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中國外貿戰“疫”防線

談到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外貿的影響時,有兩種現象值得關注。一方面,受疫情導致的延遲開工、物流不暢等因素影響,外貿出口企業供應鏈及出貨週期都面臨著極大的壓力;另一方面,不少前期專注於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強調創新和全球化的外貿出口企業,反而在疫情之下實現了出口“逆增長”。兩相對比,可見需要辯證地看待疫情對中國外貿的影響。疫情短期內固然會給中國外貿,特別是出口帶來不小的衝擊,但同時我們也具備把這種壓力轉換為外貿轉型升級的動力的能力。

當前,全國多地正在陸續打響復工復產的“進擊戰”,在眾多摒棄不利條件全力推動開工的企業中,外貿出口企業面臨的問題顯然更加複雜。在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產的雙必要要求下,外貿出口企業除了同樣要面臨防疫物資短缺、開工率不足等普遍問題外,還不得不進一步花費時間精力和資源來應對國外客戶關係,以及物流不暢、成本上升和供應鏈斷裂帶來的發貨難、海外訂單延期等挑戰。疫情防控期間,國內的需求尚能延遲滿足,但國外的日常生活還在繼續,這就在國內供給與國外需求間造成了一個時間差,進而使得外貿出口企業生產與出口銜接發生斷檔。前期接到的訂單因為延遲開工不僅無法如期生產,還要花時間辦理並向客戶出具各種承諾書;即便如期完成生產、備足訂單貨量,貨物運送到了港口要排隊,到了機場航班少,訂單延期不說,港口機場倉儲又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好不容易貨物出了港,送到境外港口,部分產品或還需要在當地港口繼續隔離,如果產品是保鮮週期比較短的生鮮、食品等,產生的違約賠償有可能讓企業吃不消。

不過,從長期來看,疫情的衝擊始終是有限的,出口穩定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每年的一季度原本就是企業出口的淡季。西方國家聖誕節、新年假期剛剛過去,需求提前得到了釋放;國內也正逢春節假期,停工放假本來也有安排。第一季度出口增速歷年來多是低點。何況作為此次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湖北省外貿在全國外貿總量中的佔比並不大,中國外貿受到的影響可控。

疫情的衝擊是暫時的,中國外貿發展整體仍有支撐。中國是有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有世界上最吃苦耐勞的產業工人,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有數倍於美國的理工生和工程師,這些共同構成了中國外貿增長的基本源泉;中國還有長期向好的經濟基本面,不斷推進的質量、效率變革,不斷增強的自主創新實力,不斷提升的出口產品附加值,這為中國外貿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對沖疫情的短期衝擊,我們有充足的政策空間讓市場儘快恢復常態。就外貿出口企業可能無法如期完成的訂單,商會、協會積極協調為外貿出口企業開具不可抗力證明,幫助企業減免延期履約或不能履約的違約責任;商務部提出加強出口信用保險支持,進一步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幫助企業應對訂單取消、出運拒收等風險。而就企業復工復產,商務部同樣有所安排,出臺了引導生產防護用品類的外貿外資企業擴大生產、鼓勵外貿企業增加國內緊缺的醫用物資和農產品進口、簡化對外經貿管理程序、引導企業無紙化申領進出口許可證件等舉措,並強調加快實行對外投資備案(核准)無紙化管理,實現全流程網上辦理,讓外貿出口企業放心復工、安全復工。

對沖疫情的短期衝擊,我們既有迴旋餘地,也能趁勢而上,讓上下游協同發力推動轉型升級,築牢中國外貿戰“疫”防線。獲取訂單壓力大倒逼出口企業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整合上下游資源“走出去”,深入國際市場,拓寬貿易空間;物流成本高倒逼出口企業跳出傳統思維框架嘗試並加快海外倉建設,多條腿走路,最大化分散風險;擔心訂單轉移倒逼更多出口企業、外貿人擁抱跨境電子商務,拓寬銷售渠道。

挑戰不少,但應對挑戰的辦法更多。補短板、強弱項、抓機遇,中國外貿此次定能履險如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