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支招:挫折不是孩子長大才出現,抗壓力的培養越早越好

孟加拉國首都有一個用竹子搭建的通信基站,屬世界首例。它重量非常輕,就直接搭建在普通民房的房頂上,但你別看它輕巧,功能可一點都不少,最驚人的是它能夠抵抗210公里/小時的風力!抗風能力如此優秀的主要原因在於竹子的特殊結構。竹子中的纖維韌性好,中空結構為內部纖維承受的壓力提供了釋放空間,使得竹子抗壓能力在植物界首屈一指。這一特徵使得竹子自古以來都代表著謙謙君子,象徵著不屈不撓,是很多文人雅士爭相效仿的對象。

踩著失敗前進的發明家愛迪生、經歷無數苦難的美國總統林肯、面試被拒30多次的馬雲……屢戰屢敗的創業故事聽得太多,我們為他們的抗壓力咋舌的同時又為當下孩子們不盡如人意的抗壓力擔心。抗壓力低的孩子,小時候會因成績不理想或與朋友相處不融洽久久陷在低落的情緒中,與人相處時容易翻臉、爭執,面對挑戰時總消極地認為自己做不到,做事三分鐘熱度,不願或不善於傾訴……長大後,工作沒有成果便鬱鬱寡歡,壓力會影響與親友、同事之間的關係,面對挑戰時消極看待自己能力導致常常畏縮不前,貶低自己的價值,不善於解決當下問題且為未來憂慮,擁有過分的責任感,無論是否有足夠的能力都獨自扛下對未來的所有不安……試想,這樣的人生怎麼會輕易感到幸福呢?

<strong>《哈佛商業評論》認為"與學歷、經驗以及受過的培訓相比,個人的抗壓力水平決定著誰成功、誰失敗。"事實上,抗壓力好的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式更加健康,他們遇到挫折後的消極情緒會保持在合理時間之內,擁有敢於逆風而行的本領,能做到臨危不亂。面對問題時有從積極面對問題到冷靜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再到完美解決的良性循環模式。抗壓力好的成人善於與緊張、壓力做朋友,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實力,完美地表現自己,能夠有效處理生活工作中的壓力,保持身心健康,從善如流地應對困難,合理地處理人際關係。<strong>總之,抗壓力對孩子現在的學習、未來的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

正如《抗壓力(親子篇)》封面上的一句話"挫折不會等孩子長大才來!"父母越早幫助孩子培養抗壓力越好。《抗壓力(親子篇)》是一本指導父母培養孩子抗壓力的書籍,不但有理論內容指導,還為每個理論配備一個3分鐘練習指導,且每章內容相對獨立,尤其適合工作忙碌的父母幫助孩子"缺啥補啥"。

積極心理學支招:挫折不是孩子長大才出現,抗壓力的培養越早越好

作者久世浩司是積極心理學專家,曾任職於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費品公司——寶潔,後來他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到商務管理中,對商業精英們進行培訓,培訓內容中最重要的就是"抗壓力"法。同時他在對孩子們的家庭教育中也融入了抗壓力的培養,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及對錯誤表達的反思。

<strong>作者久世浩司認為影響抗壓力的外因包括穩定的家庭、父母的榜樣作用以及優良的學校環境,其中家庭教育佔兩個,可見家庭教育在培養孩子抗壓力中的作用。影響抗壓的內因涉及五個方面,即自尊心、情緒調節能力、自我效能感、樂觀性及社交能力。《抗壓力(親子篇)》主要從這5個方面入手,幫助家長培養孩子抗壓力。接下來我們共同探討為了培養孩子抗壓力,家長可以怎麼做。

積極心理學支招:挫折不是孩子長大才出現,抗壓力的培養越早越好


增強自尊心

<strong>自尊心也可以理解為自我肯定感,指即使遇到逆境依然不會過度否定自己且依然認可自己價值的心態。自尊心的缺少直接導致人無法很好地表達自己,會增加患抑鬱症的風險。尤其是青春期前後的小學和中學時期,孩子能夠較正確地評價自己並趁著這個時期磨鍊自己的意志非常重要。如果你的孩子在面對挑戰時總是消極地認為自己做不到,或者在與別人進行比較時總認為自己居人之下,或者當被問到有什麼優點時他的答案總是"沒有"……很可能你的孩子缺少自尊心。

