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憶京城——帶魚

帶魚的話題,對於老北京人而言,可以說並不陌生。六、七十年代憑副食本定量供應帶魚,排隊買帶魚的情景,50歲以上的人都會印象深刻。

忆京城——带鱼

尤其是那三年,本上供應的那點可憐的帶魚,回民還犯嘀咕,都說回民不能吃無鱗魚。本來就沒的吃,能供應這點魚不能吃於心也不甘啊。得,乾脆問阿訇去吧。阿訇倒是開明,就對大夥兒說:“鄉老們,大家不必太在意了,先顧命。為主的能知。”從那以後,回民順理成章吃上了帶魚了。饑饉的年代,聊勝於無啊。不過我聽說,回民還是有顧忌的。譬如:叫魚不像魚的,甲魚不能吃。像魚不是魚的不能吃,大鯢(娃娃魚)不能吃。也是聽說,究竟是哪個權威人士或教義講的,不知道。文化失去了傳承,你能埋怨誰?我的原則:在保全生命尊嚴的前提下,維護民族的尊嚴。本末不能倒置。扯遠了。這說帶魚呢,接著說。

69年春節前夕,憑本供應的帶魚到貨了。剎那間,德外叫大雲店的國營副食品商店門前,頃刻就排滿了烏壓壓的人群。剛見幾個人提著銀白耀眼的帶魚從人群裡擠出來,就聽見隊前有人喊:“怎麼加塞兒啊?”

忆京城——带鱼

“誰加塞兒啊?這早就來了……”人流中出現了混亂和噼裡撲嚕的聲音。又聽見有人喊道:“打起來啦。”接著,就見有人捉對撕扯,扭成一團,出現在人群自動閃出的一塊空地上。只見廝打雙方各有4、5個人參與,拳腳相向,磚頭亂飛。上演著無師自通的全武行。商店關門了,帶魚不賣了。

“這拿的是什麼呀?往腦袋上這麼掄,是鞋底子?哎喲,我的媽啊,是菜刀!”一個老太太驚恐的聲音。

“這腦袋也不是西瓜啊,就這麼切!唉,就為了這點帶魚,玩命啊。”一個老頭也在搖頭感嘆。

原來是荷包嘴衚衕的幾個小玩鬧與澡堂子衚衕回家探親的幾個兵團哥們叉起來了。一方是混不論秧子混混兒;另一方呢,是背井離鄉本身就氣不忿的憤青。就為了誰能先買到這罕見的帶魚,兩邊誰也不服誰,就幹了起來。可真是的,一直不明白的是兵團回來的這哥幾個,出來買點帶魚怎麼身上還帶著菜刀呢?

結果是有人報警,派出所警察出面,把雙方都抓走了幾個。最倒黴的是一個部隊大院的孩子,來找荷包嘴衚衕的同學來玩兒。碰上這事兒拉便宜手,也摻和進來,撿起一塊磚頭,把騎著他同學正捶巴的兵團哥們兒的腦袋楔了一下,不巧失手給對方拍成了重傷,屬於這次鬥毆中情節最惡劣的,也給判了一年的徒刑。您說這是怎麼話說的?

說起來可笑又可悲的年代,就為拿錢買點定量供應的帶魚,好幾個家庭都沒過好那個春節。家裡的孩子都給捂進去,您說這春節能過得好嗎?這叫什麼事!

忆京城——带鱼

帶魚好吃。我指的是俗稱國產的帶魚。肉質緊實,富有彈性。無論寬窄做出來都醇香適口,味道鮮香。小時候家裡吃帶魚分份兒,就著米飯細嚼慢品,解饞盡興,如同過年。吃完連魚刺也當做梳子玩上一會兒。

後來,從什麼時候開始記不清了,帶魚從過去的1毛6、3毛8,一下子漲到了2塊多錢。當時許多人接受不了。商店裡不限量供應的銀白色大寬帶魚,一時少人問津。

再後來,市場上出現了進口帶魚,人們買回來後,從魚裡吃出來骨頭了。帶魚肉質軟面,口感鬆散,怎麼做也不好吃,不是過去的味道了。因此,對那些小1米長,2、3寸寬,黃眼珠,背鰭如刺,面目猙獰的舶來品一直謝絕,敬而遠之。

忆京城——带鱼

不過,孩提時吃帶魚的美好記憶,還是難以磨滅。這不,舍妹單位發的舟山帶魚,一盒有十斤,提來送我品嚐,還附帶著說:大哥做的好吃,我們哪天再來,你做給我們吃。我心裡說,得,大哥先給自己做點,嚐嚐還是不是過去的那味兒。

(轉自老北京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