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中醫奇書《四聖心源》解讀:口苦、泛酸、口鹹、黏膩等的緣由

中醫在判斷疾病的時候,常常會把患者口中的異常味覺當作一項重要指標,不同的異常味覺所反映的臟腑問題也是不同的。

人的味覺多種多樣,中醫把它大致分為五種,叫做五味,分別是酸、苦、甘、辛、鹹,五味分別對應五行的木、火、土、金、水。

中醫奇書《四聖心源》解讀:口苦、泛酸、口鹹、黏膩等的緣由

五行是氣的運動狀態,五味則是人的味覺,它們是如何建立聯繫的呢?《四聖心源》是這樣解釋的:

木曰曲直,曲直作酸。火曰炎上,炎上作苦。金曰從革,從革作辛。水曰潤下,潤下作鹹。土爰稼穡,稼穡作甘。

——《四聖心源》

五行理論中:木主升發而化火;自然現象中:木態有曲有直;木氣對應人體為肝氣,肝氣本應升發,肝氣舒暢,如木態之直立,則肝木直升而化心火;肝氣鬱結,如木態之曲折,則肝木橫阻而口中作酸。

中醫奇書《四聖心源》解讀:口苦、泛酸、口鹹、黏膩等的緣由

五行理論中:金主降斂而化水;自然現象中:金石為我用則曰從,悖我意則曰革;金氣對應人體為肺氣,肺氣本應降斂,肺氣通降,如金石隨我用,則肺氣降斂而化腎水;肺無降路,如金石阻我行,則肺金鬱塞而口中作辛。

中醫奇書《四聖心源》解讀:口苦、泛酸、口鹹、黏膩等的緣由

五行理論中:火主陽極且降而化金;自然現象中:火性盛茂且炎上;火氣對應人體為心氣,心氣本應清明,離中有陰,如午半日降,則引陽而下而化金;離中陰損,如九日當空,則臟腑焦灼而口中作苦。

中醫奇書《四聖心源》解讀:口苦、泛酸、口鹹、黏膩等的緣由

五行理論中:水主陰極且升而化木;自然現象中:水性封藏且潤下;水氣對應人體為腎氣,腎氣本應藏精,坎中有陽,如子半日升,則催陰而上而化木;坎中無陽,如死水腐浸,則臟腑寒凝而口中作鹹。

中醫奇書《四聖心源》解讀:口苦、泛酸、口鹹、黏膩等的緣由

五行理論中:土主運化而生四象;自然現象中:土長養萬物故曰稼穡,萬物歸於塵土故稱土母;對應人體則脾胃共主中土之氣,脾運化水谷而生精養髒,胃納容百物而降渣通腑。五穀甘淡而口中和,如土氣中和而地納百川。脾胃氣虛則運化無力而口中淡寡,倉廩填實則溼氣氤氳而口內甘膩。

中醫奇書《四聖心源》解讀:口苦、泛酸、口鹹、黏膩等的緣由

平人心腎相交,則火下炎而不苦,水上潤而不鹹;氣血通達,則木直升而不酸,金從降而不辛。

水火以立兩極,兩極隨金木以升降。腎水隨木而左升,心火隨金而右降。木氣鬱曲而失升達,則腎水下潤,故現酸鹹之味;金氣悖革而不從降,則心火上炎,故現辛苦之味。而水火相交,金木升降,總緣於中土斡旋之力。

故書言:

“不苦、不鹹、不酸、不辛,是以味甘。己土不升,則水木下陷,而作酸鹹;戊土不降,則火金上逆,而作苦辛。”

——《四聖心源》

上一期我們說過,五味皆由脾所主,四髒之內,皆含土氣,四髒之酸苦辛鹹,皆緣由土氣之中鬱,不鬱則口淡味和,土鬱則傳於四髒,而異味各現矣。故黃元御強調:“調和五藏之原,職在中宮也。”

中醫之理得於自然,所以學中醫也要回歸於自然,自然界就是中醫的實驗室和觀察室。道家人云遊四海,舍納百川,其意大概就在於此吧!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以上僅為個人見解,歡迎有識之士批評斧正。如果你對中醫養生感興趣,記得關注我。我是小郎中,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