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會為我們歷史上的哪些末代君主感到惋惜?

反正歷史


先說觀點,我對秦王子嬰的遭遇,感到很惋惜。

中國歷史上很多的王朝是因為末代君主的淫亂和昏庸導致滅亡。

比如商紂王,在商紂時期,東方有東夷人作亂,西方的周國也在變得越來越強大,在這樣內憂外患之下下,紂王竟貿然向東方發動遠征,結果導致國內空虛,為周國乘虛而入。

所以,商紂的滅亡,完全是他咎由自取。

隋煬帝如果不是因為濫用民力,激起民變,那麼靠著強大的綜合國力,絕對不至於在隋煬帝時期就滅絕了。

當《無向遼東浪死歌》唱起來的時候。說明隋朝已經失去了民意基礎,隋朝的滅亡馬上就要到來了。


我認為,在末代時期最讓人惋惜的亡國之君是秦王子嬰。

秦王子嬰年齡已經不可考,他是在胡亥被殺之後,成為的秦朝統治者。

秦王子嬰是一個非常理智的人。秦二世胡亥當政期間,胡亥想殺掉蒙恬蒙毅,子嬰就曾經建議胡亥停止濫殺無辜,而胡亥並沒有聽取意見。結果,胡亥的做法導致天下大亂。


趙高面對日益逼近的起義軍和國內的反對聲音,決定棄車保帥,於是殺掉胡亥。像以此來獲得朝中大臣的支持。但是,情況並不是他想的那樣,人們依然對趙高充滿敵意。

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子嬰登上皇位,同時誅殺了趙高!秦王子嬰的行為無疑是得到了秦朝上下的支持!

秦王子嬰在即位後就去掉了皇帝稱號。在函谷關以東地區被起義軍幾乎完全佔領的情況下,秦王子嬰用這種方式,表達了對起義軍的妥協。

秦王子嬰認為“輕慮者不可以治國,獨智者不可以存君。”說明他所採取的這些對策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為了保全秦國本土而做出的無奈之舉。

當時他的想法應該是希望和義軍議和,來保全關中地區的完整。這一措施無疑是非常理智的。可惜,當時的關中地區已經無兵可用。而劉邦大軍已經逼近函谷關,他已經沒有時間動員軍隊到函谷關抵禦蜂擁而入的義軍。

如果給他多一些的時間,我相信他一定會動員足夠的力量,守住函谷關,與山東六國的諸侯議和。等站穩腳跟後再重新將天下統一起來。

可惜,秦王子嬰生不逢時,當他剛坐上君位劉邦就殺到咸陽了。


歷史風暴


一般來說,亡國皇帝令人生出無限憐憫,一個朝代的結束,往往昭示著一段輝煌的落幕,這裡伴隨著刀光劍影,愛恨情仇。

而亡國皇帝之中,沒有過劣跡的皇帝,則要更讓人同情一些,這些皇帝本來不需要承擔這種家破國亡之痛,只因為錯生在帝王家。

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秦王子嬰、漢獻帝、還有溥儀。

秦王子嬰,秦朝第三代君主,他在位的時間只有46天,從繼位到亡國,他就像是一個看客,被人推上王位、被人推下王位,然後被殺,他在位期間唯一一件自主的事情,就是殺了趙高。

秦始皇兼併天下,武功盛極一時,這樣一個廣大的王朝,傳到了子嬰手裡,他還沒來得及規劃自己的理想,就被燎原之火吞沒。

這樣一個人,無疑是可憐的。

漢獻帝,漢末君主,他比子嬰要更為可憐,人家好歹還掌了幾天權。雖然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秦王子嬰控制的地方有限,但至少殺了趙高之後,後面的幾十天,宮裡的人都還是服從他的。

