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人人都該懂的心理學

讀書提升認知,知識改變命運

人人都該懂的心理學


01

看一看下面的陳述哪句話能最好地概括你,對選擇的數量沒有要求,你可以儘可能多地選擇你喜歡的:

1.你是一個習慣於自我批評的人。

2.你非常需要他人喜歡和稱讚你,但你又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思考者而自豪,並且不接受他人沒有充分證據的評論。

3.你有大量未被挖掘出的能力,並且還未將它們轉化成你的優勢。

4.雖然存在一些性格上的弱點,但你通常能彌補它們。

5.你喜歡改變和變化,當受到約束和限制時,你會覺得不滿意。


你是否覺得以上大多數陳述都在描述你?也許你的回答是“是”。

因為這些陳述其實能適用於任何一個人。

這就是巴納姆效應,以偉大的馬戲團表演者菲尼亞斯·泰勒·巴納姆的名字命名。

巴納姆效應被占星師和算命的人無情地濫用了,他們的預測如此模糊和普遍,以至於可以適用於所有人。

心理學家在多種場景下驗證了這個效應的強度,結果顯示它具有很強的欺騙性。

即使是對那些被人們認為比較聰明的大學生和人力資源主管來說,巴納姆效應也能讓他們在個性測試中找到共鳴。

人人都該懂的心理學


巴納姆效應是心理學中一種常見的現象。

今天分享的書籍《人人都該懂的心理學》會帶給你更多關於心理學的基礎知識。

這本書包括10章內容,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前2章中介紹了心理學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以及承擔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腦的一些知識。

第3章到第9章,可以瞭解到我們是如何感知這個世界的、記憶的特點是什麼、語言功能是怎麼回事、我們為什麼和別人不同。

以及智商是否是你理解的那個樣子、我們為什麼會對他人產生偏見、我們是如何從咿呀學語發展到現在這樣,人為何會經歷酸甜苦辣等內容。

第10章是特別內容“變態心理學”,這一章介紹了到一些心理疾病的特點,對於理解自身或者親朋好友的境遇有特別的幫助。

人人都該懂的心理學


02

先來看一下心理學相關的基礎知識。

一、心理學是指,對人類與非人類動物的行為進行科學研究的學科。

二、現代心理學分為5個流派:

1.結構主義:第一個心理學學派,認為心理是由想法和思想等意識元素組成的,並且可以按照化學元素週期表那樣的方式進行編排,代表人物是威廉·馮特。

2.機能主義:強調可觀察的行為,而不是精神事件,代表人物是威廉·詹姆斯。

3.心理動力學理論:弗洛伊德根據對病人的觀察而建立的人格理論,強調無意識對行為的影響,將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

4.行為主義:強調可觀察的行為,認為精神事件是無法被觀察的,是對內省主義的強烈批判,代表人物是約翰·華生和斯金納。

5.認知心理學:強調人類和其他有機體如何對通過感覺器官傳入腦的信息進行加工。

三、心理學領域的3種研究方法:

1.自然觀察法:例如心理學家在觀察孩子們的遊戲和認知功能發展時做的觀察。

2.相關研究法:建立兩個或兩個以上測量變量之間的關係。

3.實驗研究法:不僅要測量,還要人為製造事件發生,並遵循5個步驟進行試驗的方法。

人人都該懂的心理學


03

書中用一章內容介紹了發展心理學,包括了以下6個知識點:

1.動作和知覺發展:

活動對視知覺能力的發展非常重要。

知覺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空間識別:能感知到三維空間,並能估計距離,這被稱為深度知覺。

2.記憶發展:

對4歲之前的事,人們似乎表現出了失憶症。

這些事之所以沒有被轉換為長時記憶,可能是因為人在當時的語言能力有限,也沒有發展成熟的記憶結構來促進長時記憶的產生。

3.認知發展:

對於兒童認知發展的過程,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做出了最全面的描述。

皮亞傑把認知看作一個逐步成熟的過程,即它會經歷以下一些階段:

感覺運動階段(從出生到2歲);前運算階段(約2歲到六七歲);具體運算階段(約六七歲到11歲);形式運算階段(大約11歲以上)。

人人都該懂的心理學


04

4.情感和社會發展

兒童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是依戀,即兒童和照料者之間建立的能確保安全感、舒適感和愛的互動與情感聯結。

約翰·鮑爾比等心理學家認為,互動和情感聯結的需求是天生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兒童的行為都是為了引起來自父母的依戀行為。

5.性別角色發展:

父母在塑造孩子的性別角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父母教育子女遵守的文化規範規定了每個性別的人應該如何表現:

男孩會因為玩足球、玩具槍、玩具汽車和玩具卡車而得到獎賞,女孩則會因為玩洋娃娃、茶具和化妝品得到獎賞。

因此,兒童長大後就會形成性別的刻板印象,比如,女孩更喜歡粉色。

6.道德水平發展:

科爾伯格認為,個體的道德推理發展要經過以下3個水平。

·前習俗道德水平:盲目遵守權威並回避懲罰。

·習俗道德水平:希望被認為是善良的,並意識到有很多用來規範行為的社會準則。

·後習俗道德水平:意識到道德準則是以原則為基礎的。

人人都該懂的心理學


05

關於社會心理學,作者介紹了許多我們熟悉的內容,分享以下三點:

1.社會認知:對他人的印象是如何形成的

印象形成是社會認知的一個方面,指人對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我們對他人印象的形成不僅是基於道聽途說,也基於他人的外表、衣著、髮型、外表吸引力、專業知識、政治傾向、口音、表達能力和年齡等許多因素。

心理學上常見的現象有:首因效應和刻板印象。

2.歸因理論:我們如何評價他人的行為

歸因理論認為,人們以特定的方式行事要麼是環境使然,即情境因素;要麼是個性使然,即特質因素。

人在分析他人行為時,一種常見錯誤是基本歸因錯誤,指的是:人們傾向於將他人的行為歸因於特質因素;在評判自己的行為時,人們更傾向於將其歸因於情境因素。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現象有:自利偏差,虛假一致性等等。

3.偏見:歧視是如何產生的

人們有時會將自己的地位與另一個看似得到了優待的個體相比較,進而導致抑鬱和憤怒。

如果憤怒是由有關群體外部的某個人的負面觀點激發的,僅僅因為他屬於外部群體,人們就會產生偏見。

當觀點轉化為行為時,偏見就變成了歧視。

人們可能會對任何自己不認同的群體產生偏見,而這些群體可能會與你有所競爭,你也不是特別尊重他們。

最常見的偏見來源往往是種族、性別、殘疾、精神疾病、國籍、性取向和年齡等。


以上就是書中關於發展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一些主要知識點,作者還用了一章內容來講述情緒、壓力和健康的相互影響關係,如果感興趣,也推薦你繼續閱讀這本書。

關注 每個思想,都會發光!讀書提升認知,知識改變命運!

人人都該懂的心理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