國,自然回到晉國便翻臉不認人了。

春秋無義戰(六):晉惠公背信棄義,最終成也秦國,敗也秦國

晉懷公時——懷贏再嫁

當晉懷公還沉迷於君王之位時,秦穆公心中早就有了下一個打算,那便是將晉獻公的兒子重耳(晉懷公的叔叔)接到了秦國。不言而喻,秦穆公想要扶持重耳為晉君以此來取代晉懷公。也是因為秦國民風向來開放,且禮樂等方面的約束也甚少,所以秦穆公見到重耳的時候便開門見山的提出將女兒懷贏以及其他四個女兒一同嫁給重耳,以此締結聯姻之好。

這便是秦晉之間的第三次聯姻:以姻緣締的方式傳達出秦穆公向重耳釋放的三個信號。其一,下嫁懷贏,締結親家,老丈人自然要助女婿一臂之力(秦穆公要助重耳);其二,懷贏原本嫁的便是晉國國君,自然以後嫁的人也是(暗示幫助重耳奪回王位);其三,懷贏在此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重耳好生對待懷贏(這是父親的私心)。

春秋無義戰(六):晉惠公背信棄義,最終成也秦國,敗也秦國

東郭先生與狼——姐夫與小舅子的博弈

傾斜的天平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在春秋戰國時期,利益永遠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對於各諸侯國家而言,秦國不例外,晉國也不例外。秦國與晉國之所以能做彼此友善的鄰居,是因為暫時還沒有利益衝突,或者說兩個國家和平便是最大化利益。因為秦國在忙著西征,無暇顧及東邊的晉國,而晉國也在忙著吞併周邊的小國家,無法顧及西邊的秦國,所以兩國一拍即合,便做了彼此的天使。

直到晉獻公去世後,彼此的天平才稍微傾斜,秦國逐漸有了話語權,原因有二:其一,晉獻公不僅是秦穆公的老丈人,而且當時晉國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國力都勝於秦國,所以無論從聲望還是實力,晉國都佔據主導,但晉獻公去世之後,晉國再次發生內亂,使得晉國再次陷入了低迷(雖時日不長,但影響甚遠),而此時的秦國依然蒸蒸日上;其二,公子夷吾是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順利回國繼位的,所以於公於私秦穆公都有恩於晉懷公,這種心理優勢也促成了秦穆公想要主導或者掌控晉國的心理,至少秦國有話語權,而不是順從者和依附者的角色。

春秋無義戰(六):晉惠公背信棄義,最終成也秦國,敗也秦國

第一回合:秦穆公雪中送炭;晉惠公失信於秦

秦穆公護送公子夷吾回國繼位:當然慷慨相助還是以秦國的利益為主,第一點,秦國需要穩定的晉國,以此來保障秦國在西征時東面保持穩定;第二點,秦國得到了夷吾的許諾,承諾在安全護送夷吾回國繼位之後,夷吾願意將河西之地贈予秦國。於是,秦穆公派秦軍將夷吾順利的送回了晉國,夷吾順利繼位,是為晉惠公。所以不管秦國是出自哪方面利益的考慮,秦穆公對於晉惠公的這份恩情,確有雪中送炭之恩情。

晉惠公失信於秦,河西之地無權許諾於秦國:公元前650年,晉惠公派遣邳鄭到秦國就河西之地一事進行解釋,見信如晤:“河西之地乃是我許諾給您的,如果沒有您的護送,我或許也不能順利回國繼位,我要感謝您的恩情。但是大臣們以我許諾河西之地之時,尚在其他國家逃亡,無權擅自將先王的土地許諾給您為理由拒絕了我,儘管我據理力爭,依然沒有作用,所以在這裡向您抱歉,河西之地無法割讓給秦國。”於是,秦晉之間,矛盾初起。

春秋無義戰(六):晉惠公背信棄義,最終成也秦國,敗也秦國

第二回合:晉國大旱,秦國賣糧於晉;秦國大旱,晉國反戈一擊

晉國大旱,秦國再伸援助之手:晉惠公繼位以來,晉國接連幾年遭受災荒,民不聊生,倉稟空虛,於是晉國再次求助秦國,希望秦國能夠賣糧於晉國。要知道此時的秦國與晉國已然有了分歧,並且糧食的重要性更古至今從未變過。秦國能夠不計前嫌,賣給晉國糧食,救晉國人民於水火中實數雪中送炭。有史為證:

《左傳》僖公十三年:“秦於是輸粟於晉,自雍(今陝西鳳翔南近渭水)及絳(今山西侯馬西,傍汾河)相繼,命之曰‘泛舟之役’。

秦國大旱,晉國竟想趁亂攻秦:就在秦國幫助晉國的第二年,秦國遭了災荒,而晉國迎來了豐收之年。秦穆公自然毫不猶豫地想到了晉國,想到了晉惠公這個小舅子,便派遣使臣冷至到晉國求援。這乃是晉國還秦國之恩的大好機會,可是晉國大臣卻認為給秦國救災,無異於助長秦國的實力,這件事情不能答應。更有大臣認為,這是上天賜予晉國的機會,是晉國進攻秦國的大好機會。晉國不但不借糧於秦國,反而想要趁著這個機會,滅了秦國,就此引發了韓原之戰。

春秋無義戰(六):晉惠公背信棄義,最終成也秦國,敗也秦國

韓原之戰:公元前645年,即秦國受災的第二年,晉惠公與秦穆公戰於韓原。奈何此時的晉國已不是那個“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的晉國,繼位的晉惠公為了鞏固政權,一口氣誅殺了邳鄭、裡克以及邳鄭之黨七輿大夫等眾多良將,使得晉國能征善戰的將才盡失;而此時的秦國不僅僅是那個“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秦國,而且從統帥到士兵各個身經百戰,況且這次戰爭秦國佔據著輿論的制高,晉國有失道義,晉國恩將仇報。於是晉軍敗於秦軍,晉惠公被俘,若不是秦國尚且需要晉國的聯盟,或許秦晉之好便已然畫下了句話。只能說晉惠公命不該絕,在姐姐穆姬以死相抗,群臣勸說下,姐夫秦穆公最終同意以河西五城為補償,太子圉作為人質,將晉惠公釋放回了晉國。

至此,姐夫秦穆公完勝小舅子晉惠公。秦穆公兩次施於援助,無論於公於私,利己利他,都將晉國於水火之中救出,解除了晉國當時最大的危機,雪中送炭乃名副其實。而作為小舅子的晉惠公第一次因為未能兌現當初許諾河西之事,實為失信;第二次,晉惠公不僅沒有報答秦國借糧之事,反而想趁著秦國災難,反戈一擊,實為不義。失信於人,不義於秦,背信棄義乃是晉惠公執政生涯的縮影,也是不得民心的根本。

所謂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此戰中,善者,道義者,秦國也,秦穆公也;不善者,無道義者,晉國也,晉惠公也。正應了那句話:成也秦國,敗也秦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