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歷史上三國時期的魯肅究竟有多厲害?

Sukichen2


魯肅是三國時期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物,之所以說特殊,是因為在三國時期,你找不到一個和魯肅類似的人物。

吳國的張昭對應魏國的荀彧,與蜀漢的諸葛亮,因為他們都是處理內政、治國的一流人才;吳國的呂蒙對應魏國的張遼,與蜀漢的魏延,因為他們都是作戰勇猛、有勇有謀的武將,但魯肅呢,我看遍魏、蜀兩國,也找不到類似的人物。



如果說魯肅是戰略型謀士,並且他還為孫權制定了東吳版的“隆中對”,但他的官職一直是武將;如果說魯肅是武將,並且還成為周瑜之後領兵大將,但他基本上很少領兵打過仗;

如果說魯肅在三國時期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你卻又找不到魯肅在東吳作出任何具體的貢獻,如果說魯肅在東吳是默默無聞膽小怕事之人,你又會發現對抗強大的曹操卻是魯肅首先倡議。



魯肅就是這樣一個人,低調而睿智,樂善好施而智勇雙全,為人慷慨而眼光長遠,絕對不是一個膽小怕事之人。

魯肅出身世家大族,家中有錢又有糧食,但魯肅為人非常慷慨大方,不僅平時救濟百姓,而且當週瑜請求糧食援助時,魯肅慷慨將家中一半的存糧送給周瑜,出手不凡,慷慨大方,讓周瑜視之為平生好友。

魯肅是三國時期第一個預測漢室不可復興,與三足鼎立的戰略家了,當諸葛亮還在隆中躬耕時,29歲的魯肅就已經為19歲的孫權制定天下戰略了,魯肅認為:漢室不可復興,天下將會三分,當然了,魯肅的三分是曹操、孫權、劉表三分天下。



200年還是建安五年 ,離黃巾起義過去16年,離漢靈帝去世過去11年,離漢獻帝被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過去僅僅4年而已,兩漢四百餘年江山,仍在士人百姓心中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可魯肅卻認為漢室不可復興,就連劉備、諸葛亮這樣的英雄都以為興復漢室為已任,哪怕是表面的口號,至少漢室還是重要的,魯肅的眼光不僅超前,而且毒辣,簡直一針見血。

赤壁之戰,魯肅是一個勸說孫權對抗曹操的人,當時的曹操不可一世,用諸葛亮的話說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擁兵百萬,不可與之爭鋒。戰爭是會生靈塗炭、滿目蒼痍、白骨累累的,魯肅不明白嗎?這是一個膽小怕事的人能夠說出來的話嗎?魯肅顯然不是膽小怕事之人。



魯肅是站在孫權的立場為孫權講話的,對抗曹操才是實現天下三分的根本,投降什麼也不會有,這正如日後孫權登上皇位自立為帝時,想起魯肅來說了一句話:我能有今天,全拜魯子敬的功勞啊!而這個時候,已經離魯肅去世過去12年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孫權稱帝,有魯肅的政治遺產功勞。

魯肅還是東吳政權中,對於孫劉聯盟的堅定支持者,不僅支持孫權與劉備聯盟對搞曹操,而且建議把南郡借給劉備,魯肅的行為符合當時東吳的政治的利益,是一種從長遠出發的政治手段,而這一切的政治手段都是為了維護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而這正是魯肅的政治理想與戰略規劃。



孫劉必須聯盟才能對抗曹魏,這個很好理解,弱弱聯合對搞強者,兩弱才能生存下去。但對於魯肅一力倡導的借南郡給劉備很多人理解不了,認為魯肅眼光短淺,膽小怕事,實際並非如此。

赤壁之戰後,東吳佔了荊州的南郡和江夏郡的大部地區,而劉備佔據了南郡的長江以南地區和荊南四郡,這個時候東吳在荊州的勢力夾在了曹魏和劉備的勢力中間,劉備不與曹魏接壤,所有對抗曹魏的壓力全部在東吳身上,無論是西線的合肥及淮南,中線的江夏及武昌,還是東線的荊州,都是東吳在頂著,而劉備還在東吳的背後時不時弄點小動作,東吳隨時面臨腹背受敵。



