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揚之水先生給您一個“買櫝還珠”的理由

用耳朵聆聽文物背後故事,用知識豐富精彩人生。大家好,“國博好課”又和您見面了。


“買櫝還珠”這個成語相信您一定不陌生,“櫝”在古代乃漆盒之意。在中國,漆盒的使用,歷史悠久且種類多樣。雖然“買櫝還珠”是一則寓言,不過放在今天,卻也不妨將這個典故視作關於“櫝”的製作、使用與欣賞的一條歷史記載。


“國博好課”第二期,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揚之水先生,為您帶來《買櫝還珠的理由:漆盒的造型、紋飾與功用》一課,聽聽揚之水先生對“櫝”的研究。

“國博好課”雲端聽 |【第二期】

“國博好課”雲端聽 | 揚之水先生給您一個“買櫝還珠”的理由

主講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 揚之水

主 題:買櫝還珠的理由:漆盒的造型、紋飾與功用

時 長:約32分鐘

相關文物欣賞:明代·剔紅花鳥紋長方盒,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主講人 | 揚之水

開篇&結語配音 | 梅鬆鬆

音頻剪輯 | 石靜濤、仇 正、王 揚


聽完這一課,來試試回答以下問題吧~

答題互動:

<strong>1、請說出“買櫝還珠”的出處;

<strong>2、“櫝”在不同時期,分別有哪些叫法?

<strong>3、按用途來分,“盒”大約包括哪幾類?

謝謝大家聆聽,下期“國博好課”我們再會~

繼續向下瀏覽,精彩內容在等您!


【課上“金句”,莫錯過】

  • 我們不光是要看古代漆盒的美,看它的設計,看它的裝飾,還看它跟今天的我們,也可以有聯繫。
  • “包裝”確實很重要,今天,我們也沒有離開過“包裝”。
  • 如今,環保問題提上日程,垃圾處理也成為一個問題。我們看古人在生活上是怎麼把“盒”用得那麼好,如果能從古人那裡汲取經驗,把他們對“盒”的用法用到今天的生活中,那從環保角度看,對今天也有貢獻。
  • 以我遊走於各地博物館的有限見聞來看,自上古至近代,櫝的製作是從一個很高的起點一路走來的,有發展,有演變,但始終以它所凝聚的匠心妝點著生活之美。
  •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人用器,其造型和紋樣設計,考古發現所展示的,實際上只是冰山一角。……櫝的製作出自楚地者,以其異常的精巧,的確足以傲視“群雄”,恐怕也正和珠玉不相上下。

【相關鏈接】

【專家簡介】

“國博好課”雲端聽 | 揚之水先生給您一個“買櫝還珠”的理由

揚之水先生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資料圖)

揚之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名物研究。著有《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三卷)》,《中國古代金銀首飾(三卷)》,《棔柿樓集(十卷)》(《詩經名物新證》、《唐宋傢俱尋微》、《香識》、《宋代花瓶》、《從孩兒詩到百子圖》、《兩宋茶事》、《物中看畫》、《藏身於物的風俗故事》、《曾有西風半點香:敦煌藝術名物叢考》、《桑奇三塔:西天佛國的世俗情味》),《定名與相知:博物館參觀記》,《物色:金瓶梅讀“物”記》等。其中《奢華之色》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唐宋傢俱尋微》獲第四屆朱自清散文獎以及入選“二〇一五年中國好書”。


【課程內容提要】

“國博好課”雲端聽 | 揚之水先生給您一個“買櫝還珠”的理由

漆盒資料圖

漆盒的使用,歷史很久。春秋戰國時期的楚人用器,造型與紋樣的設計,就考古發現所展示者而言,即教人感到它為後來者留下的發揮創造的餘地已經不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燻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此即成語“買櫝還珠”的出典,雖然本來的意思是講賣珠子的楚人因過度包裝而使買者為包裝所眩惑,以此擬喻人主勿以文辭之美而忘記它是否有用,不過櫝的製作,出自楚地者,以它的精巧異常,的確足以傲世,恐怕也正與珠玉不相上下。因此“買櫝還珠”的寓言,今天卻也不妨視作關於櫝的製作、使用與欣賞的一條歷史記載。以我遊走於各地博物館的有限見聞,可知自上古至近代,櫝的製作是從一個很高的起點一路走來,有發展,有演變,而始終以它所凝聚的匠心妝點生活之美。