自尊心有兩個要素,即對自己能力和自我價值的肯定。一個有較強自尊心的人,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會有"我一定能解決問題"的信心,同時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知道自己的價值是被認可的,是被周圍人接受的。<strong>而長期生活在低評價環境中的孩子比較容易產生自我評價較低、缺少自尊心的情況,另外如果成人過分關注孩子行為的結果而忽視孩子努力的過程,也對孩子自尊心的獲得有負面影響。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儘管自尊心能夠通過孩子自身努力獲得,但更多的是在與人(尤其是家人)的良性互動中形成的,所以家長的作用非常重要。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培養自尊心呢?《抗壓力(親子篇)》中提出了幾種方法。

表揚教育

我在做培訓班時經常鼓勵家長平時多著眼於孩子的優點,便於多以鼓勵表揚的態度與孩子互動,且我自己也是如此與孩子們相處,所以平時在指導孩子、與孩子相處的過程比較順利,教育也能夠達到預想效果,但很多家長反饋來的結果是自己無法順利進行表揚教育。作者久世浩司指出家長無法進行表揚教育的原因大概有3種原因,<strong>第一個原因是表揚詞彙太少。很多家長表揚來表揚去就那麼幾句"你真是乖孩子"、"你真是太棒了"等,這類泛泛的表揚無法長久打動孩子,也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到底哪裡做得好,類似好的行為重複出現的幾率不大,家長得不到正向反饋,表揚教育自然無法長久保持。<strong>第二個原因是缺少持續表揚的動力。越小的孩子得到表揚後情緒反應越明顯,明顯的情緒反應是對家長表揚的一個正向反饋,讓家長有了繼續表揚的動力。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情緒反應越來越小,有時即使心裡美得像一朵花臉上也只是一副無所謂的表情,家長的表揚行為得不到積極反饋還是會逐漸失去了繼續進行的動力。<strong>第三個原因是家長認為經常表揚孩子不好。

持這種看法的家長並不少,尤其是男性家長,依然堅持"不打不成才"的理念。

表揚教育要得法。社會生活中更加註重結果,導致家長和老師在教育孩子時也更傾向於關注結果,對孩子進行鼓勵和表揚的時候也多從結果著手。<strong>其實正確的表揚教育不僅僅要關注結果,更重要的是關注過程。在關注孩子行為時,要從孩子做事的出發點出發,接著尋找行為中的可取之處,最後再看結果。(當然結果其實並不重要,只要初衷是好的,即使結果不盡如人意也沒什麼大不了。)另外,表揚最好以精神表揚為主,物質獎勵對構築孩子的內在認知幫助不大。表揚時以"孩子的行為的真實描述+你的感受"形式出現,比如"我看到你握緊筆,認真地寫好每一筆,那時候你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寫作業上了,媽媽為你能集中注意力感到高興。"

積極心理學支招:挫折不是孩子長大才出現,抗壓力的培養越早越好

注意發展優勢性格

<strong>在需要做出表現或者受到別人質疑時,我們依然能夠保有自己個性或者體現出來的積極的性格特徵就是我們的優勢性格。(孩子在老師或者父母要求下做出的行為只是優點,並不是優勢性格。)

孩子的優勢性格需要父母幫忙定位。首先家長需要了解優勢性格,以便較為準確地定位孩子的優勢性格,《抗壓力(親子篇)》給出一張優勢性格表,可供各位參考。

積極心理學支招:挫折不是孩子長大才出現,抗壓力的培養越早越好

24種積極人格——書中附圖


積極心理學支招:挫折不是孩子長大才出現,抗壓力的培養越早越好

24種積極人格——書中附圖

接著,家長需要問孩子幾個問題,根據孩子回答時的聲調、語氣、語速、眼神等表現判斷孩子對哪些事情或哪些細節更在意,這些內容便是優勢性格的體現。以下這幾個問題可以作為參考,"你最近最高興的事是什麼?"、"講一件讓你獲得成功經驗的事吧。"、"你最喜歡自己什麼地方?"