在這種態勢下,魯肅的孫劉聯盟及借南郡的行動,就不難理解了,在當時來說,魯肅的做法沒有問題,至於借出去的南郡收不收得回來,在當時的孫權來看,不存在收不回來的可能,所以孫權同意借了。

在討要南郡的時候,魯肅曾親自領兵與蜀漢的萬人敵關羽對峙,並且理直氣壯、毫無畏懼,怎麼看魯肅都不是一個膽小怕事的人。

相反,魯肅是一個低調而睿智,樂善好施而智勇雙全,為人慷慨而眼光長遠的人。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魯肅,在《三國演義》裡被塑造成了一個平庸的老好人形象,但在歷史上,卻是一個不亞於諸葛司馬的人。

魯肅,字子敬,東漢末年戰略家,出身江南士族家庭,東漢末年,他看到朝廷與社會的動盪,召集鄉里青年練兵習武,保衛家園,在周瑜擔任居巢長的時候,因為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二話不說,將家中的三千斛糧食贈於周瑜,至此,周魯二人成為了至交好友,周瑜也看到了魯子敬的才學不在自己之下。

也許大家比較熟悉諸葛亮在劉備三國茅廬時的“為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的戰略規格,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建安二年,魯肅在初投孫權時,就為其指出立足江東的戰略規劃。

曹操發動赤壁之戰,東吳內外皆以主降派居多,而周瑜、魯肅二人力排眾議,支持孫權堅決主戰,與劉備聯合,大敗曹操,從此天下鼎足之勢形成。

赤壁之戰成就了魯肅,在周瑜逝世後,魯肅代領周瑜職務,先後任漢昌太守,授偏將軍,橫江將軍等職,戰功卓著,是周瑜以後東吳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然而,才華橫溢的魯子敬,卻在46歲時便因病去世,當真是天妒英才!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東吳謀臣魯肅,不僅具有一個大政治家的膽略、卓識和政治的、軍事的和外交的才能,而且還具有不為一已私利,忠誠於國家大業的可貴品質。史書載:“推魏氏百勝之舉,開孫權偏王之業,威震天下,名馳四海”。所以魯肅並不是演義中的忠厚長者形象,真實的魯肅,首先是戰略家,早在孫權剛剛接手東吳的時候,魯肅就和孫權有過深刻的對話,是東吳版的隆中對,魯肅當時為孫權謀劃天下,先立穩江東,而後奪取荊州,跨有江東荊州之地,西進益州,與曹操劃江而治,二分天下,而後徐圖中原,這是一個大膽而又務實的戰略,其次魯肅是政治家,是他和諸葛亮促成了孫劉聯盟,最後打敗曹操,三分天下,在這其中魯肅功不可沒,諸葛亮隻身前往東吳說服孫權聯盟去,其實魯肅早就跟孫權算過賬,孫劉聯盟勢在必行,所以諸葛亮才能促成這次聯盟,魯肅是頭功,最後,魯肅是位外交家,周瑜死後,魯肅接受周瑜的位置,應該說周瑜和魯肅在政見上不是不統一的,周瑜贊成先除劉備,而後敗操,而魯肅則贊成孫劉聯盟,但是,即使這樣,周瑜死前還是推薦魯肅接任,說明魯肅才能卓越,魯肅在任時,內修政理,外交劉備,共抗曹操,東吳有了十幾年的安定生活,至於討荊州這事,魯肅也是以不破壞聯盟為第一要務,所以曹操不敢輕示江南,另外,魯肅還是為俠客,豪邁的資助了周瑜,史書記載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仗義疏財。所以,魯肅綜合起來是位既忠誠,有豪爽的戰略家,外交家,政治家,格局不是一般的高啊。


