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結體第一還是筆法第一?

初夏短巷淺襯衫


神采第一

這個問題古人已多次回答了。

王羲之的後人南朝王僧虔雲:“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方可遠紹於古人,以斯言之,豈易多得?必使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達情,書不妄想。是謂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也就是說,看不見摸不著的神采為第一。雖然看不見,但神采又可以讓大家能感覺到。所謂“神采”,是指書法作品所展現的神采、氣韻、精神。

那麼,神采不同於用筆和結構,怎樣學怎麼樣練習呢?我覺得應該靠"修",提高作者的綜合素養,也就是除技法外的文化.審美.人品.姊妹藝術等的長期修行。

因為創作的主體是人,那麼此人的綜合素養的高低,必然影響其筆下流淌的線條。。。

如果拋開神采,單單從形質上講,那麼,從古人那兒也能找到答案。元代趙孟頫在《定武蘭亭跋》中提出:“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對於用筆,趙孟頫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古人非常講究用筆,用筆的功夫直接影響到每個字,一幅作品整體線條的美麗。

也就是說,用筆和結字,此二者都重要,不可偏頗。。。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76,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43d000b23e14febaa95\

四官殿人彭曦書畫


現在網絡都用5G了,可憐發展了二千多年的書法還在討論結體第一還是筆法第一。

這個問題的沒有解決,反映出當今書法的專業教學和社會引導遠遠落後於音樂、舞蹈、文學等其他藝術。

因為當一個人隨便吆喝的聲音,是不可能去組合成歌唱的;隨便扭動的手腳,也不可能去排練為舞蹈;隨便所寫的字句,更不會去編成文學。

當然從另一方面反映出書法的藝術性質遠比其他藝術深奧。怪不得古人都把筆法當作秘訣,就像黃庭堅所說如果不得筆法,“難於登天”,就是說寫毛筆字只是滿地走,寫書法才能信天游。

可惜了這個問題魏晉人早就說明了,元趙孟頫也明確分析了,而且分析得符合毛澤東關於解決主次矛盾的《矛盾論》哲學著作的。趙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看看老趙說得多明白透徹!

按理說書法何者第一的問題應該是不成問題了,但是啟功先生忽然說要破除迷信,不是用筆第一,而是結構第一。於是黃惇先生又據趙說進行反證,變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那麼究竟是誰有理?啟功為什麼要說結構第一?原來他是北師大教授,北師大是培養教師的,教師板書當然要講結體了,所以啟功是站在實用書寫的立場上而言。

這就非常清楚了:談書法則筆法第一,講書寫則結體第一;說藝術則筆法第一,為實用則結體第一。性質有別,各取所需。








王乃棟說書畫



  • 注意觀察:顏真卿《麻姑仙壇記》中有九個“有”字勾法都沒有重複的。這是“結構”問題嗎?

例如,元代書法大師趙孟頫就提出書法的最核心問題就是筆法。

現代書法家啟功先生也提出書法最接近核心問題,他認為是結構。


張旭光先生也提出筆法與結構哪個第一的問題。他認為書法的核心問題是結構。

張旭光還舉例說,比如說“情”字,楷書的筆法與行書沒有什麼區別,但是,楷書和行書不一樣,是結構不一樣了。

我聽了張旭光的解釋,太驚訝了,“情”字是什麼結構?不就是左右結構嗎?楷書是左右結構,行書也是左右結構,怎麼到了張旭光就“結構”不一樣了?


再比如說,“幼”這個字,一般是左右結構,但是,也有些上下結構的,不論楷書、行書都有上下結構和左右結構兩種寫法。


還有“髮”字,一般是上下結構對吧,但是,不論楷書行書,都有寫成左右結構的。

像這種變化結構,筆法不變的寫法很多。歷史也很悠久。

我不知道,張旭光為什麼要說,楷書和行書不一樣是因為結構同?


