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買的好不如賣的高,什麼樣的止盈策略最有效?

買的好不如賣的高,什麼樣的止盈策略最有效?


文|望京博格(微博同名)


據說70%的基金投資者是虧錢的,那麼他們為什麼投資基金不賺錢呢?嗯,一定是買貴了或者賣便宜了,然後總結出來一句看似挺有道理的話:“買的好不如賣的高!”


這個看似合乎邏輯的道理,望京博格也不知道如何反駁,所以大家先彆著急,我們從投資者心理與回測的真實性來進行分析,並試圖尋找可以提供投資回報的有效方法,具體來給大家分享幾個故事。


故事1:


假設在投資基金中遇見三種情況:


A:投資了一個基金,直接虧損了10%;

B:投資了一個基金,起初賺了10%,但是自己沒有賣出,這個基金又跌回去了,不虧不賺;

C:投資了一個基金,起初賺了10%,但是自己沒有賣出,這個基金不僅跌回去了,反而又虧了10%;


如果問哪種情況,讓投資者的心理會痛苦?

答案顯然是C,因為在我們心裡面這個相當於虧了20%!


那麼A與B,哪個讓投資者心理更難受呢?

估計大多數人會選擇B,因為賺了錢再虧了,太難受了…… 還不如沒有賺錢。但是從投資回報角度而言,情況B起碼是沒有虧錢,這個結果是優於A或C的。


現在,如果讓你從A、B、C中選擇一個,大家一定會想:

“哪個都不好,最優的模式是在賺10%的時候賣掉基金,這樣才是盈利最大多的,而且浮盈變成真實盈利才是真理!”


故事2:


一個基金在淨值是1.10元左右,面臨的贖回壓力是最大的,兩個原因:

(1)投資者1.00元買這個基金,虧損了許多年之後,好不容易回本了趕快賣出;

(2)投資者1.00元買這個基金,浮盈10%的時候就開始害怕盈利又跌回去,浮盈10%又還給市場的感覺,比直接虧損10%還要難受。


例如,如五年之後,我們回顧自己的組合年化收益15%每年,並不是每年都是15%,可能是前四年虧損,最後一年漲100%,平均一下就是年化15%,如果我們設置了30%贏了的止盈,最後一年漲幅100%的後面的70%收益就跟我們沒有關係了,所以簡單的止盈策略並不適合長期投資


故事3:


望京博格有一個李時珍醫藥組合,截止2020年2月份最新的淨值是1.72元,當然這個組合能漲到1.72元是無法預測的,同樣,能從1.00元一直持有到現在的投資者也是不多的。

買的好不如賣的高,什麼樣的止盈策略最有效?

例如現在很多投資者關係科技股,起初並不是因為看好這些股票,但是這些股票漲的快,就會吸引大量的投資者的追捧,之後開始深入的研究分析,就發現這些股票或者行業的潛力了。


以李時珍組合為例,Ta業績平平的時候幾乎無人搭理,但是在時間段A,淨值表現的不錯,外加“人口老齡化”+“藥不能停”兩個概念的加持,很多投資者開始買入李時珍,但是接著就是市場下跌,當然在市場底部不乏聰明的投資者底部加倉,例如望京博格自己。


在時間段B,很多在時間段A進場的投資者開始解套了,終於解套了最優的選擇就是贖回了,嗯,這個是人性! 但是同時這個組合從最底部又漲了30%,所以還有新的投資者入場……


在時間段C,從最底部入場的賺了80%,從時間段B入場的賺了40%,嗯,馬上有大V說醫藥的估值高了,再加上已經賺錢了,很多投資者開始猶豫是否賣出了。


嗯,的確如此,很多投資者問是否應該贖回。


望京博格只能說:“已經盈利不少了,大家想賣就賣吧,但是我自己還不計劃賣出,(因為作為一個長期投資者)賣了也不知道買什麼!”