喜歡歷史的學生


說魯肅,就要從諸葛亮的“隆中對”說起。

後人談及三國鼎立,多以諸葛亮的隆中對作為旁證,認為諸葛孔明是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總設計師。其實不然,諸葛亮的隆中對確實對當時群雄中的兩個重量級人物的成功原因與實力進行了分析,給劉備找到了鑽空子的機會。

但是,隆中對有兩個邏輯前提,第一,曹操南下必須敗,第二,孫劉聯盟能夠成功,孫權不嫌棄當時還很弱小的劉備,沒打算一口氣吞掉他,能夠做到“臥榻之側可容他人酣睡”的地步。

而要實現這兩個前提,劉備諸葛亮集團的實力是不夠的,第一他們不具備對抗曹操的實力,第二,孫劉聯盟能不能成,選擇權在孫吳,而不在劉備。歷史上也沒有什麼諸葛亮“舌戰群儒”達成孫劉聯盟,真正促成三國鼎立的,是魯肅,魯肅才是三國鼎立的總設計師。

魯肅是一個嚴重被低估的人物,這主要是因為《三國演義》對其形象的塑造就是一個老實人,以及對諸葛亮的過分神話所導致的。在赤壁戰前,實際上他跟諸葛亮一樣,已經預見了天下時勢的發展,同時也為孫吳做了清晰的定位,一手促成了孫劉聯盟,以及三國鼎立的形成。

他認為當今天下必然大亂,曹操力量太過於強大而不可除,謀求天下三分無疑是先求生存後求發展的最佳戰略決策。而只有戰略決策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將戰略具體落實到行動上,即真正能全局性地對具體問題進行縝密的思考並系統運營,而其中關鍵就在於促成孫劉聯盟共拒曹操,完成這個任務的,從來都不是諸葛亮,而是魯肅,以當時的實力而言,孫吳佔據聯盟的主導。

荊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當時荊州之主劉表心胸狹小,且劉表的兩個兒子劉琦、劉琮互不買賬,這樣就給了他人可乘之機。劉表一亡,魯肅認為取荊州並聯合劉備的時機已經到來,隨即立馬行動,由此可見魯肅過人的政治敏感性和組織化推進能力。

《三國志》中關於魯肅向孫權進言這一段,十分之精彩:

劉表死,肅進說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

果不出魯肅所料,曹操已經搶在他的前頭,待他趕到夏口時,劉表的兒子劉琮已經投降了曹操,劉備正往南逃竄,魯肅當機立斷,決定主動出擊,向劉備稱述厲害,勸他不要南下去投吳巨那樣的無能之輩,應該委派心腹之人與他一起前往動物,與孫權地接軍事聯盟共拒曹操以共謀大業,於是,劉備才派諸葛亮前往東吳的。關於這個事情,《三國志》裡是這樣記載的:

 (魯肅)到夏口,聞曹公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備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肅徑迎之,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宣騰權旨,及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併力。


由此看來,對於孫劉聯盟,魯肅不僅是策劃者、建言者,更是最主要的踐行者和推進者,而諸葛亮在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促成上,充其量只是一個重要的配角。所以魯肅才可堪稱三國鼎立的總設計師。

同時,魯肅還是整個赤壁之戰中孫劉聯盟團結的關鍵人物。

由於歷史原因,孫劉兩家不得不共同面臨一個獨自無法面對的強敵而締結城為暫時的政治聯盟和軍事聯盟,但維繫這種聯盟的紐帶是相當脆弱的,一開始就存在相互猜忌和彼此懷疑。

在《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之江表傳中,劉備對聯盟及聯軍總司令周瑜不信任,周瑜對劉備愛理不理都有生動、詳盡的記錄。

劉備依從魯肅的建議,派諸葛亮一起前往動物面見孫權期間,劉備聽說曹操要舉兵你那下啊,心生恐懼,急切盼望東吳的救兵早日到來,當劉備確認東吳盟軍已近在咫尺,還不忘記自己中山靖王之後的派頭,派人前往慰勞,但主將周瑜認為非劉備前往不足以表誠心。

