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丁汝昌自殺殉國,為何死後棺材被加三道鐵鏈,十多年不得安葬?

仔仔是不是你


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導致洋務運動徹底破產,甲午戰爭的失利,令清政府第一次認識到自己與其他國家的巨大差距。在此之前,雖有兩次鴉片戰爭的失利,可是盲目自大的清政府以為自己與其他國家的差距也僅僅在堅船利炮的武器之差,洋務運動的口號師夷長技以制夷可見一斑,甲午戰爭的慘敗徹底的讓清政府看到了自己的落後。

甲午戰爭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分為陸戰以及海戰。陸戰平壤之戰由於主帥葉志超的臨陣脫逃而導致清軍大敗。而隨後的海戰黃海之戰,更是慘烈無比,在這歷時僅僅四個多小時的黃海海戰中,代表著中國30餘年的洋務運動的成果,被稱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艦隊全部付諸東流,灰飛煙滅。著名的海軍將領鄧世昌,便在此戰中壯烈犧牲。而丁汝昌作為北洋艦隊的海軍提督,在此戰中戰場指揮有一定的失誤,黃海海戰的大敗,丁汝昌負有一定的責任。

第二階段都是陸戰暫且不說,第三階段威海衛之戰,這是北洋水師的最後一戰,丁汝昌由於擅自指揮北洋艦隊抗擊日軍,最後北洋水師再敗,自身深陷囹圄等待救援,最後彈盡糧絕,拒降服鴉片自殺以謝國人。1895年3月17日,日軍登陸劉公島,北洋艦隊最終難逃全軍覆沒。

丁汝昌淮軍出身,卻當了海軍提督。甲午海戰的節節敗退,足以看出他能力有限,難辭其咎。但是1894年甲午戰爭的失利,是方方面面的,不是他丁汝昌一人便能力挽狂瀾,扭轉戰局的。整個甲午戰爭丁汝昌表現還是十分英勇的,雖然最後功敗成,但是拒降自殺殉國以顯氣節,這都算是及格了,可是清政府的作為,確實表現的十分刻薄。不僅沒有對其家人加以撫卹,反而問罪,不僅令丁汝昌十多年不得安葬,更是將其家產充公,子孫被迫流浪他鄉。剛剛為你大清王朝奔赴前線浴血奮戰以身報國,你隨後就處置的這般無情,究竟為何?

其實很簡單,甲午戰爭的失敗,終究是需要一個人擔責任的,洋務運動三十餘年的成果,灰飛煙滅。所以,丁汝昌就成功做了這樣的一隻替罪羊。其次,甲午戰敗後,清朝廷的其他派系順勢發起了對李鴻章的攻擊。只是李鴻章根深蒂固,大清帝國的裱糊匠難以動搖,那指揮無方自殺殉國的丁汝昌,自然而然就成了這些人的攻擊對象。

甲午戰爭的失利,丁汝昌肯定有過錯,可是最主要的責任呢?一個龐大的帝國吃不起一次敗仗,都不敢正視自己的錯誤,只曉得內訌推諉,非要將一個自殺殉國的海軍提督推出來當背鍋俠,如此懦弱無能互相推諉的大清帝國,還能走多遠?

以上


木劍溫不勝


丁汝昌和鄧世昌他們在甲午海戰中先後以身殉國,在我們現在的歷史課本里,他們都是了不起的民族英雄。可當時清廷卻給丁汝昌的棺材加了三道鐵鏈,十多年不得安葬。今天有書君就來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第一,丁汝昌是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替罪羊。

鄧世昌犧牲的時候雖然“致遠”艦毀人亡,但北洋水師的勢力尚存。丁汝昌吞鴉片自盡,預示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北洋水師是洋務運動的重要成果,籌建和日常維護耗費巨大,如今卻一敗塗地,這樣的結果讓清朝統治者無法接受。

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面對慈禧為主的主和派無法交待,於是就把全部責任推給了丁汝昌。

丁汝昌以身殉國後,他手下一些貪生怕死的北洋水師官兵,假借他的名義向日軍投降。清廷更是有了證據,指責丁汝昌“一貫畏怯避戰”,“旅順危急,率兵艦望風先逃”,“消極保船,貽誤戰機”等等,甚至說他力主投降,是失敗禍首。

