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隋炀帝杨广这位皇帝到底是定性为昏君还是明君?

冬日夜景


身为亡国之君,隋炀帝杨广早已被史家定性为一代暴君。令人惊讶的是,某些史书对杨广的评价颇为不恶。

史载,杨广“有文采,美风姿,性雄毅,有大略” 。也就是说他博览群书,长得也很帅,风度翩翩,更难得的是性格坚毅阳刚,颇具雄才大略。这几句“高大上”加“伟光正”式的总结性评语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杨广的传统认知。

而有些史籍对他的评价则完全相反,说他好大喜功、谋父、弑兄、篡逆、淫乱、滥用民力、穷奢极欲,是个不折不扣的荒唐戾狠的昏君加暴君。后来编写史书对他的谥号"炀"是最贬义的一种,所以,后来的人们都认为杨广和秦二世胡亥一样,是最坏的皇帝。

一个人身上同时贴有两个标签,竟有两种泾渭分明、截然相反的评价加诸一身,暗示此人之非比寻常 。

隋炀帝杨广的历史真实面貌究竟是怎样的呢?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又名杨英,小名是阿麽。父亲杨坚建立隋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当时只有十三岁。除了王位外,还让杨广做并州(治所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市)的总管。

杨广有军事才能,屡建战功: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公元600年,北上击败突厥进犯。这些功劳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

从这点来看,他和李世民有些相似,都是次子,都有战功,都是通过非常手段得到的皇位,只不过李世民比杨广的政绩突出一些,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后来的人们就对李世民称誉多一些,对杨广贬低的多一些。

历史是客观的,但记录历史的人却必然逃脱不了当时主观性和时代政治家们的要求。所以看待历史必然要放在当时的角度来看,分析当时的情况。

杨广堪称千古明君,其文治武功文才,不在康熙,唐太宗之下,而其性格才情又堪称是个英雄性情的皇帝。正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 唯大英雄方能本色。 

一.所说劳民伤财,不断伐高丽,以及修大运河。

哪个朝代没有,康熙退位留给雍正已是一个烂摊子,康熙平准格尔丹,灭三藩,这些战争消耗的人力物力,和对人民生产生活的破坏绝对不在杨广之下,而杨广如此还有为国为民族战争的意义所在,而康熙耗举国之力,为其满人爱新觉罗一氏的利益和权力而战。 

二.说杨广性情暴虐,杀人如麻。

试问,天下几个皇帝不是如此,李世民杀其兄李建成,其弟李元吉,而后将兄弟两家其子侄一辈悉数杀光,特别是建成之妃,已有一子,不过几岁,我们的明君唐太宗,垂涎美色把哥哥的老婆霸占了,而把这个妃子的儿子也杀了。 唐太宗不暴虐?

三.说杨广性情猜忌,心胸狭隘。

当皇帝的恐怕没有一个不是如此吧?我们再说唐太宗,和他好了很多年的魏征去世之后,太宗很是伤心,事后发现魏征不仅私自结党隐私,而且故意把给皇帝的上书给褚遂良这些大臣看,来故意博得清名,太宗很是闹怒,本来答应的将公主许配给魏家当媳妇的也不答应了,追回赐谥,并将魏征墓碑都砸了,可见伴君如伴虎。

但是大家都这样,为什么偏拿杨广说事儿呢?

综合就一个原因,李世民等去世后,有自己的政权继续存在,而杨广的隋朝已经覆灭,墙倒众人推。杨广死后,义宁二年,李渊篡隋登基,谥号隋炀帝。

试问,夺权者对原来的权力所有者的评价能做到客观而不撇私么?如果,李世民之后也被另一姓氏夺权。我们今天读到得唐太宗李世民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个版本,而且谥号也不会是太宗了,他的宣武门之变和种种必然也是他人生品格的最大诟病了。

当然,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

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

但是,就此认为隋炀帝是暴君是否有失公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