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兵出子午谷,贏了又如何?諸葛亮不採納魏延之謀才是戰略正確

導讀:

在古代中外戰爭史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軍事指揮人員能像中國三國時代蜀國的丞相諸葛亮一樣廣受矚目。幾乎可以說,諸葛亮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徵與符號,軍事指揮才能的標杆與樣板。

兵出子午谷,贏了又如何?諸葛亮不採納魏延之謀才是戰略正確

諸葛亮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建議親自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

但是,諸葛亮因未採用此計而飽受非議。後世有人就認為諸葛亮過於謹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大大地失策,使得第一次北伐攻進長安的大好時機就此錯過。如果諸葛亮採納魏延的建議,就不會再有後來的其他五次北伐,歷史可能就會在這裡改寫。說不定獨處僻地的蜀國會滅了曹魏再滅了東吳從而建成大一統的蜀漢政權。

歷史真會這樣嗎?不然。讓我們從魏蜀兩國的綜合實力、軍事力量、國君的政治能力與人才制度等方面論述一下諸葛亮首次北伐時不採納魏延之計的戰略意圖。


一、魏國廣闊的國土面積與眾多的人口使諸葛亮認識到弱小的蜀國只能穩中求勝,不能冒險東進

據《通典·食貨·歷代盛衰戶口》、《晉書·地理志》、《三國志·吳志·孫皓傳》、《續漢書·郡國志》記載,

魏國立國後,共有87郡及十二州,人口將近500萬,國土面積約291萬平方公里。蜀國共有22郡,僅有益州一個洲,人口約110萬,國土面積約107萬平方公里。

兵出子午谷,贏了又如何?諸葛亮不採納魏延之謀才是戰略正確

214年,劉備收蜀後的版圖

國土面積:魏是蜀的近兩倍;

人口:魏是蜀的近5倍;

生產力:魏國佔據著中原一帶,那裡的經濟文化人口都最為繁盛。

魏國擁有東西兩都,在政治上佔盡了優勢。而蜀國只佔據著偏偏的西南一隅。國土面積大,對於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來說,農業就是最大的生產力,經濟就會強盛,人口就會佔據優勢。而這些無不是戰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戰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拼的是經濟實力

對這種嚴酷現實的認識,可見於諸葛亮在章武五年率大軍北伐進駐漢中前寫給後主的《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途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正是因為對國家危機的深切認識,決定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只能是穩中求勝,不能冒險東進。如果諸葛亮聽信魏延之計冒險東進,後勤供應跟不上,或者無力保障,那對於一支孤軍深入的軍隊意味著什麼難道還不明顯嗎?

兵出子午谷,贏了又如何?諸葛亮不採納魏延之謀才是戰略正確

蜀道難不是空口白話

而事實上,蜀國的糧草運輸一直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唐代大詩人李白發出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並不僅僅是詩人的誇張之言。巍然屹立的秦嶺是蜀軍北進路上自然界的最大攔路虎。而魏國卻沒有這樣的後顧之憂。


二、 魏蜀兩國兵力的強弱對比使諸葛亮只能採用穩紮穩打漸進圖之的戰略策略

同樣,據上述典籍所載,在兵力方面,魏:80萬;蜀:10萬。

魏蜀實力相差懸殊,正史上說諸葛亮二次北伐的總兵力加起來都沒有30萬。最多的一次6萬,最少的一次萬餘。蜀國人口僅過百萬,能拖起10萬軍隊都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諸葛亮的最大活動兵力不會超過6萬。魏國的西線防禦兵力在20萬左右。(曹真一路近10萬,司馬懿和張頜領另10萬。活動兵力在15萬左右)。

在軍事戰將方面:魏上將如雲,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只有魏延可稱為上將。

兵出子午谷,贏了又如何?諸葛亮不採納魏延之謀才是戰略正確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在軍事謀臣方面:魏太多了,蜀只有馬謖有點用,還只能作個參謀。


