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太平天國降將丁汝昌,為何最終成了北洋提督?

那蛋黃的幽旋律


一腔熱血濺渤海,千秋功罪任評說。丁汝昌,安徽合肥人,北洋海軍提督,1895年,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丁汝昌吞服鴉片自盡。那麼,曾經是太平天國降卒的丁汝昌為何能成為北洋水師的最高指揮官呢?

丁汝昌的一生中至少有三個人曾使他的命運發生了重要的轉變,首當其衝的便是程學啟。

程學啟是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手下的一名偏將,隸屬安慶守將葉芸萊部,而丁汝昌正是程學啟的手下干將。咸豐十年(1860年),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率湘軍水陸之師圍攻南京門戶重鎮安慶,在易守難攻的集賢關前屢次受挫,進攻失利。於是採用招降之計,威逼利誘程學啟養母勸其歸降。程學啟考慮到局勢危急,前途未卜,再加上養母對其恩深情重,於是帶領手下干將82人,騙開城門,投降湘軍。投降湘軍以後,程學啟率領部下作為先鋒,攻陷太平軍北門外護城三壘,斷絕了守軍陸路糧道。八月一日,北門城牆被預先埋設的地雷轟塌數丈,程學啟、丁汝昌身先士卒,殺入城內。因攻城有功,程學啟升任遊擊,賞戴花翎,充當開字營營官,丁汝昌升任千總,充當開字營哨官。

隨後,曾國藩授意李鴻章組建淮軍,開字營被劃歸淮軍指揮。同治元年(1862年),程學啟、丁汝昌等乘坐輪船到達上海,配合劉銘傳的銘字營在松江地區與太平軍交戰。劉銘傳見丁汝昌作戰勇猛,請李鴻章將他調入銘字營,不久任命其統領馬隊,授予參將。太平天國敗亡後,丁汝昌隨劉銘傳率部北上剿捻,同治七年(1868年),東捻軍被剿滅後,丁汝昌因剿捻有功,授予總兵,加提督銜,賜號協勇巴圖魯。同治十三年(1874年),朝廷決定裁撤軍餉,劉銘傳計劃裁去丁汝昌的3營馬隊。不料,丁汝昌上書抗議裁撤馬隊,劉銘傳對他不執行命令的行為大為光火,意圖設法收拾他,得到消息的丁汝昌開了小差,逃回了老家合肥,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

在老家待了幾年後,丁汝昌前往天津投靠淮軍統帥、直隸總督李鴻章。毋庸置疑,李鴻章無疑是對丁汝昌一生影響最為深遠之人。李鴻章對他說,他正打算籌建海軍,如果他願意到英國學習海軍,學成歸來,將有重任託付。從此,丁汝昌投身海軍,成為北洋海軍的創建者之一,曾多次出訪英國、德國等海軍強國,參觀學習,接收艦船,北洋海軍的主力艦艇在交付使用前都曾留下了丁汝昌的足跡。光緒十四年(1888年)九月,北洋海軍正式建立,由李鴻章保舉的直隸天津鎮總兵丁汝昌成為北洋海軍提督,不久後賞加兵部尚書銜。丁汝昌為北洋海軍的創建付出了大量心血,他還在劉公島上創辦了水師學堂,興建海軍公所,將劉公島周邊建設成海防基地,成為北洋海軍的母港。
甲午戰敗後,在清流們的抨擊下,光緒帝下旨對丁汝昌“籍沒家產,不許下葬。”丁汝昌的子孫被迫流落異鄉。直到宣統二年(1910年),朝廷方對丁汝昌平反昭雪,現今劉公島上的龍王廟(丁公祠)內,依然供奉著丁汝昌的牌位及畫像。

歷史茶坊,一個愛寫歷史的屌絲,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歷史茶坊


丁汝昌原名丁先達,生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出身安徽農民家庭。1854年太平軍攻下安徽廬江,走投無路的丁先達投奔太平軍,加入了程學啟部。1861年,程學啟率部投降清軍,丁先達也更著加入了湘軍,並改名丁汝昌。

加入湘軍後,丁汝昌因在收復安慶的戰爭中表現突出,授任千總,為開字營哨官。1862年李鴻章率淮勇到達安慶,曾國藩將一部湘軍歸李鴻章統帶,其中就有開字營。自此,丁汝昌就加入了淮軍,並獲得了快速升遷的機會。

