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安家》龔家花園事件:理清“心理邊界”是與人相處的根本


《安家》龔家花園事件:理清“心理邊界”是與人相處的根本

《安家》中的“龔家花園事件”劇情最近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一連上了好幾次熱搜,是什麼樣的劇情這麼引人注目呢?原來它是一個恩將仇報、鳩佔鵲巢的故事:

龔家的條件一直都很好,很富有。龔俊的太爺爺曾見遠房表妹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太可憐了,就收留了他們,在自己家,也就是現在這個龔家花園的院子裡搭建了個平房給表妹一家住,不收房租不說,還供他們一家吃喝用度,甚至連孩子上學也是龔家出錢。後來,龔家搬走了,這個表妹一家也搬出去了,可他們買新房的錢也是找龔家借的。

現在龔俊的公司資金週轉出現問題,打算把龔家花園這個上海老洋房賣掉應急。可表妹一家聽說這個老洋房能賣1.5億,就想來分錢,死皮賴臉地呆在那個小平房裡,張口就要五千萬,不給就不走。

在這個故事裡,龔家與表妹一家之間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事是因為他們雙方都沒有理清自己的“心理邊界”。

龔家從無條件收留表妹一家開始就把自己的邊界給模糊了,你建房子收留他們,卻不收房租,還要無償養著他們生活、孩子上學;表妹一家在接受龔家無償幫助的時候也開始模糊了自己的邊界,我們可以免費住他們的房子,吃他們的,穿他們的,用他們的,孩子學費也是他們的,那我們和他們有什麼分別,都是一家人啊,現在你們賣房子,怎麼能不分給我們錢呢?我們可是一家人,那房子我們住過,也就有我們一份。


《安家》龔家花園事件:理清“心理邊界”是與人相處的根本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如何理清“心理邊界”,不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傷害】這個話題,我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1.“心理邊界”使我們掌控自己的行為;

2.一旦突破“心理邊界”就會出現“惡人”;

3.堅守“心理邊界”,營造健康的人際關係。


“心理邊界”使我們掌控自己的行為

古典在《超級個體》說:“一個能掌控人生的人,一定要有一個清晰、健康的心理邊界,這樣當你面對問題的時候,一切都會有解---知道什麼能控制,什麼不能控制,放手不能控制的,專注於能控制的部分。”

“心理邊界”也被稱作“個人邊界”,維基百科上說:“個人邊界”是指個人所創造出的邊界,通過這個邊界,我們可以知道什麼是合理的、安全的和被允許的行為,以及當別人越界的時候,自己該如何回應。


《安家》龔家花園事件:理清“心理邊界”是與人相處的根本

我們所熟知的邊界常用於區域劃分,比如國與國的邊界,兩個相鄰的國家會事先協商好,劃定邊界線,樹立邊界碑,派兵駐守,如有人要通過都要提前辦理相關的通關手續。因為有了清晰的邊界線,國家與國家就能清晰地區分開來,分別治理。如果邊界不清,就會引起爭端,如克什米爾地區就是因為邊界不清,一直為了“到底歸誰”這個問題而引起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的武裝衝突,幾十年過去了,這個問題仍沒解決,印巴依舊衝突不斷。

“心理邊界”則是我們自我的邊界,它就像孫悟空給唐僧在地上劃的那個圈,唐僧在圈裡做什麼都是他自己可控的,圈外什麼情況則是不受他所控的,你說妖怪都走開不要靠近這個圈,妖怪可不聽這個,看見唐僧就會撲上來,然後被圈彈飛。

我們可以自由控制“心理邊界”內我們的行為,而外面別人的行為則不由我們所控。比如別人嘲笑你王者榮耀操作不行,沒有大局觀念,是個坑貨。你可以通過控制自己的行為來改善,多打一段時間,注重學習別人的操作、意識等等方式做到不坑,但別人是不是還要嘲笑你是坑貨,那就不是你所能控制的了,有些人本就是噴子、槓精,即使你打得再好,他照樣還是會說你坑。

因此,“心理邊界”就是我們對自我的掌控圈,可是你如果想突破這個掌控圈去掌控別人行為時,又或者被別人突破你的這個掌控圈時,都會出現問題,對別人和自己也都會造成傷害。


《安家》龔家花園事件:理清“心理邊界”是與人相處的根本

一旦突破“心理邊界”就會出現“惡人”

我們前面講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邊界,不論是這個國家的人去侵犯其他國家的邊界,還是別的國家來突破這個國家的邊界,都會引起爭端、戰爭,例如兩次世界大戰,多是由於一國侵犯他國的邊界所引起。我們的“心理邊界”也是一樣,你去突破別人的“心理邊界”也好,還是別人來侵犯你的“心理邊界”也罷,都會引起問題,最終致使你們雙方都會受到巨大傷害。

