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吳三桂為什麼要殺死永曆帝?

歷史一書生


吳三桂是漢奸,永曆皇帝朱由榔也是該死,相對於吳三桂來說,逃跑帝朱由榔根本不值得讓人惋惜。

吳三桂獻山海關隨清軍入關後,打著“復君父之仇”的旗號,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和農民軍作戰,直到滿清入關七年之後,吳三桂才奉命率軍南下進入四川和南明永曆政權有了直接交鋒。這時的朱由榔正在孫可望的庇護下過起了相對安穩的生活。

我們先簡單說一下朱由榔是如何落入吳三桂之手的

自從“三王內訌”孫可望降清之後,雲南、貴州這兩處南明最後的根據地實際上已經岌岌可危,1659年吳三桂攻下雲南,逃無可逃的朱由榔在李定國的護送下進入了緬甸境內,被緬甸王莽達收留。

緬甸本是明朝的屬國,但是沒有強大的實力作為基礎,落難的朱由榔在緬甸過的是寄人籬下的悲慘生活。

佔領雲南的吳三桂出於自身考慮,一方面想學雲南的沐式家族世代鎮守雲南,擺脫清廷的控制,另一方面,清廷對於吳三桂始終心有芥蒂,不可能放權吳三桂。

同時逃往在外的朱由榔始終是吳三桂的心頭大患,因為朱由榔手下還有李定國等數萬抗清大軍,吳三桂想要獲得清廷的信任,同時保證自己能夠順利的當平西王,剿滅南明的殘餘勢力都勢在必行。

1661年緬甸發生了政變,對朱由榔態度還算溫和的緬王莽達被殺,其弟莽白與永曆流亡政府關係緊張,“咒水之難”後,朱由榔的流亡政府已經瓦解,朱由榔成為了緬甸國王的階下囚。

吳三桂說服清廷出兵緬甸後,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迫使緬甸國王交出了朱由榔,吳三桂將其押送回昆明吳三桂,1662年在昆明篦子坡命人將永曆皇帝弓弦勒死。“遣固山楊珅、章京夏國相等縊永曆於篦子坡,焚其屍揚之,家屬送京。

為什麼說朱由榔該死

作為封建王朝漢人的最後一個任皇帝,朱由榔的死標誌著最後一個漢人王朝的覆滅,確實令人惋惜,但是看了朱由榔在位16年的所作所為,你就會發現他的死不值得同情,這麼多年朱由榔幾乎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逃跑。

以朱由榔為首的南明永曆政權也是互相攻伐,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朱由榔的結局實際上全是咎由自取。


一點點歷史


在我看來,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出於羞恥和恐懼~

一:漢奸的痛苦與掙扎

眾所周知吳三桂是個叛徒漢奸,是中華民族的罪人,但是有誰想過漢奸的內心的痛苦與掙扎呢?當然,我並不是要為他翻案,僅僅是為了能夠對他有更加清晰的認知而已。

第一階段:大明總兵,平西伯吳三桂

確切的說,吳三桂的發跡憑藉的不僅僅謀略和武勇,更重要的是他的孝順,相傳在他十六歲的時候,他領著五百家丁救出了深陷重圍危在旦夕的父親,自此闖下了“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名頭,走向了他的開掛人生,一路升官發財簡直停都停不下,正由於此,吳三桂倍加珍惜自己“孝義”的名聲,並且努力的將自己塑造真正的“忠臣孝子”。因為他可以憑此攫取更大的政治利益和權勢。但時局的發展完全超出了他的意料,大明王朝的土崩瓦解更是打的他措手不及。身當壯年,精力充沛人生美好的吳三桂並不願意為大明朝殉葬,所以在經過一番劇烈的心理鬥爭之後,他果斷的耗死了崇禎皇帝,之後更是“衝冠一怒為紅顏”逼死了自己的父親。就在這轉瞬之間,他親手打碎了苦心經營多年的“忠臣孝子”的人設。要說他的內心不曾彷徨迷茫,痛苦掙扎幾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階段:大清朝,平西王吳三桂

公元1659年,在清軍逼迫之下的朱由榔逃到緬甸,隨之吳三桂大兵壓境迫使緬甸國王交出朱由榔,由於害怕押解沿途被抗清義士營救,吳三桂得清政府允許,公元1662年,吳三桂將永曆皇帝絞死在雲南昆明,同年,清廷晉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世守雲南~

二:因為恐懼,他非殺永曆不可

吳三桂是個自負而驕傲的人,就像年輕時一樣,他希望自己是乾乾淨淨的,即便降清之後他依然希望自己是乾淨的~所以他怕別人提起他的曾經,那段不堪的經歷,他必須抹去~所以在清王朝都不準備再追究永曆皇帝據明清筆記記載~

也就是說,生性倨傲,盛氣凌人的吳三桂在見到永曆皇帝之後,被永曆皇帝短短的詰問幾句之後,變得羞慚不已,滿頭大汗,面如死灰,自此後不敢再去見永曆帝~

要說他和永曆本就不是君臣關係,大可不必為此感到羞慚惱怒,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在見到永曆帝之後,他自然想起了對他恩重如山的崇禎和大明朝,想起了自己的背叛~人生的汙點因為永曆的存在而被無限放大加深,是他如芒在背,難以喘息。為了避免內心的愧疚與自責,他只能殺死永曆,別無選擇~包括後來,面對心中摯愛的陳圓圓出家為尼而不阻攔,大抵也是出於這個緣故~因為陳圓圓同樣在時刻提醒著他的不仁不義,不忠不孝~

