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樓市,真的到了黃昏?圖:Ratvirgin。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週刊(new-weekly),作者:曹吉利。
在城市紛紛競逐網紅標籤的今天,一座城市從曝光、知名、炙手可熱、房價高企,到真正安居樂業的宜居,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奮鬥路上的人們,長久以來關於房價下跌的夢想,首先要在廈門實現了嗎?
八月初以來,類似“廈門樓市崩盤”“廈門房價腰斬”的言論在互聯網上流傳。在一些自媒體文章裡,能找到這樣的描述:“相比2017年3月高峰期,島內每平方米已經下降了1萬—1.5萬元,島外下跌6000—1萬元。”
降幅聽上去不可謂不大,人們紛紛懷著或激動或惶恐的心情,將這些文字轉發出去。至於點擊“分享”按鈕的一刻,內心究竟是激動多一點還是惶恐多一點,就要取決於名下是否有房子,有幾套了。
幾天之後,廈門人的回應也在網絡上多起來。本地人的聲音反而比外地人更冷靜一些:房價確實降了,但下降遠沒有外界傳說中那麼劇烈。最後,當地人還不忘調侃:去年漲兩萬,今年跌兩千,算降價嗎?隱隱透露著對上一輪暴漲的怨念,以及原本買不起房的人,依舊買不起的無奈。
正在熱映的《西虹市首富》,這部講述暴富的電影,把拍攝地選在廈門。
而在紛紛擾擾的討論裡,有一種不算新鮮的觀點再次引起注意:廈門的房價,一直以來都與其城市發展水平不相匹配。更有一些網絡觀察家、草根經濟學者、精神炒房團言之鑿鑿地表示,廈門的這一輪下跌早在意料之中,而且只是一個開始。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很多非廈門人才驚訝地發現,這座名聲在外的城市,經濟總量只排在全國五十名左右,房價卻一度衝到了北京上海深圳後面。
定居與出走:廈門居,大不易
1926年,浙江人魯迅的北漂生活陷入困境。他本人不僅因發表文章被軍政府盯上,當時任教的北京大學也遭遇財政困難,教授的薪水都常常拖欠。
恰好在這時,廈門大學的聘書飛到了魯迅的案頭。
當時的廈門開埠近百年,主城區鷺島上洋樓林立,引領東南風氣之先。廈門大學在華僑富商陳嘉庚的資助下創立剛剛六年,求賢若渴。除了好友福建人林語堂的盛情邀約之外,魯迅還收到了廈大寄來的五百塊大洋,這比當時北大校長蔡元培的工資還要高。
海邊的廈門大學。/ 廈大官網
於是,抱著“換一個地方生活”的設想,魯迅南下廈門。他和許廣平說,自己打算在這座海濱城市住兩年。
今天的廈門大學,到處能找到和魯迅有關的元素。一度連“廈門大學'四個字,用的都是魯迅題寫的版本。但很多人不知道,魯迅在廈門的日子,過得並不如意。
在寫給許廣平的信中,魯迅不忘毒舌吐槽自己的東家、日後的全國最美大學:“硬將一排洋房,擺在荒島海邊上。”還有對生活的抱怨:“這樓就在海邊,日夜被海風呼呼地吹著。四周的人家不多,我所知道的最近的店鋪,只有一家,賣點罐頭食物和糕餅。”多年後,在林語堂悼念魯迅的文章裡,也透露出深深的愧疚:“吾嘗見魯迅開罐頭在火酒爐上以火腿煮水度日,是吾失地主之誼。”
種種描述中可以得知,魯迅在這座島嶼城市的生活,十分困窘。而當時的廈門島,開發程度也不高,在一排排洋樓的遮掩之下,是荒蕪的現實。
上世紀二十年代廈門大學教職員合影,魯迅也在其中。
在寫下“南普陀還在做牽絲傀儡戲,時時傳來鑼鼓聲,每一間隔中,就更加顯得寂靜”這樣寂寥的自述之後不久,魯迅就結束了自己一百多天的廈門生活,向西去了廣州。他也許想不到,將近一個世紀之後,他窗外的南普陀寺會成為網紅景點,而他所任教的廈大和他所居住的廈門,有很多人會同他一樣,要麼西行成為廣漂,要麼北上成為滬漂、北漂。
根據2017年的《廈門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這所福建最高學府的畢業生中,留在廈門的佔22.8%。當初被美麗校園從全國各地吸引而來的學子,畢業之後大都選擇了離開這座城市。
離開的不只是普通人,像魯迅一樣在廈門住不久的名流也不少。1997年,年近古稀的女指揮家鄭小瑛應當地政府邀請,籌建中國第一個藝術總監負責制的職業交響樂團:廈門愛樂樂團。很快,這個飛速發展的樂團成為廈門的一張城市名片。1999年12月31日,世紀的尾聲,廈門鷺島通往大陸的海滄大橋通車,午夜時分,海風徹骨,鄭小瑛帶領樂團在橋上演奏,一時傳為美談。
後來,鄭小瑛還是留下一個一流的樂團,離開了廈門。交通不便,觀眾太少,是她對樂團最初成長起來的鼓浪嶼的評價。
鼓浪嶼與廈門島隔著一道約500米寬的鷺江海峽。圖/人民日報
廈門被高估了嗎?
