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劉邦一向討厭儒生,為何會支持叔孫通制定漢朝禮儀?

在漢朝建立初期,叔孫通制禮絕對是一件舉足輕重的大事。雖然當時由叔孫通制定的禮節簡單而又粗陋,但這些禮節最終都成為了漢朝之後的禮儀改進樣本,深刻地影響了整個漢朝的禮儀發展。

一、劉邦出生基層,無法對其部下形成有效的壓制,但是身為皇帝的他又無法容忍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戰,所以企圖通過制禮的方法鞏固自己的地位

從劉邦的早年打天下時的經歷來看,劉邦個人確實沒能在其部下心中建立深重的威望。

劉邦一向討厭儒生,為何會支持叔孫通制定漢朝禮儀?

劉邦

在劉邦剛剛起兵之際,為了守護好自己的大後方,便將自以為可以信任的雍齒留下守衛豐邑。但誰知道,劉邦前腳剛走,雍齒後腳就反了,不僅佔據了豐邑,還扣押了劉邦的一家老小,使得剛剛起兵的劉邦集團迎來了第一次重大考驗。

幸好那個時候劉邦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引起了楚國集團重臣項梁的注意。為了拉攏劉邦,項梁借了劉邦五千兵馬,劉邦這才得以攻下豐邑就會一家老小。

攻下咸陽後,劉邦這個沒怎麼見過世面的基層小吏又立刻沉迷於秦王宮的奢華和雄偉之中,幹下來“據關,勿納諸侯”的蠢事。手下之人對此失望至極,乃至於左司馬曹無傷投靠項羽,引來了項羽的大軍,劉備集團再一次被推到了懸崖邊上。

然而,就是在這生死存亡的時候,劉邦依然在秦王宮中縱情聲色,如果不是樊噲和張良等人力勸,只怕劉邦還定留在楚懷王那個“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美好約定裡,最終被項羽的大軍撕碎。

劉邦一向討厭儒生,為何會支持叔孫通制定漢朝禮儀?

樊噲

而當漢朝定鼎天下之後,劉邦大宴群臣之時,隨同他一起打天下的沛縣老鄉在與劉邦交談、飲酒時也是毫無上下尊卑之分。以至於後來劉邦想通過功勳封賞群臣時,人人爭功,使得整個宴會都沒辦法再舉行下去了。

由此可見,無論是起義之時還是定鼎之後,劉邦始終無法對身邊的元勳們形成有效壓制。

這極有可能與其出生有關,畢竟隨同劉邦打天下的元勳們都對劉邦知根知底。劉邦所編出的那些“赤帝之子”、“斬白蛇起義”的故事根本無法取信於沛縣元勳們。而劉邦的權力又直接來源於這些沛縣元勳,如果直接暴力屠殺,很難保證不發生變故。

所以劉邦想要讓這些人懾服,不得不採用其他方法。正是因此,劉邦才企圖通過制禮,通過古老而權威的儀式感來彰顯自己的地位,並以此來對眾多元勳形成心理壓力,以鞏固自己的權威。

二、叔孫通精達權變、不拘於時,在他投靠劉邦之初就贏得了劉邦的好感,此後更是善於揣摩劉邦的心思,所以劉邦才會支持他制定漢朝禮儀

在劉邦手下公幹的儒生並不少,不說之前就投奔的陸賈、隋何、馮敬等人,單是周圍圍魯後俘獲的儒生就有幾千餘人了。那麼這麼多的儒生,為何劉邦偏偏選中了叔孫通來制定漢朝的禮儀呢?這就要詳細說說叔孫通這個人了。

劉邦一向討厭儒生,為何會支持叔孫通制定漢朝禮儀?

叔孫通

叔孫通給世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影響並不是其才能,也不是其制定漢禮的功績,而是其精達權變、不拘於時的為人處世態度。

叔孫通早年學儒時雖然學有所成,但在整個天下並沒有什麼名氣。直到秦滅六國後,秦始皇嬴政為了確定治理天下的政策而徵召儒生,叔孫通才因為精通儒學而受召。

但彼時,叔孫通身邊的師兄弟都因為秦國滅亡齊國,殺齊王建,封禁稷下學院而仇恨秦,不願應召。叔孫通的欣然覆命直接引起了其師兄弟的嘲諷和仇視。

秦始皇之後,二世皇帝胡亥即位。因為常年的高壓政策,整個天下的底層百姓已經被壓迫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隨著陳勝吳廣的振臂一呼,整個天下立刻狼煙四起,華夏大地陷入了無盡的戰亂之中。

知道此事之後,胡亥召集儒生們詢問,但諸儒生所答皆不順胡亥的心意,直到問到叔孫通時,叔孫通把起義之軍貶低為“群盜鼠竊狗盜”才讓胡亥欣喜不已,賞賜了很多財物,但一起回答的其他儒生卻都被殺死。

這件事自然被天下人所恥,但叔孫通卻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當時的自己已經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了,這個時候不想辦法自救完全就是對不起父母給了生命,是一種極其愚蠢的行為。

而經過此事之後,叔孫通也明白了秦朝的氣數已盡,立刻逃離咸陽,回到老家薛地。而後經人介紹,輾轉投入項梁軍中。但叔孫通因為之前的行為而被項梁輕視,所以在項氏一族的勢力中並不得重用。

劉邦一向討厭儒生,為何會支持叔孫通制定漢朝禮儀?