中國書法歷史上改變結構的例子太多了,從甲骨文到金文,從小篆到隸書,從楷書到行書草書,到處都有對一個字結構調整的例子。

如果從結構來看,從甲骨文到楷書,我們不能說漢字的結構沒有調整變化,但是,大體來說,漢字的結構是沒有根本變化的。

但是,漢字的筆法卻變化非常豐富。如果字寫不好,到底是結構問題還是筆畫問題?

我們就以館閣體書法為例子。館閣體書法為什麼經不起欣賞?


不是館閣體書法的結構不好,恰恰相反,館閣體書法的結構非常勻稱、漂亮。

所以,館閣體書法只能停留在表面的漂亮上,沒有更多的欣賞價值,一目瞭然,一覽無餘的書法,有多大的意義?

所以,我認為,書法的核心問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筆法。

書法有這樣一些理由是裡應該當是排在第一位的。

首先,筆法之美決定書法之美。

例如,寫一個楷書,顏真卿和館閣體比較,到底差別在哪裡?


如果從結構看,館閣體比顏真卿的字好多了!同樣的“人”字,館閣體書法與顏真卿的書法結構有區別嗎?

但是,你細細看下去才會發現,顏真卿的書法屬於博大精深,文采斐然的書法。而館閣體書法越看越乏味,所謂經不起推敲和欣賞,就是這個問題。


例如,顏真卿的捺畫非常有名,也非常有特點。但是,顏真卿的捺畫,不是任何情況下都是一模一樣的。恰恰相反,他的捺畫處理是非常多姿多彩的!

圖片中的四個“之”字,都出自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你看看在一篇文章中之字的捺畫,顏真卿都要“自由”書寫,這不是筆法是厲害嗎?

這當然是筆法的厲害!

所以,就高層次來說,顏真卿的書法是高層次的藝術,而館閣體書法是大眾化的應用書法,無所謂太高雅。


但是,做為書法藝術,如果你投入的時間和智慧更多,憑什麼說就是為了一覽無餘?

其次,筆法本身就是有嚴格的結構之美的。

例如,像隸書如果去掉了蠶頭燕尾,他還會有飄逸華美的藝術美感嗎?

而你要寫出這種美感,就要有蠶頭燕尾那樣大筆法結構。不是蠶頭燕尾,就不會產生飄逸的華美藝術效果。


所以,筆法本身就是有結構之美。所以,不同的書法大師的筆畫是不能互相搭配的。

因為,每一個書法大師的筆法都有自己的藝術密碼。但是館閣體書法就沒有書法的藝術密碼,只有公開的秘密。

所以,館閣體書法,除了把單調的筆畫排列起來,還能有什麼個性和欣賞的價值?

在館閣體書法中,是不需要筆精墨妙的,但是,書法大師的書法如果沒有筆精墨妙也就不再是書法大師了。


第三,筆法的結構之美,體現在每一個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之中,不是所有相同的筆畫都是一樣的起筆、行筆、收筆。

書法大師的作品,妙處就在於筆畫的變化非常豐富,好像萬里江山圖,你走一步,就是一個不一樣的風景區,沒有任何似曾相識,千篇一律的感覺。恰恰相反,你永遠感到的是陌生新鮮 。

這是因為書法大師的筆法千變萬化,生氣勃勃,你想都想不到為什麼他如此有趣味。

原因就是筆法變化豐富多彩。

如果按結構來說,左右結構的字,有多少一會兒變上下結構了?

我們今天的書法,主要是楷書體系,包括行書、草書,為什麼我們識別四大楷書書法家的字,是看筆法而不是看結構?


因為,結構是左右結構的字,永遠是左右結構,結構是上下結構的字,也永遠是上下結構。

按照張旭光的邏輯“宋四家”的風格不同,都是書法結構問題了?