漢獻帝則不一樣,他真的就是一隻籠中鳥,他能登基是因為董卓行廢立之事,而董卓能夠這麼做的時候,整個皇宮已經成為了他的後花園。

每夜入宮,姦淫宮女,夜宿龍床,禁庭公主,盡皆淫之。


漢獻帝劉協看著這一切在身邊發生,他無能為力,少年天子的心裡,恐怕已經是鮮血淋漓。

單是董卓也就罷了,後面又被董卓部將李傕等人挾持,好不容易逃出去,打算往長安避難,又碰上了曹操,關於漢獻帝逃亡長安這段經歷,也是滿滿的血淚史。

曹操殺了漢獻帝的皇后,殺了董貴人,這個時候的董貴人還懷有身孕。

不管,手起刀落。

天子的屈辱,這一刻淋漓盡致。

漢獻帝做了三十多年的傀儡皇帝,直到死,都沒能擺脫曹氏的控制,當然,相比他的皇帝生涯,退位成為山陽公之後,他的待遇還是改善了不少。

他在這樣一個環境幾十年,不得不讓人產生同情之心。



最後說說溥儀,溥儀是清末的最後一位皇帝,當他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登基與退位的手續就先後辦完了,他無辜的承擔了亡國之君的名聲,隨著年齡漸長,不得不擔負起振興清室的重任。

他被趕出皇宮,飄零四海,被日本人控制,當傀儡皇帝,而且這個傀儡政權還不被承認。

他的女人一個把他告上法庭,迫他離婚,一個與侍衛私通生子。


這兩件事,更是在這位皇上的臉上甩了重重一耳光,他的尊嚴,喪失殆盡,所有人都在看笑話。

偽滿洲國覆亡,他又成了戰犯,隨之下獄。

直到新中國成立,他的境況才好一些,而這個時候的溥儀,已經步入老年。

從孩童時期開始,直到老去,他的一生沒有過過幾天好日子。

溥儀之可憐,世所共睹。



有人可能會覺得李煜和朱由檢也可憐,這兩個人跟他們三個比,可憐程度實在遠遠不及。

李煜亡國,是他喜歡藝術、不理國事導致的,雖然他的國家很弱小,遲早會被兼併,但是李煜當政,加快了滅亡的進程。

朱由檢更不用提,死在他手上的大臣太多了,遭到貶斥的也不少,明末雖然積重難返,但是崇禎也有他應該負的責任。

而且崇禎掌握權力足有十多年,這是前面這些君主都不能比的。


浮沉於史


麼說吧,我們為什麼會為一些末代君主惋惜,主要是因為王朝滅亡並非他們個人的責任,很多都是因為父親甚至祖父輩造的孽,而王國惡果由他們承擔罷了。更重要的是,一些亡國君主的確沒有做什麼禍國殃民的壞事,而對於那些“自己的鍋自己背”的亡國君主,比如秦二世這些,是從來沒有什麼人會去同情的。

我個人覺得最可嘆的有三位皇帝。


一、 漢獻帝

漢獻帝劉協即位時還是個8歲的孩子,一當上皇帝就碰上了董卓這個不世出的混世魔王,而後又碰見了才華橫溢的亂世奸雄曹操,漢獻帝實際上是沒有任何機會中興漢帝國的,也就更沒有機會做什麼荼毒天下的事了。他最後能保住一條命,體面的通過禪讓退位,做個“山陽公”安度晚年已經算是運氣很好了。漢帝國的亡國,很大程度上是他的父親漢靈帝的責任。


二、金哀宗

面對幾乎無法阻擋的蒙古大軍和亡國厄運,金哀宗完顏守緒

不可謂不努力,一心中興曾不可一世的大金帝國。金哀宗即位後,政治上幾乎沒下過什麼臭棋,對蒙古的作戰也算是竭盡全力,並無北宋末期那種戰降之間的百般猶疑,但最終還是無力迴天。

金哀宗蔡州被圍後曾說過一段話,“我為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自知無大過惡,死無所恨。所恨者,祖宗傳祚百年,至我而絕,與古荒淫暴亂之君等為亡國,獨為此介介耳!”

在蒙古大軍破城之際,金哀宗自縊身亡,手下五百多名將士“皆從死焉”,真正踐行了“君王死社稷”。


三、 明思宗

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後因為性格原因,在政治上做過很多不明智的事情,對亡國也要負一些責任。但歸根到底,崇禎上臺時接手的已經是一個爛攤子,所以很多史學家會說“明實亡於萬曆”。

有兩點崇禎一定是值得誇讚的。第一,崇禎在私德上沒有什麼問題,不像他之前那些明朝皇帝那樣或昏庸或荒淫,在位十餘年始終戰戰兢兢勤勤懇懇,他的問題可能是個人才華實在不算出眾罷了,但工作態度是沒得黑的。第二,崇禎也是“君王死社稷”的踐行者,他自縊的那顆歪脖子樹至今仍然可以在北京景山看到。


