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紅樓夢》寫了那麼多節日的熱鬧繁華,為何沒有過七夕的描述?

《紅樓夢》寫了那麼多節日的熱鬧繁華,為何沒有過七夕的描述?

少年開始讀紅樓,便一見鍾情,從此不知道讀了多少遍。作者用一支筆寫世俗的人生歲月,無論衣食住行還是吃喝玩樂,都無比真切生動。對於一年四季的各種節日,作者似乎格外看重,差不多都極盡描摹鋪陳,一些重要節日比如除夕、元宵、端午、中秋等,更是濃墨重彩,時常還對故事情節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在很長時間裡,我都以為,作為“女兒節”的七夕一定更是大觀園裡女孩們的最愛,然而翻遍整部《紅樓夢》,卻尷尬地發現,書中竟然從來沒有一次正面、認真地描寫過怎麼過七夕節。

是的,紅樓夢中沒有七夕節。

然而,作為一部描寫世情的小說,早已融入中華民族血脈的“七夕”是無法迴避的,有關“七夕”的傳說與故事,“七夕”的意蘊和內涵,還是若有若現地貫穿在整部書中。

在古人的生活中,七夕並不叫“情人節”,而是叫“乞巧節”。在男耕女織的時代,評價女人的指標除了德容言功之外,最重要的是女紅針線,所以賈府中的女子,無論貴族小姐還是丫鬟僕婦都是要親手做針線女紅的。擁有一雙巧手,不僅是社會生活對女人的要求,也是女孩引以為傲的本領。所以,在七月初七這天,女孩們要向天上的織女乞求智巧,所以叫做“乞巧節”。

《紅樓夢》寫了那麼多節日的熱鬧繁華,為何沒有過七夕的描述?

《紅樓夢》中針線活最好的丫鬟是晴雯,她她會用界線織補衣物。第五十三回“俏平兒情掩蝦鬚鐲,勇晴雯病補雀金裘”,專門用了半回描寫晴雯帶病為寶玉織補名貴的雀金裘。後來晴雯死去,寶玉撰《芙蓉女兒誄》祭奠,特意寫了一句“樓空鳷鵲,徒懸七夕之針;帶斷鴛鴦,誰續五絲之縷?”寶玉的“七夕”裡沒有故事,只有最深切的緬懷和嘆息。

七夕當然也有愛情的痕跡,那是民間傳說和歷史傳奇的附會,就在這附會中,卻有意無意暗示了悲劇。比如牛郎織女會七夕,短暫相見依舊是漫長的別離,讓人悵惘不已;白居易《長恨歌》中“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寫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愛情,可我們都知道,他們的愛情最終是悲劇結局。《紅樓夢》中元妃省親,她點的幾齣戲文,其中便有“乞巧”,這個“乞巧”是什麼戲裡的?就是《長生殿》啊。這似乎意味著在作者心中,“七夕”並不是一個美好的節日,反而充滿了悲傷和不吉利。

所以作者才不願意寫,不肯寫,才隨便敷衍過去。

《紅樓夢》寫了那麼多節日的熱鬧繁華,為何沒有過七夕的描述?

七夕確實不吉利。王熙鳳和賈璉的女兒巧姐就出生在七月初七,但鳳姐對此很發愁,她對劉姥姥說:“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她覺得這個生日實在是不吉利啊,所以劉姥姥建議:“就叫她是巧哥兒,這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這名字,他必長命百歲。日後大了,各人成家立業,或一時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難成祥,逢凶化吉,卻從這‘巧’字上來。”生日不夠好,就用這一天的“乞巧”主題做名字吧,如此才能“以毒攻毒”,相殺相剋。劉姥姥以底層人的大智慧和大善良不僅給巧姐起了名字,日後還在賈府敗落抄家時,仗義搭救了這個女孩,所謂“勢敗休雲貴,家亡莫論親。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巧姐與劉姥姥的際遇是《紅樓夢》中關於“七夕”的最大的篇幅了,讓這個出生在不吉利日子的女孩有一個比其他人更好的結局。

《紅樓夢》中的七夕節,沒有愛情,卻有著最真摯最美好的人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