這些指責表面上義正辭嚴,實際上完全違背事實,根本就是光緒帝和一些朝廷重臣為了推卸戰敗責任尋找替罪羊的舉動。

第二,丁汝昌是清政府腐敗無能的背鍋俠。

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為了其統治的苟延殘喘,一味退讓,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和遼東半島,並賠償日本鉅額白銀,加深了國家和百姓的苦難,引發了民間尤其是讀書人對清政府的不滿和憤怒,康有為率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等主張。

上書被清政府拒絕,但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康有為等以“變法圖強”為號召,在北京上海等地發行報紙,宣傳維新思想。嚴復、譚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傳維新思想。

清政府為了平息這些讀書人的憤怒,顯示自己的威風,也是為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又不能懲治北洋水師的CEO李鴻章,只好拿已經去世的丁汝昌做文章,以此彰顯清廷的雷厲風行。說到底,丁汝昌做了清政府腐敗無能的犧牲品。

第三,丁汝昌是封建制度和時代的犧牲品。

丁汝昌早年參加太平軍,當太平軍大勢已去的時候,被迫隨隊歸順湘軍,在湘軍不被信任。不久改隸淮軍,參與對太平軍和捻軍作戰,這樣的經歷使得丁汝昌養成了唯命是從的性格。

李鴻章看中了丁汝昌的性格,於是調他到北洋海防差用。與同時代的鄧世昌相比,他的經歷造就了他不夠果敢、缺乏破釜沉舟的英雄氣概。但他善於學習,通過自身努力,很快掌握了水師知識,但因為他只能聽命於清政府,聽命於李鴻章,在戰鬥中沒有自主權利,以致給人留下話柄。

丁汝昌眼看敗局已定,選擇吞食鴉片自殺,這種方式也沒有鄧世昌與艦廷共存亡、與官兵共生死來得壯烈。這也是後人詬病丁汝昌的話柄,甚至有人憑此推論丁汝昌平時吸食鴉片。

總之,丁汝昌自殺殉國後沒有及時入土為安,反而受到身後事的侮辱,這不得不說是清政府的悲哀和無能。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清史稿》這樣評價丁汝昌:“甲午之役,海陸軍盡覆,辱莫大焉。汝昌雖有罪,而能以一死報國,尚知畏法。”

丁汝昌以身殉國十五年後的宣統二年(1910年),經載洵、薩鎮冰等人力爭,清廷為其平反昭雪。從中可以看出,歷史會給每一個為中華民族盡忠盡力的子孫公正的評價。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丁汝昌,你也配稱之為“民族英雄”?

如果要評價丁汝昌,只能用八個字:“喪權辱國,酒囊飯袋”。當然,甲午戰爭的失敗,李鴻章難辭其咎,李鴻章犯舉薦人才嚴重不當的過錯,因為他舉薦丁汝昌不是因為他是很有才幹的將領,而是因為他是一個對自己唯唯諾諾的奴才。

丁汝昌這個人的人品怎麼樣呢?李鴻章李中堂的家人寫了回憶錄,提到了北洋艦隊總司令丁汝昌。這個丁汝昌有一個特點,就是“少說話,多磕頭”。給誰磕頭?當然是給他李鴻章李中堂磕頭。在李鴻章眼中,丁汝昌就是他李大人的私兵,而在丁汝昌丁提督眼中,李鴻章大人就是他的再造父母。李鴻章李大人一開口,丁大人就不發一辭,唯一做的事情就是點頭加磕頭。丁汝昌在李鴻章面前,從來沒有發表過任何意見,也不敢提什麼他自己的主張,或許可以說,丁汝昌原本就沒有自己的主張,他唯一的主張就是:聽李鴻章李大人的話,一輩子跟緊李大人,李大人說什麼就是什麼,李大人交辦的事情,那就是天大的事情。

這樣一個唯唯諾諾,沒有任何主張的官員,在李鴻章眼中,確是一個天大的寶貝。李鴻章認為,丁汝昌貼心,貼心的官員才是好官員。至於丁汝昌有沒有真本事,在李鴻章眼中,聽他李中堂的話,言聽計從,一切服從李大人,就是真才幹、真本事。

