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歷史上秦國的白起被譽為戰神,手握兵權的他為何不造反,反而被賜死?

南山居史


都別搶,我來答。

孔子有句話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意思就是明明知道這件事可能看起來不會成功,但依然卻做。這是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但是這句話還有另一個說法,叫做“明知可為而不為”,意思就是我知道這件事可以做,但是我不做。

有些事情看起來很簡單,但我們不去做,不是沒有能力,而是心中有底線和原則——

我覺得在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先說一個關於蒙恬的故事。

  • 明知可為而不為的故事
蒙恬是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歷史人物,出身武將世家,一門三代都受到秦國君主的重用。秦始皇時代,蒙恬接受秦始皇的命令率領三十萬軍隊到北方抵禦匈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病逝,大家都知道這時候發生了趙高和李斯篡改遺詔的事情。

公子扶蘇性格仁厚,認為“父命難違”,因此自盡了。蒙恬雖然有所懷疑,但是苦於沒有證據。扶蘇死後,趙高害怕蒙恬家族對自己將來不利,因此慫恿胡亥將蒙恬賜死,在自盡之前蒙恬留下遺言說: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史記·蒙恬列傳》

確實,以蒙恬的號召力只要振臂一揮,率領三十萬大軍推翻胡亥的統治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如果他這麼做了,中國的歷史就會發生徹底的改變,但歷史的遺憾恰恰就在這些細微之處,按照“蝴蝶效應”理論,過去的歷史只要在細微之處稍有改變,整個歷史格局都會發生鉅變。

就像大家認為慈禧禍國殃民,李鴻章、曾國藩這些人為什麼不造反取代她呢?因為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底線和原則,所以蒙恬最終選擇了“明知可為而不為”,這叫“殺身成仁,捨身取義”,不求對得起天下人,但求無愧於心。

文天祥被忽必烈俘虜以後,堅持不投降,最後向忽必烈請求賜死自己,最終殉國就義,他死前說了什麼呢?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史·文天祥傳》

確實,一個人在他有能力,有威望的時候,有很多事情都可以輕而易舉的辦到。但是他們為什麼沒有做呢?其實就是為了“無愧於心”,正因為有這一小群人的存在,一個民族才有了值得信仰的氣節和精神。

  • 能力出眾的戰神白起為什麼不造反?
  1. 白起的原則

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萬人,如此壯舉足以讓白起歷史留名。但白起能夠稱之為“戰神”,肯定不是一場長平之戰就能把他推上神壇,否則項羽破釜沉舟也足可稱之為“戰仙”了。白起從擔任秦國大良造開始,他的軍事生涯充滿了一頁頁輝煌的歷史,這是他能力的表現。

長平之戰以後,白起的威名震動天下。秦昭襄王四十八年,由於趙國違背了和秦國在長平之戰後達成的割地合議,秦昭襄王再次派遣白起出兵趙國,但當時白起生病,因此改由五大夫王陵攻打邯鄲。

九月,五大夫王陵將兵復伐趙,武安君病,不任行——《資治通鑑》

但王陵用兵不利,後續增加的4萬多人都損失慘重。白起病癒後,秦昭襄王任命白起替換王陵。但是被白起拒絕了,他為什麼拒絕呢?因為他有作為一個軍事家和將領的判斷。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之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雖勝於長平,士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資治通鑑》

簡單來說,白起拒絕出戰的原因:

  1. 秦國在輿論上處於不利的地位,諸侯會出兵幫助趙國;

  2. 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同樣損失慘重,國內資源空虛,士兵疲憊;
  3. 滅國之戰,在沒有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必然會遭到對方的激烈反抗;

因此,即便秦昭襄王讓范雎去勸說白起,他也拒絕了秦昭襄王的要求。因為白起知道即便自己出戰,這場戰爭也打不贏,只會白白損耗秦國的士兵和資源。迫不得已的秦昭襄王只好讓王齕去代替王陵。