三:一箭雙鵰,意外之喜

誠然,殺掉永曆不僅能幫助吳三桂消弭心中的恐懼,抹煞人生的汙點;還能讓滿清王朝看到自己的耿耿忠心~這應該也是在吳三桂的算計之內吧,畢竟有些事是提倡滿漢一家 的統治者不能親力親為了,那麼作為忠實的走狗,自然是責無旁貸,義不容辭了~

但,吳三桂誅滅永曆帝真的就能讓滿清朝廷安心放心了嗎?1662年,滿清政府同意了吳三桂就地正法永曆的申請,接到詔命之後的吳三桂大會群臣,主張梟首示眾。而當時的滿清將領愛星阿和卓羅卻認為:

由此可見,吳三桂的冷血無情,兇殘狠辣也引起了滿洲人的反感,對待舊日之主尚且能夠如此恩將仇報,那麼對於滿清朝廷呢?我想也許在吳三桂興致勃勃的誅滅永曆的時候,也為自己日後的覆亡埋下了伏筆吧~

四:不廢江河萬古流

往事已矣,徒留嗟嘆,無論吳三桂出於何種目的而非殺永曆不可,我們都應該情形而理智的去評斷當時的歷史,不應該站在現代的立場運用當代的眼光,試圖去為這樣一個有負於國家民族的人平反,歷史就是歷史~在那個血淋淋的時代,我們只需要銘記並以之為戒,我們沒有權利去原諒,去高風亮節~就像秦檜一樣,且讓他跪著吧,讓每一代華夏子孫,讓每一位炎黃後代,都去銘記歷史,奮發圖強~振興民族,繼往開來~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當及時刪除~


狐筆春秋


至於為何吳三桂要殺永曆,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那幾乎是無可避免的事情。不管你吳三桂內心是願意還是不願意,你都不得不殺。因數他需要這個投名狀。你若不殺,如何讓滿清朝廷對你放心?

後世都說吳三桂是個大漢奸,而且,從他後來降清又反清,更加坐實了他“反骨仔”的形象。不過,他當初恐怕並沒想到會背這個罪名吧。

想當初,李自成義軍攻破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這個時候,吳三桂已經深知自己無法跟義軍對抗了。於是,他已經決定投降義軍了,準確地說,或許應該叫“起義”吧。所以,在這個時候,他還不是個漢奸,頂多也只是對明朝不忠而已。

只是,後來事情發生了變化。義軍的管理秩序也不太好,一進京城都躁動了。結果,吳三桂的家人被他們殺了,小妾也被他們霸佔了。吳三桂走投無路了,只得向關外借兵,引清軍入了關。

就當時來看,他的做法還是帶有“正義”性質的:借兵平叛。而且,清軍入關之後倒也做了一些表面工作,也是打著替崇禎報仇的旗號,還將他進行了國葬。

只是,後來的發展可就由不得他了。清軍一邊進剿著義軍,一邊吞食著地盤,根本就是賴著不走的意思。吳三桂這才發現,原來他是引狼入室呀。只是,此時悔之晚矣!

走到了這步田地,事情也由不得他吳三桂了。他僅剩的選擇,似乎也就只有一條道走到黑,跟著新老闆幹了。

當然了,作為一個漢人,手中還掌握著重兵,而且來路也不怎麼光明——賣主求榮。在這樣的情況下,讓滿清信任你也實在是太難了。

既然這樣,那吳三桂為了個人利益考慮,就只能做出個破釜沉舟的樣子跟新主子看了。他要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要跟舊老闆徹底決裂。

於是乎,他率領大軍,揮師緬甸,要把南明的最後一粒火種也掐滅,目的當然是為了向滿清表忠心,同時也跟漢人不共戴天。

就這樣,漢人政權的最後一絲光線,也覆滅於漢人的手裡。而吳三桂,也成了遺臭萬年的漢奸。


史海驚奇錄


吳三桂,明末清初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說他是大清的開國柱石功臣;有人說他是明清兩朝的貳臣賊子,也有人說他是斷送漢文明的罪魁禍首。

無論站在哪個角度來看,吳三桂無疑是一個矛盾的整合體。明亡前夕,吳三桂以山海關總兵的身份效死力於朝廷,親獲崇禎帝賜予的尚方寶劍,而當李自成的大順軍攻破北京城蹂躪其家人時,本欲歸降大順軍的吳三桂,臨陣倒戈打著“復君父之仇”的旗號引滿清入關,當晉升為清廷親王,擁有開藩設府、節制雲貴的至高權力後,吳三桂卻舉起了“興明討虜”的反旗與清廷混戰八年。

可以說,吳三桂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這種傳奇既是朝三暮四夾縫求生的小人之道,也是改變歷史走向的末日流觴,更是漢民族對這種無恥至極的漢奸唾棄。

然而,拋開吳三桂甘願認賊作父,積極充當滿清先導縱兵叩關的是是非非不談,以貳臣賊子的身份勒死前朝故主永曆帝朱由榔的這筆爛賬,足以讓吳三桂比肩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岳飛的秦檜。

