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跳楼,英子离家出走:父母眼中的听话孩子,为何上演变形记?

“听话”,是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

“听话”,是很多成人对一个孩子极高的评价。

可是,这些“听话”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为何变得如此痛苦?

“听话”的孩子,真的好吗?

热播剧《小欢喜》持续刷爆朋友圈,最近几集的剧情,不少家长看着心痛不已:先是学霸丁一跳楼自杀;后来英子离家出走,幸亏跳海未遂,被及时救下来了。

很多人也有宋倩这样的疑惑:妈妈这么爱她、关心她,孩子怎么就变成这样了?我要怎样做,才能避免同样的问题?今天,我们来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丁一跳楼,英子离家出走:父母眼中的听话孩子,为何上演变形记?

原因

01.生物因素与环境变化

说起青春期,很多父母对于这个阶段孩子的印象大多是:爱发脾气、性格叛逆、我行我素、难以沟通。18世纪哲学家卢梭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青春期引发的生理巨变增强了青少年的情绪性、心理冲突、与成人对抗”。

青春期的孩子,体格上更接近于成年人。童年期眼中高大的父母,如今自己和他们差别不大,有的甚至更为强壮。当在生理上成熟后,就更加希望以成人的方式对待自己。如果父母此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变化,还是像以前一样,觉得“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要求孩子听话,不容商量,自然就会遭到孩子的反抗。

丁一跳楼,英子离家出走:父母眼中的听话孩子,为何上演变形记?

有研究表明,青春期激素水平的变化与喜怒无常的情绪有一定的关系。但除此之外,影响更大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中会出现更多消极事件,比如:与父母沟通困难、学业压力、情感(友谊和爱情)遭挫等,都比儿童时期要多。而且,相对于儿童,青少年采用更为强烈的情绪来作出反应。

02.认知发展更为成熟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有如下特点:

1.注意更有选择性,并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任务需求。

2.抑制能力改善了,并促进了注意力和推理能力。

3.策略更有效

4.知识扩充了

5.元认知能力(对思维的反思)发展了,导致对信息获取和问题解决之有效策略有新的领悟。

6.认知自我调节提高了,导致更好地对思维进行连续的监控、评价和转向。

7.思维速度和加工能力提高了。

一方面,心理认知、思维发展的变化,导致了青少年在看待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的方式上,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儿童时期,由于认知的局限,对周遭的看法比较简单;对父母老师等权威人士的话语,深信不疑。

丁一跳楼,英子离家出走:父母眼中的听话孩子,为何上演变形记?

而青少年的认知在不断发展,逐渐有了自己的观点,各方面表现得越来越成熟。父母也开始给予他们更多的独立和责任,很多方面有了一定的自主性。

同时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步强大,对社会关系的推理能力不断提高,青少年开始对父母去理想化,把他们看作“普通人”。当父母意见与自己相左时,他们并不会像小时候那样选择信任和听从,盲于父母的权威。而是会在怀疑、思考中寻找自己满意的答案。在这个探求和追求过程中,和父母的冲突也就难以避免。

另一方面,虽然青少年在解决问题时比儿童时期更有主见,也更有效,但同时,在做决策时他们仍缺乏以下理性思考:

1.辨别每一种选择的正反两种论点;

2.评价各种结果的可能性;

3.根据能否达到目标来评价自己的选择;

4.从错误中接受教训并在未来做出更好的决定。

也就是说,青少年虽然相比儿童更加成熟,但在某些方面需要做决策时,却又不够成熟。

丁一跳楼,英子离家出走:父母眼中的听话孩子,为何上演变形记?

就像《小欢喜》中,不管宋倩怎样说,分析清大和北航的优势,而乔英子始终不为所动,一心要上南大。在妈妈宋倩眼里,做决策时更多做理性思考;而乔英子,内心更想要的是自由。

而这两种想法的差异,因为缺乏沟通,最后导致母女关系愈发紧张。

03.父母的原因

孩子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独立,而父母,很多却面临重要挑战——中年危机。相比而言,孩子们向往着无限精彩的世界,父母却无奈地发现,自己的选择越来越少。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人会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一些外在的东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可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的世界里,需要更多的是朋友、自己的空间,父母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丁一跳楼,英子离家出走:父母眼中的听话孩子,为何上演变形记?