看看丁提督就任北洋艦隊後乾的事情,大搞軍事上的花拳繡腿,和當年的宋徽宗寵臣高俅高太尉一個尿性。高俅搞軍演,是為了讓皇帝老爺開心,弄了一大堆華而不實,花裡胡哨的戲法,把個軍演弄成了雜耍大會。丁汝昌為了討好李鴻章搞的軍演,也純粹是糊弄人,搞一紋絲不動的綵船,一炮下去,自然百發百中,一炮而沒。問題是,真實的戰場上,敵人還會紋絲不動的給你慢慢瞄準嗎?丁汝昌糊弄上司,最終輸掉的不僅僅是自己的一條命,更是大清的國運。

甲午海戰,大清國海陸軍盡數覆沒,主帥丁汝昌一死了之,雖然也算盡了忠,但我們不需要這樣的戰敗後就一死了之的高官奴才和敗軍之將,我們需要真正有才幹,能夠力挽狂瀾,拯救國運的英雄。

丁汝昌,你也配稱“民族英雄”乎?


懷疑探索者


丁汝昌棺材被加三道鐵鏈,十多年不得安葬是光緒帝下的旨意,目的就是平民憤,為北洋水師的失敗找一個替罪羊。


按理說北洋水師是李鴻章的隊伍,要懲罰也是定李鴻章的罪,但李鴻章作為晚清的裱糊匠,需要他撐門面,那只有把氣撒在丁汝昌身上了。


據史料記載,丁汝昌死後,牛昶昞、程璧光等人拿著以丁汝昌名義寫就的降書與日軍接觸,最終簽訂《威海降約》。正因為這兩封署名為丁汝昌的降書,清廷把丁汝昌當成了戰爭失敗的罪人。

不得不承認的是,丁汝昌雖然最後體現了一定的民族氣節,但在甲午戰爭中他始終採取的是畏敵避戰的策略,始終不敢出擊。同時在遭遇敵人後指揮又不得力,對於上級的電諭和意見往往不採納,導致貽誤戰機,終使北洋艦隊遭受毀滅性打擊。

丁汝昌自殺殉國後,遭到的各種處理可以說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少俠看歷史


有關甲午戰爭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

所謂丁汝昌死後棺槨被加鐵鏈(也有說加銅箍的),乃至長時間不下葬,其實是當地的喪葬風俗,並不具有什麼懲罰之類的特殊政治意味。也就是說,這在當時的社會,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現代重修的丁汝昌墓,位於安徽無為)

棺上加銅箍的做法,是當時安徽、河南一帶流行的葬俗(其他省份是否存在這種情況,待考),而且只有大戶人家才有能力這麼做。家境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往往只能採取在棺槨上描畫幾道金漆,代表銅箍而已。

至於棺長時間不下葬,更是中國的葬俗,叫作暫厝。原因則較為繁雜,諸如死者去世的季節不合宜;沒有找到風水吉利的吉地;沒有到破土的合適時間,此外也是表示子弟孝順。建厝長的三五年不等,貧窮人家則沒有這種能力,往往是去世不久就會下葬。

由此,丁汝昌棺上倘若真有銅箍,那隻能說明家人在葬儀方面非常用心。至於長時間不下葬,則更顯示了後人尊重喪儀,以及丁氏的家底實力。事實上,丁汝昌的遺體運回故鄉之後,家屬的確為尋找風水吉壤耗費了很長時間。

現代大約是20世紀80年代左右傳出一種說法,把丁汝昌棺上有銅箍、多年沒能下葬一事,解讀成是清王朝對他的懲罰,其根本原因是現代人對於舊葬俗,乃至其他地區的葬俗不瞭解的緣故。又加上自我的想像,做出了過度解讀。

事實上,清王朝還沒有顢頇、無聊到這種程度。

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1895年2月11日夜服毒自殺,延至12日去世,數天之後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當得知這一消息後,北洋大臣李鴻章的第一反應並不是要懲罰丁汝昌,而是以死者為重,在2月17日上奏,請求清政府能夠把之前因旅順失守等事而對丁汝昌施加的摘去頂戴、革職等處分取消。對此,清政府當時所做的處理決定是,以往的處分不予取消,另外不給予撫卹:“已革提督丁汝昌,總統海軍始終僨事,前經降旨拿問,獲咎甚重,雖此次戰敗死綏,仍著毋庸議恤”。

