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房價居高不下,那引發的後果是什麼?

空159835829


房地產關乎國計民生,也是一國經濟的重要支柱,房地產製度是否健全一定程度上能夠決定經濟是否可持續發展。而近幾年內地和香港的樓市都迎來了暴漲,同時也帶來了不少負面問題。縱覽全球,亞洲地區房價最高的要屬香港了。那麼高房價給香港帶來了什麼呢?

1、百姓居住條件差。2017年人均GDP高達5.77萬美元的香港,人均住房僅16平米,咱們在電影電視中看到的香港鴿子籠並不是誇張,而是真實存在的。

數據顯示,香港的住房自有率從2004年的54%下滑到2017年的49%。大量的居民居無定所,則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諸如失業、犯罪等。

2、房價與收入比嚴重失衡。據Numbeo網站2018年11月數據,香港平均的房價收入比高達47.81倍,也就是說香港的一個普通家庭需要不吃不喝奮鬥近50年,才能買下一套房。而這一數據,在同為國際都市的新加坡、倫敦、紐約、巴黎、悉尼、東京等,也就是10-20倍之間。房價收入比的歧高不僅會抑制居民消費,而且還會擠壓其他產業的發展空間。大家都想著攢錢買房,誰還有閒錢去看電影、旅遊呢?

3、加大貧富差距。數據顯示,1971-2016年,基尼係數從0.43提高至0.54,逼近聯合國規定的危險水平0.6。按照慣例,基尼係數只要超過0.4,就可能引發社會動盪,而當下世界平均基尼係數已達0.7左右,像香港這樣由於房價攀升帶來財富效應的城市大有所在。

所謂基尼係數,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所佔的比例。換句話講,假設世界總財富是100塊錢,共100個人,如果基尼係數是0.7,也就是說世界上70塊錢的財富都被1個人佔有了。香港是0.54,也就是說54%的財富都被極少拿一部分人佔有了。同樣,貧富差距的加大不僅會引發其他社會問題,也是對社會價值觀的一種扭曲。

4、經濟結構失衡。在香港樓市瘋狂的8,90年代,也是李嘉誠發家的時候,香港香港房地產相關行業(包括地產、樓宇業權與建築業)佔GDP比重一度超過30%,要知道,一個地區或國家出現工業空心化問題是很嚴重的。

80年代的香港,隨著勞動力成本上漲以及內地的改革開放,大量的工業向內地轉移,如今的香港主要只剩下金融地產、貿易物流等。然而,服務業的發達依然需要工業的支撐,新加坡、瑞典、德國,他們在工業和服務業都不差。2016年,香港土地出讓金收入1280億港幣,佔港府財政收入比重22%,如果考慮各種稅費,比例還不止這麼點。

不過,港府為了解決高房價帶來的問題也費了不少心思。2017年7月,香港新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便出臺了許多樓市新政,包括加大土地和房屋供應,重新修訂房屋定價機制等等。不過俗話說房地產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無論是內地還是香港,在經濟和人口都尚處於增長階段,在土地供應有限的情況下,高房價問題依然是困擾內地和香港政府的長期性難題。

總結:房地產關乎國計民生,什麼樣的房地產製度決定了怎樣的經濟發展模式。近年來,內地和香港的房價飆升不少,但也帶來了經濟不協調、貧富差距拉大等許多困境,尤其是寸土寸金的香港。可以看出,雖然香港沒有純粹的“土地財政”,但所面臨的問題其實和內地地方政府差不多,因此研究香港的樓市,同時反思一下內地,不管對於決策層還是購房百姓,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如果你覺得文章很棒,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作者的今日頭條號:小白讀財經,訂閱更多的優質原創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