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沒地兒搭臺子,就在桌子上表演兩人小歌舞——安康“小場子”

安康“小場子”,是一種在桌子上表演的民間小歌舞,流行於陝西省安康市。在這“方寸之地”,兩個人不但要說唱,還要蹦、跺、顫、扭……

安康“小場子”,為什麼要在桌子上表演呢?

“陝南山區不像平原地區,沒有大片的空地搭臺子,為了滿足更多人的視聽,所以人們就想到了家家都有的桌子。”安康市漢劇團團長袁朝玲說。

在兩尺餘的桌上表演,是藝人的一種創作,同時也成為了“小場子”獨特的藝術風格。

安康“小場子”,是最具有陝南地域特色的民間小歌舞,是漢濱區恆口、五里、大河、流水一帶群眾喜聞樂見的主要娛樂形式。

沒地兒搭臺子,就在桌子上表演兩人小歌舞——安康“小場子”

安康小場子

(淵源)

安康市恆口鎮居民主要由明清以來的移民組成,尤其是清乾隆中期(1773年-1774年)兩湖移民大量湧入,促成了恆口經濟文化空前繁榮。與此同時,恆口會館廟會文化繁盛,建於此時的會館廟宇有十五座之多,且其中九個都建有樂樓,會館、庵觀、寺院活動四季不斷,民俗、節慶活動需求巨大,正是相對繁榮的經濟和旺盛的文化需求及南北文化的交融,為“小場子”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和良好的條件。於是,在“打圍鼓”(有敲擊有歌唱的藝術活動形式)的基礎上跳了起來,唱起了故事,演起了人物,扮妝上了八仙桌。

“小場子”形成後,到清嘉慶年間已趨成熟,道光年間達到鼎盛。據調查,當時恆口、五里一帶各種演出班社近30個,其中多數班社兼演“小場子”,盛況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其後因屢遭天災兵禍,城鄉百業凋蔽,“小場子”也隨之衰微。新中國成立之初的50年代是“小場子”空前興盛的年代,藝術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關懷,有關部門派出了文藝工作者幫助藝人們進行加工整理並搬上了舞臺。1954年,“小場子”藝人張廣明、李志連配對參加了安康地區民間藝術會演,獲得了二等獎,同年,張、李二人代表陝西省赴北京參加全國民間文藝會演獲一等獎,並榮獲獎章。

(特色)

小舞臺,大技巧

“小場子”的表演必須在方桌上進行,這種老式方桌大者邊長不過二尺八寸,小者只有二尺四寸。在這樣的桌面上,兩個人不但要說唱,還要蹦、跺、顫、扭,是十分不易的。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適應山區農家場地狹小的環境,照顧觀眾防止擁擠;另一方面如果藝人功底欠佳,技藝不高,恐怕也不會擅作此舉的。

沒地兒搭臺子,就在桌子上表演兩人小歌舞——安康“小場子”

新穎活潑的小場子表演

在表演風格上,丑角以逗趣為主,表演潑辣,旦角含蓄。“小場子”藝術風格是唱詞說詞詼諧幽默,插科打諢,動作灑脫,細膩纏綿。年節、喜慶或昔時的廟會娛人娛神都能見到它。在不到一平方米的方桌上,一醜一旦和著輕柔歡快的鑼鼓伴奏,載歌載舞,或傾吐兒女戀情,或敷演故事傳說,說、唱、逗、捧、蹦、跺、顫、扭,無不起落有致,繪形繪色。

“小場子”演員的服飾各地都大同小異,丑角有俊扮,也有在鼻樑處抹塊“豆腐乾”的醜扮,短衣便服。旦角為花旦裝束,使用的道具都是右手持彩扇,左手拿手帕。而丑角的道具則是區別風格特點和師承關係的重要標誌。如漢濱區流水、大河鎮一帶的丑角,手上的道具就是腰帶,一招一式要大帶;五里鎮一帶的丑角手持摺扇,有的還持大蒲扇上場舞動。

耍草帽花的“魔術大師”

草帽子屁股墊子,熱到來了當扇子,玩起小場子就圈圈子,我可以在手上挽花子

。”老藝人的順口溜形象地說出了“小場子”的重要道具——草帽圈,“小場子”也被稱為“耍草帽花的魔術”。

影響較大的當數以李志連為代表的一些丑角藝人,“小場子”的引人處在於丑角手中草帽圈在舞蹈轉身的一瞬間即可變出多種花樣,以此揭示情節和人物內心的變化。他們手拿頂鑲邊的草帽圈,演唱時這種草帽圈拿在手裡做虛擬道具使用,舞蹈時挽成各種帽花戴在頭上作為頭飾起美化作用,更多的時候是挽成各種形象的帽花戴在頭上,詼諧逗趣,為活躍舞臺氣氛塑造人物服務。幾十種花樣轉身即變,引起觀眾極大興趣和轟動,專家發表文章贊李志連為“耍草帽花的魔術大師”。

沒地兒搭臺子,就在桌子上表演兩人小歌舞——安康“小場子”

民俗活動表演

據民間藝人講,草帽圈的變化最多可達50餘個花樣,有“觀音帽”“雙護耳”“單喇叭”“貨郎帽”“和尚帽”等帽花。這些絕技,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表現內心情感方面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傳承)

“現在很多‘小場子’中的技藝已經逐漸消失了,就拿變帽花來說,現在的表演中很少能看到變十種以上的。”對“小場子”頗有研究的安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李煥龍很是擔憂,“如今是傳統技藝繼承都成問題,更談不上發展了。”

近些年無人從師學藝,明顯出現斷代現象,雖有些專業團體仍堅持表演,但歌唱、舞蹈、包括樂器的敲擊都不如當初那麼地道,無法完整地繼承前輩的藝術成就。

不僅演員斷代,觀眾也出現了斷代現象,過去“小場子”這種民間藝術幾乎是人們唯一的文化生活,有相當廣泛的群眾基礎,而隨著現在文化娛樂的多元化,各種現代藝術的衝擊,“小場子”已經沒有了當時的魅力,這種雙重斷代,讓“小場子”的發展更是舉步維艱。

2007年,“小場子”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康漢濱區文化局局長夏亞洲表示,“今後我們會在‘小場子’的舞蹈動作方面進行整理、錄像、保存,尤其對名民間老藝人李志連草帽圖的34種變法進行深入探研、創新,還要對‘小場子’中歌唱與伴奏部分進行收集整理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