以清聖祖康熙皇帝的話來說:“吳三桂徑行反叛,背累朝豢養之恩,逞一旦鴟張之勢,橫行兇逆,塗炭生靈,理法難容,神人共憤。”(《清聖祖實錄》)。

從新主子的話裡來分析,吳三桂此人顯然就是個地地道道反覆無常的神級“人渣”。

既然是“人渣”,那麼吳三桂自獻關投清初始,真的是一門心思的打算跟滿清走到黑嗎?顯然不是。

在他投靠滿清前,由於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大將劉宗敏所擄,顧及到家人生命安全,吳三桂假意歸降大順,而以自己的數萬關寧鐵騎對抗李自成部的數十萬大軍老謀深算的吳三桂明白無任何勝算。

那麼,怎樣救下家人,又能趁著天下大亂割據一方呢?吳三桂的如意算盤是南面假意答應李自成部的和談提議,北面卻背地裡遣人與多爾袞商量以黃河為界平分天下。

李自成驕傲自滿一心幻想招徠吳三桂的投降,但狡詐的多爾袞卻精明的多,當李自成的大順軍抵達山海關發現吳三桂詐降立即發起了猛烈的攻勢,坐山觀虎鬥的多爾袞待吳三桂雪片般的告急文書紛沓至來時,他卻以“剃髮易服”徹底降清為條件將吳三桂收入囊中。

此後,滿漢聯軍大敗李自成部於一片石,吳襄被李自成亂刃分屍,吳三桂亦藉助滿清的勢力打著“復君父之仇”的旗號揮師南下剿滅李自成殘匪。

可以說至此,“君父之仇”皆已報,再打著這個旗號,加持擁有私人武裝的吳三桂已經不合時宜了,而吳三桂顯然沒有意思到這一點,在他聯合清軍南下討伐大西軍的過程中,吳三桂與南明福王政權暗通款曲,甚至私密信件中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遺”。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吳三桂內心深處畢竟還奉南明為正朔的,但不久清廷一紙“出鎮錦州”的詔令著實讓吳三桂如芒在背。

投機小人的共通特點就是善於變臉。在經歷兩年錦州戍邊的閒職晾曬後,偽君子的吳三桂迅速變臉了,自此,再也不提什麼“復君父之仇”了,而是立刻見風轉舵,宣稱崇禎乃“故主”,並在不同場合反覆表面“矢忠新朝”的公開立場。

吳三桂這條“變色龍”前後態度180°的轉變,很快,讓清廷喜上眉梢,兩年後,吳三桂與八旗將領李國翰聯合南下滅大西、剿南明,一路上刀口嗜血殺掠無度的賣力表現讓清主甚是欣慰。

可以說,黑化至此的吳三桂徹底拋棄了所謂的“復君父之仇”,更將“漢賊不兩立”的民族大業拋諸腦後,什麼正統不正統的,只要能得到新主子的重視,只要獲得足夠大的權力,一切皆是浮雲。

吳三桂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他拿出吃奶的勁兒南征北戰攻城略地大肆擠壓南明生存空間時,南明永曆帝朱由榔迫不得已逃竄至緬甸。

但早就利令智昏的吳三桂,更是視永曆帝為升官發財的頭等功階,為此,他逼迫緬王交出永曆帝朱由榔,並將其押解回雲南。

按道理講,對於前朝的亡國之君,職級再高的將領也得將永曆帝朱由榔押解回京交順治帝處理,而斷不可自行處置,但吳三桂卻偏偏逆天而行親自處死了永曆帝朱由榔。

這就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了:這吳三桂與永曆帝朱由榔得多大的仇恨,不經請示就妄自做主予以殺戮?

其實,拂去歷史的面紗,吳三桂迫不及待的處死永曆帝朱由榔,委實有著不得已的原因,但這些原因都是吳三桂的私心作怪,所謂政治投機客歷來如此。

殺戮清軍讓吳三桂自斷前程

根據《南明史》載:“少頃,三桂進見,初甚倔傲,見王長揖.王問為誰?三桂噤不敢對。再問之,遂伏地不能起,及問之數至,始稱名應”。從史料的描述來看,吳三桂面對這位曾經的故主,初始傲慢無禮,當龍顏盛怒,吳三桂居然“伏地不能起”足見永曆帝的天子之氣。

而旁邊的滿人又是什麼反應呢?根據《南明史》描述:“滿兵中有藍旗章京兀兒特者,見而大憤,曰:“吳三桂食明厚祿,何無毫髮恩乃爾!”謂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為百世功。”八旗將士拜呼萬歲,爭去辮為號。”

以這段文史資料作為參考,永曆帝朱由榔即便淪為階下囚時,依舊保持不卑不亢的態度,這讓旁邊藍旗滿洲人驚歎不已直呼:“真天子”。

不久,《南明史》記載:“統領邵爾岱牛錄下蟒出灑出,糾兵官阿爾必、嶽得濟、蘇間色、對大拜、門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餘人,自稱平漢王,刻印繕裝。乘城演劇舉事,共扈上幸漢中起義,盡殺漢中大營兵。事洩,死者二千餘人”。