張明揚不說話


堂堂大宋太祖那麼仁義那麼仁慈為什麼不去拯救蒼生解救百姓呢?如燕雲十六州諸多漢人、東北諸多漢人等.同時宋太祖也未能竭盡全力千方百計的謀求國家民族的統一.敵人有許多種:匈奴、契丹……他們五胡亂華醞釀民族慘案尤其是劫掠百姓等,在此等國家民族形勢下宋太祖卻對百官講仁慈仁德仁政……是為不妥,即便講課訓話也得講明前提.一味的仁慈軍隊讓他們如何爭戰沙場?該講明提倡的應該是軍隊爭戰沙場恰恰是為了大仁大義甚至於大忠大孝.軍隊爭戰沙場智擒俘虜敵軍消滅敵人恰恰是保家衛國維護正義謀求大忠大孝大仁大義,這應該是講仁慈仁義仁愛的更大層面.但是這點宋太祖並沒有講清楚。胡說八道!憑什麼說埋下積貧積弱的病根.一個國家一個王朝無論是冷兵器時代(古代)還是高科技武器發展的現代,當她需要抵禦外國異族入侵的同時,在沒有地利的條件下,仍然有許許多多的制約因素,如人和(國家內部關係、軍隊士兵整體素質、軍隊裝備、戰略戰術、後勤保障……)、天時(氣象天氣……)還有國家王朝統治者如何提高國家民族凝聚力軍隊凝聚力……這些都能對戰爭起到很大的影響.(宋太祖之所以認為武將兵變比文官迫害大那是因為他並沒有真正的讀懂讀透悟透中華民族的歷史,如大秦帝國的趙高一手導演策劃殺皇族誅群臣滅帝國、大唐帝國的李林甫、楊國忠奸相迫害僚屬誅殺群臣嚴重影響帝國的人才培養和人才積蓄為一己之私不惜手段,給帝國帶來諸多巨患嚴重影響制約國家的發展等等.這些文人給國家民族的發展所帶來的危害難道會比誰小比誰少嗎?這個問題宋太祖沒有也沒能考慮到,甚至他的整個王期百官萬民也都沒有沒能考慮到.如果宋太祖只須稍稍考慮到,他一定會改變想法一一國家眼前最最需要的是與民休養生息謀求經濟大發展改變改善全國民眾的生活及軍隊需要養精蓄銳;把軍隊、民眾的文化教育提高到國家發展的高度在全國各地興辦學堂包括軍隊以提高全國民眾、軍隊的文化教育水平,促使國家上下形成民族信念國家信念,鼓勵軍隊、民眾文武兼修力求文武雙全謀求自身全面發展;軍事武器方面鼓勵獎勵武器發明創新者謀求軍事武器裝備變革提升軍隊戰鬥力謀求戰爭巧勝敵國(人)智取(勝)敵國(人)打敗敵人殲滅敵人.但是可惜宋太祖並沒有這麼做.宋太祖即便沒有燕雲十六州一樣可以取勝敵人:重金利誘重金購買;購買不成重金利誘其臣屬使詐誘敵攻打併設下重兵合圍一舉消滅其有生力量使其整體嚴重受挫為贏得消滅其國打下基礎;東南沿海大力發展海軍(造船廠練水兵)沿著海岸線一直北上(十萬大軍百萬大軍的戰船)智取朝鮮半島佔領倭寇群島並武裝他們分別從渤海、東北、天津等多個方向登陸夾擊敵國.如果實現這一創舉即便他擁有地利,在遭受大軍突襲及多個方向夾擊嚴重打擊下,再強大的軍隊他也頂不多.更何況當時的宋太祖還有絕對的人和優勢(中原大國),發兵攻打屬行王道為民討伐伸張正義,這是天朝、天兵.但是可惜宋太祖及其他的百官以及後代(諸代)君王都沒有這麼做,在整個國家民族發展中更沒有人提出過類似的想法.宋太祖雖然是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但他終究無法阻擋強敵入境,整個國家民族都終究無法阻擋強敵入境.因為他一直都忽視了人才的競爭、人才的培養、人才的積蓄.