劉備雖然心存戒心,但也被逼無奈,只得親自前往。劉備見了周瑜,看到吳軍只來了區區三萬人,認為太少。但周瑜卻很自信,認為足夠了。劉備信不過周瑜,想找魯肅問問具體情況,但周瑜不軟不硬地讓劉備吃了閉門羹。

一番談話,劉備雖然心裡感覺很對比起周瑜,但他對周瑜能否戰勝曹軍依然沒有任何信心,最後決定還是亞奧留一手保命。“備雖深愧異瑜,而心未許之能必破北軍也,故差池在後,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蓋為進退之計也。”

彼此之間缺乏基本信任的聯盟,合作是偶人的,分離是必然道德,要是沒有魯肅的胸懷全局、以退為進,求同存異、團結第一的傾力斡旋,孫劉兩家要麼不能聯合共抗北軍,要麼赤壁之戰後立即互相為敵,那鼎立之勢瞬間便瓦解,三國曆史必然要重新改寫。

赤壁之戰以孫劉聯盟的得勝而告終,三國鼎立之勢雛形初現,魯肅自然是立了頭功,孫權親自下馬迎接,以彰顯他對魯肅的重視和肯定。並問魯肅他這樣做的份量如何。

“肅即先還,權大請諸將迎肅。肅將入閣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

而魯肅的回答讓在場所有的人吃驚不已,“肅趨近曰:‘未也’眾人聞之,無不愕然”。但他隨後的解釋,又讓在場的所有人坐了一次“過山車”,“就坐,徐舉鞭言曰:‘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徵肅,始當顯耳。’”

你看看,魯肅情商多麼高,多麼會說話,哪個老闆不喜歡這樣說話又好聽,辦事又給力的員工?

魯肅精識人性,變通圓潤的政治智慧,由此再見一斑。

許多年以後,孫權與陸遜談到魯肅的功勞時,孫權著重講了這麼兩條,一條是,周瑜推薦魯肅到了東吳,魯肅首次跟孫權密談時,就談到了建立帝王之業的事情,這讓孫權感到十分痛快。另外一條就是,曹操南下時,眾人都言投降,只有魯肅反駁這種言論,建議與劉備結盟,並急召周瑜,付之以兵權與曹軍決戰,這是第二個讓他痛快的事情。要知道,那個時候,孫權不過20歲,所佔地盤也不大,根本看不出有成就帝王之業的可能,而魯肅這麼說,可謂是以臣識君,也讓年輕得孫權堅定了縱橫天下,爭奪霸業之心。


江畔初見月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被描述成一個才能平庸的老好人形象,諸葛亮替劉備謀取荊州,直至有借無還,都離不開魯肅的助攻,除了力排眾議支持聯合劉備抵抗曹操以及說服孫權借出荊州以外,就沒什麼貢獻了。魯肅可謂是隆中對提到的“東和孫權”的關鍵人物,他對劉備集團的貢獻似乎大於對孫權集團的貢獻,演義中,魯肅甚至有通敵的嫌疑,就知道幫著諸葛亮說話,不考慮東吳利益,然而歷史上,魯肅的表現真的如此差勁麼?

《三國志》作者陳壽對魯肅的評價是這樣的:

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家富於財,性好施與。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三國志

魯肅的戰略觀

魯肅為人樂善好施,仗義疏財。當初周瑜缺糧,魯肅把家裡一半的糧食贈送給了他,周瑜與魯肅因此成為莫逆之交。後來周瑜將魯肅推薦給了孫權,孫權和魯肅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這一年是建安5年(公元200年),這時候諸葛亮還在隆中種田,距離隆中對問世還有8年,魯肅初見孫權,就提出了著名的“塌上策”: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

孫權聽魯肅這樣一說,自然很是高興,魯肅的塌上策對於江東孫氏的意義不亞於諸葛亮的隆中對對於劉備集團的意義,所謂“英雄所見略同”,魯肅的榻上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有很多共同點:

其一:魯肅和諸葛亮都認為曹操不可卒除。特別說明一點,官渡之戰發生的時間是建安四年六月到建安五年十月,所以魯肅提出榻上策時期,曹操和袁紹尚未分出勝負。即使官渡之戰結束,袁紹只是兵力損失大,卻依舊雄踞北方四州,實力依然在曹操之上。魯肅在這時候就已經認識到袁紹不是曹操的對手,江東以後的敵人只能是曹操。而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的時候,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成為遠遠強於其他諸侯的勢力,以劉備那點兵力地盤,不可與曹操爭鋒,已經是很明顯的事情了。所以從這點看,魯肅提出榻上策的難度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更高。

其二:魯肅和諸葛亮都想奪取荊州。荊州人才濟濟,資源豐富,劉表帶甲十萬,表面看起來,荊州劉表的實力很強,並不是隨便就能吞併的弱小勢力,然而諸葛亮和孫權都認為“其主不能守”,不把劉表放在眼裡。魯肅和諸葛亮看人的水平還是很高的,劉表雖然帶甲十王萬,確是守成之主,毫無進取之心,而且還寵幸妾室,害的長子劉琦不能繼承荊州。雖然荊州人才濟濟,卻不能重用,成為了魯肅和諸葛亮第一個目標。

魯肅的大局觀

魯肅的“竟長江所極”和諸葛亮的“跨有荊、益”其實是相互矛盾的,因為無論是“竟長江所極”還是“跨有荊、益”,都必須得到荊州,當面臨共同的敵人曹操的·威脅之時,魯肅主動調整戰略方針,說服孫權借出南郡給劉備共同抵抗曹操。為了“連劉抗曹”的大局,魯肅主動放棄“竟長江所極”這是難得可貴的。

參考文獻:

《三國志》


亭殿閣


眾所周知,東吳政權的鞏固跟維持離不開四英將的功勞。周瑜鏖戰赤壁,呂蒙奇襲荊州,陸遜火攻夷陵,俱是戰功赫赫,皆為江東棟樑之才。

同為四英將的魯肅,雖未在軍事行動上有多大建數,但他對江東的貢獻及作用對比此三人,卻絲毫不遜。這是因為魯肅與他們定位不同,個人價值體現的方式自然也就不同。那魯肅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外交家。

接一下我們來詳細分析,看魯肅究竟有多厲害。

戰略規劃 榻上策

孔明以三分天下的隆中策名揚後世,但在他之前,魯肅早已向孫權提過兩分天下的謀劃,史稱榻上策。


這一戰略方針對孫吳政權日後的走向也是影響深遠。

曹操統一北方,勢力已然根深蒂固,一時難以拔除。唯有佔據歷來是用武之地的荊州,先穩固自身實力,方能後圖霸業。日後孔明作隆中對時,所提的第一步也正是奪取荊州。

魯肅在劉表未亡之前,已經將東吳的戰略規劃到荊州,足見他作為一個戰略家的長遠眼光。日後孫權稱帝時,仍不忘感懷魯肅:

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

因時而變 主張孫劉聯盟

由於曹操搶先奪佔荊州,致使榻上策暫時落空。而面對曹操的南下大軍,東吳眾臣人心惶惶,俱主張議和。魯肅是為數不多的主戰派,並且面對形式的變化,他又重新為孫權規劃了抗曹保孫的戰略:



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肅徑迎之,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宣騰權旨,及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併力。

因此行成了孫劉聯盟。兩家聯手,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保住了江東的基業,也行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魯肅則是孫劉得已聯盟的重要人物。