也就是說八旗軍調轉槍頭打算劫獄救出永曆帝朱由榔,結果被吳三桂的大軍全部殺光。

從字裡行間我們可以分析,吳三桂作為前朝遺臣,清廷本來就對其心懷戒備,而此時,他卻又殺死八旗兵兩千多人,倘若將永曆帝朱由榔押解回京,縱使吳三桂粉身碎骨也不足以平息滿清皇帝的憤怒。

畢竟對於滿清統治者來講,吳三桂始終是外人,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考慮到深層次的厲害關係,吳三桂火速處死永曆帝朱由榔也就不足為奇了。

南明正朔影響力巨大

以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彌留之際的話來說:“明朝三百年正統,天意必不絕亡,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作為畢生跟大明朝唱對臺戲的農民軍造反領袖,面對民族危亡的時刻,依然視明朝為正朔,足見明朝深入人心的影響力。

而當“三藩之亂”吳三桂再次借屍還魂舉起“興明討虜”的大旗時,雲南提督張國柱、貴州巡撫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天下漢人盡皆反叛,土司、苗民乃至蒙古等部也紛紛吹響了反清號角。大半個中國幾乎掀起了“反清復明”的新高潮。

由此可見,明朝無論是在漢族士人中的影響力,還是在少數民族中的凝聚力都有著至尊無上的地位,將代表南明正朔的永曆帝朱由榔押解回京這個任務表面上看美差一件,但實則困難重重。

且不說雲南到北京2100公里的直線距離,在古代交通極為落後的情況下,沒有幾個月的時間休想抵達帝都,而永曆帝朱由榔的巨大影響力,就促使吳三桂不得不派駐大量兵力沿途押送,否則,一旦囚徒被劫,吳三桂縱使滿身是嘴也會被滿清認定為“明朝餘孽”。

因此,與其遠距離冒險押送倒不如就地處決,如此,一則杜絕劫獄的可能,二則獨佔奇功,實在是一箭雙鵰的妙計。

邀功自重的漢奸心態

以永曆帝朱由榔怒斥吳三桂的話來說:“汝非漢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為漢奸叛國負君若此?汝自問汝之良心安在?”(《南明史》),一連四問讓吳三桂“伏不能起,左右扶之出,則色如死灰,汗浹背,自後不復敢見”(《南明史》)。

從永曆帝朱由榔怒罵吳三桂的話語中,我們很清楚的明白,吳三桂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漢奸小人。

大凡奸佞巨滑之人,必有邀功自重的漢奸心態。而吳三桂這個明末頭等大漢奸,他邀功自重的資本除了賣命地給清廷掃除盤踞在中原大地上的大順、大西和南明等各路政權,以踩著同胞的累累白骨往上爬,最終通過弒君之舉根絕“反清復明”政治遺願,從而實現“代行沐英世守雲南之先例”。

因此,弒殺永曆帝早已在吳三桂的算計中,然而,康熙皇帝豈是那種“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主,待到吳三桂正式揭開了“興明討虜”的可笑虎皮大旗,義正言辭的指出滿清“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時,漢賊吳三桂在歷史的嘲笑中暴卒于衡州。

參考資料:《南明史》、《清聖祖實錄》


歷史偵查處


在這裡我們其實做簡要分析即可,我們雖然不能完全確定當時之人的想法,但也可以依據一些現有的東西看到一些端倪。

首先,可能我們有些看官並不清楚一個事實,便是清兵入關之時其兵勢其實不算太強,為邀買人心,一直對外宣稱要入關報李自成逼死崇禎的仇,在滅了李自成之後,順治便跑到崇禎墓前大哭,口稱“大哥”,所以按照當時來說,清兵入關是自詡為崇禎報仇的,而且自認承襲明之國祚。

所以在永曆帝被趕到緬甸之後,清廷哪好意思下令趕盡殺絕的。 所以就跟吳三桂說要不算了,然後給三桂兄遞個眼色,三桂兄表示收到,立刻言辭懇切地要求追擊,然後就跑緬甸把永曆帝要了回來,用弓弦勒死了。

此雖為猜測,但也相對合理。因為吳三桂雖然為滿清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但其也知道自己身為明降將,手握重兵,不弄個投名狀拿能讓清廷放心,所以也就跑去殺了永曆帝。當然也正是這個原因,待三藩之亂時,南明殘部對於吳三桂的印象也是大大地壞。

當然,在清順治死後,漢臣不再得重用,滿洲貴族全面掌權之後,對於清承繼明國祚的說法也開始模糊化甚至不認賬了,而後以孝莊康熙為首的滿洲貴族權利核心也開始清理漢臣,乃至康熙親政之後著手削藩。


小南讀


【2018】總第303期

永曆帝朱由榔(1623年11月11日—1662年6月1日),南明最後一位皇帝。 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桂端王朱常瀛之四子。

天啟三年(1623年),朱由榔生於北京,隆武二年(1646年),承襲封桂王。隆武二年(1646年)在廣東肇慶稱監國。同年十一月十八日,宣佈即皇帝位,改第二年為永曆元年。朱由榔倚仗大西軍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在西南一隅抵抗清朝,因此,這個幾乎是臨時朝廷的小朝廷維持時間較長。