東東搶奪高地


這肯定首推楊廣啊!

楊廣太心急了,百年的事非要一天干完,怎麼可能?

楊廣要權謀有權謀,要手段有手段,開科舉吸收寒門上位,用大運河貫通南北,這兩項都是為了對抗盤根錯節的關隴貴族們,但是楊廣不懂徐徐圖之,一著急就出昏招,還不認錯,一次逼反太多,弄得自己的天下都沒了。

最後一氣之下徵遼東,用的都是民脂民膏,派的都是關隴貴族手上的精銳,一次次攻擊高句麗不就是想讓這幫貴族的血流乾,變成楊家真正的家天下?可惜也玩過了火,天下皆反,一次不行不知道收斂而又來一次。

最後的最後,也是最讓人嘆息的,自己太過心急鬧得天下大亂的時候並非沒有破解之法,手上尚有軍隊,自己仍是法理上的皇帝,可是最後楊廣心態崩了,去了江都終日沉迷酒色,自己掛機了!

最後還不停嘆息“大好的頭顱,誰當斬之?”

如果最開始楊廣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或者他能發現錯誤,一點點改正以圖後勢,結果就會不一樣。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歷史區的旅法師


有不少末代君主都生錯了時代,理應有一番作為。第一個就是秦王子嬰,子嬰上位後用計除去了權臣趙高,本來應該能有一番作為,但劉邦沒多久就攻入了關中,接著項羽也殺進了函谷關,子嬰被殺,秦國滅亡。第二個就是漢獻帝,董卓當年廢少帝立獻帝,就是看中獻帝聰明,獻帝幼年被立,歷經坎坷,直到魏明帝時才善終去世。至少還是有周旋進退的天賦的,如果曹操為忠誠輔佐,漢獻帝重振漢室也未可知。

有人肯定會說崇禎生不逢時了,崇禎自己也說“朕非亡國之君,卿乃亡國之臣”。客觀來說,崇禎確實算是勵精圖治、勤儉節約了,但是其執政能力終究有問題,在任期間確實閣臣走馬燈一樣輪換,對封疆大吏也是說殺就殺。所以不少學者認為崇禎實際上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那麼他有可惜之處,當然也有可恨之處。類似的是宋欽宗和元順帝,他們確實都想有一番作為,但宋欽宗採納的都是錯誤建議,元順帝到後期也走向昏庸。


林屋公子


要我選的話,第一個我會選擇南唐後主李煜。

很多人都說李煜不是天下當皇帝的料,但是是一個天生當詩詞的才人。我喜歡他,是從他的詩詞開始的。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浪淘沙》簾外雨潺潺, 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 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 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被稱為李煜的絕命詞)

從這些詞中能感受真摯的情感,風格鮮明,對後世的詞壇影響深遠。

我想說的是,如果他沒有當皇帝的這段經歷,估計也很難寫出這麼深切懷念的詞。

第二個我會選擇北宋宋徽宗

最初知道宋徽宗趙佶,那還是《射鵰英雄傳》裡面,郭靖和楊康名字來源,北宋末年,金兵大舉進攻北宋,俘虜了北宋宋徽宗和而他的兒子宋欽宗,帶去了北方,史稱靖康之變,最後宋徽宗也死在了現在的黑龍江地區。

宋徽宗在唯一留給世人稱讚的就是他在書畫方面。他自創一種字體“瘦金體”,我也會喜歡這種字體。他熱愛繪畫,創立院體,宋徽宗發展宮廷繪畫,創立畫院,培養了一批著名的畫家。例如《千里江山圖》的畫家王希孟。宋徽宗趙佶被後人稱讚古代少有的天才與全才。


戴你看歷史


清 溥儀

這次僅僅把他當做一個普通人人,而不是別的身份。

不多說,選幾個《末代皇帝》中的場景,大家自己感受一個被捲入時代洪流的人的人生一角。

生離

1,1908年,慈禧死後,三歲的溥儀走到跪在自己面前的父親面前問:“我們回家嗎,爸爸?”

