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董元奔史论052」司马光未必圣人

【编者按】书稿《董元奔史论集》共800余篇,每篇1000-2000字,篇幅虽短但是容量很大,而且逻辑性强。本刊按历史时序选发书稿中从战国时期到民国时期的史论,战国时期之前的篇章将在民国时期之后选发。本篇为汉元帝时期(前48-前33)第一篇。

「董元奔史论052」司马光未必圣人

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8)冬,宣帝驾崩,汉元帝刘奭继位,次年春改元初元。汉元帝刘奭继位伊始,就确立了儒学治国,怀柔理政的理念。汉元帝有这个理念,是与他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

首先,刘奭做太子期间,成长于忧患之中。汉宣帝即位时,刘奭还不满周岁,没多久,权臣霍光就设计毒死了汉宣帝的皇后——刘奭的生母许平君,霍光把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嫁给汉宣帝,并被立为新皇后,本来可以成为太子的刘奭就只能被汉宣帝给晾起来了。汉宣帝不满霍光专权,自然也就不喜欢霍后,而霍后为人歹毒,为了防止刘奭被害,汉宣帝安排信得过的宫人好生抚育刘奭,而且始终不敢懈怠。直到霍光重病缠身且病危时,刘奭才被立为太子。在霍光专权的年月里,渐渐长大了的刘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自然就会多加小心,长此以往,刘奭就形成了阴盛阳衰,甚至优柔寡断的心理状态,因此,他不喜欢武枪弄刀,只爱读书习字。

其次,刘奭深受老师萧望之的影响。汉宣帝虽然不满刘奭的阴盛阳衰,但是考虑到其母亲许平君的冤枉,加之刘奭是长子,立他为储君的念头从未改变。考虑到刘奭爱文恶武,汉宣帝便派大儒萧望之精心教育刘奭。萧望之善治《齐诗》,又是《鲁论语》的知名传人,是一个典型的儒者。萧望之崇尚皇权的高度集中,反对外戚和宦官干政,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萧望之也反对强化国家政治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法治,主张用儒士充任各级官员,推行社会教化,减轻各类刑罚。

汉宣帝亲政之后,特别是诛灭霍光满门之后,他一改过去在霍光面前唯唯诺诺的伪装,大刀阔斧的改革吏治,强化法制建设力度,他曾祖父汉武帝的风度在他身上开始显露出来。已经长大了,并且接受了一定的儒学教育的太子刘奭不满父皇的“苛政”,曾经规劝宣帝,惹宣帝生气和对将来刘奭执政的担忧。

刘奭继位后,迅速推行重儒轻法的政策,并要求各州郡定期向朝廷推荐儒士。据《资治通鉴》卷二十八载:初元元年(前47)秋,琅琊郡向朝廷推荐儒士王吉和贡禹,汉元帝派使者前往征召。王吉死于进京途中,贡禹则顺利抵京,被汉元帝拜为谏大夫。汉元帝虚心向贡禹询问治国理政之策,贡禹便向汉元帝上奏了折子,折子的主要内容是劝谏汉元帝改变汉武帝、汉宣帝时期宫廷多蓄宫女以至于“内多怨女,外多旷夫”的荒淫做法,劝谏汉元帝改变汉武帝、汉宣帝时期宫内多养马匹,多藏金钱、财物、鸟兽的奢侈做法。贡禹希望汉元帝保留宫女二十人即可,马驹数十匹即可,做到施恩于民,藏富于民。

汉元帝采纳了贡禹的建议,但是落实得不够完美。其实作为皇帝,对臣子的建议有所落实,就已经难能可贵了;作为谏臣,贡禹的建议被皇帝采纳了一部分,他也是知足的,算是尽到了谏臣的责任。但是,司马光(字君实)却批评贡禹迂腐。司马光说,“忠臣之事君也,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劝而遂。”司马光认为贡禹劝汉元帝节俭,等于没劝,因为汉元帝本来就是个节俭的人,他认为贡禹应该劝汉元帝改变优柔寡断的性格,改变重儒轻武的国策。司马光最后责备贡禹“知而不言,为罪愈大也”。

我们从前面的分析已经知道,汉元帝的阴柔性格和重儒国策是他二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形成的,连他的父皇汉宣帝生前都难以改变他,何况一个谏臣呢?更重要的是,汉元帝即位时,父皇给他安排的第一顾命大臣是外戚史高,此人是一个典型的政客。而那时宦官的势力也在史高纵容下显得非常嚣张。正是因为“天生”的优柔寡断的性格,汉元帝才没有魄力对外戚和宦官痛下杀手,但是好歹他也是个熟读史书的天子,于是,重用儒士成为汉元帝遏制或平衡外戚和宦官势力的唯一手段,而贡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汉元帝征召的。司马光责备贡禹不善于进谏,难道司马光希望贡禹上书汉元帝把自己的谏大夫给撤了吗?所谓迂腐的,其实不是贡禹,而是责备贡禹的司马君实啊!

「董元奔史论052」司马光未必圣人


「董元奔史论052」司马光未必圣人

【作者简介】董元奔,字奔辕,号时雨斋人,1971年生于江苏苏北,高等教育工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