永曆十五年(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朱由榔帶人逃到緬甸曼德勒,被緬王莽達收留。後來,吳三桂攻入緬甸。新一任緬甸王莽白,為討好吳三桂殺盡永曆帝的侍衛與隨從,然後給吳三桂寫信,表示要獻出永曆帝,並且很快獻了出來。永曆十六年(1662年)6月在昆明被絞死,終年40歲,在位16年。

永曆帝這個時候,就是個俘虜,本來是可以不殺的。押回北京交給康熙帝處置也就算了。而且,清廷上下,也沒有要殺永曆的意思。吳三桂與永曆帝也沒有仇,但他要殺永曆帝,誰也勸不了。

我們說過,吳三桂不是政治家,他就是徹頭徹尾的商人,現在,他看到了更大的利益。

吳三桂非要殺永曆帝不可,就與他當年大規模屠殺李自成的殘部與降卒,甚至不惜屠掉一座又一座城是同樣的道理。他要向新主子表明態度,他要用這些刀下鬼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頂子。做為“買賣人”,他看中的是佔有多麼可以在將來討價還價的籌碼。這就是吳三桂非要殺永曆帝的根本原因。

任何過激的行為,如果不是出於魯莽,那一定帶有表演性質,要表演給人看,從而獵取欣賞,並且獵取隨之而來的賞錢。追殺永曆帝的時候,正是吳三桂造勢的時候,他必須要把自己弄得斤足兩才行。

永曆帝是誰呀,打著明朝朱家旗號的最後一個皇帝,無論是誰,承認與不承認,他都是所謂大明的一個符號,有他在一天,天下就難免消停,哪怕只是局部的不消停。這是清廷必須要除掉的喉中之骨鯁。除了,明宗室、各種心懷異志的反叛勢力以及愚忠臣民,也就沒有了念想。“鐵算盤”吳三桂哪有算不明白的道理?活捉永曆帝,雖然朝廷已無意再殺他,雖然可能有其它政治上的考慮,但是,吳三桂為了自己的利益,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就是要一刀了斷。他知道朝廷不會因此而怪罪他,他自己此舉一定會得到更高的加分,他似乎看到了飄飄搖搖由北向南飛向他的頂子。

所以,當永曆帝戰戰兢兢被押到他面前時,吳三桂毫無惻隱,脫口就是一句:“砍了!”據傳是旁邊的滿洲將領勸了他,說:“這樣太過份了吧,好歹他是個皇帝!”大約類似的話。吳三桂不敢不聽,於是,改砍為勒。在昆明篦子坡那個地方,永曆帝及其眷屬25人被吳三桂命人用弓弦勒死。

果然,五個月後,即到康熙元年(1662)的十一月,吳三桂如願進晉封為親王,並且,把貴州的地面也歸了他。


知史局


擒獲永曆後,吳三桂跟內大臣、定西將軍愛星阿商討如何處置,愛星阿認為應當獻俘北京,由清廷處置。吳三桂認為不妥,昆明到北京路途遙遠,沿途很不安全,李定國正在尋找永曆,兩湖、四川交界處仍有抗清力量活動,還有很多個人招募的暗中反清力量,萬一中途被劫,誰也擔不起這個責任。永曆小朝廷東躲西藏的存在了十五年,最後跑緬甸去才擒住他,就吳三桂個人來說,清廷雖然給了他高爵厚賞,但對他的戒心一日也未曾消除,擒獲永曆可謂不世之功,可萬一路上出點岔子,不但前功盡棄,還將承擔無法推卸的重責,這個險吳三桂無論如何也不能冒。

因此,吳三桂不同意將永曆解往北京,主張就地處決。愛星阿也覺得,萬一出了岔子,自己也跑不了,隨即同意上奏朝廷,請示將永曆就地正法。朝廷完全同意吳三桂的意見,永曆不必解往北京, 可以在昆明處決。怎樣處決,由三桂與諸將議定。愛星阿問吳三桂用何種方式處死,吳三桂不假思索地說:“斬首”,愛星阿以為不可,畢竟是當過皇帝的人,讓他自盡就是了,斬首未免太慘。安南將軍卓羅大聲說:“一死而已,永曆償為中國之君,當全其首領,何必用斬!”滿將愛星阿、卓羅出於對一個弱者的憐憫,念永曆曾經當過皇帝,欲保其全屍,也算是人之常情,吳三桂不過是怕清廷認為他還眷念故主,故而不加思索張口便說要將永曆斬首處死,既然這兩位滿洲將領認為不該斬首,他正好順水推舟,表示同意。

康熙元年四月二十五,吳三桂派吳國貴將永曆和他的兒子,還有皇室王維恭(國舅)之子 抬進一座小廟中,命人出示弓弦,準備用刑。永曆知死期已到,既沒有求饒,也沒有抗爭。他的兒子——太子,才 12歲,大罵吳三桂:“黠賊!我朝何負 於你?我父子何負於你?乃至此耶”吳國貴等不由分說, 用弓弦把永曆父子和王維恭之子逐個勒死。隨後命昆明知縣聶聯甲親運柴薪至北城門外將屍體焚化,然後屍灰四揚,徹底滅跡。二十八日,吳三桂遣人押解太后、皇后與宮人李貴芳赴北京。至中途,皆自殺。她們不屬重要 人物。既然自殺而死,朝廷也不以為然,未予追究。

吳三桂世受明朝大恩,非但不思報效,反而辜恩背主,認賊作父,為一己之私,甘為異族鷹犬,屠殺故國軍民,後又一叛再叛,禍亂天下,塗炭生靈,真是天良盡喪,廉恥盡喪,必遭永世唾罵!