三歲的小孩可能還意識不到,那個有父有母的家,從他被抱走的那一刻起,是再也回不去了。

2,十歲左右,因為溥儀長大了,宮裡唯一疼愛的他的奶孃,就被秘密帶離他,甚至沒有一次告別的機會。溥儀在宮殿長廊盤桓的紫禁城跑著、喊著尋找,一無所獲。


跨不出的宮門

1,少年溥儀騎著自行車來到宮門口,溥儀三歲進宮後第一次看見紫禁城外熱鬧的街道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在他即將跑到門口的時候,守衛趕緊把他關在門裡。

看著眼前對他緊閉的通往紫禁城外的硃紅色大門,少年溥儀意識到自己原來不過是被看管囚禁的傀儡,他卻連踏出紫禁城一步的權力有沒有。

他把自己的寵物小白鼠摔死在了緊閉的宮門上。

他爬到房頂上喊:“朕要出去!”


2,幾十年後的偽滿洲國,溥儀得知後飛奔下樓,去追要被送到瘋人院的妻子婉容,在大門口,又一次,硃紅色的大門在他眼前緊閉。

他始終是牆裡的傀儡皇帝,連出門的權力都沒有。


踏入另一個囚籠

本以為能借日本人的勢力掌握實權,然而這一開始就是一個騙局,溥儀從一個華麗的籠子出來,就又被關入另一個籠子。

簽署日本人擬好的文件。

沒法庇護自己的妻子。

自殺不成,近十年的改造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儀在瀋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近十年。


電影的最後一個場景

垂垂暮年的溥儀花了一角錢買票到故宮,他走向龍椅,一個小朋友叫住了他,質詢他是誰。溥儀說他原來住在這兒,是皇帝。

然後他緩緩坐在龍椅上,從龍椅的下面找到一個他曾經藏起來的蟈蟈罐子,給了小朋友。

接著有導遊帶著中外遊客進來,介紹龍椅和中國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博學書院館


在我個人看來有兩個人是讓人惋惜的,第一個就是紂王帝辛。

(我想上圖更符合帝辛的氣質)

在歷史書上,紂王帝辛那是昏庸無道殘暴好殺的代名詞,是暴君。然而真實的帝辛又是如何的呢?我想他應該沒有司馬遷所寫的那樣不堪,不然經歷了九世之亂,國力孱弱的大商國又怎麼經得起他折騰呢?簡單來講既然有九世之亂就表示中央集權並不穩固,此時如果紂王昏庸無道那肯定很快就下來了。我們可以大膽假設一下,商紂王帝辛繼位時大商朝已經是外有異族寇邊內有佞臣作亂,整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而年輕的帝辛一腔熱血滿身抱負,繼位之後外擊異族開疆拓土的同時也轉移了內部矛盾,之後藉助戰爭之威暫時彈壓住了國內的矛盾,然而接連的成功讓帝辛有些飄飄然了,他覺得這世上就沒有難得到他的事情,所以他也開始對朝政對戰爭失去了興致,開始享受生活,開始放縱自我,最後落得個身死國滅。

我們看得出來帝辛絕對不是昏庸無能之主,商朝滅亡的主要責任也不在他,國家本以走向衰落,他不過是使矛盾爆發加速了國家的滅亡。

另外一位也是歷史上被黑得很慘的帝王,隋煬帝。

隋煬帝的豐功偉績大家應該都有所瞭解,二十來歲時作為晉王統領韓擒虎等大將滅了南陳,作為皇帝又主持了京杭大運河的修建,三徵高句麗,親征吐谷渾,開拓絲綢之路,興科舉,統一度量衡這些都對後世帶來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然而他卻被歷史黑得體無完膚,隋朝遺臣給他上的諡號叫“隋明帝”,“照臨四方曰明。以明照之。”明和文、武這些諡號都是褒諡美諡,說明楊廣其實得到了臣民的認可,只是後來李唐王朝為了表示他們得國有道強行的把隋明帝變成了隋煬帝。

楊廣讓人惋惜的地方在於,他有雄才大略,他勵精圖治,內治民生外拓疆土,然而他也好大喜功,因此步子邁大了扯著蛋了。其實隋朝的滅亡主要責任也不在於楊廣,而是在於統一前兩百多年的動盪讓大家還沒習慣和平,我們縱觀歷史會發現長期動盪之後的政權是很不難穩定的,南北朝後的隋,五代十國之後的宋,在立國不久的時候都需要十足的小心謹慎,因為這時候還沒有天經地義的王,就連造反的概念應該都很薄弱因為大家不認為那是造反。