當然,有人出走,也有人慕名而來。幾年前有人發現,安踏創始人丁世忠在富豪榜單上的城市,悄然換成了廈門。這位土生土長的泉州晉江企業家,在家鄉開創了自己的事業,卻最終定居在隔壁城市廈門。
他的選擇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本土成功人士的心思:做生意可以在家鄉,談生意可以在北上廣深甚至國外,可是長久居住的城市,哪裡都不如廈門。於是,很多人把廈門的高房價,歸因於這群不願出省的閩商。
和國內的一些大城市不同,廈門的很多老街還保留著濃郁的閩南特色。/ 搜狐
根據澎湃新聞統計的全國城市今年上半年經濟總量,入圍前三十名的福建城市一共有兩座,分別是泉州和省會福州,廈門並未上榜。這和人們的固有認知似乎不大一致。
對於全國人民來說,偏居東南一隅的福建能被想起來的城市,一定首先是廈門,隔壁福州則是“最低存在感省城”榜單上的常客。要是跟人講福建的首富是泉州,大多數地理知識有限的外省群眾說不定還會撓撓頭:泉州是哪?
長久以來,廈門幾乎是福建的象徵,從國家定位也能看出這點:廈門是經濟特區,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還是自貿區的一部分。全國同時還享有這一串頭銜的,只有深圳。要知道福建省會福州,還只是一個地級城市。
廈門的實業不如省內的泉州、福州堅實,互聯網科技更是比不上曾經同一起跑線上的深圳,但卻始終保持著高昂的房價。根據諸葛找房數據研究院的統計數據,2017年3月,廈門二手住宅掛牌均價為42120元,今年7月則為48494元,正應了廈門網友的判斷:短期看小跌,長期看依舊是大漲。
80年代,廈門作為經濟特區,曾和深圳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除了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廈門島,廈門市轄區還包括北面的大片土地。如果只看市中心的島內,上面的這個均價恐怕還要更高。而在比肩一線城市的房價之下,是廈門徘徊在全國十名左右的平均工資,和三十名開外的經濟總量。
對此,廈門人往往用“小而精”來解釋:廈門的常住人口,只有不到五百萬。但不管怎樣,一撥又一撥福建土豪湧向廈門,推高房價,而年輕人深感“上車”無望,選擇離開,卻是不斷髮生在這裡的現實。
標榜宜居的廈門,對普通人來說,定居大不易。
網紅可以做一時,不能做一世
2005年,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舉辦的評選中,鼓浪嶼被選為“全國最美五大城區”之首,緊隨其後的,是蘇州老城區、澳門歷史城區、北京什剎海、青島八大關。此時的鼓浪嶼,還被看作一個城區,而非景區。
此前曾有媒體報道鼓浪嶼登島輪渡碼頭常常排起長隊,近年已有改觀。/ 東南網
2017年,鼓浪嶼申遺成功,全國各地的遊客擠滿了這座廈門島旁邊的島嶼。但一些專家給鼓浪嶼下的判斷是“典型的衰敗型歷史街區”。
島上的原住民逐漸散失,只剩下一些風燭殘年的老人,洋樓經過改造,大都變成了千篇一律的咖啡廳、書店、餐廳。登島難、排長隊、千店一面的新聞屢屢見諸報道,讓人們開始懷疑起這座網紅海島的真實旅遊體驗來。
鼓浪嶼民居。圖/Jonipoon
小小鼓浪嶼的成敗,也許可以讓整個廈門引為教訓:網紅可以做一時,不可以做一世。沒有哪座大都市,是全部靠遊客填充起來的。實業不振、島內島外發展差異巨大,仍然是廈門當下面臨的問題。房價下跌也許是一個信號,也許只是一次偶然,但廈門留給其他城市,尤其是廈門式的城市的啟示卻是實實在在的:
在城市紛紛競逐網紅標籤的今天,一座城市從曝光、知名、炙手可熱、房價高企,到真正安居樂業的宜居,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閱讀更多 固執意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