牽機553


吳三桂是明末清初的一個重要歷史人物,他在山海關時的選擇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而後人之所以不齒吳三桂,不僅僅是因為他引清軍入關,導致華夏淪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深受明朝國恩,卻忘恩負義、將已經逃亡緬甸的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朱由榔擒獲,並殺害在昆明街頭。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天地君親師是倫理之重,而吳三桂年紀輕輕便被賦予遼東總兵之重任,深受國恩,崇禎皇帝沒有負他,他卻負了明朝和天下。

吳三桂像

永曆帝朱由榔原是明朝藩王——桂王,萬曆皇帝的孫子、崇禎皇帝的堂弟,崇禎皇帝失國之後,殘明勢力相繼擁護明朝藩王建立了弘光、隆武政權,但是這兩個政權僅僅堅持一年便被清朝擊潰。1646年十一月,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登基稱帝,年號永曆。永曆皇帝登基之後,南明在清朝的攻勢之下依然節節敗退,所幸有清廣東提督李成棟的反正和大西軍餘部孫可望、李定國的聯明抗清,永曆帝才得以(名義上)率領南明堅持抗清十餘年,直到1659年被清軍趕到緬甸。

南明形勢圖

永曆帝到了緬甸之後,清軍一度放鬆了對永曆帝的追索,畢竟清朝的目標是佔領原來明朝的領土,而且逃出國境的永曆帝只剩下幾百個文武大臣和少量的護衛部隊,而且這些部隊在進入緬甸之後被緬王收繳了武器,已經不可能對清朝的統治形成任何的威脅。但是這個時候,吳三桂卻表達出了不同的意見,他一定要將永曆帝“趕盡殺絕”,吳三桂的理由是什麼呢?

永曆帝劇照

順治十七年(1660年),吳三桂給清廷上疏一封,在這封奏疏裡面吳三桂一一闡述了他要“剿滅”永曆帝的理由,下面就讓我們打開吳三桂的這封《渠魁不翦三患二難疏》,看看他究竟用什麼理由說服順治皇帝讓自己去消滅遠在緬甸且毫無威脅的永曆帝?

門戶之患

夫永曆在緬,而偽王李定國、白文選、偽公侯賀九儀、祁三升等分住三宣、六慰、孟良一帶,藉永曆以惑眾心,儻不乘此天威震赫之時,大舉入緬,以盡根株,萬一此輩立定腳根,整敗亡之眾,窺我邊防,奮思一逞,比及大兵到時彼已退藏,兵撤復至,迭擾無休,此其患在門戶也。

在吳三桂看來,永曆帝雖然在緬甸,但是追隨永曆帝的晉王李定國、鞏昌王白文選等人率領部分軍隊仍在國內的三宣六慰(明朝在中國西南地區和中南半島設置的管轄機構)地區,他們打著永曆帝的旗幟號召邊境地區的百姓反清復明,對清朝在此地區的統治形成了很大的威脅。一旦讓李定國等人站穩腳跟,他們將對清軍形成較大的威脅,如清廷調配大軍“進剿”,他們便就地隱藏,而大軍撤退之後,他們又會出來騷擾地方,所以只有進入緬甸、抓獲永曆帝,才能斬草除根,失去旗幟的李定國等人便再也成不了清廷的門戶之患。

肘腋之患

土司反覆無定,惟利是趨,有如我兵不動,逆黨假永曆以號召內外諸蠻,餌以高爵重祿,萬一如前日元江之事,一被煽惑,遍地蜂起,此其患在肘腋也。

土司形象

除了邊境線上的李定國殘部之外,雲南境內還有眾多土司,吳三桂認為這些土司“惟利是趨”,一旦永曆帝用“高爵厚祿”來引誘他們,他們必定會被煽動起來對抗清廷,雖然單個土司力量不足以與清廷對抗,但是眾多土司聯合起來,“遍地蜂起”,清廷必將難以應對。

吳三桂的擔心並非無中生有,也並非毫無道理,前一年元江土知府(第一等土官,少數民族地區由部族首領世襲之土司文職長官,從四品)那嵩便和李定國裡應外合,發動反抗清廷統治的起義,吳三桂歷時數月才平定,所以吳三桂認為境內的土司是清廷的肘腋之患,而發作的根源卻在境外——緬甸的永曆帝。

腠理之患

投誠官兵雖已次第安插,然革面恐未革心,永曆在緬,於中豈無繫念?萬一邊關有警,若輩生心,此其患在腠理也。

在吳三桂和清軍征服雲南的過程中,有很多明朝官軍投降清軍,這些人雖然已經被安插在各支部隊之中,但是吳三桂認為他們仍然沒有洗心革面,如今永曆帝還在緬甸,他們心中肯定仍以永曆帝為尊,一旦永曆帝號召反清,那麼這些人難保不生異心,這是腠理之疾。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源還是在永曆帝,如果永曆帝不在人世,那麼這些投降官兵肯定會心無旁騖,最終只能選擇效忠清廷。

