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魯迅在國內的評價為什麼這麼高?

yiyi媽咪


魯迅在國內評價如此之高,在於他的文采,更在於他的文章立足於時代,用文字敲擊國人靈魂,發聲吶喊,以一己之力讓彷徨的民眾看清個人,乃至整個民族的前行方向。

也有時代的原因。和平年代,一位作家的作品會引起多少人的共鳴,很難說,經歷不同、立場不同,呈現在眼前的文字便會表達不同的情懷。魯迅先生執筆創作的時代,國家正處動盪之中,佔大多數的底層民眾在戰亂中流離失所、溫飽無著,越在絕境越磨風骨的人有之,因貧弱而喪失氣節的更大有人在。少數得以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們,面對大半動盪的祖國河山,即使咬牙想扶起國家欲墜的脊樑也深感力不從心。舉國上下都在這種無助中苦苦求索。人說,“萬病皆源於心,醫病先醫心”,能為心脈尋得良藥是舉國的盼望。對於那個時代刻骨銘心的記憶令人們對魯迅這位施良藥者感激莫名。

時至今日,我們從戰亂中已走出好遠。但魯迅先生對於國人骨子裡的惡的毫不留情的批判仍於某些時刻在為我們敲著警鐘。

“人血饅頭”出自魯迅先生的《藥》,革命烈士夏瑜被槍殺,開茶館的華老栓為了治好兒子的癆病,想方設法為兒子買來粘了烈士鮮血的饅頭。魯迅先生借這個故事諷刺舊社會人們的無知。多年過去了,近來每出現受害者無辜死去,但是仍有人不懷好意炒作事件,就會有“人血饅頭好吃麼”這新一代網絡熱評。對無知的諷刺意味仍在,還加入了對冷血做局者的不屑。

阿Q精神出自《阿Q正傳》,這位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一味靠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的底層小民形象給讀過的人都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象。在“假象中克敵制勝”的方式,反映了那個時代一部分民眾面對苦難放棄抵抗、認命低頭且麻木健忘的病態形象。如今,人們談起“阿Q精神”多了些寬容,和平年代,人們很少遭受外在的苦難折磨,常常是自尋其苦,對自己要求過高或覺得不如別人,這使心靈飽受摧殘,這種情況下,就建議大家有點阿Q精神,對於不好的際遇能有點健忘也能有點不敏感,稍稍放過自己。

上面舉例的“人血饅頭”和“阿Q精神”是魯迅作品流傳至今日人們的最新解讀方式,類似人文或精神的呼籲還有很多,即使時代不同,他的作品也仍能給人很多指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