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春秋无义战(六):晋惠公背信弃义,最终成也秦国,败也秦国

秦晋之好——历史渊源

晋文侯时——合力勤王

公元前770年,晋文侯与秦襄公、郑武公合力勤王,拥立周幽王之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同年护送周平王完成东迁。至此,两国各自发展,不于阴谋,更无陷害之说,正应了那句君子之交淡如水。当时的晋文侯可谓是风光无限,有史为证:文侯于是乎定天子。也就是说如果晋文侯顾及或者忌惮秦国的壮大,那么秦国的开疆拓土是一定会受到阻碍的。

春秋无义战(六):晋惠公背信弃义,最终成也秦国,败也秦国

晋献公时——政治联姻

政治联姻的开始,也是秦晋之交的开端。所谓政治联姻,首先,自然是以政治为手段,也以政治所实现的目的为结果,而联姻的两个人可以说是政治的牺牲品,或许说是这场政治谈判中的筹码和载体。其次,在春秋时期,政治联姻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其中诸侯国家国内以大臣之间,君臣之间的联姻最为基本,大臣之间的联姻通常以强强联手最为常见,当然弱势方依附强势方也屡见不鲜。而君臣之间的联姻其实更重要的是缔结血缘关系,目的则在于支持与荣耀。于君王来讲,联姻就是希望大臣不留余力的支持,也是约束大臣的行为,与大臣缔结更加稳固的政权集团;于大臣来讲,联姻就是君王对大臣的信任,是家族的荣耀,也是大臣无条件效忠的前提。所谓的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政治联盟依然是以实现目标为目的的。

然后就是我们提到的诸侯国家之间的政治联姻,其缔约婚书的双方可以强强联手的联盟关系;也可以是弱势一方与强势一方的联盟关系;亦可以是兵临城下,战胜一方与失败一方的联盟关系;又或者是报恩一方与被报恩一方的联盟关系。虽然联盟的关系,联盟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政治联盟中的核心要素:即无论缔结政治联姻的双方是谁,是以何种方式,但亘古不变的是双方都是寻求各自的利益至上。

春秋无义战(六):晋惠公背信弃义,最终成也秦国,败也秦国

尽管晋国遭受了无数次的内乱,但晋国的国力依然强大,尤其是在晋献公时,献公将军队一分为二,分为上、下军的军事改革使得晋国军事实力达到了空前,并且晋国就盘踞在了秦国涿鹿中原的东面,而此时的秦国正在实行西征大业,根本无法顾及东面战事,综上所述,与晋国缔结联盟便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对于晋国而言也是如此,因为此时的晋国正在北伐,于是两个国家不约而同便应下了这桩婚事。

第一次联姻:晋献公将女儿穆姬嫁给了秦穆公(即晋献公时秦穆公的岳父),并且将在虞国俘获的俘虏作为陪嫁品,一同送去了秦国,其中的俘虏就包括百里奚。百里奚何许人也?秦国大夫,秦穆公称霸西戎的谋,有诗为证:百里奚于秦穆公,如管仲于晋文公。

春秋无义战(六):晋惠公背信弃义,最终成也秦国,败也秦国

晋惠公时——亲上加亲

晋献公去世后,晋国再次发生了内乱,晋国的将领里克诛杀了继位的少子奚齐(骊姬之子)以及卓子(少姬之子),使得晋国暂无国君。公元前650年,公子夷吾在里克的支持下,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继位,是为晋惠王。这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晋惠王是穆姬的弟弟,即为秦穆公的小舅子。

第二次联姻:秦穆公为了巩固秦国与晋国的关系,或者说更好的掌控晋国,便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晋惠公的儿子公子圉(此时的公子圉是在晋国的),可谓是一箭三雕:其一,修复秦晋之间因为韩原之战出现的裂痕,使得秦晋关系更加稳固:其次,等到公子圉继位晋君之后,秦穆公可以更好的控制或者说利用晋国;其三,怀赢是秦穆公最好的耳目。但没有想到,公子圉因为听到父亲(晋惠公)病重,生怕将君王之位传给别人,便抛下妻子,也未曾告别秦穆公便偷偷的逃回了晋国,并且顺利继承了王位,是为晋怀公。要知道晋怀公当初可是作为人质去的秦国,自然回到晋国便翻脸不认人了。

春秋无义战(六):晋惠公背信弃义,最终成也秦国,败也秦国

晋怀公时——怀赢再嫁

当晋怀公还沉迷于君王之位时,秦穆公心中早就有了下一个打算,那便是将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晋怀公的叔叔)接到了秦国。不言而喻,秦穆公想要扶持重耳为晋君以此来取代晋怀公。也是因为秦国民风向来开放,且礼乐等方面的约束也甚少,所以秦穆公见到重耳的时候便开门见山的提出将女儿怀赢以及其他四个女儿一同嫁给重耳,以此缔结联姻之好。

这便是秦晋之间的第三次联姻:以姻缘缔的方式传达出秦穆公向重耳释放的三个信号。其一,下嫁怀赢,缔结亲家,老丈人自然要助女婿一臂之力(秦穆公要助重耳);其二,怀赢原本嫁的便是晋国国君,自然以后嫁的人也是(暗示帮助重耳夺回王位);其三,怀赢在此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重耳好生对待怀赢(这是父亲的私心)。