七十年代後,清廷派李鴻章督辦北洋海防事宜,李鴻章就舉薦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不久命丁汝昌充當炮艦督操。八十年代,在李鴻章的主導下,清廷從外國購買了大量艦艇,均歸丁汝昌統帶,在李鴻章的舉薦下,丁汝昌授任直隸天津鎮總兵,以遇缺題奏提督統領北洋水師。

1888年10月,北洋水師正式成立,丁汝昌也補授北洋海軍提督,加賞尚書銜。自此,丁汝昌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海軍提督。


老照片


提起“丁汝昌”就讓人不由的的的想起“中日甲午大海戰”。北洋水師因彈藥缺乏戰敗,丁汝昌服食鴉片自殺。

丁汝昌是安徽廬江人,早年太平軍打到安徽,路過廬江招兵,丁汝昌就參加了太平軍,用的還是原名“丁先達”。丁汝昌是投奔湘軍後改的名,丁汝昌投湘軍是因身在太平將“程學啟”部,隨“程學啟”守“安慶”。清軍拿了“程學啟”的家人,招降“程學啟”,丁汝昌就隨“程學啟”一起投奔過去了,那時“丁汝昌”在太平軍裡只不過是一個無名走卒。

丁汝昌能成為名將是投清軍後打出來的,丁汝昌隨“程學啟”投湘軍後,開始沒得到曾國蕃的弟弟“曾國荃”的信任,每次出戰,曾國荃都讓丁汝昌所在的程學啟部衝在第一線當炮灰,拿下“安慶”後,程學啟升遊擊,賞戴花翎,充當“開字營”營官。丁汝昌升千總,充當“開字營”哨官。李鴻章組建淮軍,開字營又撥歸了李鴻章指揮,並支援上海,配合劉銘傳作戰。劉銘傳見“丁汝昌”作戰英勇,就請求李鴻章把丁汝昌調入了“銘字營”官至參將。

同治三年,太平天國敗亡,丁汝昌隨劉銘傳北上平捻,捻軍被剿滅後,丁汝昌因軍功,授“總兵”加提督銜,賜協勇“巴圖魯”稱號。就這樣,丁汝昌可以說是在投清以後,一次次屢立戰功,一步步成長起來成為名將的。

同治十三年,清政府裁軍節餉,劉銘傳擬裁去丁汝昌部,丁汝昌抗議,劉銘傳欲殺丁,丁聞訊只好馳歸故鄉。

丁汝昌卸甲歸田後不甘寂寞,又投奔了天津“李鴻章”,李鴻章因丁汝昌和劉銘傳有過節,不願收留,當時正在平疆的,“陝甘總督“左宗棠”素知丁汝昌作戰英勇,是打出來的將,就奏請歸為己用,李鴻章不想這樣的人才來投奔他,而拱手讓別人,在說自己正要建立海軍,正是用人的時候,就不丁汝昌留下了,丁汝昌果然沒有令他失望,北洋水師建軍後,丁汝昌被李鴻章保舉為海軍提督,統領海軍。


夏有涼風61


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是世界海軍從木質帆船時代向鋼鐵蒸汽機軍艦轉化的重要時期。洋務運動領袖人物、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敏銳地察覺到這個機遇,於是產生了建立現代海軍的想法。

洋務領袖李鴻章

要想籌辦海軍,必須選拔一位合適的統帥。就在李鴻章四處物色人選的時候,一位淮軍老部下來到天津拜謁,此人就是丁汝昌。

丁汝昌1836年生於安徽廬江北鄉石嘴頭村一個貧寒農家,10歲時便外出打短工,後來又到豆腐坊學徒。咸豐初年,安徽一帶大旱,父母均病餓而死。這是恰逢太平軍攻克廬江縣城,走投無路的丁汝昌參加了太平軍程學啟部,在安慶一帶駐守。後來程學啟叛變,投降了曾國藩,丁汝昌也隨之加入了湘軍,累官至哨官、千總。

1862年,曾國藩將程學啟部轉給李鴻章,丁汝昌從此成了淮軍一員。丁汝昌隸屬淮軍劉銘傳部,在平捻戰爭中,丁汝昌作戰驍勇,官至總兵加提督銜。

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

捻軍被消滅後,朝廷裁撤兵員,丁汝昌回鄉賦閒。1877年,他到京城活動,得到了去甘肅當差的機會。但丁汝昌不願去西北貧瘠之地,於是便到天津走老上司李鴻章的門路。恰逢李鴻章籌辦北洋海軍,於是對丁說,如果你能出國學習海軍,學成必委以重任。丁汝昌聽從了李鴻章的安排,便以身體欠佳為由回了甘肅的差事,重新投入李鴻章賬下。