總體上依然以死者為重,既然已死,既往不咎,其最嚴重的處理僅僅是“毋庸議恤”,按照正常情況,官員去世,照例可以獲得國家撫卹,而丁汝昌因為旅順失守、救援不力,在1894年11月22日已經被革去了北洋海軍提督職務,清政府不取消這一處分,也就自然不能按照提督規格給予撫卹。這也就是丁汝昌死後遇到的最重,也是僅有的政府罰責。並不存在什麼不讓下葬之類近似戲說的情況。

作為後話,1906年北洋大臣袁世凱、南洋大臣周馥、山東巡撫楊士驤聯銜會奏,希望清政府能取消旅順失守時對丁汝昌的革職處分,未獲批准。到了宣統朝,1910年籌辦海軍大臣載洵再度上奏,認為丁汝昌當時的處境是“力竭無援”,所以“殊為可憫”,希望能取消丁汝昌歷史上的處分,最終獲得批示:“丁汝昌加恩開復原官原銜”,即恢復了丁汝昌的名譽和身份。


所以真實的歷史上,根本不存在什麼清政府將戰敗責任推卸給丁汝昌的情況,反而是清政府最終公開恢復了丁汝昌的名譽。

丁氏死後所真正遭遇的不堪,實際是在20世紀50年代,在挖古墓取寶、支援國家經濟建設的號召下,丁汝昌夫婦合葬墓被當地鄉民挖掘,遺體被焚燒。


海研會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就是牆倒眾人推。

丁汝昌在黃海海戰中,有一定失誤。主要是佈陣有誤,沒有完整預先的陣型部署就倉促和日軍交火。

同時,丁汝昌沒有安排二號指揮艦。黃海海戰一開始,丁汝昌的旗艦就被日軍擊毀了信號裝置,但又沒有二號指揮艦,導致北洋水師各自為戰。

整個海戰中,丁汝昌沒有指揮艦隊,當然也就談不上具體的戰術應對。

所以,指揮不力是存在的。

但,這絕非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打敗的原因。

從根本上說,雙方艦隊實力相差已經很大,北洋水師即便超常發揮,獲勝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在整個海戰中,日軍發射火炮數量是北洋水師20倍,怎麼也贏了。

至於威海衛之戰,丁汝昌退守死地,最後窩窩囊囊的全軍覆沒,實屬丟人。但丁汝昌也是奉命行事,背後是李鴻章之流想要保存實力。當時無論湘軍也好、淮軍也罷,說白了都是僱傭軍。這些軍頭擁兵自重,一旦兵沒有,他們也就完了。

事實上,北洋水師覆滅以後,李鴻章就完了。他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回家閒居。

丁汝昌能力有限,但硬骨頭還是有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丁汝昌也自殺了。

丁汝昌的悲劇在於,他不過是李鴻章的一顆棋子。

丁汝昌是個陸軍將領,所謂隔行如隔山,他壓根不懂海軍。李鴻章讓他統領北洋水師,只是因為丁汝昌比較聽話,可以絕對服從李鴻章的命令,打壓海軍福建派的力量。

讓1個足球運動員去打籃球,結果可想而知。

同時,丁汝昌的一項任務,就是幫著李鴻章背黑鍋。就像今天很多企業的掛名法人一樣,就是倒黴時候才用的。

北洋水師敗了,但李鴻章的實力很大,不能徹底將他掀翻,只能讓死掉的丁汝昌背鍋了。

其實,無論朝廷的哪一派都明白,北洋水師覆滅是各方面原因綜合的結果,絕非某個人可以決定的。

丁汝昌死後還被黑,恰恰說明了滿清滅亡的原因。丁汝昌再沒能力,好歹最後還自殺了。

而滿清那些大言不慚的權貴,遇到革命黨都嚇得尿褲子,醜態百出。

這種人來指揮丁汝昌,也是丁汝昌的悲哀。


薩沙


為什麼?因為滿清有一堆懦弱無能又喜歡給戰爭慘敗尋找替罪羊的腦殘,他們毅然決然把黑鍋甩給曾是太平天國軍的丁汝昌。

丁汝昌,晚清著名將領。早年曾參加太平軍,後來投降湘軍,轉而進攻太平軍。湘軍將領曾國荃對這批降軍心存疑慮,每逢戰鬥,必令他們衝鋒在前,丁汝昌作為前導,作戰十分賣力,後來又改隸淮軍,參與鎮壓太平軍和捻軍,逐漸成為淮軍領袖李鴻章親信。

