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樣看待長崎事件的?

湖心的孤舟


“長崎事件”是中國近代對日外交中難得的一次勝利。但由於中日兩國在事後,對此次事件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反省態度,也造成了兩國此後迥異的發展走勢及結果。這是怎麼回事呢?

(長崎事件)

我們首先還是來簡單瞭解一下“長崎事件”的整個過程。

1886年8月1日,在日本的長崎港,來自中國北洋艦隊的幾艘鉅艦,威風凜凜地停靠在碼頭,岸上擠滿了前來參觀的日本民眾。面對著這些他們從未見過的碩大艦隻,人群中發出了陣陣驚歎,也瀰漫著些許嫉妒和仇恨。

8月13日,在日本方面的盛情邀請和水兵們的一致請求下,水師提督丁汝昌忘記了李鴻章“嚴明紀律,防止意外”的叮囑,允許士兵們下船購物觀光。

不曾想,這一個隨意的命令,直接導致了“長崎事件”的發生。

當日晚,正在艦上休息的丁汝昌接報,北洋水兵和日本警察干上了,一名日本警察被刺成重傷,北洋士兵一人輕傷。

關於事件的起因,有兩個版本。

一是說,由於雙方言語不通,因購物價格問題產生糾紛,進而大打出手,日方警察介入導致糾紛升級。

二是說,北洋水兵上岸嫖妓,醉酒鬧事。結果和聞訊趕來的日本警察發生大規模械鬥。

衝突發生後,幸虧有大批北洋水兵及時趕到,救回了受困的同伴,一場風波暫時平息。

8月15日,李鴻章授意丁汝昌全體艦隊放假一天,所有人都可以上岸購物放鬆。可當數百名水兵上岸後,卻發現街道兩邊的商鋪全都關閉了,數十名全副武裝的日本警察從四面八方圍攻上來,後面還有上千日本民眾助陣。

一場惡鬥瞬間爆發,雙方死傷慘重。北洋士兵5人死亡,6人重傷,38人輕傷,5人失蹤。而日方警察被打死5人,數十人受傷。

(李鴻章)

“長崎事件”純屬偶發,清政府之所以派出號稱“亞洲最強水師”造訪日本,是有一定的歷史背景的。

1885年4月,英國出兵佔領了朝鮮半島南端的巨文島,俄國認為英國此舉不但阻擋了其太平洋艦隊南下的通道,還直接威脅著其遠東軍港海參崴,於是揚言攻佔朝鮮的永興灣。日本方面則一直把朝鮮當做進攻中國、稱霸亞洲的跳板,不允許別國染指,於是也蠢蠢欲動。

在遠東局勢一觸即發,暗流湧動之時,李鴻章決定派出北洋水師,北上海參崴震懾俄國,順便巡遊日本近海,炫耀軍威,敲打日本。

但沒想到,突發的“長崎事件”,讓本已緊張的中日關係一下升級,雙方到了劍拔弩張的境地。

事件發生後,北洋水師副提督、英國人琅威理異常憤怒,下令把“定遠”和“鎮遠”的主炮對準長崎市區,直接向日本宣佈開戰,順帶一舉殲滅日本海軍。

李鴻章也緊急召見了日本駐天津領事波多野,威脅說:“如今開啟戰端,並非難事。我兵船泊於貴國,艦體、槍炮堅不可摧,隨時可以投入戰鬥。”

這兩人之所以如此硬氣,是有道理的。

(北洋水師)

當時的北洋水師,擁有排水量超過7000噸的“定遠”“鎮遠”號,以及遠超日本的各種巡洋艦、炮艦、運輸艦等。

而日本雖說變法維新已開始十來年,但也只有3 艘3000噸級左右的鐵甲艦,其海軍實力和北洋艦隊根本不是一個量級。要想滅掉日本海軍,當時的中國是穩操勝券的。

但清政府最終還是選擇了談判。在一系列的明爭暗鬥、權衡博弈後,雙方達成了協議:日方賠償中方52500元;中方賠償日方15500元;中國水兵在長崎醫院治療期間的費用,由日方承擔;雙方政府各自決定懲辦兇手,互不干涉。