維持孫劉聯盟 展現了超強的大局觀

曹操兵敗之後,孫劉兩家對於荊州的歸屬一直爭議不斷。

周瑜去世之後,魯肅接任其職。不管是在他前面的周瑜,或是接他位的呂蒙,在任期間都主張攻取荊州。而此舉一但落實,必然致使孫劉聯盟反目,則使曹魏成了受益者。



當時雖然是三分天下,但曹操強孫劉弱。唯有孫劉兩家勠力同心合作,方能使曹操生畏。

因而魯肅在任期間,始終只與關羽周旋,從不動刀兵,極力的維護住了孫劉聯盟的穩定。這正是他擁有超強大局觀的表現。

亂世之中,面對著複雜多變的形勢,如想立足圖強,若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沒有強烈的大局觀。僅僅鼠目寸光,貪圖眼前利益,又焉能立於不敗之地?而魯肅將兩者做到兼而有之,這就是他真正厲害之處。



Ad說

魯肅行軍打戰雖然不如周瑜呂蒙,但他的戰略眼光跟強烈的大局觀是周瑜呂蒙所不能及的。這也是他能從最初的文職,到最後晉升為成江東大都督的重要原因。

三分亂世,英雄豪傑輩出,奇才能人云集。熠熠星輝,光芒照人。魯肅或許不是最閃耀的一顆,但星群中必然有他的一席之地。

談三國故事,看天下英雄。我是Ad哥哥,期待你的關注。

Ad哥哥


魯肅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一位偉大的軍事家和外交家,隸屬東吳的軍師。孫權待魯肅,就像劉備待諸葛亮,魯肅在東吳的威望非常高,東吳三位大都督周瑜、呂蒙和陸遜都非常敬佩魯肅,其人品和謀略絕不亞於諸葛亮。因此,他是三國時非常厲害的一個人物,那麼魯肅究竟有多厲害?

棄袁術投明主

魯肅家族屬於東漢名門望族,堪稱安徽一代富豪。在這般優越的壞境下,魯肅自然薰陶成了一個性格豪爽、知識淵博的人。東漢末年,朝廷昏聵,群雄並起,時而侵犯他的家鄉,於是魯肅便出錢讓鄉里的青壯年習武,來捍衛家國。不僅如此,他還仗義疏財,有求必應。當時,周瑜為一方庭長,向魯肅借糧,事後兩人就成了兄弟。

隨後天下越來越亂,各方諸侯擁兵越來越多,魯肅已沒有能力再護衛家鄉。於是,他舉家牽到東城,當時東城屬袁術城邑,袁術聽說了魯肅的才華,便讓他做東城城主。魯肅與袁術相處了一段時間後,發現袁術雖有幾十萬大軍,但他的治理能力鬆懈,幾十萬大軍打起仗來根本不堪一擊,於是棄袁術。經周瑜引薦,投奔了孫策。

祖母去世後,魯肅必須去東城守孝,守孝期間,孫策被殺,與此同時,魯肅好友劉子揚寫信給他,讓他前來投奔,魯肅答應被準備前往。沒想到,家眷已被周瑜接到東吳,魯肅回到吳地,發現吳主孫權乃當世英主,國士無雙,並決定一心一意輔佐孫權,並告訴孫權漢室氣數已盡,可學劉邦成就一番偉業。不得不說,魯肅的眼光獨到,高瞻遠矚。別人都還在想這匡扶漢室,或者打著漢室的旗號,而魯肅就敢先為之。

謀劃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八十萬大軍南征,迅速攻佔了荊州要地,並準備吃掉東吳,當時所有的將軍和大臣都怕得要命,紛紛勸說孫權投降。這時候只有魯肅不說話,孫權私下問魯肅,魯肅說:“他們喊著要投降,因為去哪裡都是效命,去哪都能謀個一官半職,然而主公你投降就不一樣,曹操定會加害於你。”孫權感嘆:“這是上天賜給我的子敬啊!”