例如家長教育孩子時,一方面總以孩子小由來侵犯孩子的隱私,像進孩子房間從不敲門,反對孩子有什麼業餘愛好,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要及早獨立,這種相互矛盾卻是很多家長的常態,孩子在這樣的家長管制下生活得相當痛苦,這就是家長沒有理清“心理邊界”,總覺得孩子都是我的,他的隱私也應該是我的,有什麼不能看的,想要孩子獨立卻不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理不清“心理邊界”時,就會出現越界的情況,要麼是我們走出去,要麼是別人走進來,無論是哪一方越界,終將會成為給對方帶來痛苦的“惡人”,而這種越界行為被稱為“心理越位”。


《安家》龔家花園事件:理清“心理邊界”是與人相處的根本

心理越位如同足球越位一樣,就算進了球也不算。

《超級個體》中將“心理越位”分為4種常見的情況:

1.主動出擊型,不尊重別人的“心理邊界”,經常控制別人。

像前面講的家長管制孩子就屬於這種情況,生活裡類似的情況還有妻子對丈夫的控制:工資卡上交,不準存私房錢,下班查看手機信息,不準與女同事走得近;老闆對員工的控制:干預員工做事,要求員工遵從自己的指導,就像那句著名的“明言明語”:“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這些“心理越位”的結果只能導致糟糕的結果:孩子要麼搞一個誰都看不懂的小群體,要麼完全喪失自己的“心理邊界”,長大後很容易成為一個沒有自我和獨立意識的人,沒法拒絕別人或要求別人;丈夫會覺得自己藏不藏私房錢,出不出軌都要被查被管,那乾脆多藏點私房錢,直接出軌,最終妻子的婚姻生活可能會破裂;員工則不堪老闆其擾,有能力的員工肯定會出走,另尋良木,沒能力的員工會更加慫,更加依賴的干預才能做事,這就為老闆的公司埋下了危機,因為時間一長,公司留下的全是聽話沒能力的人,公司所有壓力都會押在老闆一個人身上,老闆稍不慎可能就會導致整個公司完蛋。

正如古典所說:“越位進入別人的邊界,短期內也許會讓你獲得掌控感,長期卻是個雙輸的事。”


《安家》龔家花園事件:理清“心理邊界”是與人相處的根本


2.完美主義,不尊重自己的“心理邊界”,跨越自己的邊界。

我們說有“心理邊界”的人心裡有一個掌控圈,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而完美主義者心裡不是掌控圈,而是有一個洞,他從這個洞往外看,覺得外面的一切都應該按照他所想的那樣存在。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還有許多屬於掌握圈外的情況,完美主義註定是失敗的,他覺得自己的生活充滿“應該”的細節,但他的精力卻偏偏沒辦法全部都顧及,所以他總會產生一種“無所不能的無能感”。


3.理不清“心理邊界”,導致局面失控。

開頭《安家》的案例就屬於這種情況,從龔家最初開始收留表妹一家時,就沒有理清自己的“心理邊界”,他們模糊了彼此間的邊界,龔家覺得自己慷慨大度全方位幫助表妹一家,沒理清龔家是龔家,表妹是表妹,更沒有理清幫助的度,最終導致後來賣子時,表妹一家獅子大開口這樣無法控制的局面。

俗語說:“鬥米養恩,石(讀dan,古代計量單位)米養仇。”你給在他飢寒交迫時給他一斗米,那是雪中送炭,他對你心懷感激,如果久而久之給予的太多,就會使人貪得無厭,會把這些給予當作理所當然的事,一旦停止援助就會心生怨恨。

《安家》龔家花園事件:理清“心理邊界”是與人相處的根本

4.過於僵硬的“心理邊界”。

邊界僵硬,就是和人分得過於清楚,以至到了固執的地步。

曾有這樣一件事,一個實習生被團隊老員工吩咐出去給大家買外賣,結果實習生直接頂了回去:“我是來這實習的,不是給你們買盒飯的。”實習生很有邊界,而且有得過頭了。大家都很清楚,公司裡偶爾加班、趕工時、開會都算是稍微越界但還OK的事,而有人買盒飯也是一種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的方式,同樣也屬於可接受的模糊地帶。

但實習生覺得工作就是那些手冊、文件裡規定的事,其餘以外的事一點都不願意做。你此時分得這麼清楚,那到了教員工分享、傳授工作經驗的時候也會跟你分得清,你工作上遇到困難需要老員工幫助的時候,他們也會跟你分得清。凡事都要有個度,完全模糊邊界不對,過於堅守邊界也是不合適的,同樣也給自己帶來麻煩和痛苦。


《安家》龔家花園事件:理清“心理邊界”是與人相處的根本

堅守“心理邊界”,營造健康的人際關係

我們已經瞭解了什麼是“心理邊界”,以及一旦模糊了“心理邊界”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現在就來講下如果真的出現了“心理邊界”模糊或“心理越位”的情況,我們應該怎麼做?