春秋无义战(六):晋惠公背信弃义,最终成也秦国,败也秦国

东郭先生与狼——姐夫与小舅子的博弈

倾斜的天平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在春秋战国时期,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对于各诸侯国家而言,秦国不例外,晋国也不例外。秦国与晋国之所以能做彼此友善的邻居,是因为暂时还没有利益冲突,或者说两个国家和平便是最大化利益。因为秦国在忙着西征,无暇顾及东边的晋国,而晋国也在忙着吞并周边的小国家,无法顾及西边的秦国,所以两国一拍即合,便做了彼此的天使。

直到晋献公去世后,彼此的天平才稍微倾斜,秦国逐渐有了话语权,原因有二:其一,晋献公不仅是秦穆公的老丈人,而且当时晋国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国力都胜于秦国,所以无论从声望还是实力,晋国都占据主导,但晋献公去世之后,晋国再次发生内乱,使得晋国再次陷入了低迷(虽时日不长,但影响甚远),而此时的秦国依然蒸蒸日上;其二,公子夷吾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顺利回国继位的,所以于公于私秦穆公都有恩于晋怀公,这种心理优势也促成了秦穆公想要主导或者掌控晋国的心理,至少秦国有话语权,而不是顺从者和依附者的角色。

春秋无义战(六):晋惠公背信弃义,最终成也秦国,败也秦国

第一回合:秦穆公雪中送炭;晋惠公失信于秦

秦穆公护送公子夷吾回国继位:当然慷慨相助还是以秦国的利益为主,第一点,秦国需要稳定的晋国,以此来保障秦国在西征时东面保持稳定;第二点,秦国得到了夷吾的许诺,承诺在安全护送夷吾回国继位之后,夷吾愿意将河西之地赠予秦国。于是,秦穆公派秦军将夷吾顺利的送回了晋国,夷吾顺利继位,是为晋惠公。所以不管秦国是出自哪方面利益的考虑,秦穆公对于晋惠公的这份恩情,确有雪中送炭之恩情。

晋惠公失信于秦,河西之地无权许诺于秦国:公元前650年,晋惠公派遣邳郑到秦国就河西之地一事进行解释,见信如晤:“河西之地乃是我许诺给您的,如果没有您的护送,我或许也不能顺利回国继位,我要感谢您的恩情。但是大臣们以我许诺河西之地之时,尚在其他国家逃亡,无权擅自将先王的土地许诺给您为理由拒绝了我,尽管我据理力争,依然没有作用,所以在这里向您抱歉,河西之地无法割让给秦国。”于是,秦晋之间,矛盾初起。

春秋无义战(六):晋惠公背信弃义,最终成也秦国,败也秦国

第二回合:晋国大旱,秦国卖粮于晋;秦国大旱,晋国反戈一击

晋国大旱,秦国再伸援助之手:晋惠公继位以来,晋国接连几年遭受灾荒,民不聊生,仓禀空虚,于是晋国再次求助秦国,希望秦国能够卖粮于晋国。要知道此时的秦国与晋国已然有了分歧,并且粮食的重要性更古至今从未变过。秦国能够不计前嫌,卖给晋国粮食,救晋国人民于水火中实数雪中送炭。有史为证:

《左传》僖公十三年:“秦于是输粟于晋,自雍(今陕西凤翔南近渭水)及绛(今山西侯马西,傍汾河)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

秦国大旱,晋国竟想趁乱攻秦:就在秦国帮助晋国的第二年,秦国遭了灾荒,而晋国迎来了丰收之年。秦穆公自然毫不犹豫地想到了晋国,想到了晋惠公这个小舅子,便派遣使臣冷至到晋国求援。这乃是晋国还秦国之恩的大好机会,可是晋国大臣却认为给秦国救灾,无异于助长秦国的实力,这件事情不能答应。更有大臣认为,这是上天赐予晋国的机会,是晋国进攻秦国的大好机会。晋国不但不借粮于秦国,反而想要趁着这个机会,灭了秦国,就此引发了韩原之战。

春秋无义战(六):晋惠公背信弃义,最终成也秦国,败也秦国

韩原之战:公元前645年,即秦国受灾的第二年,晋惠公与秦穆公战于韩原。奈何此时的晋国已不是那个“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晋国,继位的晋惠公为了巩固政权,一口气诛杀了邳郑、里克以及邳郑之党七舆大夫等众多良将,使得晋国能征善战的将才尽失;而此时的秦国不仅仅是那个“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秦国,而且从统帅到士兵各个身经百战,况且这次战争秦国占据着舆论的制高,晋国有失道义,晋国恩将仇报。于是晋军败于秦军,晋惠公被俘,若不是秦国尚且需要晋国的联盟,或许秦晋之好便已然画下了句话。只能说晋惠公命不该绝,在姐姐穆姬以死相抗,群臣劝说下,姐夫秦穆公最终同意以河西五城为补偿,太子圉作为人质,将晋惠公释放回了晋国。

至此,姐夫秦穆公完胜小舅子晋惠公。秦穆公两次施于援助,无论于公于私,利己利他,都将晋国于水火之中救出,解除了晋国当时最大的危机,雪中送炭乃名副其实。而作为小舅子的晋惠公第一次因为未能兑现当初许诺河西之事,实为失信;第二次,晋惠公不仅没有报答秦国借粮之事,反而想趁着秦国灾难,反戈一击,实为不义。失信于人,不义于秦,背信弃义乃是晋惠公执政生涯的缩影,也是不得民心的根本。

所谓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此战中,善者,道义者,秦国也,秦穆公也;不善者,无道义者,晋国也,晋惠公也。正应了那句话:成也秦国,败也秦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