  • 軍事家的固執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想起秦國的另一個將領,即“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秦始皇時代,為了消滅楚國,秦國做了很大的動員。當時一位很年輕的將軍李信認為消滅楚國只需要20萬士兵就足夠,但是王翦堅持認為需要60萬。

秦始皇認為王翦年老膽怯,於是就讓李信率領20萬大軍前去攻打楚國。結果被楚國打敗,秦始皇這才讓王翦出馬,率領60萬大軍滅亡了楚國。

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可見,白起和王翦作為出色的軍事家,知道發動一場打不贏的戰爭根本是毫無必要的,所以他們寧願違背君主的意志,也不願去打一場必敗的戰爭。到時候不僅會被君主怪罪,而且還辱沒了自己的名聲。

  • 白起的忠義和羞愧

由於白起始終不肯答應秦昭襄王,因此惹怒了後者。隨著王齕在邯鄲被信陵君率領的諸侯聯軍擊敗,白起也被秦昭襄王廢除了武安君的爵位,廢為一個普通士兵。後來又將白起賜死。

十月,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十二月,益發卒軍汾城旁。武安君病,未行,諸侯攻王齕,齕數卻,使者日至,王乃使人遣武安君,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王與應侯群臣謀曰:“白起之遷,意尚怏怏有餘言。”王乃使使者賜之劍,武安君遂自殺——《資治通鑑》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白起不像樂毅被齊王猜忌以後,離開齊國逃亡到其它國家去呢?憑藉他的威望和能力,想必任何一個國家都會求之不得吧,但是他沒有這樣做,他知道自己是無罪的,但是如果背叛秦國,那他就有罪了。

而且白起的內心對長平之戰始終感到介懷,就是因為他在那場戰爭中坑殺了太多趙國士兵。白起知道天下人將會怎麼評價他,他也知道人生已經有了一個永遠無法洗脫的汙點。所以他不願再揹負一個“秦國叛臣”標籤。

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儘管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白起的人格恐怕並沒有蒙恬那樣崇高,但是在白起的內心也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正因為如此,他寧願接受這個最終的結果,而不是為了保住性命就把所有的道德、底線和原則都棄之不顧!

親,如果認可這個回答,給個贊關注鼓勵喲~


圍爐談史


原因大概有兩點吧。

白起劇照

首先白起功高蓋主,漸漸失去了秦昭王的信任。秦國不停到處打仗,不斷開疆拓土,都離不開殺神白起的貢獻,白起這個人在打仗方便有很高的才能。不停地打勝仗到最後手握兵權,功高蓋主,難免會引起帝王的注意。

其次就是白起自身的緣故。在長平之戰中白起謊報軍情擅作主張,坑殺戰國俘虜,不僅讓帝王很尷尬,而且還讓秦國置於殘酷無情的境地,對秦國統一六國的計劃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並且他仗著軍功高,在邯鄲之戰中,與秦昭王意見不合之後不願去打仗,導致戰敗。當時秦國軍隊進退兩難,秦王多次請求白起出戰,白起都以生病為由,不理不睬,拒不出戰。這使得秦王的面子受到了很大的侮辱,一點也不顧及國家的安危導致秦王心裡很是不爽。白起的一次次意氣用事就為白起被秦王賜死埋下伏筆。

白起一生之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打了無數漂亮的戰役,也在軍隊中和士兵心裡有很大的威望。被譽為戰神的白起不僅不知道收斂,而且還和秦王有所爭執,再加上佞臣煽風點火,到最後難免落下個被賜死的結局。

秦昭王劇照



涼夜寒塘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白起作戰,知己知彼,察時地勢,大小七十戰,皆法令如山,軍規肅紀。待士兵情同兄弟,不以將軍身份,就恃傲慢下。所以白起領軍,軍威猶勝,上下同心齊力,往往所到之處,英勇拼殺,所向無敵!因有驕人的戰功,且又待人物事謙和嚴謹。所以不論在秦國還是諸候列國,都受人敬重有加,大家也都稱他為“戰神”。

可就這得民心,有成就,有威望的大將軍確沒一個好的晚年,被王賜死。不免讓人唏唏不己,心酸淚目。是後期的白起違法了?還是居功自傲,作風不檢點了?這都不是,只是因為被小人讒言陷害,在加之秦昭襄王不滿白起屢屢抗命不出兵,於是賜劍令其自刎而死。

話說長平之戰,白起圍趙四十萬人而活埋之。

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史記》白起傳

按原文的理解,白起是擔心趙軍反覆,不心甘情願投降,才不得不殺之。事實真是如此嗎?——其實不然,細品歷史,按著白起的治軍打仗,為人處世,決不是他的本意!

