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方舟号航母,号称不沉的战舰,为何被德国潜艇一炮击沉?

刘凯伦


英国人对航母的防护性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1937年4月13日,家方舟号航空母舰正式下水,这是是二战爆发前英国皇家海军造价最昂贵的军舰。该舰最有特色的是其坚固的舰体结构和强大的装甲防护。飞行甲板被设计为强力甲板,铺设了厚重的装甲,这在航母中也是不多见的。其装甲总重量达到2850吨,号称是不沉的战舰。

然而,就这么一艘战功赫赫,性能优异。异常坚固的航母,却在1941年11月13日殒没于一枚鱼雷之手。当时,“皇家方舟号”和“百眼巨人号”两艘航母担任向马耳他岛运送战斗机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返航途中,遭遇了U艇的伏击。德国U-205号潜艇率先发现了英国舰队,并向“皇家方舟号”发射3枚鱼雷,但无一命中,“皇家方舟号”逃过一劫。但宿命的时刻终于到来,另一艘潜艇U-81号发现了英国舰队,16时36分,距英国舰队4000米距离上,U-81号向英国舰队齐射了4枚鱼雷。

这4枚鱼雷只有一枚命中目标,却结结实实地在“皇家方舟号”右舷舰体中部结结实实地炸了个大口。有资料说,巨大的爆炸产生了长约35米的大洞。当然,这个数字可能夸大了,以二战德军广泛使用的G7e T2型鱼雷为例,其战斗部也不过200KG,并不足以产生如此大的破洞。作为对比,2000年美军“科尔号”驱逐舰遇袭事件中,没有装甲的“科尔号”,在500KG左右当量炸药的直接爆破下,水线也只不过开了个12米左右的口子。而且,命中“皇家方舟号”的鱼雷,只造成了1名水兵的死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枚鱼雷对舰体伤害其实不算大,“皇家方舟号”的防鱼雷夹层应该起到了作用,破洞和舰体裂缝加在一起有35米倒是有可能的。

但是,偏偏就这枚看似不至于致命的鱼雷,却让“皇家方舟号”逐渐走向死亡。由于航母吃水普遍较深,在水下造成这样的破口,堵漏是堵不住的,最通常的做法是对破损舱室采用排水泵进行排水,同时加固周边舱室舱壁、水密门,想尽一切办法限制进水蔓延。可是,“皇家方舟号”的舰员在损管战斗方面的表现就远不如他们的美国同行。由于限制进水不利,大量海水涌入机舱,锅炉和主机被迫停机。机舱这样空间巨大的舱室进水后,又形成面积很大的自由液面,加剧了航母的倾斜。更要命的是,“皇家方舟号”虽然下力气加强装甲防护,但对舰船损管至关重要的电力系统设计冗余却做得不够,因为该舰的发电机全是汽轮发电机,在锅炉停止供气后,全舰丧失电力供应,消防泵、排水泵都无法使用了。

舰长坚决保船的决心也显得不足,受损后早早地下达了全员弃舰的命令。虽然随后护航的驱逐舰靠帮为其损管工作提供电力,大马力拖船也从直布罗陀赶来,在13日夜间甚至还一度恢复了电力系统与锅炉机组工作,但始终没有能够有效地限制海水的蔓延。14日凌晨4号锅炉组爆炸,这时一切都已无法挽回。6时13分,“皇家方舟号”开始侧倾,并翻转后沉入海底,一代名舰的航迹就此终结。


科罗廖夫


1934年英国批准拨款建造一艘新式舰队航空母舰,在《华盛顿海军条约》对航空母舰的限制范围内制定了设计方案。舰体结构方面成为英国海军后续建造航空母舰的原型。1935年9月开工建造,1937年下水时命名为“皇家方舟”号,1938年完工服役。

考虑到在大西洋的恶劣海况,船型长宽比例为7.6:1,舰体采用高干舷,舰艏设计成封闭型,将飞行甲板作为强力甲板,两层封闭式机库包括在舰体结构中,这是英国与同期美、日设计的航空母舰不同之处。舰体大量采用焊接工艺节省结构重量。尽量扩大飞行甲板面积,飞行甲板在舰艏和舰艉加装了向下倾斜的外伸板,减少飞行甲板的乱流,前端安装两台液压弹射器,有三部升降机,升降机有两个平台在飞行甲板与两层机库之间分别运行作业。舰桥、烟囱一体化的岛式上层建筑位于右舷。侧舷以及下层机库甲板要害部位铺设有装甲,可抵御500磅炸弹的攻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0年4月投入挪威战役,“皇家方舟”号的俯冲轰炸机炸沉了德国轻巡洋舰“柯尼斯堡”号。1940年7月随英国舰队攻击阿尔及利亚米尔斯比尔泊地的法国舰队。战争期间“皇家方舟”号主要在地中海掩护运输船队。