的確,很少有投資者計劃長期持有,除非虧損被套牢之後,被迫的長期持有,結果一旦解套就贖回,然後發誓再也不投資基金了…… 但是,後來看著其他人投資基金賺錢,就又衝進去了,然後再是被套,嗯並如此循環。


故事4:


2020年春節之後,科技賽道的芯片、5G、新能車輪番上漲,望京博格的蜘蛛俠今年以來已經漲了26%了。

買的好不如賣的高,什麼樣的止盈策略最有效?

關於科技的未來,多空雙方開始唇槍舌戰,有人說你們買科技的時候,他自己偷偷的買了消費與銀行。


望京博格只能說:

“你也不想想,食品飲料與銀行都漲了三四年了…… 科技才漲了一年不到,是不是過三年你再買科技股呢?”


故事5:


什麼樣的止盈策略最有效?


反過來想,如果存在有效的止盈策略,那麼誰還會虧錢呢?所以,不存在簡單有效的止盈方法的,什麼15%的止盈策略更多的是滿足大家的心理需求。


馬上有人站出來,你們看這樣止盈策略在歷史回測中非常有效!

嗯,如果說望京博格不是投資專家,那麼我一定是回測專家,因為我還寫過兩本書《金融數量分析基於MATLAB編程》與《量化投資以MATLAB為工具》不信你去百度,這兩本都是四五百頁的技術書。


在回測裡面,我們可以先設置15%止盈看看是否有效,如果不信再試試20%止盈,或者更進一步,通過編程把10%-30%止盈策略都回測一邊,看看哪個歷史收益最高,然後把圖劃給你。


嗯,大家覺得這個方法在歷史中有效,應該在未來就有效了?其實這個並不歷史中有效,而是在歷史數據裡面有效!


歷史與歷史數據有啥區別呢? 這個區別大了……

在歷史中你永遠不知道未來會如何,但是在歷史數據中,我們是可以預測未來的!


總結:


(1)相比較而言,類似15%止盈這樣的策略是最簡單的。

通常所謂的定投專家會告訴你:“堅持定投,累計盈利15%之後贖回兌現盈利,開啟下一輪定投!”

問題,其實這個就是一個贖回在投資的過程,如果你的確需要資金可以贖回,但是你贖回資金為下次申購,這個就有點荒唐了,這樣做增加的唯有申購贖回的交易成本,同時在存在踏空的風險。


(2)看估值止盈,類似望京博格經常宣傳的滬深300的PE15之下定投,PE20倍之上逐漸賣出策略,這個的策略相比簡單的15%止盈策略是有效的。


但是,低估值的不一定漲,高估值的不一定跌,但是持有低估值讓大家心理更有著落,這樣才能長期持有。但凡一個寬基(例如滬深300)長期持有都是賺錢的,但是我們是賺的低估值的錢,還是時間的錢呢?或許後者的功勞更大。


(3)市場短期的預測最難,基於短期預測帶來就是頻繁的申購贖回,頻繁的申購贖回帶來的就是高額的交易費用。歷史無數次證明了長期投資的有效性,但是長期投資的波動很大,所以以大家都在想有什麼辦法可以降低波動,搞點止盈策略嗎?同時也會降低收益……別總是以為什麼國際大事都跟自己的投資有關係,即便有關係還能咋滴…… 你還能預測未來?相比預測未來更有效的方式就是降低投資成本,減少買賣頻率降低交易費用,選擇低費率的指數基金。


投資股票不是買的過去,而是投資的未來,最優的模式還是對行業未來有著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因為這個行業漲了才關注這個行業。週期性行業的興衰通常是兩三,例如有色金屬;非週期行業的興衰有時候是幾十年,例如消費與醫藥。


最後,大家都想找到一個有效的策略,但是不同人的策略是不一樣的。那麼望京博格的腦子更有效,還是你決策更有效呢?


這樣問估計,大家不好回答。

換一種問法,望京博格的思考與買賣信息有參考價值嗎?

嗯,或許有。


歐耶,這次就聊這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