於是,魯肅便施展了聯劉抗曹之計。孫權問魯肅:“子敬何以見得劉備會相助於我。“魯肅說:”一隻老虎,今天吃完了肉,明天又餓了他會怎麼辦?“兩人相視一笑。孫權又問:”擊敗曹賊,子敬有幾分勝算。“魯肅說:”主公儘可安心,曹軍遠赴江東,已是疲憊之師,而且水土不相符;曹軍號稱八十萬,我已分析其實數不過二十萬,當中還有劉表的七萬軍士,這些人心並不服曹操;而我們有五萬精兵,聯合劉備,穩盛曹賊。“

在三國中,赤壁大戰的功勞全部推給了諸葛亮,而將魯肅描繪成雍弱之輩,實屬亂彈琴,試問孫權如此倚重的一個人,絕不可能像書中那般差勁。書中還將魯肅的聯劉抗曹改成了諸葛亮的聯吳抗曹,讓魯肅情何以堪啊!這個計劃是魯肅首先提出的,正是因為魯肅的謀劃,才促成了赤壁之戰的偉大勝利,他是幕後功臣。

三足鼎立

諸葛亮在面見孫權之時,提出了鼎立三分這個詞,但這樣一個三分天下的畫面只是腦補的,真正促成三足鼎立的人正是魯肅。

魯肅本來是想借三足鼎立的形式來達到吳魏二分天下的格局。赤壁之戰後,為防曹操再次發兵攻吳,魯肅向孫權提議借荊州給劉備,一來分擔抵抗曹軍的壓力,二來讓曹操看到三足鼎立的格局,使他不敢再輕易發兵攻吳。另一方面,再攻取蜀地,壯大吳國力量。魯肅的計劃雖好,但他忽略了荊州還有個和他一樣聰明的諸葛亮,只能怪劉備早就想到奪取蜀地了,為人爽朗的魯肅相信了劉備的謊言。

雖說蜀地沒有奪取,但正是魯肅這個借荊州的計策,才形成了日後三足鼎立的格局,魯肅雖然失策,但也說明比起諸葛亮,他一點也不差。

接管軍政

東吳失去荊州後,劉備也不還,這麼一個戰略要地的丟失,對於東吳來說,可謂損失巨大。要說也是魯肅的策略才導致的,這樣對任何一個領導來說都會不高興。但孫權被沒有責備魯肅,對魯肅仍然非常喜愛。

周瑜病中也寫信給孫權,讓魯肅接替他。可以看到魯肅這個人,不僅人主喜歡,將軍們也喜愛。而後呂蒙對魯肅亦是如此,“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正是因為呂蒙受到了魯肅的薰陶才做了大都督。在魯肅接管軍政後,東吳軍事力量大增,其領地也從長江蔓延至安徽。

舌取荊州三郡

劉備奪取益州後,又賴著荊州不還,孫權只能動用武力,沒想到劉備還親自率5萬大軍抗衡,孫權非常生氣。這時候,魯肅站出來說:“主公,荊州由我失,也該由我奪回來。”魯肅再次前往劉備軍中,權衡之後荊州六郡只向關羽要了三郡,關羽還是不肯。魯肅直罵關羽:“我們江東真心誠意將土地借給你們,是因為你們兵敗遠方而來,無有立足之地。現在已經得到益州,既然沒有奉還荊州意思,那麼就只要你們歸還三郡,而你們還不從命。

於是,揮信給曹操,讓曹操想起劉備加給他的屈辱,曹操遂起兵攻打益州。劉備在前有曹兵後有吳軍的情勢下,答應魯肅歸還了荊州三郡。魯肅舌取荊州三郡,不費一兵一卒。看到這裡,你還覺得魯肅是三國中描繪的那個慫包嗎?可惜魯肅英年早逝,不然東吳定是一番新天地。


讀名家名著


魯肅,字子敬,三國時期戰略家,出身於江南士族,堪比諸葛司馬。是三國時期集政冶謀略於一身的重要人物。孫權正是在周瑜和魯肅的幫下才逐漸強大起來的,使得三分天下有其三分之一。



魯肅行俠仗義,大賢。魯肅經常賙濟窮人,在他年輕的時侯,看到朝廷丶社會動盪不安,就組識青年練習武藝,保衛家鄉。在周瑜作巢長的時侯打仗缺糧,他一次借出存糧的二分之一,三千觥。