當年範睢遊說秦王道:以往秦軍只重於功占城池,掠奪土地,而對降卒,饒其性命或是放其歸家。這樣的結果導致的是,秦軍前腳剛走,後腳降兵春風吹又生,接著又反,致使每每作戰,徒勞無功,效果不大。

於是建議不但掠其城,攻擊心,還要殺掉生力軍降卒。

所以,有理由相信,長平一戰對待降兵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很可能是範睢和秦昭王的意思。

當時長平之戰的目地就在於實現東出願望及建立秦國的霸業。正可趁著勝利之師直搗趙國首府邯鄲,滅其國。然而,秦王確受了範睢的蒙敝,選擇回師休兵養兵。錯過了千載難逢的霸業機會。白起是看在眼中,急在心裡,眼睜著看見大好機會白白錯過,而又無能力,不敢違抗皇命。

其實範睢也明白此次是絕佳機遇,只是私心作崇,怕白起的功勞過大,掩蓋了自己的政績,從此低人一等,看人眼色。

因此,白起與範睢心生嫌隙。試想下,對秦王也頗有怨言。

而向範睢進言的趙國臣子,曾答應的割地賠款又不履行。惹的秦王大怒,於是派白起又去討伐。

機會是這樣,一旦沒握住,就時不在來。白起向秦王分析了不宜進攻的理由。認為此番出戰必然失利,於是拒絕帶兵。

惱怒中的秦王不聽勸,派其他將領去,都是無功而返,損兵折將。於是乎,秦王也三番兩次去請白起重新掛帥。白起因生病,也是幾次拒絕。一來二去,君臣之間以往的眾志成城,互相信任也煙消雲散,越行越遠如似陌路,而在秦王的心中,惱恨憤怒也是與日俱增。最終攆白起出城,後又賜劍令自刎。

白起在接劍的那刻說道:

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白起死的很心甘,很平和。為何?只因他當年誆騙趙軍,結果盡皆埋之。雖史書沒詳細記載是如何詐,怎樣騙!但證明一點,坑趙軍不是出於他意,而是違心的。白起在死的那刻或是想著贖罪償命吧!想他一生行軍打仗靠的是計謀策略,光明正大,哪曾用過陰險狡詐的手段。這也是白起心底的一個結。

有人說:白起手握兵權,為何不謀反。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很奇怪?

有兵權就一定要謀反嗎?難道就只有叛臣而沒忠臣嗎?

想白起一生,上對的起天,下對的起民,中無愧於君王。行事光明磊落,剛直不屈,浩然正氣。哪怕是死,也絕不負朝廷,不負自己的國家,真是大大的忠誠良將。

正因為他忠君王,愛國家,在後面歷來的武廟祭祀中,位列其位。供後人祭奠銘記,受萬眾香火!

忠臣的可貴在於:不因受了委屈,而心生怨恨甚至反叛;不因壯志未酬而心生惱怒劍指君王。忠的前提是,立德,立言,立行。不論何時,出發點都是為國為民。

白起做到了言行一致,表裡如一。長平歸來後,不出戰的原因,正如他勸說秦王道:時機逝去,趙軍得到喘息之機,在加上全國一心誓死保衛國土,在兼之其他列國虎視耽耽伺機而動。而國內的士兵又得長途奔襲,本來就疲勞的軍隊,如果在遠行的話,戰鬥力也必下降,種種因素都不適合再出兵。

白起是很客觀中正的分析敵我態勢,而氣急敗壞的秦王確不聽勸,一意孤行。

而從白起奉勸秦王的話語中,不難感覺,白起是一位穩重,心思縝密的將軍。沒有把握的仗不打,有風險的仗不去拼。真真做到對敵之際,防患於未然,料敵之先機,未雨綢繆。也正如此,才為“戰神”。

不光白起,正如文天祥說的,留取丹心照汗清。岳飛,孔明,伍子胥,文種這些人,哪個不是忠臣,哪個不是誓死效命君王。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三綱中的其中一條就是君為臣綱。死何足兮,輕於鴻毛,重於泰山。就看選擇!