搏浪量體裁衣


歷代亡國之君的命運無疑是最悲慘的,儘管大部分都是碌碌無為之輩,但是仍是有一些天縱奇才,明明自身擁有匡扶江山的能力,奈何前幾任皇帝積重難返,大廈將傾又能奈何。我們一起看幾個最讓人惋惜的皇帝,天命非我,又能奈何。

商紂王:一個大有可為的皇帝,奈何周人趁虛而入。

帝辛是商超最後一任皇帝,他即位的時候商超已經經歷了“九世之亂”商朝早已日薄西山,積重難返。而東夷也對商朝頻繁的發動進攻,擄掠百姓為奴隸,而帝辛即位之後鑄造兵器,親率大軍遠征東夷,如同秋風掃落葉,一直將中國的勢力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一帶,但是因為連年征戰導致民心背離。

而當週人知道帝辛統治集團分崩離析的時候,當王族重臣比干被殺,微子出逃,而商軍的主力又遠征東夷的時候,周武王趁朝歌空虛,於是就找了一幫偽君子聯軍討伐商。而此時的帝辛只好倉促之間組織一些奴隸、戰俘來對抗,然而這些奴隸一夜之間突發譁變,而周人不費吹灰之力兵臨朝歌城下,無奈之下帝辛在摘星樓自焚而死。

漢獻帝:亡國非我罪,天命已非漢

劉協本來就不該來到這個世界,剛出生母親就被害死了,而漢靈帝臨死之前將他交給蹇碩就是怕劉辨的勢力太大,但就是這樣漢靈帝剛死,蹇碩就被何進所殺,最後的依靠就這樣死了。而之後劉協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經歷了十常侍、董卓、李傕、郭汜諸般禍亂,而之後就被曹操迎接到了許昌,之後就開始了一輩子的傀儡生涯。

而劉協諡號是漢獻帝,而根據根據《諡法解》:博聞多能曰獻,慧而內德曰獻,智哲有聖曰獻,聰明睿智曰獻。只有一個聰明的皇帝才配得上這個諡號。他是個可憐的人,他是一個生不逢時的君王,他是一個掙扎了但是又妥協了現實的人,非劉協無能,而是當時天下早已非漢。

隋煬帝:只道是氣吞八荒威服四海,誰料想萬劫不復千古罵名

有的時候天才和瘋子只有一步之遙,有點時候昏君和聖主也會在瞬間換位,說楊廣是昏君的時候就要提聖主李世民。楊廣殺楊勇,李世民殺李建成,楊廣坑爹,李世民不也一樣嗎,楊廣睡了嫂子,李世民摟著弟妹。李世民幫李淵統一天下,楊廣弱冠就滅了陳國完成了一統,然而李世民的貞觀早已成為過往雲煙,而楊廣的運河恩澤萬世,李世民謙虛納諫,楊廣完善科舉制度,同樣的皇帝,不同的結局。

而關於隋煬帝只能說他該做文帝的事情,但他偏偏又去做了武帝的事情。最後那,高句麗被打殘了,大運河打通了,吐谷渾完蛋了,突厥老實了,大隋完了,別人一百年的事情而楊廣卻要在十年內完成。而關於後世的評價也貶褒不一,而有一句詩形容的就很恰當。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崇禎:我非亡國之君,也不是不能力挽狂瀾,奈何遇見了大廈將傾之時

崇禎是明朝皇帝中比較勤政的皇帝,之前有個皇帝痴迷木工導致宦官獨攬大權,而且還有一個三十年不上朝的皇帝,但是偏偏朱家的江山到他手裡亡了。為什麼他們可以任性妄為,為什麼崇禎就要收拾這個爛攤子,原本一個勤政的皇帝卻偏偏淪為亡國之君。

有人說崇禎殺了魏忠賢重用東林黨導致了明朝的滅亡,但是當時的士子精英都集中在了東林黨那裡,都集中在世家門閥那裡,崇禎一人奈何有翻天之力也無可奈何。而明朝末年的時候正巧碰上了小冰河時期,而晉商又在東林黨的庇佑之下向後金走私火器、戰爭用品。大廈將傾,一個崇禎又能怎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