除此之外,吳三桂認為雲南還面臨著兩個困境,只有解決了緬甸的永曆帝,才能解決雲南面臨的難題。

今滇中兵馬雲集,糧草問之民間,無論各省銀兩起解愆期,難以接濟,有銀到滇召買不一而足,民室苦於懸磐,市中米價日增,公私交困,措餉之難如此也。

因為與南明的戰事,當時雲南聚集了不少兵馬,而這些軍隊所消耗的糧草都需要從民間徵集,導致米價上漲,公私雙方都為此所困,籌措軍餉艱難,而百姓生活也十分艱難。

凡召買糧草,民間須搬運交納,如此年年召買,歲歲輸將,民力盡用官糧,耕作半荒於南畝,人無生趣,勢必逃亡,培養之難又如此也。

另一方面,軍隊購買的糧草,需要百姓運輸,而每年運輸所消耗的民力十分之多,導致耕作的人力不足,土地荒蕪,最終也無以養民,如此下來百姓生存困苦,只能選擇逃亡他鄉,如此對雲南經濟恢復不利。

這一點也屬實,當孫可望、李定國等大西軍餘部在雲南休養生息之時,注重恢復經濟生產,使得雲南成為明末亂世之中的“世外桃源”,據《明末滇南紀略》記載,大西軍進入雲南當年(1647年)秋成 “倍於曩昔”,次年又“大熟,百姓豐足”,再下一年仍是“大有年,兵民安樂如初”。

李定國

但是隨著清廷的進攻,雲南處於戰亂之中,幾年恢復的經濟已經被消耗殆盡。據洪承疇在順治十七年的奏本所載:

三月初五日,又準雲貴總督臣趙廷臣手札,內開:雲南近狀大不如上年。每市鬥米一石實賣至二十五六兩,沿途窮民有死於道途溝澗,死於寺廟破屋,死於山路田野,死於旁溪曲徑,甚有母食其女,子棄其父,慘不忍言。

而吳三桂也在奏疏之中提出了他的解決辦法——“臣徹底打算,惟有及時進兵,早收全局,誠使外孽一淨,則邊境無伺隙之患,土司無簧惑之端,降人無觀望之志。地方稍得蘇息,民力稍可寬紓。一舉而數利存焉。”吳三桂認為,只有徹底解決了緬甸的永曆帝,及早結束雲南的戰事,才能徹底解決“三患兩難”。

1661年,吳三桂率軍進逼中緬邊境,逼迫緬王交出永曆帝,緬王在清軍的威脅之下只能將永曆帝交給吳三桂,吳三桂將永曆帝押回昆明,最終被吳三桂處死在昆明。吳三桂在《渠魁不翦三患二難疏》中敘述的原因是一些客觀存在的情況,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吳三桂絞殺永曆帝的真正目的還是為了向清朝邀功,以顯示自己與明朝皇室劃清界限,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清廷的信任,才能為自己謀求更多的政治利益,至於為民著想,不過是一塊遮羞布而已。

參考文獻:《明季南略》、《渠魁不翦三患二難疏》


天涯看點歷史號


人都是複雜的,用臉譜化的角度去分析一個人是絕對不可取的,正如研究歷史人物不能脫離時代一般。因此討論吳三桂為什麼要殺永曆,我們不妨從吳三桂這個人本身入手。



吳三桂是明末時期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闖王進京時投降滿清,為清廷入主北京做出了重大貢獻,此後的吳三桂,替清朝征戰南方,可以說是清廷統一全國的最大功臣之一。

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本是錦州總兵,處於抗清第一線,父親吳襄因為救援祖大壽的時候逃亡(見“大淩河之役”)而被問罪下獄,吳三桂也在這時候被提拔為總兵,正式接過了父親的班,跟隨洪承疇參與了松山之戰,明軍戰敗,洪承疇投降,吳三桂拒絕了勸降,收拾敗兵鎮守寧遠,保住了通往大明山海關的最後一道防線。



從這段經歷中可以看出,吳三桂跟明朝的關係有一些微妙,明朝在大淩河之役後,對吳家的態度明顯是“打一巴掌給一甜棗”。問罪吳襄以明軍紀,提拔兒子來安撫吳家,因此之後的吳三桂拒絕投降可能也是出於崇禎的“知遇之恩”。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陷大同,破真定,直逼京師,崇禎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並重新啟用了吳襄提督京營,這份恩寵不可謂不重,對吳家的重視也可以看的出來,因為此時的崇禎窮途末路,孫傳庭死後已經沒有人可以用了,不得不把最後的希望壓在吳三桂身上,希望吳三桂進京勤王。



然而吳三桂聞詔後卻沒有火速進京,一路上磨磨蹭蹭,結果走到一半,北京城就破了,崇禎也上了煤山。之後更是拒絕了李自成的招撫,選擇了投降清廷。

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李自成進京後,讓他父親吳襄寫信給吳三桂勸降,不料吳三桂竟置之不理,依舊選擇了清朝。

因此說吳三桂是一個重情義的人恐怕不妥當,至於所謂的大明忠臣,大義滅親更是無從談起(投李自成是賣國,投滿清就不是賣國了?注意,他名為借清兵,實際卻是稱臣)。

那麼吳三桂究竟是怎麼樣一個人呢,我們不妨換一個視角,在山海關之戰前,能左右中國形勢的一共有三股力量—大順,大清,大明。作為鎮守山海關,掌握明軍最後一支精銳的吳三桂成了三方拉攏的對象,而吳三桂沒有選擇同為漢人的李自成政權,而是選擇了自己的老對手(吳家鎮守遼東)清軍投降。這又是為什麼呢?