“皇家方舟”号参加最著名的战斗是1941年5月围歼德意志俾斯麦号战舰,“皇家方舟”号的鱼雷轰炸机打坏其船舵,迫使德意志凿沉俾斯麦号以防英方俘虏。

1941年11月13日“皇家方舟”号在运载飞机到马耳他岛后,返回直布罗陀50海里处被德国潜艇U-81发射一枚鱼雷命中,损管失利沉没。



用户100682310004


科罗廖夫(提问者)

24分钟前 · 军事作家 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

英国人对航母的防护性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1937年4月13日,家方舟号航空母舰正式下水,这是是二战爆发前英国皇家海军造价最昂贵的军舰。该舰最有特色的是其坚固的舰体结构和强大的装甲防护。飞行甲板被设计为强力甲板,铺设了厚重的装甲,这在航母中也是不多见的。其装甲总重量达到2850吨,号称是不沉的战舰。

然而,就这么一艘战功赫赫,性能优异。异常坚固的航母,却在1941年11月13日殒没于一枚鱼雷之手。当时,“皇家方舟号”和“百眼巨人号”两艘航母担任向马耳他岛运送战斗机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返航途中,遭遇了U艇的伏击。德国U-205号潜艇率先发现了英国舰队,并向“皇家方舟号”发射3枚鱼雷,但无一命中,“皇家方舟号”逃过一劫。但宿命的时刻终于到来,另一艘潜艇U-81号发现了英国舰队,16时36分,距英国舰队4000米距离上,U-81号向英国舰队齐射了4枚鱼雷。

这4枚鱼雷只有一枚命中目标,却结结实实地在“皇家方舟号”右舷舰体中部结结实实地炸了个大口。有资料说,巨大的爆炸产生了长约35米的大洞。当然,这个数字可能夸大了,以二战德军广泛使用的G7e T2型鱼雷为例,其战斗部也不过200KG,并不足以产生如此大的破洞。作为对比,2000年美军“科尔号”驱逐舰遇袭事件中,没有装甲的“科尔号”,在500KG左右当量炸药的直接爆破下,水线也只不过开了个12米左右的口子。而且,命中“皇家方舟号”的鱼雷,只造成了1名水兵的死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枚鱼雷对舰体伤害其实不算大,“皇家方舟号”的防鱼雷夹层应该起到了作用,破洞和舰体裂缝加在一起有


魔尊万年


潜艇隐蔽性强,易追踪大型舰体,当时的雷达并不发达


天下何人——不识君


1937年4月13日,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正式下水,这是是二战爆发前英国海军造价最昂贵的军舰。该舰最有特色的是其坚固的舰体结构和强大的装甲防护,号称是不沉的战舰。

1941年11月13日,“皇家方舟号”和“百眼巨人号”两艘航母担任向马耳他岛运送战斗机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返航途中,遭遇了U艇的伏击,德国U-205号潜艇率先发现了英国舰队但未命中,另一艘潜艇U-81号随后4枚鱼雷命中1枚。结结实实地在“皇家方舟号”右舷舰体中部结结实实地炸了个大口。有资料说,巨大的爆炸产生了长约35米的大洞。当然,这个数字可能夸大了,以二战德军广泛使用的G7e T2型鱼雷为例,其战斗部也不过200KG,并不足以产生如此大的破洞。作为对比,2000年美军“科尔号”驱逐舰遇袭事件中,没有装甲的“科尔号”,在500KG左右当量炸药的直接爆破下,水线也只不过开了个12米左右的口子。而且,命中“皇家方舟号”的鱼雷,只造成了1名水兵的死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枚鱼雷对舰体伤害其实不算大,“皇家方舟号”的防鱼雷夹层应该起到了作用,破洞和舰体裂缝加在一起有35米倒是有可能的。

但是,偏偏就这枚看似不至于致命的鱼雷,却让“皇家方舟号”逐渐走向死亡。由于航母吃水普遍较深,在水下造成这样的破口,堵漏是堵不住的,最通常的做法是对破损舱室采用排水泵进行排水,同时加固周边舱室舱壁、水密门,想尽一切办法限制进水蔓延。可是,“皇家方舟号”的舰员在损管战斗方面的表现就远不如他们的美国同行。由于限制进水不利,大量海水涌入机舱,锅炉和主机被迫停机。机舱这样空间巨大的舱室进水后,又形成面积很大的自由液面,加剧了航母的倾斜。更要命的是,“皇家方舟号”虽然下力气加强装甲防护,但对舰船损管至关重要的电力系统设计冗余却做得不够,因为该舰的发电机全是汽轮发电机,在锅炉停止供气后,全舰丧失电力供应,消防泵、排水泵都无法使用了。舰长坚决保船的决心也显得不足,受损后早早地下达了全员弃舰的命令。虽然随后护航的驱逐舰靠帮为其损管工作提供电力,大马力拖船也从直布罗陀赶来,在13日夜间甚至还一度恢复了电力系统与锅炉机组工作,但始终没有能够有效地限制海水的蔓延。14日凌晨4号锅炉组爆炸,这时一切都已无法挽回。6时13分,“皇家方舟号”开始侧倾,并翻转后沉入海底,一代名舰的航迹就此终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