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韓國故宮面積57萬,歷史比北京故宮還長,為什麼在世界上毫無名氣?

鴨一嘴


韓國故宮即景福宮,先說“景福”二字的來源——取自《詩經·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君子萬年,介爾景福”。

為什麼韓國的故宮,偏要以中國的《詩經》來命名呢?很簡單,景福宮修建之時,朝鮮王朝和大明王朝是宗藩關係,中國是宗主國,朝鮮是藩國。那麼景福宮的規模和建制,都得嚴格遵循宗主國的規定——

雖是一國之宮,卻只能以親王規制的郡王府的規模來設計;雖為國君所居,所有建築卻只能著丹青之色,以區別於中國皇宮的尊貴黃色。

景福宮1395年初建之時,規模的確不小,多達500餘棟的殿閣,可謂極盡榮華。木造建築,難免小火小災,修修補補。可惜的是,1592年爆發的“壬辰倭亂”,令景福宮徹底沒了,底沒了,沒了,了……到了1868年重建,雖以舉國之力修葺一新,但無論面積還是房屋數量都大幅度縮水。

好容易修好了,才住了六年時間,一場大爆炸又把倒黴催的景福宮炸得面目全非,王宮只好轉移到昌德宮,1884年才勉強遷回來,這時規模已經縮得不成樣子了。又過了不到十年,1895年,明成皇后被暗殺、高宗棄宮逃跑,王室從此再也沒有遷回景福宮。

從“壬辰倭亂”到高宗同治四年(1865)才宣佈復建,這一閒置,就是273年!同治七年(1868)遷回來以後,又逢多事之秋,王宮不得安住,;1895年以後,景福宮終於被拋棄,人去樓空,意義只剩象徵了。可以想見,這期間,雨打風吹,高樓還在,放眼四顧,唯餘荒草,一片衰頹。

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半島。1926年,為耀國威的日本人乾脆在景福宮大門前,修了一棟石造建築“朝鮮總督府”,整個景福宮就像朝鮮于日本一樣,被壓制在厚重的陰影之下。非但如此,南面的殿閣還被拆了個一乾二淨,整個景福宮,只剩下勤政殿、慶會樓慘兮兮孤零零地矗立在那裡……

如今我們能花3000韓元參觀的景福宮,是韓國獨立以後,慢慢復建的。1995年,壓了景福宮半個多世紀的總督府才被拆除;2010年,景福宮最重要的景觀光華門終於整修完畢。

縱然修舊如舊,試圖再現當日盛景,但兩百多年的空白豈能靠一磚一瓦,就得到填補?缺失的其實不是闊達的空間和宮殿的數量,而是浸潤期間的文化。

紫禁城則不同了,雖然晚於景福宮,1420年才建成,但明清兩代的歷史盡在這裡,作為歷代宮廷建築的集大成者和唯一存世實例,其建築文化本身就令世人震驚,更不必說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多達150萬套的稀世藏品,承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無論其價值還是地位,都無以撼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