全是因為形勢,三股勢力中,最有希望奪得天下的不是奄奄一息的大明,也不是正春風得意的大順,而是被一直認為是強盜集團的滿洲人。後來的清軍迅速平定南方就證明了這一點。



這一點對與清兵打了多年交道的吳三桂來說是可以判斷出來的,在他投降以後,派系複雜的關寧軍並沒有發生騷亂可以看出這一決定是取得了關寧軍利益集團共識的。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對吳三桂已經有了一定的判斷,這個人是一個具有一定的戰略眼光,將個人利益和集團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的人。而這種人,我們用一個詞來形容他——梟雄

吳三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梟雄,他正確的判斷了天下形勢,投對了主子,哪怕後來不斷有投降的明軍反正(金聲桓,李成棟等),清廷面臨嚴重危機,他也不為所動,依舊忠心耿耿的為清軍平定叛亂,因為他清楚靠南明是成不了大氣候的。

然而就像易中天評價曹操是“可愛的梟雄” 那樣。吳三桂這個梟雄也有他“可愛的一面”。

以下是吳三桂自降清後的主要戰績

1 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平山東順軍 殘部。八月,被調回錦州,九月,從清軍阿濟格部西征李自成。

2 順治四年,與八旗統領李國翰出鎮漢中,鎮壓抗清義軍(非南明官軍)

3 順治八年,攻四川,剿滅張獻忠部

4 順治十四年,消滅永曆政權。

從中可以看出,吳三桂雖然替清朝平定南方不餘遺力,但他本人卻沒有多少與明軍嫡系直接交戰的記錄,平定福王朱由崧政權和唐王政權時沒有見到他的身影,筆者認為這裡面應該有著吳三桂的主觀因素(即避免直接面對舊主明軍)在起作用,相應的,打起大順軍、大西軍和以原大西軍李定國部為主的永曆政權時就沒有了這麼多顧忌,反而有一種為“先帝復仇”的快感。

講到這裡,吳三桂為什麼要殺永曆,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作為清廷統一全國的最大障礙,南明是一定要剷除的,在舊主和新主之間,梟雄的本質決定了吳三桂不可能放過永曆(哪怕永曆這時候已經逃到了緬甸),且永曆政權依靠“西賊”而存在的特點則讓他放下了最後一絲顧忌。儘管在被逼入絕境時,永曆曾寫信給吳三桂暗示“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並提到先帝對其的恩情,希望他能放過自己。

倘能轉禍為福,以危為安,以南方片席,俾朕備位共主,唯將軍命,是將軍雖臣清朝,亦可謂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負先帝之後恩矣。

但是清廷承諾“封蕃雲貴”的巨大誘惑起到了“一箭雙鵰”的作用,一方面讓吳三桂在巨大的誘惑面前徹底的放下了戒心,一方面讓吳三桂將雲貴(永曆主要的基地)視為自己的地盤,而自己的地盤是絕對不能容忍一個這麼大的威脅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的。

因此,永曆的結局已經註定了,用弓弦勒死留下全屍這個舉動可能是他對明朝這個舊主最後的感情了。


孤鷹之戀


永曆帝朱由榔是明神宗的孫子,生於天啟三年(1623年),1646年在廣東肇慶稱帝,1662年被吳三桂縊殺。

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軍攻佔北京後,崇禎皇帝被迫自縊。留在南方的明朝宗室紛紛稱帝,其中歷時最長的當屬永曆帝朱由榔。朱由榔在位的十幾年,主要依靠張獻忠的餘部孫可望和李定國等人在西南地區同滿清做抵抗,後來由於孫可望叛變投靠滿清,滿清掌握了西南的虛實,雲貴等地不久便被清兵攻佔,朱由榔逃往緬甸。後來吳三桂武力逼迫緬甸王交出了朱由榔,隨即被吳殺害。

吳三桂之所以要殺永曆帝朱由榔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1.吳三桂是想向他的新主子表忠心。他吳三桂引滿清入關之初,打著為君父報仇的旗號,在消滅了李自成的主力後,便感覺到滿清組織嚴密、武力強盛,將來一定能夠得到天下,於是在思想上發生了徹底轉變,對南明幾個政權便不再抱有幻想和感念,徹徹底底投入到滿清陣營,為了向滿清表示不再對故明有任何懷念和立功請賞,便殺死了永曆帝。

2.吳三桂幻想能和明初的沐英一樣,世代鎮守雲南。吳三桂不殺永曆帝,滿清就會對吳心存疑慮,就不會重用吳。而西南地區地處邊陲、地理、人情複雜,亟需一個“能人”鎮守,而這個人非他吳三桂莫屬。基於這些想法,吳三桂殺死了永曆帝。

只是忠貞的沐英不是狡詐與反覆的吳三桂所能比的,褊刻的滿清朝廷怎會容得下一個漢人坐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