後來,在李鴻章幫助下,丁汝昌提拔擔任北洋海軍提督。早年參加太平軍,後又投降清軍的經歷,成為他的一大汙點,同時也讓清廷對其始終心存芥蒂,沒有完全信任。

甲午戰爭,抗擊日軍,以身殉國

甲午戰爭爆發後,丁汝昌作為北洋海軍提督,先後經歷黃海大戰、威海衛戰役。

黃海大戰中,戰鬥一開始,日艦就擊毀了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上的信旗裝置,丁汝昌也被炸傷,導致整個艦隊失去統一指揮,陷入一片混亂,被日艦趁機擊沉,最終大敗。

威海衛戰役中,丁汝昌指揮艦隊英勇抗擊日軍圍攻,但因始終未得到上級明確指令,只能在港內固守待援,彈盡糧絕,外無援軍的情況下,他拒絕日軍勸降,服鴉片自盡。

被甩黑鍋,蒙冤戴罪,不得下葬

丁汝昌英勇抗日,以身殉國,但卻飽受批評,尤其是他麾下那些貪生怕死的北洋水師官兵,竟然假借他的名義向日軍投降。

消息傳到朝廷,清廷炸開了鍋,大肆指責說丁汝昌“一貫畏怯避戰”,“旅順危急,率兵艦望風先逃”,“消極保船,貽誤戰機”等等,甚至說他力主投降,是失敗禍首。

這些指責表面上義正辭嚴,實際上完全違背事實,根本就是光緒帝和一些朝廷重臣為了推卸戰敗責任、尋找恥辱替罪羊的舉動。

《清史稿》也這樣評價丁汝昌:“甲午之役,海陸軍盡覆,辱莫大焉。汝昌雖有罪,而能以一死報國,尚知畏法。”

光緒帝演戲演到底,表示十分憤慨,但丁汝昌人都死了,也沒辦法再追究責任,於是便下詔籍沒丁汝昌全部家產,子孫被迫流落異鄉。

負責執行的刑部更是變本加厲,下令用三條鐵鏈捆綁丁汝昌的棺材,而且上鎖,永遠不得打開,並用黑漆塗蓋,以示重罪,最後又命人在丁汝昌原籍村口,以磚壘丘,將丁汝昌棺的材放置於上示眾,不準下葬,不得入土為安。

一位英雄卻落得如此淒涼的下場,實乃國家之悲哀,民族之悲哀。

英雄蒙塵,事有公論,沉冤昭雪

丁汝昌在甲午戰爭中的英勇表現有目共睹,贏得了對手日本和美國的高度評價。

參加過甲午海戰的日軍將領小笠原長生說:

“其他無論旅順還是平壤,皇軍所到之處立即陷落。然而據守在威海衛內劉公島的丁汝昌,對日本陸海軍的進攻則進行了英勇的抵抗。竭盡全力之後,最終自殺以救部下,這實在是戰則以義戰,降則以義降。……這樣,於敵於我皆表現出日本固有的武士精神,我想這是絕無僅有的 ”。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說:

“三名中國海軍將領,北洋艦隊司令丁汝昌將軍、右翼總兵兼“定遠”艦艦長劉步蟾將軍和張將軍,在目前的戰爭中表現出了比他們的同胞更加堅貞的愛國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氣節,他們值得中國的人民引為驕傲。……他們被日本人打敗了,但他們在戰敗時不苟且偷生,而是在給上司留下信件後自殺殉國……他們向世人展示:在四萬萬中國人中,至少有三個人認為世界上還有一些別的什麼東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寶貴。”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抗擊日寇,壯烈殉國的民族英雄,一直在中國蒙冤不得昭雪,直到15年後的宣統二年(1910年),經載洵、薩鎮冰等人力爭,清廷才為其平反昭雪。

由此可見,為戰敗和恥辱找替罪羊、讓人背黑鍋,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慣用手段,多少殉國的英雄反而成為戰敗責任人。

有如此朝廷,滿清安得不亡!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丁汝昌是我們所熟知的民族英雄,為何死後棺材被加三道鐵鏈,十多年不被安葬呢?這一切都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以及清政府統治黑暗。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丁汝昌不想苟活而吞鴉片自盡。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標誌著花費了大量金銀的洋務運動破產,這一切需要一個替罪羊,而丁汝昌就是這個替罪羊。主戰的大臣們需要向慈禧太后這些統治階級交代,就把已經去世的丁汝昌當了替罪羊。