這完全不像欣賞書法的眼光。我們欣賞書法,就是外行也是看筆法特點,而不是看結構。

比如說,顏真卿的《多寶塔》、《東方朔畫贊》、《麻姑仙壇記》等等這些字帖寫得比較方正,但是,《顏勤禮碑》寫的比較瘦長,這就說明顏真卿的,書法結構不一樣了嗎?

而且,漢字的結構是相對很穩定的。即使有少數字也調整結構,那是屬於異體字和書法藝術處理的需要。

例如,歐陽詢的《由余帖》裡出現了兩個“亂”字。歐陽詢就調整為,一個用簡化字寫,一個用繁體字寫。而簡化字在唐代還沒有“正統”的地位,屬於俗體字。那些調整了結構的漢字,例如我們前面舉例的“幼”字和“髮”字,也是俗體字的形式之一。這都不影響書法之美,真正影響書法之美的是筆法。


  • 趙之謙碑帖結合的書法作品,一看筆法就與“魏碑”不一樣

也就是看:他們的起筆、行筆、收筆就是不一樣,而不是結構不一樣。

從學習書法來說,如果筆畫沒有受到嚴格訓練,就寫不好字。即使結構很好,但是,缺乏內涵。

結構相對來說簡單,就是穿插避讓問題。而筆法,是精神問題,也是技術問題。很多人學習王羲之,一輩子也學不到王羲之的精神,至於技術也是一知半解的。

啟功先生研究大半輩子的書法結構,但是,他最有價值的仍然是筆法有一定的新意。

當然,這是我們強調書法第一的是筆法還是結構。所以,我們說筆法是第一。

我們最有力的證據就是,筆法是書法基礎的基礎,因為,沒有筆法還談什麼結構?

當然,筆法也需要結構處理。但是,如果筆法好了難道結構還會差?


千千千里馬


其實書法的結體跟筆法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不能把它分開各自去評價誰是第一。但是,因為書法的學習它是一個系統,我們在很多的教材中經常會發現書法的筆法做一個章節,書法的結體又是另外一個章節。如果一定要從結體和筆法這兩者之間選擇哪一個為第一,應該是以筆法為先結體稍之。

元代的趙孟頫有說過:“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相宜。”

也就是說,在用筆的原理上從它的出現開始一直到現在是沒有改變的,它的核心還是一樣的。但是,字形結構會因為時間的不同,書寫的人不同以及書寫時的心情不同等等諸多原因,會造成結字方面的不盡相同。

還有,中國的書法,到目前為止我們一般認可他有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五種字體。而這些字體的結體,包括字型形態都是各不盡相同的。但是,它們的筆法卻是一樣的,唯一有變化的只是在於書寫者的應用而已。而這一種不同的應用造就了中國歷史上具有個人風格的書法家。

另外,從筆法的角度來講,應用在筆畫中,筆畫的長短,粗細,角度等等,這一些的變化會影響到字形結構表現。如果你把結體規範死了,那麼整一個書寫就像清代的館閣體一樣千篇一律,字若算子,那樣只能把它稱作是好字,但是談不上是書法。

總而言之,

筆法它是依附在筆畫之中得到體現,而結體它是由筆畫所組成的,筆畫的變化會影響到結體的表現,而筆畫的變化是由筆法所導致的,從這一個角度來講,筆法應該優先於結體。但是筆法和結體他們兩者本身就是一對相輔相成的關係。把它們拆開去單獨講述,也是為了學習書法的人更容易理解罷了。


書法有云


謝謝:很樂意和大家共同探討回答這一問題,題主提出的“書法結體第一還是筆法第一”,首先,命題中把書法結體排前、筆法排後,有誤導大家之嫌,會引起答題者的曲解。

書法的核心,筆法是最主要的,筆法應放第一位,結構次之;書法的審美特質,是以線條本身豐富的變化得以充分體現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當然,結構與筆法相輔相成,才給人以整體巧妙的感覺。古人中,不同的書家,有著不同的結體形式風格。