在這起“長崎事件”中,中國政府表現出了難得的強硬,甚至一度產生斷交、武力解決的念頭,最終取得了清政府對日外交史上最為硬氣的一次勝利。

但是,“長崎事件”所產生的歷史影響,中日雙方是截然不同的。

就中國方面而言,似乎認為在北洋鉅艦的威脅下,不但取得了談判的全面勝利,還讓日本人就此徹底屈服了。

這種理念進一步助長了長期存在於清朝官員思想中的對日優越感,進一步提升了清政府所謂“天朝上國”的神威。

因此,在清政府眼裡,“蕞爾小國”的日本根本不值一提,單靠北洋艦隊目前的實力,就足可以震懾對方,甚至打趴對手。

於是,清政府陶醉在了對日外交的勝利之中,盲目自大的心理急劇膨脹,徹底放鬆了警惕,看不清日本人韜光養晦的伎倆。

(日本艦隊)

直接的表現就是,完全停止了對北洋水師裝備的更新換代。

在“長崎事件”一年後,清政府修修補補地購置了幾艘巡洋艦和魚雷艇,但對於像“定遠”之類鉅艦的採購,則徹底放棄了。其後幾年,清政府將本應用於裝備水師的1500萬兩白銀,全部挪用於修繕頤和園,再沒有添置一艘軍艦,更新一門火炮。而這些白銀如果用以購買軍艦,足以裝備10艘同級別的“定遠”艦。

反觀日本,“長崎事件”成為了他們強化海軍的動力。

日本為了充實海防,升級海軍裝備,大幅度提高了海軍軍費,從1890年佔財政預算的30%提升到了1892年的41%,企圖實現建造54艘軍艦的龐大目標。

另外,日本國內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海防獻金運動”,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百姓,紛紛踴躍捐獻海防金。全體國民,都在為建設一支強大的日本海軍作貢獻。在短短的半年時間裡,日本國內就收到海防金203萬日元。

1888年後,日本提升了海軍建設速度,在短短6年間,相繼購進了12艘鉅艦。到甲午海戰前,日本海軍無論在航船的總噸位、航速,還是在炮火的發射能力上,都全面超過了北洋水師。

由此,我們看到,當甲午戰爭打響之後,被清政府和國人寄予厚望的北洋水師,三戰之後便灰飛煙滅了。“定遠”號被日軍魚雷擊中擱淺,最終自炸沉沒,管帶劉步蟾自殺殉國;“鎮遠”號觸礁被日軍俘獲,編入日本海軍,管帶林泰曾羞愧自殺……

而這一切,離“長崎事件”僅僅不過8年時間。

(參考資料:《長崎事件》《甲午戰爭》)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長崎事件(亦稱鎮遠騷動),日方稱長崎清國水兵事件,是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清朝北洋水師造訪日本長崎市的期間,發生一起激烈衝突的暴動事件。

1886年8月13日,五百多名北洋海軍水兵違反軍紀上岸,其中十多人前往當地一所妓院尋歡作樂,醉酒後鬧事鬥毆。聞妓院報案而趕至的兩名當地警察,很快拘捕了滋事水兵並平息事端,經口頭嚴厲警告後釋放。被捕水兵不甘受辱,其後煽動三百多名同袍上岸,強行闖入當地派出所襲擊警員。一名警員當場被水兵打死,另一名警員被刺成重傷。

此事之後,長崎縣警派大隊逮捕全數肇事水兵,平息民怨。

但長崎當地的民族組織覺得吃虧,醞釀對北洋海軍水兵進行報復。

8月15日,四百五十名水兵登岸自由觀光,丁汝昌怕再鬧出事,明令禁止水兵攜軍械上岸。

早有準備的警察和日本民族組織,進行伏擊。

他們出動數百人,手持武士刀、長刀之內,將數百名水兵分割包圍,街邊市民更加以配合以石塊攻擊水兵。

當時日本人都是全副武裝,而北洋海軍水兵基本都是空手,當然不是對手。

事後統計顯示,水兵方面有十人死亡、四十四人受傷、五人失蹤。

日本警察只有二人死亡、十九人受傷,而長崎民族組織有多人受傷。

顯然,日本方面損失很少,挽回了面子。

北洋大臣兼北洋艦隊船艦總提督李鴻章則派出外交顧問伍廷芳與日本外務省談判,外交顧問伍廷芳與大清帝國駐日使館人員向日本外務省進行外交談判,並且1887年2月底,雙方達成彼此讓步的協議。雙方一致認定是語言不通和民俗習慣導致了誤會的發生,所以將所有肇事者交由本國政府自行處置,而死傷人員則由對方予以撫卹。