主戰的大臣們需要向統治階級交代,而統治階級也需要給天下百姓一個交代。清政府的一敗再敗,已經激起全天下人的憤怒,尤其是這回竟然敗在了倭寇手裡。



於是慈禧太后便給丁汝昌安了一個怯戰的罪名,並且指責丁汝昌就是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罪魁禍首。慈禧太后命人在丁汝昌棺材上加了三道鐵鏈,並且不得安葬,丁汝昌的家人全部被流放。除此之外,由於丁汝昌是吞鴉片自殺,他們便汙衊丁汝昌吸食鴉片,想要徹底抹黑他,然後讓全天下人的聲討都轉移到丁汝昌身上。


麥地傳奇


黃海大海戰失敗之後,北洋水師主力尚存,依舊可以一戰。此時丁汝昌電告李鴻章,要求即刻補充炮彈,並保證只需稍加維修,北洋水師有把握同日軍一戰。並且北洋水師將士都保定了必死的決心,將救生艇全部鑿沉。而李鴻章的回電表示炮彈沒有,北洋水師當停止出擊,依靠威海衛之防禦來據敵。



為何面對丁汝昌的請戰,李鴻章會無可奈何?當時炮彈究竟能不能補充,其實都不要緊了,因為朝廷之中有人不願意看到北洋水師打勝仗。而北洋水師的炮彈遲遲補充不了,這可多虧了翁同龢這位大儒,作為李鴻章朝廷之上的勁敵,翁同龢與李鴻章明爭暗鬥,自然這就危及了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在被圍困在威海衛時,陸上援軍遲遲未到,丁汝昌含淚自殺,其死後日軍向其致以最高的敬意,並且讓北洋水師倖存水兵乘坐商船離開。


北洋水師戰敗的消息傳到了朝野,立刻就有人參了李鴻章一本,但是無奈李鴻章要去求和,最後把罪過歸於一個自殺殉國的丁汝昌身上,死後棺材加三道鎖鏈。可悲啊!丁汝昌拼死抵抗,自殺殉國,到頭來卻受到羞辱,來自一群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文官的羞辱。甲午戰爭結束之後,李鴻章簽訂完《馬關條約》回家後,抱著家中的一棵大樹痛哭流涕。


丁汝昌的死可以說不能激起清政府朝野的一點浪花,在他們看來,自己的利益遠遠高於一切。無論將士如何賣命,在他們眼裡不過是博取利益的工具,清政府的腐敗已經是到了極點。像丁汝昌這樣的殉國將領,不過是投入大海的一粒沙子,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百年之後,這粒沙子經過貝殼的鍛造,成為了耀眼的珍珠,而海水還照樣只是海水。


小司馬遷論史


甲午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最撲朔迷離的戰爭,不管是戰爭勝負分析還是將領忠奸評價,都是一團漿糊,莫衷一是。



今日知事君從三點上重新評價丁汝昌。

一,甲午戰爭為什麼會失敗?

不只是丁汝昌,幾乎所有的甲午戰爭將士都被負面評價了!因為清流黨慫恿光緒帝發動甲午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坑李鴻章坑淮軍!

甲午戰前,日本在朝鮮半島不斷步步緊逼,但始終被袁世凱率領朝鮮親華勢力壓制,但是,袁世凱太年輕,人微言輕,無法擔任方面軍總管。當然帝黨也不允許袁世凱繼續在朝鮮“坐大”。

那麼,在袁世凱代表的清政府無法繼續控制朝鮮的情況下,清廷有三條路可走

  1. 上策,引入俄,美,英各國勢力,讓推動朝鮮“門戶開放”,不是各國專有。
  2. 中策,變朝鮮為中國領土郡縣,就地徵兵練兵,朝人守朝土。
  3. 下策,繼續維持中朝的宗藩體系,同時增兵保衛。

很明顯,李鴻章這樣的“和戎”鴿派傾向上策,袁世凱這樣的務實“鷹派”傾向中策,翁同龢之類的腦殘“鷹派”傾向下冊。

光緒帝急於建功立業,選擇了第三條道路,用中國人的血,守朝鮮的土,中日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甲午站前,翁同龢帶領清流黨,打了雞血一般催促光緒開戰,完全不顧實力和軍事部署的不足。

後來,翁門六子之一的張謇問翁同龢,為什麼一定要對日開戰,翁同龢臭不要臉的說

我就是要讓李鴻章一敗塗地,好整頓整頓他!