【延伸閱讀·相關文物欣賞】

國博館藏明代宮廷漆器的代表作——剔紅花鳥紋長方盒

“國博好課”雲端聽 | 揚之水先生給您一個“買櫝還珠”的理由

明代,剔紅花鳥紋長方盒,長36.7釐米 寬22釐米 高11.2釐米,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件長方形漆盒,是利用“剔紅”工藝製作而成,全器雕刻精美的花鳥紋浮雕,是明代宮廷漆器的代表作。

“剔紅”是一種雕漆工藝,是在器面上反覆塗數十層甚至上百層紅漆,等漆幹後,再在厚厚的漆上雕刻出浮雕的紋樣。明末黃成所著的《髹飾錄》稱之為“雕紅漆”。這種工藝成熟於宋元時期,明代有所發展。嘉興、新安和大理等地製作的剔紅名重一時,品種繁多、色彩絢麗、圖案精美、工藝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明永樂至宣德年間宮廷作坊果園廠製作的剔紅,上承元代嘉興西塘剔紅“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的風格,改個人名款為“大明”款。嘉靖年間,大批雲南工匠被選進京,將用刀不善藏鋒、又不磨熟稜角的雲南雕漆風格帶入宮廷,使滇派剔紅主導了嘉靖、萬曆年間的宮廷雕漆。萬曆時,剔紅刀法轉向細密。


【相關閱讀】

好展好課雲上見 宅家打卡覽國博

“國博好課”雲端聽 | 揚之水先生給您一個“買櫝還珠”的理由

點擊右邊 進入專題 >>

為積極滿足因疫情而“宅居”的廣大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國國家博物館主動作為,自鼠年大年初一以來“國博邀您雲看展”吸引6100餘萬觀眾網上看展。近日,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院與新聞傳播處、數據管理與分析中心、社會教育部等多個部門聯動,把高端學術交流平臺“國博講堂”以“國博好課”的新形象搬上雲端。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好學校當有好課。“國博好課”融學術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為一體,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國博核心價值理念為己任。“國博好課”第一期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孫機先生談“鎣”的功用作為“開講”。2018年11月,流失海外158年的青銅“虎鎣”迴歸祖國,12月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2019年1月在國家博物館“虎鎣:新時代·新命運”展覽中與公眾見面。在古代青銅器中,“鎣”是極罕見的,青銅“虎鎣”更是絕無僅有的青銅珍寶。為澄清“虎鎣”的具體用途,90歲高齡的孫機先生親自登臺而且“一站到底”講述“鎣”的功用,為專業人士和廣大公眾奉獻一堂頂級水準的精品好課。

“國博講堂”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學術交流平臺,以“歷史與藝術並重”為舉辦宗旨,匯聚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就歷史、文物、考古、藝術等領域的前沿問題和熱點學術問題發表精彩演講,如今已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學術品牌活動。雲端的“國博好課”以“國博講堂”為基礎精心打造,重新梳理甄選精品素材,輔助圖文資料收集,通過請本館金牌講解員進行課程導讀、互動環節設計、音效剪輯深耕、多渠道宣推引流等進行課程的二次加工。旨在通過文博大家們的精彩講述,對展覽或藏品進行再聚焦再闡釋,把學術嚴謹性和課堂生動性融會貫通起來,進而作出拓展性的詮釋。從這個意義來說,“國博好課”將觀眾與館藏資源的認知紐帶與體驗模式為導向,將歷史文化、時代背景與文物藏品融於一體,充分尊重觀眾通過雲端掌握歷史文化學習的“自由裁量權”和時間利用的“靈活支配權”,切身體驗博大深邃的歷史空間、感悟魅力無窮的歷史智慧,從而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

“國博講堂”舉辦的學術講座以其較高的學術性、思想性和藝術性,得到社會公眾的肯定和支持,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國博核心價值理念發揮了重要的窗口作用。僅在2019年,“國博講堂”就舉辦了34場,演講嘉賓包括孫機、王蒙、劉慶柱、揚之水、吳為山等學術大家,聽眾人數達一萬餘人次。

接下來,“國博好課”將進一步推出王蒙、胡德平、劉慶柱、揚之水等學術大家的好課。敬請關注。

【第一期收聽地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