長崎事件是中日民間長期積蓄惡感的必然結果。

當時日本對老百姓長期宣傳中國是劣等人,需要被高等的日本人征服後領導。

那麼,現在長崎事件,中國人的艦隊具有很大的優勢,直接到日本本土來耀武揚威,衝突是必然的。

一個國家如果長期宣揚對另一個國家的仇恨,讓每個老百姓都相信這點,那麼民間爆發這種大規模衝突是尋常事。

此時其實說明了日本的豺狼野心。

當時日本聯合艦隊的綜合實力還弱於北洋水師,日本人就敢堂而皇之攻擊北洋水師的水兵。

可見,這些人始終把北洋水師作為敵人,一旦實力強了就必然會進行全面的攻擊。


薩沙


這個事件首先要說緣由。1886.8月,北洋水師定遠、鎮遠、濟遠、威遠四艘軍艦取道日本回國,順便到長崎三菱船塢維修保養。要注意這個時間點,是清朝在1885.11接收在德國購買的定鎮濟三艘主力艦之後區區8個月,也在日軍於1886.7接收剛在英國購買的浪速、高千穗剛剛一個多月之後,時間點非常敏感,所以除了維修保養,順路震懾日軍,顯擺自己兩艘7300噸的新銳鐵甲艦,遠遠超過日軍的3700噸級巡洋艦,也是主要目的之一。

然後,因為一些陰差陽錯的原因,雙方於8.13和8.15兩次發生了衝突。如果說8.13衝突帶有偶發性和突然性,那麼8.15的衝突,無疑是日本人在北洋水師禁止帶武器下軍艦手無寸鐵的情況下,動員手持倭刀棍棒等器械進行的一次有目地伏擊。最終結果,是日本人死2人,輕重傷26人。而中國這邊,是死亡5人(另有8人的說法),6人重傷,38 人輕傷。另外要注意的,是中方有記載有三人失蹤,事後也沒有找到~~這不能不說很可能是被日本人抓去虐殺了。這應該也是死亡5人和8人兩種不同說法的原因。

還有一個應該注意的,是戰後日方透露,在這次衝突中撿到了中方水兵掉落的密碼本,直接導致了甲午戰爭中方點文被日方破譯,等於是單向開了戰場透明。從這個角度來說,15號日本人對北洋水兵的伏擊,應該是為了掩飾捉拿中方電報人員的一次有目地的特務行動,該行動成功擒獲了中方報務員並拿到了密碼本,進而很可能將報務員嚴刑拷打取得口供後,予以了秘密殺害。

關於密碼本這個事情,我一開始也以為是編的。因為北洋水師那時候軍艦上壓根就沒有有線電報,電報往來都是單獨通過電報局的。這個事本身不大可能。

但是我這個人比較較真,喜歡刨根問底。在仔細詢問過老人過去接有線電報的一些流程以後,才發現過去的人並不傻,為了防止電報局的洩密,很多人都是用一套自己人才懂的密碼暗語來發報,接過來以後再根據前面商定的來進行翻譯。

在下曾經找到過一本密碼電報書,開篇就是言事需用密碼,但是地址姓名需用明碼,後面就是明密碼的對照表。所以當時確實有軍用密碼本,並且有專門人員負責的。通常的通訊程序,是電報接收人和地址用明碼發到電報局,而裡面的正文是暗碼。然後軍內的收報員取到電報後,在根據密碼本翻譯電文。日本人在長崎事件中拿到密碼本和抓獲北洋軍內譯電員的活口以後,只需要買通電報局人員,拿到暗文電文,就可以自己翻譯了。

上圖就是當時密碼電報書的對應密碼錶。日本人長崎事件繳獲的,應該就是這種密碼電報書。而失蹤的幾個北洋水兵,不出意外的話,應該就是專門保存翻譯北洋內部軍用密碼的收發報人員。

所以,這次事件表面是各自賠償死傷者了事,實際上北洋水師是吃了大虧的。別的不說,失蹤人口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就這麼過了?而北洋得到的撫卹金多些,也不過是因為死人多而已,談不上佔便宜。這根本就是外交上完敗。

另外,北洋水師的示威行動,也徹底失敗了。不僅沒有顯示威風,反而刺激了日本民眾的仇恨,長崎事件平息後,1887.3.14,日本天皇親自下令從皇室庫存中撥款30萬日元作為海防捐款,日本老百姓也捐款200萬日元,還購買了海軍公債1700萬日元,合計籌款1930萬日元之多,大約相當於1370萬兩銀子。而定鎮兩艘鐵甲艦的造價,不過是3399141兩,日軍這筆經費,實際可以購買8艘定遠級!這足以對北洋水師形成碾壓級別優勢了。