北洋水師“濟遠號”巡洋艦

經過幾年曆練,李鴻章正式奏請朝廷,將丁汝昌留在北洋差遣;1883年,丁汝昌被任命為天津鎮總兵兼北洋水師統領;1888年,朝廷發佈上諭,以天津鎮總兵為北洋海軍提督,成為北洋海軍的總司令。

北洋水師官兵

實事求是地說,丁汝昌性格內向,能力不強,也不懂海軍業務,並不是一名合適的海軍統帥。李鴻章之所以選擇了他,顯然是為了更直接地控制北洋海軍。任人唯親,重用私人,不問其才是否可用,這是選拔使用人才之大忌,很可能會貽誤大局。事實證明,李鴻章任用丁汝昌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民國年間那些事


丁汝昌(1836-1895年)安徽廬江縣人,原名叫丁先達,貧窮家庭出生,中國近代第一位海軍提督。小時候一邊讀私塾一邊勞動,長大後成為一名燒窯工人,1853年太平軍打到安徽境內,1854年太平天國的一支典炮(太平天國的軍隊職位,相當於炮兵)途經廬江招兵,丁先達投奔了太平軍。

圖為李鴻章淮軍。

隨後編為程學啟的部下,駐守安慶,當了一名伍卒,因為兩人老家一個廬江一個銅陵,隔得很近,在軍中建立了較深的交情。1860年湘軍收復桐城,大舉圍攻安慶。因程學啟對太平軍種種行為不滿,這次湘軍進攻,程學啟便偕同丁先達帶領300多名老鄉叛投湘軍。

圖為年輕時丁汝昌。

為了這次叛投丁先達下了很大決心,為了新的生活道路和前程,自己改名為丁汝昌,意思是我以後必將昌盛發達。當時的湘軍主將是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他對程學啟和丁汝昌的叛投感到很懷疑,於是每次戰爭都派他倆在前列,程學啟和丁汝昌不斷積累軍功,後來賞戴花翎,程學啟為營官,丁汝昌為千總。

北洋海軍照片。

1862年曾國藩命李鴻章的淮軍抵達安慶,並調撥幾營兵馬給李鴻章,其中程學啟和丁汝昌都是淮籍將領,自然而然的編入淮軍,開始進入李鴻章眼線。1864年程學啟因傷復發身亡,丁汝昌頂其位置,升副將,不久參加對捻軍戰鬥,升參將,1868年丁汝昌升總兵加提督銜。

1874年捻軍平定後,清政府開始裁撤淮軍,因丁汝昌與劉銘傳多有不合,於是在了被裁撤之列,後回到老家閒居。1877年聽聞身居高位的李鴻章正在籌辦海軍,國家內憂外患想著報效朝廷的丁汝昌去天津求見李鴻章,希望能重整軍旅生涯。

甲午戰爭時,丁汝昌最後是登上靖遠艦指揮作戰,失敗後服鴉片自殺,時年59歲。

當時李鴻章不但籌建海軍,還從國外買了很多軍艦,急需用人,見丁汝昌前來,大喜,兩人是舊識,並知道丁是炮兵出身,積累很多軍功,隨即任命丁汝昌為北洋炮艦督操,1880年丁汝昌帶隊赴英國接收超勇、揚威兩艦並遠洋回國,1882年丁汝昌率艦隊赴朝鮮,瓦解日本吞併朝鮮的陰謀,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成軍,授於丁汝昌北洋海軍提督,加尚書銜,於是丁汝昌成為中國近代第一位爵位最高的海軍提督。


圖文繪歷史


1854年胡以晃攻陷廬州,丁汝昌追隨程學啟投奔太平軍,後劃歸在英王陳玉成麾下。1861年曾國荃圍攻安慶,做為守將的丁汝昌再次隨程學啟投降湘軍,並在安慶爭奪戰中立下戰功。1862年李鴻章組建淮軍,程學啟、丁汝昌二人都是安徽人氏,也就劃歸了淮軍序列。在華東戰場了汝昌屢立戰功,封為參將,劉銘傳和李鴻章都很欣賞他,1868年丁汝昌隨劉銘傳剿滅東捻軍隨後即卸甲歸田,直到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他才得於復出。所以說李鴻章對丁汝昌是有知遇之恩的。

