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實驗,分析孩子“自私”原因,4點來解決

這幾天因為疫情孩子們都在家裡,哥哥家裡有兩個孩子,一男一女,都說生兩個娃正好兩個人有個伴,現在兩個人在家裡是吵翻天了,我嫂子說坐在客廳看電視,過半個小時兩個就會有一個來打小報告。這天我嫂子也是照常的坐在家裡看電視,過了沒多久,我侄子就跑出來了,說姐姐用手推他,哄了一下好了。又過了不久姐姐氣沖沖的出來,說:“我剛弄好的拼圖,他一下子就全弄亂了”,然後弟弟又說:“我沒有,我不是故意的,是不小心弄亂的”。

總之是兩個人在家裡經常的因為各種小事就來打小報告,要不就是兩個人當時就打起來了。

原本是想生兩個有個伴,現在倒好在家裡到了吃飯的時間了,經常是做了一碗好吃的菜,比如做了一晚紅燒排骨,兩個人還要分的一模一樣多的,稍微誰多了一塊肉,兩個人也是爭風吃醋起來了,就說我哥跟我嫂子偏心。

為什麼大部分孩子都“自私”,都從自己的角度去想問題。

甚至於5歲的小孩問他爸爸媽媽再給他生一個弟弟或者妹妹,都會說不行了。


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實驗,分析孩子“自私”原因,4點來解決


“自私”的原因

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的經典實驗之一——三山實驗

該實驗的設計是: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實驗時,先讓一個三歲的幼兒坐在一邊,然後將一個布偶娃娃放置在對面。此時實驗者要幼兒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麼樣子?”第二個問題是:娃娃看見的三座山是什麼樣子?”

結果發現,幼兒對兩個問題給出同樣的答案,他只會從自身所處的角度看三座山的關係(如兩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後),而不能設身處地從對面娃娃的立場來看問題。皮亞傑以此來證明兒童“自我中心”的特點。

自我中心主義是前運算階段(2至7歲)幼兒的認知特徵,自我中心主義是指幼兒只從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難以認識他人的觀點,認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經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應和看法。

通過心理學家的實驗和寶媽的

分析總結了以下三點原因:


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實驗,分析孩子“自私”原因,4點來解決


一、孩子認識世界不全面。實驗證明了小孩子的認知特徵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與孩子所認識的知識面和所接觸到的、以及父母傳道的知識有限有關。在我們生了一個寶寶之後,父母們也都沒有經驗,家中只有一個孩子,只是盡所能把最好的給他。而現實生活中孩子們還面對的許多老一輩這樣的問題,那就是——你媽媽準備給你生個妹妹啦,之後就不會這麼對你好啦。等等這類似的問題。我想大部分人都聽到過吧。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其實都是都人們給他傳輸思想,當我們傳輸了不正確的思想時,他也會記住,也能夠明白其道理的,所以對於這類的問題還是請大家慎重!

二、父母愛的無私。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求回報的,一生為孩子,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自然而然的認為父母的愛是全部屬於他的,當某一天突然有另一個人來跟他分父母的愛時,他心中的落差和小心思肯定都是有的。


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實驗,分析孩子“自私”原因,4點來解決


三、父母對分享式教育的缺少。平時的生活中父母都是直接把愛給孩子,把最好的留給孩子,打個比喻:一塊餅乾,在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一般父母都是直接把整塊給了孩子,不會說,爸爸媽媽你,我們三個人分三份

。所以一旦家中再添加一個孩子時,大孩子並不知道該如何分享。

四、在二胎來臨之前沒有給孩子打預防針。現在二胎政策來了,許多的父母之前沒想過再生一個的,然後想想又想生了,而在自己準備生二胎的時候忽視了對大孩子的一個提前說明,沒有做好思想上的工作。


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實驗,分析孩子“自私”原因,4點來解決


如何打破孩子的“自私”


一、父母的教育。無論是否想生二胎,從小我們就應該教導孩子學會分享,儘管在“三山實驗”中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去思考問題,但我們從小培養孩子的分享式思想,日積月累,孩子的思想是可以得到回應的。

二、日常生活中做到平等。假如已經生了二胎,那麼父母要做到的就是平等對待,愛的均勻,不要偏愛,在食品和物品上做到一式兩份,這樣才不會增加孩子落差感。像我侄女跟侄子那樣,經常式的為小事情兩個孩子吵吵鬧鬧這是正常的,人和人相處之中總會有小吵小鬧,但是上升到打架了,作為父母就該重視起來了。我們就需要各自對孩子進行一個單獨的談話,聊天,知道孩子心中的想法,再跟孩子強調打架的嚴重性。


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實驗,分析孩子“自私”原因,4點來解決


三、提前打好預防針。對於二胎來說,父母要做到提前與孩子溝通,讓孩子能夠有一個接受的過程,嘗試瞭解孩子的想法,解決孩子心中的擔憂問題,這樣孩子才會慢慢的接受,否則,突然間的來臨孩子會不知所措,如果日常中一些小事稍微偏心,孩子就會放大了想,最嚴重的還會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了)。

四、適當的比較。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但生活中孩子的性格、學習成績、行為舉止都是不一樣的,人都是單獨的個體,每個人都有優缺點,我們需要發揮孩子的優點改正孩子的缺點。在兩孩子之間,不要講缺點和優點進行比較,更不要利益化得比較,而違背了原有的比較的意義是為了共同進步,不是為了打擊信心和投機取巧的。生活中父母對於孩子無論是獨生跟別人家孩子比較,還是自己的兩孩子之間進行比較,我們都應該適當,且公平看待。


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實驗,分析孩子“自私”原因,4點來解決


總結:“自私”本事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第一反應,不應該責備,但是不應該提倡,更多的父母應該從小開始教育其學會分享,學會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方為正道。

大家生活中遇碰見的育兒難題,歡迎分享,一起健康育兒@你的心肝小寶貝,幫你解決育兒大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