而實際上因為日軍採購不得法,實際上只建成了三景艦,和吉野,秋津洲,千代田六艘。但是也足夠對北洋水師形成優勢了。

所以,整個長崎事件,應該是日本人在8.13意外衝突之後,有意識的在8.15安排的一次伏擊,手無寸鐵的北洋水師下船水兵吃了大虧,不僅人員死亡是日本人的四倍,而且還導致了人員被俘虜,密碼本洩露,更直接刺激了日本人的仇恨心理,可以說各方面都是完敗的。

。。。。

至於各人的表現,丁汝昌表現不好,在8.13衝突基礎上,居然不做任何防範在8.15命令水兵下船,這樣打起來根本就是單方面捱打。而如果當時水兵有荷槍實彈的水兵洋槍隊上岸保護,日本那些只有倭刀棍棒的警察和市民絕對不敢動手。他事後的處理也顯得軟弱。

至於劉步蟾,此事中並無明確記載的表現。

而朗威裡,表現就非常差了。首先8.15水兵無武裝下船就是他建議的。其次他朗威裡在定遠,主張和談否決了開炮建議。不能不說他是為了英國人利益著想,不想日本這個英國預訂盟友和中國開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說的沒錯。

另外,當時主張開戰的是鎮遠的一名洋員,後來誤傳成朗威裡了。要知道朗威裡在旗艦定遠上,想開戰的洋員在鎮遠,二者絕對不是一回事。其實,推斷一下的話,這位主張開戰的鎮遠洋員,應該是剛剛被錄用在鎮遠不久,年方26歲,年輕氣盛的美國人馬吉芬。

。。。

至於宗澤亞那部書,通篇都是偏向日方的,屁股就有問題。

一點很明顯的,就是拿長崎事件北洋水兵拿戰鬥中臨時搶到的四把日本刀抵抗,說成北洋水兵有意持械,這真是滑稽。

首先8.15日本人嚴陣以待,一上岸就打起來了,怎麼可能會有時間去買日本刀?作為仇視中國人並參與毆打水兵的長崎市民,又怎麼可能會有日本商店那時候賣日本刀給中國水兵?

至於按照那些日本人的說法,說8.13號水兵買過一把刀當時遺留了刀鞘,8.15刀又出現了,來作為水兵持械的證據,那就更是欲蓋彌彰。北洋水兵下船時候,割繩的隨身小刀都不能帶,又怎麼瞞過長官,拿一把沒有刀鞘的日本刀下船呢?而按照日本人的說法,北洋水兵下船是為了嫖娼,誰嫖娼要單獨帶一把沒有刀鞘的長刀嗎?我很想讓日本人自己挎一把沒有刀鞘的日本刀,藏在衣服裡面從搖搖晃晃的弦梯走下來,然後再招搖過市去妓院,這畫面估計很美。。。

說白了,這很明顯是日本人提前設計好的,8.13拿到北洋水兵買的日本刀沒收以後,8.15再拿到戰場,有意讓北洋水兵繳獲,來作為北洋水兵持械的證據。這反而證明,整個8.15的事件,都是日本人有預謀的伏擊,不僅人員,而且連事後證據都是日本人提前準備好的。


天刑17


1894年9月至1895年2月的中日甲午海戰,日本國以沒有一艘艦艇被擊沉的戰績,全殲清朝北洋水師,舉世為之震驚。

戰前的北洋水師,擁有主要軍艦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其實力被評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採用當時《美國海軍年鑑》的排名,前八名分別為: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西班牙、奧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國)。當然,這個排名僅僅依據艦艇數量、排水量、大炮口徑等等,實際作戰能力是無法計算排名的。

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為什麼敗給了蕞爾小國的日本?為什麼敗得這麼慘?其原因,後人總結得已經比較全面了,諸如慈禧挪用軍費、軍備鬆弛、軍紀渙散、制度腐敗、朝廷黨爭等等。清廷削減海軍軍費、基本停止購買新艦,而日本則大力發展海軍,中日海軍力量對比發生逆轉,則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中日海軍力量對比發生逆轉,則起因於甲午海戰八年前一個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長崎事件。

長崎事件在當時也稱“鎮遠騷動”,日本稱作“長崎清國水兵事件”。這一歷史事件,在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上往往隻字不提,在關於中日甲午戰爭的文獻中也鮮有提及。今年6月28日我參觀威海劉公島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時發現,陳列館內只用一幅油畫簡單提了提長崎事件。解說員說,長崎事件之後達成的協議,是中日之間一個平等的條約,是清政府對日外交的唯一一次勝利。


小哥哥說歷史


觀點:如果長崎事件中,李鴻章硬氣一點,就不會有甲午戰爭,也不必挨子彈了!