筆法:“包括入筆、行筆、收筆中的變化和提筆、按筆、帶筆等用筆的技巧”。

就學書臨帖而言,筆法是基礎,,如基本的筆法達不到一定要求,又何談其結構,所以,筆者認為:學書首先要學帖中筆法,在通過自身不斷的研習摸練,嫻熟的掌握了筆法技法,有了紮實的基本功,我想:水到渠成,你的結字一定不會錯。





瀚墨無極


我是靜心練字

很高興看見這問題,我也喜歡回答這方面的問題。

直接奔主題書法結體第一還是筆法第一,我就不彎彎繞繞的找一堆文縐縐的詞來描述了。

下面來說說我的看法,也是我自己的理解。

首先來說我是怎麼鑑賞書法的

第一,看整體。

書法是作品,不管長篇、短篇橫幅、 條幅、扇形、第一眼看上去,不俗氣,俗氣是指整副作品給我的第一映像,佈局,作品的內容。

第二,看筆法。

當第一映像能夠引起我的欣賞慾望以後,我才會去深入的觀看作者的結體,筆法,理解作品的意境。

一副好的作品我認為首先要能抓眼球,也就是現在很多人說的吸睛。

有好的內容,才會有價值,有好的筆法,好的結體,才會耐看,不耐看的作品,簡稱俗氣。綜合來說,不管楷書,行書,草書,篆書,隸書,不管你什麼體,書法,佈局,結體筆法缺一不可,

個人觀點,理解有限,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喜歡就給個關注,一起交流共同進步。


靜心練字


都不是,應該是書者的思想,因為凡是抄寫古人的東西的毛筆字我都不怎麼會去認真看,或許這樣說有人會覺得偏激,會說張旭的古詩四首呢?陸諫之的文賦及趙子昂的洛神賦呢?但世人百態,個人應該有這種傾向。

一些動物也許會有豐富的感情,但人類之所以能優於其它,則是在思想上的進化,而書者的思想首先是人文修養,滿腹的經綸與才學。這也是眾多古賢使人望而生敬畏之心之處也。

只所以最後說結體和筆法,終究是技術層面的東西,只要有愛好加之勤畚,每個人都很出眾,而今人書家很難全身心的投入而且又做為藝術而遠離普通百姓的生活而趨向邊緣化,用書法來謀名利雖無不可,但說到底這樣的書法是能是謀生的技藝而非藝術。

書法的結體和筆法相輔相承,交錯前行,如人之走路,抬腳也是,落腳也是。




讀書耕田人王七


書法結構第一還是筆法第一,這是非常錯誤的學習觀念。筆法和結構,共同構成了書法,缺一不可。

一些朋友總是什麼都要分出個一二三來。書法的筆法和結構,本身如同陰陽一樣。陰陽是一個整體,不是一個陰,一個陽。我們用一枚硬幣來舉倒,一陰一陽兩個面,把這枚硬幣分開,(隨便怎麼分都行)分開後就有新的陰陽產生。在練習書法時,結構與筆法是相輔相成,互相依託的。



筆法好比是加工零件的車床,筆畫相當於零件。結構就是零件組合起來的物體,那麼我們加工出來的零件不按正確的部位進行組裝,零件再精美,這個物體也是不合格的。同樣,組裝的零件正確,但加工的零件粗糙,這樣的物體也不合格。這樣的比喻並不是把書法當做機械的物體制作。而是萬事萬物的道理。


子衿書法


書法結體和筆法誰第一,筆者認為對初學書法者,先筆法第一,書法結體而後。其原因,初學者,可以描帖,可以臨帖,“照貓畫虎"、“比胡蘆畫瓢”,書法結體不是第一位的,相應的書法筆法是第一位,不然的話寫、臨、描、創帖作品,都不會象名碑名帖的,越寫越臨越描越沒有興趣,長而久之,一般人或大多數人,就會選擇放棄學習書法。


李行子


從狹義講,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佈局(分佈、行次、章法)等內容。

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佈錯綜複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