項梁

為了不蹉跎自己的人生,叔孫通立刻開始尋找可以追隨的主君,經過幾番比對,叔孫通最終選定了劉邦。而經過前期的調查,叔孫通明白劉邦討厭儒生。為了不被自己的身份連累,叔孫通在拜見劉邦前,就將常穿的儒服改為楚服,也因此,他與劉邦相談甚歡,成功留在了劉邦陣營中。

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讓劉邦對叔孫通十分信任,以至於當劉邦要制禮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叔孫通。

不得不說劉邦的眼光還是很好的。制定禮儀在儒家傳統中一直是最重大的事情之一,即便是叔孫通本人也對此戰戰兢兢,所以在叔孫通制定禮儀過程中,很多的儒家前輩都在不停的給他施壓,希望能將禮儀內容按照自己的想法呈現。

但即便如此,他還是充分考慮了劉邦的感受,按照劉邦的要求將禮儀制定的簡單而易學,讓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大老粗們在最短的時間內上手學成,由此可見叔孫通確實是制禮的不二人選。

三、劉邦支持儒生制禮的深層目的是效仿自己赦免雍齒的事例來使天下歸心,並通過制禮來確定自己的正統地位,對諸侯王形成威懾

如果結合劉邦制禮的時間點對此事進行深入研究,會發現,劉邦制禮的目的可能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

劉邦制禮是發生在高祖五年的事,這一年,劉邦剛剛打敗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並在定陶稱帝,正式建立了大漢王朝。

劉邦一向討厭儒生,為何會支持叔孫通制定漢朝禮儀?

項羽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此時的天下就太平了,恰恰相反,楚漢之戰落下帷幕後的華夏大地雖然表面平靜,但實際上早已暗流湧動。

而動亂的主要原因就是幫助劉邦打敗項羽的大功臣,異姓諸侯王。當年在彭城,劉邦被項羽以少勝多,打的丟盔棄甲時,他就已經明白,光靠他一個人根本無法打敗項羽。於是,在張良等人的勸諫下,他開始有意地聯合彭越、英布等諸侯,爭取大多數力量,最終成功讓不可一世的霸王項羽自刎烏江。

但是如今,情隨事易,沒有了項羽這個全民公敵,劉邦集團和諸侯王集團之間的矛盾也開始逐漸顯露出來。就在高祖五年,一直擔心劉邦清算他的燕王臧荼就率先起兵造反,雖然最後臧荼被鎮壓了,但這個事件的發生無疑讓劉邦集團和諸侯王集團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微妙。

劉邦一向討厭儒生,為何會支持叔孫通制定漢朝禮儀?

臧荼

平心而論,如果只是個別諸侯王鬧事,劉邦倒有信心快速平定。但如果是所有諸侯王一起發難,那劉邦是絕對招架不住的。不說韓信這個蓋世兵仙,就是彭越、英布這種沙場宿將也夠他喝一壺了。所以此時的劉邦完全不想再挑起一場全面戰爭。

除此以外,劉邦不想挑起戰爭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他有信心通過政治手段來解決諸侯王問題。這一點毋庸置疑,畢竟項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彭城之戰,五十六萬漢軍以逸待勞竟然打不過項羽的三萬奔襲之卒,可見漢軍與楚軍實力相差之大。可就是這麼大的戰力差距,楞是被劉邦用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強勢抹平了。一代軍陣天才項羽,威震古今的西楚霸王最終落得了烏江自刎的悽慘下場。

所以說,劉邦對於諸侯王的對策就是穩,得先把諸侯王穩住,不讓他們聯合起來,劉邦的政治手段才能派的上用場。

那麼,如何穩住諸侯王呢?各個諸侯王的出生和品性都不同,想要徹底穩住他們需要對症下藥,這注定是個長期而複雜的事情。但是在高祖五年這個特殊的歷史節點,劉邦手中卻正好有一副好牌。因為在這一年裡,劉邦正式稱帝,名義正式確定了下來。

眾所周知,名義對於古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做什麼都講究出師有名,否則就會被全天下敵視。所以可想而知,當劉邦的皇帝名義定下來後對諸侯王有多大的威懾。而劉邦支持叔孫通制禮就是想要擴大這種威懾,讓劉邦的皇帝名義更加深入人心。

當然,除此以外,劉邦或許也有藉著示好儒家,向天下各個學派展示自己寬宏大量的氣度,以爭取學派勢力的支持。這個行為的性質與當年劉邦赦免庸齒類似,都是通過優待討厭者來給旁觀者留下好印象。

所以說,劉邦不虧是能夠開創一代盛世王朝的傳奇之主,雖然他的個人品性方面有些瑕疵,但其傑出的政治手段和政治忍耐力都決定了他這個人的成功並非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