居家期間丁汝昌時常想起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於時趕赴天冿拜訪昔日的老長官,以求得一官半職。此時的李鴻章正為北洋水師提督的人選大傷腦筋。

1874年日本侵犯臺灣,引起了清政府對海防的重視,李鴻章開始組建北洋水師以抗衡日本。組建海軍須大量專業人才,尤以懂得海軍知識的留學生為重。如:鄧世昌、薩鎮兵、劉步蟾、方伯謙、林泰曾諸公。但這些海歸高知心高氣傲,李中堂不好駕馭,而且都不是淮系成員,李鴻章用起來不順手。而且淮軍的四大金鋼~吳長慶、劉銘傳、潘鼎新、張樹姍,要麼重病纏身,垂垂老矣,要麼個性太強,無法架馭。丁的這此意外造訪解決了李中堂心中的疙瘩。

李鴻章得知丁汝昌前來投奔自己,欣喜不已,即刻便將管理艦隊的重任交付於他。隨即上奏清廷任命丁汝昌為北洋水師提督。

丁汝昌自小隻上過三年私塾,從軍也是以騎兵作戰見長,於海軍完全是門外漢,只所以當上提督要職完全是李鴻出於控制北洋水師之需要。所以說當時的朝廷裡有人說北洋水師是李中堂的私家軍也不完全是捕風捉影,李鴻章用人唯親的做法實在是要不得。也許也是甲午戰敗的一個禍根吧。


賀灝



大家都知道丁汝昌是清朝的北洋提督,是李鴻章的親信,在中日甲午海戰時,被困劉公島的丁汝昌拒絕了日本人的勸降,毅然服鴉片自殺。



至於說丁汝昌是太平天國的降將,大家可能並不是很瞭解,這裡就簡單的說一下,丁汝昌其實並不能算是太平天國的將領,充其量也只能是個小婁羅。丁汝昌是安徽廬江縣人,也就是現在的安徽合肥境內,當初太平天國攻佔廬江,丁汝昌跟隨程學啟加入了太平軍。安慶之戰時,程學啟又帶著丁汝昌投奔了湘軍,丁汝昌作戰勇敢,為湘軍攻佔安慶立下戰功。後來曾國藩令李鴻章組建淮軍時,程學啟和丁汝昌又被劃歸了淮軍。丁汝昌在戰場上屢立戰功,深得李鴻章和劉銘傳的賞識,很快便從哨兵升任參將。後來丁跟隨劉銘傳鎮壓東捻軍大獲全勝,被授予總兵,加提督銜。後來清政府要裁減淮軍,被劉銘傳排擠,後解甲歸田。不甘心從此默默無聞的丁汝昌毅然進京投奔李鴻章。



當時李鴻章一手創辦了北洋海軍,正為北洋海軍最高統帥的人選而苦惱,原因很簡單,當時的北洋海軍中許多高級將領以及一些中下級軍官都是閩籍,也就是福建人。為了自己能對北洋海軍的實際操控,就必須由自己的心腹親信來擔任北洋提督, 從而實現對北洋海軍的把控。而此時丁汝昌的投奔,李鴻章心中一亮,丁不是自己夢寐以求的人選嗎?首先丁汝昌是自己安徽合肥的老鄉,而且驍勇善戰,制軍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於是丁汝昌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北洋海軍的最高統帥。


雖然也有許多人質疑中日甲午海戰失敗與丁汝昌的指揮有關,丁汝昌並不適合做北洋提督,原因就是丁是陸軍將領,對於海軍根本一竅不通,只是李鴻章為了控制北洋海軍的傀儡罷了。不管怎麼說,中日甲午海戰的失敗,北洋海軍的覆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能全由丁汝昌來背黑鍋,李鴻章也脫不了干係,況且後來丁汝昌也不辱使命,在北洋艦隊被圍劉公島時,拒絕投降,自殺殉國。


樂樂愛收藏


丁汝昌參加太平軍那會兒,還只是一個小人物,而且參加太平軍也不是真的有啥推翻清朝的志向,無非是為了混口飯吃罷了,這一點,其實都明白,也包括清朝朝廷自己。

而這就意味著,丁汝昌參加清軍,可上升空間還是很大的。

而丁汝昌確實是一個幹練、工作能力較強的人。

因此,有能力的人遇到合適的機會,當然可以做到北洋提督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