而白起選擇寧死也不出戰,不白白喪失兵士的性命,不損失國家利益。可惜的是,秦王曲解了白起的心意。

曾經的君臣一心,其利斷金。就在詔書下達之際,情意全無,而病怏怏的白起,只能仰天長嘆,感慨萬千。可腦海中疾速的思緒也只有他自己才明白,嘆的什麼!事後的秦王心裡,也不好過,好生後悔自責。想想以往君臣的默契,心意的相通,到如今自個確親手殺了白起。定是心痛不己。

別說白起沒有謀逆之心。假設有,他也逆不起來。原因很簡單,他沒兵。這是其一,其二,秦昭襄王是位明主,不是昏君。沒有逆的機會。

範睢之所以當上秦相,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幫秦王拔掉了“四貴”,集中皇權鞏固兵權。

在四貴前,贏稷是沒有兵權的,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太后,大舅羋戎,二舅穰候,還有兩個弟弟身上。用傀儡二字形容贏稷並不過分。

後宮之事,太后說了算;外交政治,行軍攻伐上,魏冉說了算;下面官吏升遷調動,他兩個弟弟就做了,而大舅掌握的實權也不少,等於秦王是被駕空了。

而范雎的到來,徹底把所有的權力收歸秦王一人,所有的詔達命令,都有贏稷一人說了算數。

所以,四貴之後,不光是白起,任何人都沒有謀反的必備條件。

當時白起被殺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因為,他在軍中德高望重,部將兵卒極其擁戴,面對在趙國前線久久失利的秦軍,秦王也不想後院失火,以防萬一,才忍痛殺之。可見秦王做事果斷,心思縝密,處事嚴謹。他不容許哪怕是一丁點的威脅風險。

當然,這是閒談。像白起將軍這樣的人,永遠是不會做不忠不義之事,氣節名聲往往比生命更重要!不說永垂不朽,流名千古,至少做個問心無愧,光明堂正的漢子!

本篇結束!


銘豪談史


在古代普通人的世界裡,為君王盡忠、皇帝效命,無非為博功名,稻梁謀、弄個一官半職,益於榮華富貴、封妻廕子、光宗耀祖。

在時至如今一些人的評價體系中,衡量成功的標準不是還是不外乎做官、發財嗎,只有那些做大官、發大財的才配稱為成功者,而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往往會被人看不起,有些無私高尚的行為還被輕蔑的罵為“傻”呢。因此,不擇手段爭富貴、忍辱負重保富貴就不難理解了。統兵幾十萬的白起不造反有主觀客觀多重因素有關。

第一,道義上原因。高官厚祿、榮華富貴誰給你的?食人之祿,忠人之事再正常不過了,為什麼要造反?

第二,法統上的原因。秦掃六國戰爭時期,中國社會還處在奴隸社會向封建專制社會過渡期,人與人之間關係極為不平等、不人道,在這個制度的約束下,形成了一系列法統思想和理念,君臣關係被固化、倫理世俗化,一切有不臣之心之人皆為亂臣賊子,要共討之、共誅之。

第三,風險上的問題。如果有可能再上一層樓的話,按一般邏輯推理,就是秦王不殺他,他也會有造反之心,更何況是在要命的情況下,掙扎一下總是可能的,所以,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不能。看看韓信臨死前說的話,讀讀他的內心,應該就理解了,理論上講他們倆內心和行為都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另外,還有客觀如機制、主觀如性格等諸多原因。