魯肅極有戰略眼光。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隆中對》。其實在孫權登基後建安三年,魯肅就指出立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建議孫權以江東為艱據地。那是他們三世的基業,然後利用長江天險以及江東的基業水師作為屏障,然後向江東荊州,作為他們出長江的一個根據地,最後一統而成就霸業。可稱為吳國的《隆中對》。可能是太旱了當時沒得到立即認可,但是一直是後來孫權的指導思想。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魯肅的聰明才智以及對末來局勢的預測。

赤壁之戰,東吳內外皆以主降者居多,周瑜丶魯肅力排眾議,堅決主戰,與劉備聯合大敗曹操,從此天下鼎力之勢形成。為了江東的利益,利用劉備無立足之地,力勸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作為立足之用,讓劉備守住江東的門戶,使曹操受到劉備.擎肘。

魯肅識大體,顧大局。在赤壁之戰初期,諸葛亮隻身來到東吳求助,周瑜.幾次三番想除掉諸蔦亮,多虧了魯肅的保護,才使諸葛亮得以周全。更有甚者,周瑜還想殺劉備,多虧魯肅救助,才傈得劉備無恙。周瑜這樣做,也是為了保護江東的利益,替吳國除去心腹大患,但他沒考慮曹操的威脅。如男孫劉聯盟破裂,任何一方都無力阻擋曹操,江東也就完了。

治國安邦用人方面: 為孫權出了許多治國安邦的良策。包括髮展生產,籠絡民心,訓練軍隊,徭役賦稅等方面,魯肅都很有良策,使江東大治,國力上升。在用人方面: 魯肅更是推薦諸葛謹,呂蒙等一大批人才,使得東吳人才濟濟,使曹操不敢輕易向東吳用兵。

魯肅是江東最大的戰略家,是最有遠見卓識的人,是三國時期不可缺少的人才。


手機用戶60429491149


魯肅有大才,為什麼這樣講呢,魯肅出生豪族,哪個時候豪族大地主都是大肆狂兼土地,但是魯肅卻沒有,他不但不治家事,反而大量施捨錢財,賣出土地,救濟流民,單單從這一件事情來講,魯肅有一顆賢者之心。

據史籍記載當然周瑜任居巢長,聞魯肅之名,帶數百人來拜訪,請他資助一些糧食。當時,魯肅家裡有兩個圓形大糧倉,每倉裝有三千斛米,周瑜剛說出借糧之意,魯肅毫不猶豫,立即手指其中一倉,贈給了他。說明魯肅為人仗義,為朋友兩肋插刀。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大多主降,魯肅跟周瑜力排眾議,堅定主戰。並且撮合孫劉聯盟,並協助諸葛亮謀劃了赤壁之戰。奠定了孫劉曹三分天下的態勢。並且在周瑜死後接手了東吳的軍政大權,以治軍嚴格著稱。

綜上一系列的事件表明魯肅有大才,他為孫權策劃天下大勢,聯劉抗曹,並且在周瑜死後接手了吳國的軍政大權,一個人撐起了東吳的半邊天,就連孫權都常把他比作東漢開國元勳之首鄧禹,如果東吳無魯肅,怕是早就滅亡了。


WEI佳


魯肅 ,字子敬,出身江南士族家庭,是東漢末年的戰略家,政治家,外交家,能文能武。能力

更是堪比諸葛亮,周瑜。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在劉備三國茅廬時的“為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的戰略規格,但很少有人知

道,在建安二年,魯肅在初投孫權時,就為其指出立足江東的戰略規劃。




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在《三國演義》中魯肅被塑造成了一個平庸的老好人形

象。但據歷史記載,魯肅的能力絕不亞於諸葛亮,司馬懿,周瑜等人。




是赤壁之戰成就了魯肅,而在周瑜逝世後,魯肅代領周瑜職務,先後任漢昌太守,授偏將軍,

橫江將軍等職,戰功卓著,是周瑜以後東吳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