兵出子午谷,贏了又如何?諸葛亮不採納魏延之謀才是戰略正確

魏國的謀臣陣容強大

而當時駐守長安的魏將夏侯懋,他是曹魏持節的安西將軍,侍中和尚書,專職督都關中。同時他又是曹操的女婿,位高權重。

雖然夏侯懋庸腐不假,但長安城畢竟大城池,固若金湯,附近又有名將郭淮近在咫尺,魏延即是率軍攻打,魏軍以逸待勞,蜀軍勝算的機率實在難說。

出於對魏蜀兩軍軍事實力的清醒認識,諸葛亮放棄了魏延的計劃,兵出祁山,平推隴右,步步為營,一寸土地一寸土地的爭奪,一個戰役一個戰役的苦打,這樣才避免了腹背受敵。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但即就是這樣,諸葛亮舉全國之力進行的北伐仍然功敗垂成。

戰爭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大比拼,諸葛亮當然明白以蜀國之力是無力征服魏國的。如果聽憑魏延的主張出奇兵偷襲長安與成陽,也可能逞一時之勇取得某些局部戰場的勝利。

兵出子午谷,贏了又如何?諸葛亮不採納魏延之謀才是戰略正確

但對於最後的戰爭結局來說,如果交戰一方軍隊的有生力量沒有被消滅,對於另一方來說,那不能算是勝利。從古今歷史上發生的許多戰例來說,這是一條顛覆不破的真理。


三、出於對魏蜀兩國國君政治能力和人才制度的清醒認識,使諸葛亮在積極進攻中保持著審慎與明達

憑諸葛亮的聰明與博學,他不可能不認識到魏蜀兩國皇帝政治才能的高下低劣。劉禪與曹丕、曹睿顯然不在一個檔次上。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採納了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進行選官制度的改革,打擊削弱門閥士族,實行九品中正制,大力選拔中小地主及其知識分子。

兵出子午谷,贏了又如何?諸葛亮不採納魏延之謀才是戰略正確

曹丕採用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度,吸引了無數良臣名將

這種制度的實行使魏國獲得了無數良臣名將,國力得到了快速發展,從而與蜀和吳之間的差距拉大。為晉國統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蜀國佔了巴蜀之地,雖然有劉皇叔這張名片,使八方俊傑投之,丞相諸葛亮善於治國,但夷陵之戰後國力大衰。而最為關鍵的卻是,蜀國後主劉禪昏庸無能,胸無大志,親小人佞臣,遠君子賢人。雖然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大聲疾呼,要求: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但後來的史實證明,蜀國朝堂上卻充斥著一片靡靡之音。正是出於對魏蜀兩國君王政治才能、治國方略和人才制度的正確認識,才使諸葛亮在北伐中堅持審慎明達,不輕舉冒進,沒有采取魏延的冒進計劃

兵出子午谷,贏了又如何?諸葛亮不採納魏延之謀才是戰略正確

不能說胖子他蠢,但笨是真的,蜀國朝堂充斥著一片靡靡之音

但諸葛亮明白,魏國始終是一隻臥在側榻的餓虎,蜀國只有採取以攻為守的軍事策略,才能保住小小的蜀國不會被魏國滅亡。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後出師表》

為此,諸葛亮不惜舉全國之力,出師伐魏,最終在公元234年,由於操勞過度,病逝於五丈原,實現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誓言。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仔細梳理諸葛亮五次北伐的過程,人們不無驚訝地發現,正是前面所列舉的蜀國的種種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劣勢,決定了北伐的必然失敗。

試想,一個弱小的國家在一處距離自己較近的地方與敵國交戰也失敗了,它還能再深入敵人的腹地展開進攻嗎?

兵出子午谷,贏了又如何?諸葛亮不採納魏延之謀才是戰略正確

上將:魏延鎮樓


結語:

所謂的魏延《子午谷奇謀》,其實嚴重脫離了魏、蜀兩國當時的實際情況和客觀條件。在1944年,毛主席評價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時就說了五個字“此計太懸危”,可謂一針見血,道出了真相。

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兵出子午谷之計乃是下策。以當時蜀漢的情況,處於弱勢,也只有穩紮穩打,一城一池的去奪,才是上策。

如果用子午谷,估計一旦兵敗,可能連後路都沒用了。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出色的戰略家,對此一定洞若觀火,所以他豈會聽魏延的?

可以毫不誇張地斷言,假使諸葛亮用了魏延這條所謂的“奇謀”,恐怕還沒等諸葛亮死,蜀國就滅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