造反不是天然正義,白起、韓信之流悔不當初對黎民百姓不是好事。





徐大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糾正一個觀念,就是手握兵權的人為什麼一定要造反呢?造反和手握兵權並沒有必然的聯繫,造反本身是一種政治行為,軍事行動只不過是為了達到政治目的必要手段罷了。手握兵權的人如果要造反,需要滿足一個條件,就是他本身就是有政治上的目的和追求,如果他只是單純的想建功立業成為軍事上的名將,那他根本沒造反的可能,被人拉攏倒是可能的。

縱觀白起的一生,他一直是秦王手中的一柄利劍,東方六國被白起打的聞風喪膽,作為大國的楚國,都城都被在白起佔領,成為了秦國的南郡。在那個時代有名有姓的將領,沒人願意和白起作為對手的,因為面對白起就意味著失敗。因此,從白起本身的角度來看他並沒有造反的心思,他只是單純的想成為名將,他最高的人生目標就是成就自己的滅國之功,登上古今將領的頂峰,就像楚漢爭雄時期的韓信。



那麼在政治上,白起到底有沒有追求呢?這取決於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穰侯魏冉。毫不誇張的講,沒有魏冉就沒有戰神白起,正是魏冉把白起一步一步提拔成了秦國的國尉,魏冉是白起的伯樂,對於白起而言有知遇之恩。可以說在秦昭襄王親政之前,秦國的政治軍事一直掌握在宣太后和他的弟弟魏冉的手中。範睢到了秦國後,秦昭襄王親政奪取了宣太后和魏冉手中的權力,而作為魏冉的親信,白起就成為了必須要清洗的對象。因為秦王要自己控制軍隊,軍隊不掌控在自己的手裡,總讓人有些不放心。就算白起是公認的戰神,但他不是自己的親信,而是魏冉的嫡系,總是存在隱患,這也是白起被殺的根本原因。


實際上當時秦國在政治方面有魏冉掌控,上面更有宣太后把控朝政,而軍事方面白起掌握秦國軍隊,在軍隊中素有威望,秦軍只有白起而不知有秦王者眾,如果魏冉真有造反的心思,並非沒有成功的機會,但他並沒有選擇那樣做,因此範睢所說的魏冉的威脅實際上並不存在,這個舅舅有點自己的私心是事實,但說他有謀國之心就有點危言聳聽了。

白起並非必死,而他選擇了聽從秦君的指令自裁,如果他想不死,憑他在軍中的威望,給自己保有一線生機或者潛逃到他國並非沒有可能。但是白起並沒有那樣做,他選擇了聽從安排,做一個忠臣而非叛臣。因此可能從某種角度上說,白起手上沾滿了鮮血,是個名副其實不折不扣的屠夫,但從政治角度上來講,他卻是個忠君愛國之臣。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白起被譽為“戰神”,是一個極度自信並且也是極度自負的軍事天才,真正做到了一生無敗績的將領,白起之死完全是個人原因造成的,因為當時秦昭襄王讓白起攻打趙國,白起覺得此戰必敗,為了保持一生無敗績的成績,白起不去再三推辭不去去了也一直拖延最後被秦昭襄王賜死,白起臨死也不恨秦昭襄王認為這是自己當年在長平之戰活埋奇數丸趙國軍隊的報應,白起還覺得與其戰敗壞了名聲還不如死去才更有價值,所以白起死了,明知道會死還是死了,這才是白起。


《羋月傳》裡面的白起是個小狼,後來被羋月交給魏冉調教成才的,其實雖然歷史上白起與魏冉關係很好,但是白起卻是名副其實的戰國四大名將之首,這點無可撼動,再者秦昭襄王是個很有意思的君王,在母親秦宣太后的陰影下熬了四十年,等到五十多歲的時候才敢把秦宣太后以及魏冉趕下臺自己執政,並且秦昭襄王又執政了十五年才去世,把之前立得太子都耗死了,這也許就是長壽的魅力吧。