滿清政府閉關鎖國,導致與世界脫節,泱泱大國淪為欺凌對象。

其實日本跟滿清一樣,它們也施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並且時間比滿清更長。

但是,幾乎在同一時間,滿清和日本,都進行了改革,滿清叫洋務運動,日本叫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期間,日本的野心越來越大,比如在朝鮮製造甲申政變,意欲提前控制向外擴張的跳板朝鮮半島。

滿清作為朝鮮的宗主國,對此非常重視。

於是在1886年,李鴻章命令丁汝昌等人,率領北洋水師去到朝鮮東海岸,進行軍事演練。

然後以旅順港尚未完工為由,定遠”、“鎮遠”、“濟遠”、“威遠”四艘軍艦前往日本長崎檢修,並展開對日本的“親善訪問”。

接著,就有了所謂的“長崎事件”。

清政府下的官兵是什麼尿性,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在長崎期間,他們看著岸上花枝招展的日本小姑娘,決定“教訓”她們一番。

所以,就有部分水兵,違反軍紀去長崎的妓院,尋歡作樂。

都是當兵的,喝酒喝高了,上半身和下半身都管不住,跟日本恩客起了衝突,哪怕當地警察過來調節,也無濟於事,甚至還仰仗自身武力,用軍刀把一名警察砍成重傷。

結果肇事者被逮捕!

這引得群情激憤,軍艦上衝殺出四百名水兵,艦艇的炮口也對準長崎市區,迫使日本警方馬上放人。

李鴻章對此事發表過評論:即為統將約束不嚴,尚非不可當之重咎,自不必過為急飾也。

雖然批評了他們,但是李鴻章立刻授意艦隊放假一天,李中堂到底是什麼意思,不言而喻。

因此水兵們更加得意忘形,手執棍棒刀具,又上岸“賞花吹哨”去了。

然後演變成了械鬥,互有死傷。

這就是長崎事件的高潮部分。

接下來,是打是和,就看各自的心情了。

不過,滿清政府在這一次,異常強硬。原因有二:

一是剛剛打贏了中法戰爭,心裡有了底氣,不把日本放在眼裡。二是自身的實力,當時北洋水師通過購買軍艦,艦隊實力已經是世界第九,亞洲第一。

駐日公使徐承祖致電李鴻章,要求斷交撤使。

北洋水師總教習琅威理提出了“武力解決”的主張。

這個時候,北洋水師對日本,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如果要打,日本可能無法出海!

但是,李鴻章一直沒有要開打的意思,慢慢拖成了外交事件。

最後雙方達成協議,日方共付恤款52500元,中方共付恤款15500元。

喝酒鬧事還能獲得賠款,所以有認為這是滿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之後的第一次外交勝利。

只是,這起長崎事件中,滿清忽視了一個細節:製造電報密碼的方法洩露。

幾年後,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由於密電被破譯,導致 滿清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洋務運動輸給了明治維新。

再後來,簽訂《馬關條約》的意圖,也得日本得知。

李中堂拼著挨一顆子彈,才幫滿清省下一億兩白銀。

如果當年李中堂硬氣一點,當斷則斷,把日本的崛起扼殺在搖籃中, 他無論是去日本觀光旅遊還是訪問國事,誰敢朝他開槍?


昨夜夢迴


“長崎事件”之後,北洋水師的水手並未遭到什麼嚴重的處罰,而日本方面則逮捕了殺傷北洋水師水手的日本人,並舉行審判,在國際上贏得了相當多的讚譽。

除此以外,長崎事件也讓日本人大受刺激,他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來自清朝的壓力,尤其是開到長崎的四艘清朝戰艦,讓日本自天皇以下的不少人都捏了一把冷汗。從這以後,日本開始鼎力大舉生長水師,購置了許多新式的戰艦,同時學習西歐的先進技術,日本水師也逐步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反觀清朝呢?李鴻章沒有下功夫製作維護定遠號的船廠,讓定遠號前往長崎的做法,雖然在示威層面上到達了目的,可是也讓日本人熟悉了定遠號的結構等等,袒露了北洋水師主力艦的虛實,導致了甲午戰爭的悲劇。

