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陰霾下,外貿“黃金月”被迫按下暫停鍵,企業該如何自救?

“從這周開始,(外貿業務)不好了,訂單取消大潮到來。”3月19日,青島一位從事珠寶外貿生意的個體戶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就在上一週,他還在感嘆青島首飾訂單接到手軟。

另一位從事POF收縮膜外貿的業內人士也指出,本來3月是做外貿的黃金月份,四五月才是淡季,但現在連接單都困難。

今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暴發後,很多行業特別是製造業生產幾乎停滯,內需也受到抑制;進入3月後,國內製造業產能逐漸企穩,內需也逐步恢復,但隨著全球疫情逐漸蔓延,貿易行業海外訂單從本週開始大量減少。

《國際金融報》記者調查發現,除上述珠寶行業外,不少外貿行業如服飾紡織、水果加工等都出現了訂單大量減少,暫停、推遲交付或者取消訂單的情況。不少從事外貿行業的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國內疫情逐漸平穩,工廠產能目前正在不斷提升,但隨著國外疫情的持續蔓延,訂單成了很大的問題。

3月19日,商務部外貿司一級巡視員江帆在商務部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呈現蔓延之勢,一些國家生產、消費等領域受到衝擊,貿易活動減少,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外貿企業可能將遇到外需不振、訂單減少等問題。

全球疫情陰霾下,外貿“黃金月”被迫按下暫停鍵,企業該如何自救?

多行業外貿業務受挫

“本週一開始的。現在很多歐美客戶不上班,都在家裡辦公。”當《國際金融報》記者問及是否出現訂單暫停或取消的狀況時,從事服裝紡織貿易行業的何慧(化名)這樣表示。

據瞭解,何慧所在的服裝貿易公司服務的大部分歐洲、美國客戶正在大量暫停或取消訂單。

“因為疫情影響,歐洲很多服裝門店都處於關閉狀態,至少兩三個月內都會是如此,而且門店就算開著,生意也不好,所以所有訂單暫停,一些新下的訂單可能直接就取消了。公司80%的歐美客戶都出現這種情況。”何慧表示。

如今,何慧每天早晨起床後的第一件事情從關注國內疫情數據,變成了緊盯國外疫情數據。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包括何慧在內的外貿行業從業人員都深刻地感受到全球經濟是一個共同體,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可以獨善其身。

“我們公司下個月可能要開始放假了。就現金流而言,我們還能挺一挺,準備趁這段時間重組一下組織架構,做一下內部培訓,熬過此次疫情。”何慧無奈地表示,如果沒有新訂單,除了影響貿易公司,還有上游的服裝生產工廠,它們可能面臨無活可做的局面。

同樣在期盼國外疫情得到及早控制的還有在廣州從事鞋加工外貿的阿發(化名),據瞭解,阿發的鞋子主要出口日本,相對何慧而言,受疫情影響較小。阿發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雖然日本疫情並不嚴重,但客戶也開始呈觀望狀態,接下來的訂單也沒有確定。

阿髮指出,最開始因為國內疫情,鞋加工工廠面臨供應鏈的問題,生產受到了一定影響,但跟日本客戶解釋過之後,他們也能理解,但訂單還是相應減少了。“對於鞋加工來說,東南亞現在更有優勢”。

何慧向記者表示,目前,全球客戶都處於恐慌狀態,他們對此次疫情的持續時間、所帶來的影響和應對舉措都沒有明確的想法,還都處於觀望狀態,所以他們大部分也並未明確指出要取消以前的訂單,而是暫緩交付,先降低採購。

除服裝紡織和鞋加工外,記者通過採訪還了解到,幾乎各行各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此次全球疫情暴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他們看來,這種狀況可能會一直延續至今年下半年。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大企業的抗打擊能力相對小企業更強一些,幾家稍具規模的企業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目前為止,訂單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防疫管控增大外貿難度

“(外貿訂單減少)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疫情影響,很多西方國家的企業現在都停工了,所有的貿易活動、人員往來都停掉了,貿易訂單自然也就沒了。”浙江省駐德國(歐洲)商務代表處首席代表張漢東向《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

張漢東目前長期駐紮在德國,據他介紹,德國以及一些其他歐洲國家目前疫情比中國更為嚴重,人流、物流都不暢,內需受到了很大的抑制。

其他國家的內需下滑就意味著我國的外需減少,張漢東指出,歐洲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其次是美國,再接下來就是日韓。歐盟地區、美國和日韓加起來每年的總貿易額約為中國貿易額的一半,而這些地方疫情都較為嚴重,特別是歐盟地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實時統計,截至北京時間3月20日12時,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為243602例,其中,中國以外累計確診162301例,佔全球的66.6%;當日新增25197例,佔全球的99.7%。而前幾日,歐洲報告新冠肺炎確診和死亡病例已超過中國以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總和。

在此情況下,歐洲很多國家都採取了非常嚴格的防控措施,進一步加強對境內社會活動和出入境管控,限制一些國家人員或拒絕外國人入境,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等紛紛宣佈採取“封城”措施。美國也開始逐漸重視,採取了不少防控措施。

這些措施進一步增大了我國外貿行業業務開展的難度。一位航運業內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受疫情影響,很多國際航運路線都暫停了。何慧也指出,現在很多國家物流系統處於停滯狀態,“即使客戶想要,我們也沒辦法運過去”。

促進出口轉內銷

為了積極“自救”,在高速增長的內需消費的背景下,不少外貿企業已經開始採取出口轉內銷的方式,包括直播“帶貨”、嘗試在電商/社交平臺上銷售、接國內的訂單等。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或許是外貿工廠的新機會。

全球疫情陰霾下,外貿“黃金月”被迫按下暫停鍵,企業該如何自救?

張漢東表示,在國外疫情暴發、我國逐漸企穩的情況下,出口轉內銷確實是一種“自救”方式,在2008年金融危機外需不振時,國內企業就嘗試了不少轉內銷的方法。

據記者瞭解,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增速減緩、消費意願降低,不少出口/外貿企業都藉此機會成功打開了國內市場,逐漸從外銷或代工中走出,從純外銷/代工生產發展到設計、生產獨自完成,甚至開始打造品牌、自建渠道。對於擁有絕對實力、尤其是技術實力的出口型企業,轉戰內銷更加容易打造自己的品牌。

不過,從出口轉內銷,對於企業來說也並非易事,這既是一次機遇,也是一次挑戰。一位從事外貿行業的老闆在嘗試出口轉內銷後曾公開表示,外貿工廠轉型內銷難在標準。為了滿足國外客戶的供應商標準,一般外貿工廠從軟件到硬件標準都比國內高,成本也會相應偏高,轉內銷時在價格上並沒有優勢。

張漢東表示,國內市場的競爭其實也非常激烈,而且國內和國外市場有很多不同的特點,例如經營模式、銷售渠道、結算方式等都不盡相同,而且對外銷售的產品不一定適合國內市場。不過,隨著近年來中國消費能力的增強,這些差異正在逐漸抹平。

目前,為把疫情對外貿企業的影響降到最低,商務部也已“出手”,宣佈將會同各地方、各部門密集出臺穩外貿政策,重點運用世貿組織規則允許的財稅、金融、出口信保等手段支持外貿企業保市場、保訂單,引導企業做好風險防範。

(王敏傑對本文亦有很大貢獻)

記者 肖逸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