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黃奇帆:中國能分給房地產的土地很少

房地產業當然需要大量的土地做基礎,在國內經濟中,目前對房地產的土地供應有失衡之處。

宏觀上看,國內每年都要供應城市開發用地,要把農業用地、耕地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幾十年來,大體上平均每年要用800萬畝耕地徵地動遷,轉化為國有建設用地。

每年800萬畝,每10年就是8000萬畝,加上地方政府或者地方上的各種企業,總會有一些計劃外的徵地,這樣的話,國家一年800萬畝,下邊有個百分之十幾多徵的地,實際上,每十年國家要用掉1億畝耕地。



我們改革開放30多年,國家的耕地少了3億多畝,1980年的時候,國家的耕地是23億畝,到了去年,是20億畝左右,再過30年就不可避免地要降到18億畝以下了。

我們國家有個判斷,無論如何,十三四億人口,吃飯問題至少需要18億畝耕地。

一畝地滿打滿算產1000斤糧食,每年1萬億斤糧就需要10億畝解決吃飯問題,五六億畝種蔬菜水果,但是我們還需要飼料,我們吃的肉類,人均一年要吃40公斤左右,13億人,就是5000萬噸,按照1:4算飼料,就是幾億噸,這幾億噸需要五六億畝地,所以中國的地是不夠的,每年都要進口飼料或者糧食。

總之,18億畝耕地紅線要守住,這是中國的客觀需要和國家安全所在。

現在的土地供應,已經不是過去30年每年800萬畝了, 2015年供應了770萬畝,2016年供應了700萬畝,今年,還沒到年底,實際供應還不知道,但是計劃是供應600萬畝。

土地供應的總量在減少,城市裡的用地會緊張一點,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這600萬畝土地,分成四個方面的用途。

這個地說起來是城市建設用地,但是農村也同樣有建設性用地的需求,比如農村修一個水庫,搞農村基礎設施,或者城市和城市之間修1000公里高速鐵路,途中經過農村的地變成建設性用地。

這樣的話,600萬畝土地,會有35%左右實際上是用在農村裡的建設用地。真正到了城市裡面,剩下2/3,600萬畝裡還有400萬畝。

這400萬畝又一分為三:有50%幾,用於城市裡的基礎設施比如城市的道路、綠化、市政建設;

第二塊是工業,在國家改革開放最初的二三十年,大家都高度重視第二產業,招商引資沒有本錢,就用土地做本錢,工業用地便宜。

如果來了一個搞100億產值的老闆,可能不是供應1平方公里,而是2平方公里都給他了,供地比較慷慨,投入產出率低,不那麼集約、節約。

過去幾十年形成的,城市土地中工業用地佔比差不多30%。現在我們每年增加的,比如今年的600萬畝土地,大體上會有多少給了工業呢?22%左右。

剩下來住宅可以拿多少?10%。就是說總分母600萬畝中,10%給了房地產。

這個比例是不平衡的,老百姓的住房用地,一般佔這個城市所有土地的25%,我們呢,只佔10%,這就顯得少了。

好不容易有了這點地,可以作為城市居住用地使用拍賣,那麼是不是大城市人多就應該多供應點?人少的就應該少供應一點呢?

城市太大了,我有意控制你幾個點,土地不能再增加了,人也不能再增加了;反過來,中小城市,200萬-300萬人口級的城市,他們想發展,比較容易得到上級部門支持,指標拿到的時候,假如說平均一刀切,結果大城市人口集中多,流入多,結果土地拿的少。

每個城市的10%裡面,可能越大的城市眼下每年新增的供地,住宅用地反而更少一點,反倒是中等城市、小城市會更多一點。

供不應求,土地越拍越貴。

這是我要講的供地失衡的問題,很多失衡的狀況,一旦瞭解了底細,就會發現邏輯上是想得通的,我們在經濟調控中,應該有更務實更合理的調控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