另外,在翁同龢上書光緒帝以後,清朝中止了購置水師軍備的計劃,而為北洋水師立下極大勞績的琅威理也被清生機走。其時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外出公幹,定遠號管帶劉步蟾便降下了提督旗,升起了自己的總兵旗,表現在丁汝昌外出期間一切都由自己這個總兵治理,而琅威理則認為自己也有清朝封爵的提督銜,對劉步蟾的行為提出抗議。琅威理隨後向李鴻章起訴,可是李鴻章卻說北洋水師只有一個提督,表示支持劉步蟾,導致琅威理憤而告退。

琅威理的出走對清朝攻擊十分龐大,英國認為琅威理在華受了委屈,撤走了派遣的水師專家,而且從這以後拒絕吸收來自清朝的水師留學生。要知道在這以前,英國造就了許多清朝的水師軍官,與清朝相比,其時日本留學生甚至不被允許進入水師學校留學,像日後日本的水師上將東鄉平八郎前往英國留學時,也只能前往泰晤士航海訓練學院就讀。而且,琅威理脫離後,北洋水師的武備日益鬆弛,戰鬥力急劇下滑。

李鴻章以為北洋水師已經初具雛形,不再需要英國人琅威理的指導,殊不知他卸磨殺驢的做法,最終將北洋水師推向了深淵。


威爾士親王


長崎時間雖然以和平了結,但在日本人眼裡無疑是一場不亞於任何列強的外交侵略,日本在當時沒辦法戰勝同為亞洲現代進化的“第一強國”,使得日本對殖民擴張的思想越來越濃厚,從而導致日本加強了軍備,而日本軍方更是說過“一定要打勝定遠”,日本的艦船也開始了針對清朝的“鎮遠”“定遠設計”,同時在國內宣傳,使得民間反華情緒高漲,“李鴻章”將北洋軍艦送到日本修理本來就有威懾的意思,只是沒想到這樣一件事竟然對日本人的民族心理有那麼大的刺激。而且如果那個時候,清軍的軍艦實力比日方要大的多,如果在長崎事件中採取朗威理的建議,打上那麼一架,則此事過後中日水軍強弱必大不相同。


天天扒事


“長崎事件”面面觀:從技術層面上分析是刻舟求劍。事件發生後的反思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僅限於技術層面。如果時光倒流,大家再回到那個時代,當一切都是未知時,誰有先見之明?近代中國敗於日本,根本上是制度的落後。就像一座腐朽透頂的木塔,僅靠幾顆進口螺絲釘就能改變命運是不可能的。在這種前提下,慈禧、光緒、翁同和、李鴻章、劉步蟾等等,每個人都做了貌似合理合法的決定,都不會得到糾正,誰也不敢也無法糾正他們。人微言輕,沒有制度保障,多說了就被殺。這樣的體制,足以保證這艘破船觸礁並沉沒。


譜京是流氓


近代歷史教育,多是中華慘遭侵凌,上綱至蒙元、滿清異族易國,推而五胡亂華,再至匈奴、吐番等,一部外交史一直被人打…

史實真的如此嗎?

匈奴…土番…龜茲…及至高句麗、跤趾…等等,除了內亂,中華一直與周邊開戰,真刀真槍以外還威懾統伏。

日本更是如此,唐白江村一戰到萬曆抗倭,日本人認為他們一直受中華欺負,直至長崎事件,大清帝國強大海軍更是耀武揚威…有沒有感覺到美第七艦隊南海巡邏的影子…

所以,甲午一戰,日本舉國歡慶,一定要注意是“舉國”,包括力工、妓女、要飯的。直至二戰,雖禍首是軍國主義軍人,實則是從天皇到平民舉國一致,發動的戰爭。水舟之道,其理相通。

當然歷史,過去時了,此一時彼一時,以史為鏡,類似“長崎”事件,時常時有,大家還是小心為妙,莫為民意而驅動,莫操縱民意而為野心家所用,陷國家與民眾於戰爭深淵。


庫倫左


長崎事件的得失要分兩面來看:

首先是清政府方面,北洋水師的水兵並沒有受到過度的傷害,表面上清政府有了面子。實際的結果卻是洩露了艦隊武器機密,並且從此時起裝備的更新陷於停頓,武備訓練越來越鬆弛,從此北洋水師的戰力一路下坡。

反觀日本,雖然一時作出了讓步,卻瞭解了北洋水師的裝備情況,而且此次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日本,使其奮起直追,上下一心,大量增添新式武器裝備。從此日本海軍越來越強。

最後,結果大家都知道,清政府甲午海戰失敗,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