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刘邦一向讨厌儒生,为何会支持叔孙通制定汉朝礼仪?

在汉朝建立初期,叔孙通制礼绝对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虽然当时由叔孙通制定的礼节简单而又粗陋,但这些礼节最终都成为了汉朝之后的礼仪改进样本,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汉朝的礼仪发展。

一、刘邦出生基层,无法对其部下形成有效的压制,但是身为皇帝的他又无法容忍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战,所以企图通过制礼的方法巩固自己的地位

从刘邦的早年打天下时的经历来看,刘邦个人确实没能在其部下心中建立深重的威望。

刘邦一向讨厌儒生,为何会支持叔孙通制定汉朝礼仪?

刘邦

在刘邦刚刚起兵之际,为了守护好自己的大后方,便将自以为可以信任的雍齿留下守卫丰邑。但谁知道,刘邦前脚刚走,雍齿后脚就反了,不仅占据了丰邑,还扣押了刘邦的一家老小,使得刚刚起兵的刘邦集团迎来了第一次重大考验。

幸好那个时候刘邦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引起了楚国集团重臣项梁的注意。为了拉拢刘邦,项梁借了刘邦五千兵马,刘邦这才得以攻下丰邑就会一家老小。

攻下咸阳后,刘邦这个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基层小吏又立刻沉迷于秦王宫的奢华和雄伟之中,干下来“据关,勿纳诸侯”的蠢事。手下之人对此失望至极,乃至于左司马曹无伤投靠项羽,引来了项羽的大军,刘备集团再一次被推到了悬崖边上。

然而,就是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候,刘邦依然在秦王宫中纵情声色,如果不是樊哙和张良等人力劝,只怕刘邦还定留在楚怀王那个“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美好约定里,最终被项羽的大军撕碎。

刘邦一向讨厌儒生,为何会支持叔孙通制定汉朝礼仪?

樊哙

而当汉朝定鼎天下之后,刘邦大宴群臣之时,随同他一起打天下的沛县老乡在与刘邦交谈、饮酒时也是毫无上下尊卑之分。以至于后来刘邦想通过功勋封赏群臣时,人人争功,使得整个宴会都没办法再举行下去了。

由此可见,无论是起义之时还是定鼎之后,刘邦始终无法对身边的元勋们形成有效压制。

这极有可能与其出生有关,毕竟随同刘邦打天下的元勋们都对刘邦知根知底。刘邦所编出的那些“赤帝之子”、“斩白蛇起义”的故事根本无法取信于沛县元勋们。而刘邦的权力又直接来源于这些沛县元勋,如果直接暴力屠杀,很难保证不发生变故。

所以刘邦想要让这些人慑服,不得不采用其他方法。正是因此,刘邦才企图通过制礼,通过古老而权威的仪式感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并以此来对众多元勋形成心理压力,以巩固自己的权威。

二、叔孙通精达权变、不拘于时,在他投靠刘邦之初就赢得了刘邦的好感,此后更是善于揣摩刘邦的心思,所以刘邦才会支持他制定汉朝礼仪

在刘邦手下公干的儒生并不少,不说之前就投奔的陆贾、隋何、冯敬等人,单是周围围鲁后俘获的儒生就有几千余人了。那么这么多的儒生,为何刘邦偏偏选中了叔孙通来制定汉朝的礼仪呢?这就要详细说说叔孙通这个人了。

刘邦一向讨厌儒生,为何会支持叔孙通制定汉朝礼仪?

叔孙通

叔孙通给世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影响并不是其才能,也不是其制定汉礼的功绩,而是其精达权变、不拘于时的为人处世态度。

叔孙通早年学儒时虽然学有所成,但在整个天下并没有什么名气。直到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嬴政为了确定治理天下的政策而征召儒生,叔孙通才因为精通儒学而受召。

但彼时,叔孙通身边的师兄弟都因为秦国灭亡齐国,杀齐王建,封禁稷下学院而仇恨秦,不愿应召。叔孙通的欣然复命直接引起了其师兄弟的嘲讽和仇视。

秦始皇之后,二世皇帝胡亥即位。因为常年的高压政策,整个天下的底层百姓已经被压迫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随着陈胜吴广的振臂一呼,整个天下立刻狼烟四起,华夏大地陷入了无尽的战乱之中。

知道此事之后,胡亥召集儒生们询问,但诸儒生所答皆不顺胡亥的心意,直到问到叔孙通时,叔孙通把起义之军贬低为“群盗鼠窃狗盗”才让胡亥欣喜不已,赏赐了很多财物,但一起回答的其他儒生却都被杀死。

这件事自然被天下人所耻,但叔孙通却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当时的自己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了,这个时候不想办法自救完全就是对不起父母给了生命,是一种极其愚蠢的行为。

而经过此事之后,叔孙通也明白了秦朝的气数已尽,立刻逃离咸阳,回到老家薛地。而后经人介绍,辗转投入项梁军中。但叔孙通因为之前的行为而被项梁轻视,所以在项氏一族的势力中并不得重用。

刘邦一向讨厌儒生,为何会支持叔孙通制定汉朝礼仪?