秦昭襄王開疆擴土的確是一位賢明的君王,到晚年就是毀在了“邯鄲之戰”,在這裡秦昭襄王一意孤行久攻不下耗損國力不說,最終還賜死了戰神白起,不得不說這是秦昭襄王晚年的重大失誤啊,屬實可惜,做不到跟白起一樣若失敗寧毋死的壯烈。


當然了白起可一直都沒有造反的心,白起被賜死也沒有怨恨秦昭襄王的意思,還給秦昭襄王找好了理由,再者白起造反底下的將士也未必全跟隨白起造反啊,造反也需要錢糧支持啊,這些條件都不具備就造反這不是死的更快嗎?一世英名也被毀了,這不是自毀長城嗎?白起不會這麼想也沒有這麼做,白起之死是悲劇,也是個人選擇,怨不得別人。


婉兮歷史


戰國時期的戰爭,動不動就是幾十萬大軍。那麼問題來了,一旦這些領兵打仗的將領起了謀逆之心,國家豈不就完蛋了嗎?比如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就統領了幾十萬大軍,還差點滅了趙國。假如白起真的造反,未必不能在趙國領土自立為王。

其實,造反並沒有你想得那麼容易,古人,尤其是這些君王在維護自己的統治上可是絞盡了腦汁。

人質

從來沒有一個時期能夠像戰國時期那樣,如此流行互送質子,也就是所謂的人質。而且各國之間護送的質子,還必須是王孫貴族,也就是身份不能低了。

而指派質子進入他國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表達己方對盟約的忠誠。一旦己方違背了盟約,那麼這個送入他國的質子可就有性命之憂了。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奇貨可居”中的主人公嬴異人,就是秦國送往趙國的人質。後來隨著秦、趙兩國關係惡化,在邯鄲展開決戰,趙國人便想殺了嬴異人來洩憤。

白起也是如此。秦王對於白起這樣的大將,那必定是又喜又怕。一方面,白起攻城略地,能夠幫助秦國開疆擴土;另一方面,白起戰功赫赫,功高震主,手下又有大量的兵馬。秦王為了控制住白起,必定會將其家人留在自己的掌控範圍之內,以防有變。

觀念

戰國時期,正在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演變。因此,許多人都留存著從奴隸制社會帶下來的習慣。你問白起為何不造反就好比在問奴隸制社會的那群努力為什麼不放抗一樣。

有些觀念是刻在骨子裡的印記,這些印記在貴族身上也許沒有多少體現,但是在這些底層平民身上卻能找到。而白起恰恰就是由底層小兵一步一步爬上大良造位置的。

再者,戰國時期基本上還是貴族們的天下,貴族勢力盤根錯節,犬牙交錯。就算是造反也只有貴族們能造反,比如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否則是沒有成功幾率的。咱就不說你這隊伍裡有多少貴族的人在制衡你了,就算你造反成功了,那些勢力龐大的貴族們會認同你嗎?

不會,貴族們只會認同他們自己。因此,就算你僥倖造反成功,可能也做不了幾天的王位。

結束語

戰國時期,作為周王室宗法制崩潰後的產物,其骨子裡依舊流淌著貴族的血液。在這個時期,貴族就是貴族,平民就是平民,是兩個世家的人。直到漢高祖劉邦起義成功,當上了第一個平民皇帝,這種觀念才被逐漸淡化。

因此,在戰國時期,白起哪怕手握重兵,也不會有造反的念頭,只能被秦王賜死。


小云軒談史


首先我們來看看秦國當時的軍事制度:秦軍實行一種爵位軍功制度。軍功制度規定,斬獲敵軍首級的數量與爵位掛鉤,如果一個將軍的爵位越高,也就說明他的殺敵數量會更過,爵位也和土地數量掛鉤,爵位越高所得到的土地也越多。這種獎勵制度對當時的軍人激勵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田地在那個年代是唯一生產資源,如果一個將士可以在戰場上多殺敵,那就以為這他的家人所分的土地也越多,所以當時秦軍將士幾乎沒有畏戰的。這就是當時秦國的平民階層上升為貴族階層的一個捷徑。

白起就是這項制度的受益者。用他的親身經歷證明了通過軍功這條途徑可以封侯封君,讓他成為秦國無數底層百姓的精神寄託,也讓平民百姓們知道秦國可以給他們想要的,只要忠誠與這個國家。所以就算白起起兵造反也會是無兵相應的境地。

白起的死是源於他的性格,秦昭王明知攻打邯鄲必敗仍強令出征,這已經不是對白起軍事能力的考驗,而是對他忠誠起的一種檢測,白起偏偏看不到這一點,一而再再而三的抗命,才會給予賜死!