找到孩子優勢性格後,需要家長引導孩子發揮出他的優勢性格。優勢性格的發揮在於切切實實地去做事情,所以家長要為孩子創造動手的機會,比如做家務、參加集體活動、體育運動等,當這些事情做完之後,還要家長明確地表揚他的優勢性格,以便讓孩子將自己的優勢牢牢記在心裡。

安撫

<strong>對孩子來說,安撫是外界對自己的關注,對他的身心健康發展有重要的積極作用。我們需要將安撫習慣化,以滿足孩子對存在感的需求。能夠表達安撫的方式有很多,視覺上可以微笑、致意、點頭、對視、注視等,聽覺上可以拍手、寒暄、打招呼、鼓勵、讚許、感謝等,觸覺上可以擁抱、握手、牽手、輕輕拍一下等,味覺和嗅覺上比如家裡飯菜的香味等。

安撫可以分為積極安撫和消極安撫,積極安撫指對方接受到後感到心情愉悅,比如早晨出門前給孩子一個擁抱。消極安撫指對方接受到後感到心情不悅,比如我們簡單粗暴地給孩子下命令或向孩子發火。消極安撫並不是完全不好,甚至有時候是必要的,畢竟規矩還是要有的,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必要的條件之一,相比消極安撫,對待孩子最糟糕的方式是無視!

安撫還可以分為無條件安撫和有條件安撫。無條件安撫指對孩子本身的安撫,比如當孩子放學回到家時,你可以開心地說"歡迎回家"。有條件安撫是指給予行為或結果的安撫,比如在孩子做出一個行為或取得了一個好結果時你表揚他。

積極心理學支招:挫折不是孩子長大才出現,抗壓力的培養越早越好


學習情緒調節

情緒調節能力是培養抗壓力的第二個要點。如果你的孩子成績不理想時許久都悶悶不樂,或者無端煩躁,還容易與別人發生衝突,或者沒怎麼動就喊累……那麼他的情緒調節能力可能有待提高。這裡需要強調一下,調節情緒的目的並不是強制制約、壓抑情緒,而是將所有情緒合理調整好,避免自己在情緒的支配下行事。

家長要允許自己和孩子有情緒,但不能任由情緒隨意釋放,而是要定位情緒起源並妥善處理情緒。就情緒產生原因這裡簡單討論一下,通常來講,<strong>不安是因為我們對未來產生消極預想或前途不明朗,悲傷是因為喪失了對自己而言重要的東西,憤怒是因為自己的所有物或所有權被奪走或目擊了他人不道德的行為,恐懼是因為眼前出現緊迫威脅或身心面臨威脅,羞恥往往意味著受到了他人的批評或因為負面評價影響了人際關係的發展。

在幫助孩子學習情緒調節能力時,家長的榜樣作用非常重要。家長首先需要能夠穩定自己的情緒,清楚自己與孩子相處過程中的思維定式,要知道不同的思維定式下獲得的關於事件的信息差異很大。作者將常見思維定式分為六種,並將其比作偷偷在大腦中作祟的犬。<strong>如果你的意見不允許孩子違背,且非常固執,只要出現違背意願的行為你就會憤怒,那麼便是正義犬在起作用;如果你習慣批評指責孩子,容易對他懷有不滿,那麼便是批判犬在起作用;如果你愛拿孩子與別人比較,且容易因此感到自卑、難過和羞恥,那麼便是投降犬在起作用;如果孩子出現問題後你把錯誤歸咎到孩子身上,同時出現否定孩子人格的評價,讓孩子產生罪惡感和內疚感,那麼便是內疚犬在起作用;如果你因孩子出現的錯誤對未來充滿憂慮,那麼便是憂慮犬在起作用;如果在孩子做事情之前你先否定了成功的可能性,固執地認為他一定會失敗,那麼便是放棄犬在起作用。