项梁

为了不蹉跎自己的人生,叔孙通立刻开始寻找可以追随的主君,经过几番比对,叔孙通最终选定了刘邦。而经过前期的调查,叔孙通明白刘邦讨厌儒生。为了不被自己的身份连累,叔孙通在拜见刘邦前,就将常穿的儒服改为楚服,也因此,他与刘邦相谈甚欢,成功留在了刘邦阵营中。

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让刘邦对叔孙通十分信任,以至于当刘邦要制礼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叔孙通。

不得不说刘邦的眼光还是很好的。制定礼仪在儒家传统中一直是最重大的事情之一,即便是叔孙通本人也对此战战兢兢,所以在叔孙通制定礼仪过程中,很多的儒家前辈都在不停的给他施压,希望能将礼仪内容按照自己的想法呈现。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充分考虑了刘邦的感受,按照刘邦的要求将礼仪制定的简单而易学,让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大老粗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上手学成,由此可见叔孙通确实是制礼的不二人选。

三、刘邦支持儒生制礼的深层目的是效仿自己赦免雍齿的事例来使天下归心,并通过制礼来确定自己的正统地位,对诸侯王形成威慑

如果结合刘邦制礼的时间点对此事进行深入研究,会发现,刘邦制礼的目的可能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刘邦制礼是发生在高祖五年的事,这一年,刘邦刚刚打败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并在定陶称帝,正式建立了大汉王朝。

刘邦一向讨厌儒生,为何会支持叔孙通制定汉朝礼仪?

项羽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时的天下就太平了,恰恰相反,楚汉之战落下帷幕后的华夏大地虽然表面平静,但实际上早已暗流涌动。

而动乱的主要原因就是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的大功臣,异姓诸侯王。当年在彭城,刘邦被项羽以少胜多,打的丢盔弃甲时,他就已经明白,光靠他一个人根本无法打败项羽。于是,在张良等人的劝谏下,他开始有意地联合彭越、英布等诸侯,争取大多数力量,最终成功让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自刎乌江。

但是如今,情随事易,没有了项羽这个全民公敌,刘邦集团和诸侯王集团之间的矛盾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就在高祖五年,一直担心刘邦清算他的燕王臧荼就率先起兵造反,虽然最后臧荼被镇压了,但这个事件的发生无疑让刘邦集团和诸侯王集团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微妙。

刘邦一向讨厌儒生,为何会支持叔孙通制定汉朝礼仪?

臧荼

平心而论,如果只是个别诸侯王闹事,刘邦倒有信心快速平定。但如果是所有诸侯王一起发难,那刘邦是绝对招架不住的。不说韩信这个盖世兵仙,就是彭越、英布这种沙场宿将也够他喝一壶了。所以此时的刘邦完全不想再挑起一场全面战争。

除此以外,刘邦不想挑起战争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有信心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诸侯王问题。这一点毋庸置疑,毕竟项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彭城之战,五十六万汉军以逸待劳竟然打不过项羽的三万奔袭之卒,可见汉军与楚军实力相差之大。可就是这么大的战力差距,楞是被刘邦用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强势抹平了。一代军阵天才项羽,威震古今的西楚霸王最终落得了乌江自刎的凄惨下场。

所以说,刘邦对于诸侯王的对策就是稳,得先把诸侯王稳住,不让他们联合起来,刘邦的政治手段才能派的上用场。

那么,如何稳住诸侯王呢?各个诸侯王的出生和品性都不同,想要彻底稳住他们需要对症下药,这注定是个长期而复杂的事情。但是在高祖五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刘邦手中却正好有一副好牌。因为在这一年里,刘邦正式称帝,名义正式确定了下来。

众所周知,名义对于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做什么都讲究出师有名,否则就会被全天下敌视。所以可想而知,当刘邦的皇帝名义定下来后对诸侯王有多大的威慑。而刘邦支持叔孙通制礼就是想要扩大这种威慑,让刘邦的皇帝名义更加深入人心。

当然,除此以外,刘邦或许也有借着示好儒家,向天下各个学派展示自己宽宏大量的气度,以争取学派势力的支持。这个行为的性质与当年刘邦赦免庸齿类似,都是通过优待讨厌者来给旁观者留下好印象。

所以说,刘邦不亏是能够开创一代盛世王朝的传奇之主,虽然他的个人品性方面有些瑕疵,但其杰出的政治手段和政治忍耐力都决定了他这个人的成功并非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