有些父母习惯了全方位地照顾孩子,不能接受孩子脱离自己。此时如果没有适时放手,没有意识到与孩子的边界时。孩子要么就向外爆发,和父母冲突不断;要么就向内压抑,自己痛苦不已。不管哪种,都会影响亲子关系。

如何预防

既然青春期孩子和他们的父母都会面临这样的情景,为什么有的安然度过;有的深陷困境?

深究其原因,除了孩子天生的生物特征这些不可控因素外,主要有两种影响因素:

01.家庭内的养育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琳德在一系列的研究中,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教养方式:

权威型:疼爱孩子,敏感地关注孩子的需要并做出及时反应。为了让孩子表现出成熟行为,提出合理要求,始终坚持这些要求并做出解释。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决定,鼓励孩子表达思想、情感和愿望,父母与子女意见不同,可以一起做决定。

专制型:对孩子冷漠、拒绝,经常羞辱孩子。强制要求、使用武力和惩罚。经常使用心理控制、爱的收回并干涉孩子的个人隐私。孩子自主性低,替孩子做决定,很少倾听孩子的想法。

放任型:疼爱但过于放纵,或不关心。很少或几乎不提出要求。在儿童具备足够的能力前就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不过问型:不爱孩子,自我退缩。很少或几乎不提出要求。对孩子的想法和决定不管不问。

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最成功的养育方式,这种方式成长的青少年,因为从小就得到了足够的尊重,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时,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权威型父母会根据孩子自身的能力提出合理的要求,让孩子感受到自主性的同时,也接受父母的建议和帮助。父母的接纳、参与、理性控制,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培养高自尊。即使到了青春期,遇到困难、挑战时,父母会提供帮助与支持,而这些都能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关心、有价值。

丁一跳楼,英子离家出走:父母眼中的听话孩子,为何上演变形记?

而那些要求孩子“听话”的父母,很多是专制型。他们有的表现得冷漠、拒绝;有的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的自由,就像剧中的宋倩就是非常典型。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时,当内心的想法越来越多,可一如既往地得到父母的忽视或否定时,他们自然会为争取自己的发声和权利而发声。

02.家庭外的社会支持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里讲叙了一个这样的案例:

约翰和加里是好朋友,一起在一个犯罪率高的市区长大,两人都经历过父母离异、在单亲妈妈的养育上成长;都从中学辍学,是警察局的常客。

30岁时,约翰是两个孩子的未婚爸爸,进过监狱,没有正式工作,经常酗酒。而加里,后来却重返学校,毕业后继续在社区大学进修,后来成了加油站和修车行的老板。他结婚生子,努力工作,过着平静的生活。

早年的生活经历、原生家庭如此相近的两人,成年后的人生轨迹却如此不同。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后来,调查发现,加里在青少年期得到了祖父的支持。当他面临问题时,祖父都会耐心倾听,给他提供建议。同时祖父自己也能很好地应对压力,这给加里树立了好的榜样。

复原力是指有效应对发展中逆境的能力。

如果孩子能跟一个理解孩子、不是孩子父母的其他成人形成亲密关系, 这种亲密关系都能促进复原力的形成。

丁一跳楼,英子离家出走:父母眼中的听话孩子,为何上演变形记?

在剧中,刘静一直是英子的动力之一,理解她、鼓励她,对她而言意义重大。所以当她得知刘静患癌并隐瞒她时,最后一道心理防线顿时崩溃。

启示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孩子的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但像宋倩、丁一爸妈这样的父母也仍然不少。诚然,“听话”的孩子短时来看,符合成人对理想孩子的要求。

只是,父母亲如果一味地本着“过来人的经验”,强行要求孩子按父母的意愿去生活,就算“为了孩子好”,孩子并不能接受,效果背道而驰。

丁一跳楼,英子离家出走:父母眼中的听话孩子,为何上演变形记?

每个孩子是一个独立、鲜活的个体,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生命的精彩在于体验,是情感。一旦剥立了孩子的探索、体验,父母眼中所谓的“最好”,孩子并不需要。

父母和青少年之间不仅有矛盾,也有爱。适时放手,尊重孩子的选择,逐渐适应亲子分离。终其一生,两代人都能从温暖而富于保护性的家庭关系中受益。

丁一跳楼,英子离家出走:父母眼中的听话孩子,为何上演变形记?

作者:知了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职带娃,爱阅读、爱码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