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 通过现金激励孩子是在鼓励,还是在纵容?

出现某种行为之后给予适当的奖励,行为就会倾向于重复出现,这个道理似乎不证自明,社会也普遍使用,现金奖励孩子做家务(对此研究较多,且与问题类似)就是应用之一,但与直觉相反,研究证实,这会导致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做家务!心理学已经找到这一悖论的根源:合理化归因。

通过现金激励孩子是在鼓励,还是在纵容?

合理化归因是指,我们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这是每个人的本能。当我们认为做某件事情是因为外部的奖励(威胁),这从实质上就降低了对该事情的内在兴趣和坚持,所以,如果某个行为有过度合理的理由,通常会带来隐性的代价,现金奖励孩子做家务就是这个原因。有两个经典的心理学案例:

案例1:

一群孩子经常在独居老人门前玩耍,但独居老人非常讨厌孩子的喧闹声,于是,他对孩子们说:我非常喜欢你们的笑声,如果明天还来,我给你们1美元。第二天下午,孩子们玩的非常高兴,且比以前更加活跃、放肆,这位老人给了他们钱,并许诺他们下次来还有报酬,第三天老人只给了孩子50美分,第四天时,孩子们仅仅得到25美分,老人解释说,他的钱已经不够了,并央求孩子:我非常喜欢你们的笑声,你们明天能以10美分的价格来玩吗?孩子们遗憾地告诉老人,他们不会再来了,这样得不偿失,因为在他房子前玩一下午才只有10美分!!

通过现金激励孩子是在鼓励,还是在纵容?

案例2: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设计一个著名实验,让学生转无聊的木头把手(特意设计的无聊任务),告诉下一个被试,这个实验过程多么有趣,实验会付给学生报酬,但一组学生是20美元,另一组学生仅仅1美元,实验最后评估学生对实验的真实兴趣。

研究发现,与我们的直觉相反,低报酬组的反馈更好,更多地表达了对实验的喜好。心理学家解释:那些仅仅得到1美元的被试,因为外部理由不充分,所以他们会从内部寻找其他的理由解释他们的行为,即对无聊实验的兴趣。

实验表明,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理由(强迫)时,我们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我坚持。那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呢?再引入一个正面实验:

心理学家给两组孩子看了机器人玩具,对其中一组说:玩玩具是不对的,你要是玩了我会惩罚你;对另一组说:别玩玩具,因为那是不对的。当心理学家离开之后,两组孩子都基本没有玩玩具,但是1个礼拜之后,孩子有机会再次接触玩具,但心理学家不在场,也没有发出警告,真正的区别显现出来了,对于第一组孩子,基本都玩了机器人玩具,而第二组孩子仍旧只是少数几个人玩了机器人。

通过现金激励孩子是在鼓励,还是在纵容?

上面几个实验颠覆了传统奖励式孩子教育,贿赂和威胁只能起到一时的效果,如果长期的效果,必须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贿赂、威胁威胁并不会让孩子懂得某个行为是错的,而发自内心的选择和坚持,则能形成是非观。

要想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父母必须找到包含威胁较少又能让孩子自觉遵守的一个理由,某些时候可能仅仅是"那是好的"、"那是不对的",但有些时候可能又需要适当的威胁和奖励,因人因事而异,这就考量为人父母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