龍泉市龍飛刀劍123


白起是很有名的一位將軍,為秦國發展立下很大功勞,手握重兵的他最後被殺死時不反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秦國的統治者是白起這匹千里馬的伯樂,對他有著知遇之恩。

白起並不是貴族出身,他就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如果沒有秦國的統治者宣太后羋八子和秦昭襄王的慧眼識珠,只是平民的白起即使再有才華也很難有施展的機會,因此秦國的統治者是白起的伯樂,使他們的重用才使得白起能在戰場上發揮自己的能力和謀略,成為戰國時期最厲害的將軍之一。

第二,白起在戰爭時太過弒殺得罪了其他國家,由他造反再建一國得不到別國的支持。

白起“殺神”的稱號並不是白來的,據有關資料統計後得出戰國時期戰死沙場的人中有一半都和白起相關,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殺性。而且,他為了秦國的發展,先後擊敗過楚國、韓國、趙國等,如果他在生命受到威脅時自己造反建立新的政權也不太可能得到別的國家的支持。

第三,白起功勞過大,引起掌權者的忌憚。

這是白起被殺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雖然為秦國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也同樣有著功高蓋主的嫌疑,這樣的他自然會得到掌權者秦昭襄王的不喜。若他的行為稍有過度,自然會給予帝王發揮的餘地,趁機將他殺死。

以上就是筆者認為白起被殺和手握重兵卻不造反的原因,關於白起將軍你有什麼高見呢?


漁經獵史小仙女


一、春秋戰國時期,和封建社會強調的愚忠完全不一樣,武士更注重的是氣節的觀念“士為知己者死”。白起原本是農民出身,他是藉助秦國的軍功爵制度才能夠發揮自己的天賦成為一代名將。作為一個秦國武士,白起對讓自己實現了人生價值觀的秦國有著深厚感情的,毫無疑問造反背叛對他來說就是人生的侮辱。也許他不想負的並不是那個聽信讒言的秦國昏君,而是這個孕育他成為名將的秦國。

二、白起一生四處為秦國征戰,最後擊敗六國軍隊,那麼死在他手上的六國將士估計有160萬左右,白起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六國公敵。也許六國的君主都想得到這麼以為曠世奇才,可是,六國的國仇家恨和民眾壓力不允許他們的國君這麼做,更何況如果白起背叛了秦國。那麼白起只要離開秦國,天下估計再也無他容身之地了。

三、白起自殺前曾經說“我本來該死,長之戰我用欺騙的手段把四十多萬趙軍全部活埋,那時我就已經該死了!”飛將軍李廣也曾經感嘆自己因為殺了幾百個降兵遭終身不能封侯的報應,白起坑殺的卻是趙國四十萬之眾,無疑他的良心包袱更大。過去白起還可以用這個理由來安慰自己,是為了秦國利益,但現在要被秦國拋棄的時候他才真正明白:自己為了這個秦國的昏君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白起作為逢戰必勝的武聖人,他就和韓信要求劉邦封王一樣,身為武安君掌的他收握重兵,無疑成為了秦王的眼中釘。

秦王殺了白起,白起確實很冤;如果上天要殺白起,白起確實不冤。所以白起很坦然的自殺謝罪了。武將的神聖職責是保家衛國,如果武將打著保家衛國的旗號成為了野心家的屠刀時,那麼武將也終成為野心家的犧牲品。

白起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用兵奇才,兵聖孫武和兵仙韓信都無法與白起相比,司馬遷曾經這樣評價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最後白起卻成了秦王屠殺六國的犧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