首先,你要明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是確定好自己的“心理邊界”在哪兒。

龔家在第一次面對表妹家提出分錢的要求後,就確定了自己的“心理邊界”是房子和表妹家沒關係,既然他們來鬧,龔家也願意拿出一部分錢來息事寧人,但表妹家索要五千萬,是肯定不能答應的,這是龔家的底線;

然後,要和對方好好溝通。

龔家也是這樣做的,爺孫三代齊上陣,帶了禮物主動與表妹一家溝通,結果被表妹一家的醜惡嘴臉給擋了回來。

最後,堅定“心理邊界”是你不可更改的原則。

不管溝通過程怎樣,都始終堅持自己的“心理邊界”,做到言行一致,說不行就不行。如果你言語含糊,就會給對方可乘之機,他們會覺得你對自己的話都不當回事,他們就更會當成耳旁風。


《安家》龔家花園事件:理清“心理邊界”是與人相處的根本

假如到這裡,仍舊不能解決問題,那採取羅振宇在《羅輯思維》裡提出的方法了。像對付《安家》裡表妹一家這樣的貪婪成性的惡人,要麼一次就把他徹底打服,要麼就利用他們貪婪中的猶豫,在他們第一次試探我們的時候就給到他們最大的阻力,給他們劃一道“硬邊界”。

1939年,蘇聯和日本之間爆發了一場諾門坎戰役,這場發生在今天內蒙地區,遠離當時主戰場,所以很少被關注。這場戰役打了幾個月,人員方面,日軍損失19000人,蘇軍損失25655人,比日本多;裝備方面,日軍僅損失30多輛裝甲車,蘇軍則損失了90輛裝甲車、280多輛坦克,損失達1:4,戰機損失比1:2;後期方面,蘇軍前後消耗作戰物資80000噸,僅炮彈炸彈就消耗了31000噸,而日軍各種物資消耗才2000噸不到。結果雖然是蘇聯勝了,但也是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可謂是“慘勝如敗”。

為什麼蘇聯不惜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打一場既不在本土,又不是主戰場的戰役呢?

那是因為蘇聯要為日本劃一道“硬邊界”。話說當時日本國內有兩個主張,一個是陸軍提出的“北上計劃”就是陸地上從中國東北向北繼續進攻,與蘇聯交手;另一個是海軍提出的“南下計劃”就是從海上向東南亞方向進攻,與美國交手。而由日本主動發起的諾門坎戰役就是對蘇聯的一次試探,為陸軍的“北上計劃”提供依據。


《安家》龔家花園事件:理清“心理邊界”是與人相處的根本

蘇聯也正是探悉到日本的企圖,所以才願意付出如此之大的代價也要取勝,就是要明確、強硬地告訴日本,這就是他們的“心理邊界”,你敢來我就敢戰,即使付出再大代價也在所不惜。

日本呢,此時就是一個貪婪者,貪婪就是無節制的慾望,無節制的慾望就說明是沒有方向的,看哪兒都是蛋糕都想上去吃,這其中就包含一種猶豫,就是哪都想吃一時不知從哪下嘴,就像日本當時,北上也行,南下也行,因為猶豫所以試探,於是有了這次戰役,結果落敗,日本便知道了北上不行,蘇聯這塊硬骨頭太難啃了,還是南下吧。於是日本就向東南亞擴張,發展到了1941年便偷襲了美國珍珠港,與美國開戰。

我們在面對那些冥頑不化的“惡人”時,就要像蘇聯這樣給他劃一道“硬防線”,讓他知道我們也不是好欺負的,哪怕是兩敗俱傷也要阻止他。


《安家》龔家花園事件:理清“心理邊界”是與人相處的根本

結語

“心理邊界”是我們每個人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根本,如果你模糊了自己的邊界就會引出“惡人”,這個“惡人”可能是你自己,也可能是其他人,無論是誰都只能給雙方帶來巨大傷害,哪怕你是一心為對方好也不要嘗試跨越他的“心理邊界”,同理你也一樣,無論對方是心懷好意還是心懷惡意都不能突破你的“心理邊界”,請用你最大力量去阻止對方或是你自己,不要這樣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