《走向共和》中,奕忻對光緒說——皇上重用翁同龢,真是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大錯啊!

誠哉斯言!

不過,不能全怪翁同龢,清政府的決策體系就是這樣,換誰都一樣。

廟堂之算已錯,軍事之爭還會勝利嗎?



二,丁汝昌棺材三道鐵箍什麼意思?

丁汝昌生前極其糾結,老鼠鑽風箱兩頭受氣。

一方面,光緒皇帝直接下令讓他出海尋找日軍開戰,可是北洋海軍即使見到日軍也圍不住殺不了,因為日本海軍速度快。

另一方面,李鴻章要求他避戰保船,但海軍不出海,在港口裡面也無法自保的。

當山東巡撫李秉恆以鄰為壑,放任威海港口被日軍佔領,北洋海軍一點活路都沒有了。

早在黃海海戰前,光緒帝就把清流奏摺發給丁汝昌,要把他下獄治罪,又讓他戴罪立功。丁汝昌在多次戰鬥中十分勇敢,輕傷不下火線,究其原因,是太想戰死沙場,給自己一個清白名聲了。

丁汝昌還是海軍統帥的時候,已經是罪人了,現在自殺而死,就能逃過懲罰了嗎?

當然不能,那就給他棺材三道鐵箍,不得下葬吧!

不過,也有人說,丁汝昌棺材有三道鐵箍是當地喪葬風俗。還找了很多盜墓者作證。

丁汝昌最終葬於安徽無為縣西鄉小雞山梅花地,那時候清朝已經滅亡了。正是在薩鎮冰等海軍老將努力下,丁汝昌平反昭雪。

對丁汝昌,歷史會給出公正的評價。我們以前對北洋海軍批評太多,讚揚太少,這完全不是發展海軍的正確態度。

三,丁汝昌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

丁汝昌是不是民族英雄,知事君認為,應該算是,理由如下:

1,丁汝昌參加了甲午戰爭中幾乎每一次海戰,是勇敢的海軍統帥。

很多人批評丁汝昌作戰不夠勇敢,然而事實是,丁汝昌在戰鬥中負傷,沒有下倉休息而是甲板上繼續督戰,這一點他贏得了對手和其他列強的尊重。

2,丁汝昌雖是出自陸軍,卻不斷努力學習海軍知識,盡心盡責。

丁汝昌出自陸軍,這一直是別人攻擊李鴻章任人唯親,攻擊丁汝昌不懂海軍的地方。要知道,甲午戰爭中的日本聯合艦隊艦長伊東祐亨也是陸軍出身,所以這一點,黑不了丁汝昌。

海軍大部分將領都來自於左宗棠創辦的福州船政學堂,大部分都是中法戰爭中馬尾海戰的敗軍之將。同樣的邏輯,北洋海軍大部分將領也沒資格參加甲午海戰。

福州船政學堂好歹是2年國內學習3年英國留學,怎麼也比黃埔軍校5個月學會稍息立正站好就上戰場專業一點吧?

海軍建設太難了,故意黑海軍就是不想成為海洋國家!

3,鄧世昌算是民族英雄,憑什麼丁汝昌不是?

鄧世昌毀掉了致遠艦,因為致遠艦航速不如吉野號,想要撞沉吉野號完全是自殺,不是自殺式襲擊。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害怕被俘虜,投水自盡。

丁汝昌帶領北洋海軍戰鬥到最後一刻,北洋海軍彈盡糧絕,援軍遠在千里之外,註定只是投降命運時,丁汝昌選擇自殺以謝國人,這種勇敢和悲壯,清末是很少見的。

鄧世昌和丁汝昌相似的經歷,鄧世昌貢獻還比丁汝昌小,結果鄧世昌成了民族英雄,丁汝昌卻成了罪人,真是不公平。

鄧世昌投海自盡是壯烈犧牲,丁汝昌吞鴉片自殺卻成了畏罪自盡。唯一的瑕疵就是吞鴉片有點太娘炮了,如果是飲彈自盡,也許會好聽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