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曾被誤解為已經落敗的企業,其現實卻一年營收5100億

眾所周知,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日本的電子和電器行業在中國佔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日本品牌曾經是索尼、東芝、松下、富士通、夏普等知名品牌的象徵。近年來,隨著國內電子行業的發展,一系列知名的大型企業在中國誕生。比如家電領域的海爾、格力、美的,智能手機領域的華為、小米、OPPO、VIVO。隨著國內產品的崛起,索尼、松下等日本品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少,這給人一種日本電子企業已經衰落的印象,尤其是出售了總部大樓的索尼,甚至有"索尼破產"的傳言。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些日本企業依然強大。

曾被誤解為已經落敗的企業,其現實卻一年營收5100億

為了瞭解這些日本電子公司的情況,讓我們看看它們在2018年都做了些什麼。2018年,索尼實現總收入781.5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540億元),淨利潤82.6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86億元)。松下公佈收入為721.78億美元,淨利潤為25.62億美元。此外,佳能(Canon)、東芝(Toshiba)和富士通(Fujitsu)等公司2018年的營收均超過330億美元,在2019年躋身世界500強。

曾被誤解為已經落敗的企業,其現實卻一年營收5100億

從以上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我們認為正在走下坡路的日本電子電器公司,尤其是索尼和松下,收入規模仍然很大。華為是中國唯一一家面臨壓力的公司。其中不乏真正具有百年曆史的公司,如成立於1875年的東芝(Toshiba)和成立於1918年的松下(panasonic)。而松下可以說是典型的日本百年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它體現了百年企業的發展模式。

曾被誤解為已經落敗的企業,其現實卻一年營收5100億

松下電視生產線正式成立於1918年,其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被譽為"商業之神"。松下成立之初主要是作為日常使用的插頭,後來擴展到收音機、乾電池和電燈等電子產品領域。

而企業,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自然無法避免多元化發展。松下幾乎把電子工業擴展到了極限。它幾乎生產了人們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而松下製造家電產品時,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自己生產的部件利用率達到了80%以上。

曾被誤解為已經落敗的企業,其現實卻一年營收5100億

事實上,如果單純從終端設備市場來看,松下、索尼、東芝等日本企業早已不再是昔日的輝煌。然而,經過幾十年乃至幾百年的發展,它們在終端設備的生產製造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是技術不斷創新所積累的優勢。正是這一點支撐了其5000多億元的收入規模。

曾被誤解為已經落敗的企業,其現實卻一年營收5100億

從松下的產業佈局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其101年的發展歷程中,其產品線已經擴展到數百種產品,並且從數百種產品的設計、生產、製造等環節,都能實現自給自足,這是最令人驚歎的。即使終端產品銷量不好,也可以通過向其他終端廠商提供零部件和製造設備,滲透到行業的中間環節來生存。此外,它仍然能夠很好地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