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演講者不學這個理論,就可能講話思維模糊,越講越慌張(三維樹)

很多職場的朋友說起到一個困惑:

開會的時候,在臺下想得井井有條,可一上臺全亂了,不知道要從哪裡說起?

從方法論講,是缺乏一個說話的套路:

先有一個明確的觀點,再分三個理由來講述。比如記住四個詞:一個觀點詞和三個理由詞。用這個說話套路就不會亂了。可是,這個解決方法看似正確,但細細想來,還不夠!

這是因為,我們知道這方法有道理,可是應用的時候,大腦還是一片空白啊。

演講者不學這個理論,就可能講話思維模糊,越講越慌張(三維樹)

從認識論講:原是我們的思維還處於具體的事實之中,沒有形成理論,大腦內沒有感覺,思維模糊。

例如,你看了一本好書,被書中的故事情節感動的熱淚長流,可讓你去分享給別人聽,你只能將能記住的各個情節,所以,想到哪講到哪。你自己感覺很清楚,可就是講不明白,無法讓別人整體的去理解你心中的想法。

所以,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演講口才,從過去重視事實的思維,升級的重視理論的思維,才能使我們“想和說”統一起來。正如老毛說的:理論與事實想結合。

怎樣對一個事實或現象,在大腦內建構自己一個理論呢?主要是理論概念和理論解釋。

理論概念:是指把事物和事件根據觀察到的物質所作的分類。簡單來講,就是添標籤。

例如,一百多年前,心理學家想要實驗一下催眠究竟是怎麼回事。他們編制了一套催眠的試驗程序,來考察它應用在被試者身上的效果。經過試驗後,發現有些人成功進入催眠狀態,而另一些人卻沒有被催眠。這些心理學家就發明一個術語(概念):催眠易感性。指的是被試者所能達到的反應深度。之後,經過普及後,就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很多人對自己容易被催眠就給自己的標籤是“催眠易感性”, 有的就相反。

這個理論概念用到我們的會議發言時,你可以事先針對某個事件進行標籤化。

例如,會議上討論的是“今年的銷售額為什麼比往年下降了?”

經過你的觀察後,認為是“競爭失常(概念)”。這樣,你的大腦就會對這個問題形成一個“標籤”,使你的說話聚焦在這個標籤上。

演講者不學這個理論,就可能講話思維模糊,越講越慌張(三維樹)

理論解釋:是指通過介紹事件內部發生的情況,或事件之間的變化做出說明。簡單講,就是回答“為什麼”的問題。

解釋的原則,主要是把形成概念的必然性說清楚。

例如,上面講到,你認為銷售額下降的原因是“競爭失常”。那你就要把這個概念解釋清楚。

如你的解釋是:

1.內部競爭死去活來。指銷售部的各成員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經常爭奪客戶資源。銷售員之間互不信任。(舉事例)

2.外部競爭缺乏力度:很多大客戶,是需要銷售部的成員之後相互分工、配合去完成的,可是因為內部成員之間的不團隊而被對手搶走。(再舉例)

所以,為了提高銷售額,我建議,先要完善內部的競爭機制,才能更好的提高銷售額。

演講者不學這個理論,就可能講話思維模糊,越講越慌張(三維樹)

你看,這樣用理論武裝的說話套路,你就清晰明瞭。也就是說,學習說話的套路,還要懂得背後的理論。當你在大腦內打上對某個事情理解的標籤之後,再找出必然性的解釋,你就會記憶深刻。上臺演講,都可以不用講稿,你也可以說得頭頭是道。

當然,對於一個理論概念的形成,不同的思維立場決定了概念的來源。比較流行的有三個思維立場:結構論,認知論和相互作用論等。我們在後繼的文章中一起探討。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三維樹。每天學習一個職場溝通的好方法。

演講者不學這個理論,就可能講話思維模糊,越講越慌張(三維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