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產能過剩“難渡劫”,優勝劣汰是關鍵


車企產能過剩“難渡劫”,優勝劣汰是關鍵

從2018年開始,國內車市大環境幾乎是急轉直下,對於新一年的展望也越來越強烈,直到2020年,一場疫情打破了所有幻想,增長不再是主旋律,活下變成了真理。

疫情爆發期間,汽車市場經歷著過山車式的下滑,根據乘聯會數據,2020年1月我國狹義乘用車市場銷量為169.9萬輛,同比下滑21.5%,而這一數字很快在2月的前兩週就變成了92%,直接下滑至冰點。

然而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由於復工生產難,1月、2月車企之間開始了“拼庫存”,但似乎1個月的“庫存戰”並未對庫存係數造成多大影響,庫存壓力甚至不降反升。

根據流通協會發布的1月汽車經銷商庫存調查結果顯示,1月份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係數為1.5,同比上升7.1%,環比上升12.8%。

車企產能過剩“難渡劫”,優勝劣汰是關鍵

銷量大戶最著急

伴隨著庫存壓力的還有產能過剩問題,在乘聯會調查的128傢俱有乘用車生產資質的汽車企業中,2019年全年產能超過100%的車企僅有8家,分別是廣汽豐田、東風本田、廣汽本田、天津一汽豐田、四川一汽豐田、華晨寶馬、北京奔馳、東風日產這8家企業,一眼望過去,幾乎都是去年銷量靠前的幾大品牌。

不同於其他車企的產能過剩,對於這8家企業來說,他們更擔心的其實是供不應求,然而開年的這場疫情,恰恰讓這幾家領跑車企的擔憂變成了現實,而這其中,本田和日產深受疫情困擾,原本計劃的復工時間卻一拖再拖。

2月20日下午,湖北地區發佈最新消息,湖北省內各類企業復工的時間至少不能早於3月10日24時,這意味著所有在華車企在湖北地區的工廠必須按照規定推遲生產,東風本田、東風日產在湖北的工廠的2月生產工作也將停滯。

車企產能過剩“難渡劫”,優勝劣汰是關鍵

眾所周知,東風本田在武漢有3家工廠,一年總產能超過63.2萬輛,生產CR-V、XR-V、思域等月銷超兩萬輛的熱門車型,一旦這些車型“斷供”,對於東風本田的損失將難以想象;而東風日產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儘管在華其他工廠已經陸續開工,但其位於湖北的工廠卻是汽車零部件生產的核心地區,重要性足以威脅全球供應鏈,目前已導致日產九州工廠停產,並進一步威脅全球範圍內的更多車企。

車企產能過剩“難渡劫”,優勝劣汰是關鍵

事實上,對於這些產能利用率超過60%的正常企業來說,產能過剩大概率不會和這些車企扯上關係,甚至像東風本田、東風日產這樣的車企還將面臨購車無貨的窘境,這些“過線”車企是賽程中的優勝者,但難以迴避的是優勝者的數量僅有25家,產能過剩的壓力仍困擾著國內超八成的車企。

拉昇銷量是根本

其中,韓系車的產能過剩問題在去年東風悅達起亞“關停”第一工廠之後,顯得日益突出,之所以關停加了引號,是因為東風悅達起亞的這個工廠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關停,而是結構合理化調整,計劃專門用於生產新能源汽車,並與華人運通開展合作,生產華人運通首款車型。

車企產能過剩“難渡劫”,優勝劣汰是關鍵

無論是“關停”也好,“代工”也罷,不可否認的是東風悅達起亞面臨著巨大的產能過剩壓力。東風悅達起亞在中國共有三家工廠,租給華人運通的一工廠是2002年起亞進入中國市場時,在華建立的首家工廠,年產能在14萬輛,之後建立的二、三工廠總產能則在75萬輛左右。

但隨著17年之後,車市環境逐漸遇冷,東風悅達起亞的產能過剩壓力也與日俱增。時間回溯到2016年,彼時的東風悅達起亞年銷量是65萬輛,產能利用率高達72%,位於及格線之上,產能利用正常,也是當年的優勝者。

但從2017年開始,東風悅達起亞便經歷了腰斬式的下滑,銷量一度跌至40萬輛,產能利用率也一路跌至44%,開始面臨產能過剩;此後的兩年,東風悅達起亞的銷量也都徘徊在30萬輛到40萬輛的區間,產能利用率自然也處在及格線之下,而這一情況也並沒有隨著一工廠的結構合理化調整有所好轉。

無獨有偶,作為韓系兄弟的北京現代也面臨著嚴峻的產能過剩問題,北京現代在中國共有5家工廠,分別位於北京、河北和重慶,年產能達到了165萬輛,而2019年北京現代的銷量為71.6萬輛,產能利用率僅為43%。

車企產能過剩“難渡劫”,優勝劣汰是關鍵

產能過剩的問題本質上還是源自於銷量下行,為了挽救銷量,東風悅達起亞在19年12月重新“喚醒”退網經銷商,並在2020年鐘聲敲響的前一天,默默在微博上公佈了四位東風悅達起亞高層的人事變動,一系列的操作為的是東風悅達起亞在今年的加速復興,當然對於任何車企來說,產能過剩問題的核心還在於重新獲得市場青睞。

優勝劣汰是關鍵

儘管韓系車在國內面臨著巨大壓力,但是總體來看,艱難為生倒也過得去。隨著汽車市場日益嚴苛的環境,產能過剩幾乎是19年年度關鍵詞,從乘聯會給出的調查中可見,數據的眾數集中在產能利用率小於10%以及沒有銷量的其餘企業,由此可見有一批甚至一大批車企正面臨生存危機。

對於屢屢傳出工廠停工、裁員傳聞的神龍汽車來說,已經算不得新鮮事了,但對於突如其來的疫情,神龍汽車幾乎是難上加難,至於疫情所造成的損失,雖然官方為做出回應,但是有媒體根據去年銷量營收估算其日減收大概在3806萬元,對比東風本田日減收5億元、北京奔馳日減收4億元,神龍汽車的虧損反倒能被接受了。

車企產能過剩“難渡劫”,優勝劣汰是關鍵

當然,神龍汽車的虧損相對較少也是“沾光”產能利用率低,面對僅11.5%的產能利用率,復工延遲更像是給近乎停滯的工廠上了“保護色”,其實,神龍汽車在華面臨的窘境已經是人盡皆知的地步,為此神龍汽車也發佈了“元”復興計劃,通過培元、固元、拓元三階段實現復興。

雖說疫情爆發對於神龍汽車的工廠影響相對其他車企要小一些,但對於“元”復興計劃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目前2020年正處於固元的關鍵年,如何應對疫情爆發帶來的購買力降低?固元階段目標能否如期實現?一切都尚無答案。

車企產能過剩“難渡劫”,優勝劣汰是關鍵

以神龍汽車為代表的車企,難道就是優勝劣汰的後者嗎?恐怕一刀切的答案並不能服眾,但至少他們中的有一些車企,是要在這場洗牌中被無情地淘汰掉,而另一些人或許仍然艱難為生,或許順應市場實現逆襲。

產能過剩是優勝劣汰的規則在汽車市場上釋放的信號,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優勝劣汰絕不僅僅是淘汰掉邊緣企業,更深層次是淘汰掉與時代不符的方法論。因此,當行業洗牌期來臨,變的是什麼?如何變?將會是思辨的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