瞭解自己思維模式後,家長就能夠在出現情緒時先平復自己的情緒,然後才能幫助孩子調節情緒。當孩子出現情緒時,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平復情緒,這個時候可以讓孩子躺在舒適的沙發或他自己的床上,還可以與孩子一起讀一讀他喜歡的書,翻一番家裡的照片。待情緒平復後,讓孩子通過傾訴的方式將剩下的情緒發洩出來,並一起為這個情緒命名,搞清楚它的來龍去脈。最後家長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可以試著這樣說:"你是這樣想的啊!"、"你現在一定很累吧?需要媽媽什麼忙嗎?"等。

平時為孩子培養一個可供發洩情緒的習慣也很重要,比如體育運動、聽音樂、記日記、泡澡、看書等,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平復孩子的負面情緒。

積極心理學支招:挫折不是孩子長大才出現,抗壓力的培養越早越好


提升自我效能感

<strong>自我效能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的判斷和預測。自我效能感低的人缺乏開始的勇氣,成功更是遙不可及。如果你的孩子輕易放棄,或者總是不願意挑戰新問題,很可能他的自我效能感偏低。

建議提升自我效能感從以下四個要素著手。<strong>首先是讓孩子擁有真實體驗,體驗成功的感覺。怎樣才能讓孩子不斷獲得成功呢?那就是制定合理的目標。很多家長制定目標偏高,比如這次考試考了60分,下次就要求考80分,如果沒有達到目標對孩子來說就是一次打擊。但如果下次目標定為65分,對孩子來說實行起來沒那麼困難,還能不斷感受目標達成的喜悅,自信心悄然增加。<strong>第二個要素是榜樣。歷經困難後成功的榜樣很多,無論是現實中的人,或者書裡、媒體中、電視劇裡的都可以,可以讓孩子觀察榜樣的行為並學習。<strong>第三個要素是獲得鼓勵。孩子在努力進步的過程中需要動力,動力的來源就是身邊人的鼓勵和表揚。<strong>最後是振奮士氣。

戰士們上戰場前都會有鼓舞士氣的環節,這是取得勝利的關鍵一環。在孩子接受挑戰前,家長也應該為孩子鼓舞士氣,讓他雄赳赳氣昂昂地接受挑戰。


培養樂觀精神

<strong>客觀成就不凡,因為擁有樂觀精神的人更加容易戰勝困難,更加容易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果你的孩子一旦這次失敗就一直擔心下次還會失敗,或者一旦事情不順利就開始情緒低落,責怪自己,愛往壞處想,很可能他屬於悲觀的孩子。悲觀的壞處很多,比如害怕失敗,容易喪失幹勁,做事情傾向於放棄,害怕面對壓力,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等。

<strong>樂觀的人向外歸因,願意相信不幸只是暫時的,且不會將不幸擴大化;悲觀的人向內歸因,經常責怪自己,且堅信不幸的事會持續下去,並會擴大發展。樂觀與否主要與四個方面有關,首先是遺傳,研究顯示遺傳的概率低於50%,但這一原因不容忽視。第二是父母的榜樣作用,一對悲觀的父母很難養出樂觀的孩子。第三是成人消極的批評,經常受到批評的孩子習慣於將自己的處境往壞處想,長此以往必然成為一個悲觀的孩子。最後就是那些給孩子帶來無力感的消極經歷,如果孩子經常體驗失敗的經歷(比如那些家長只追求學習成績但成績一直不好的孩子們),他對未來的期許便是消極的,最終形成悲觀的態度就不難理解了。

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家長需要先判斷自己是樂觀還是悲觀,《抗壓力》為讀者提供了一個自測表,以供大家測試。

積極心理學支招:挫折不是孩子長大才出現,抗壓力的培養越早越好

樂觀度評估表——書中附表

<strong>家長的消極評價會增加孩子產生悲觀人格的傾向,所以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家長首先要做的並不是批評孩子,而是反思自己。此時不妨問問自己真的是孩子的錯嗎?後果真的像你想象的那麼嚴重嗎?下次孩子就一定做不好嗎?這些事情理清楚後再與孩子對話可有效避免你的消極評價的出現。

如果孩子出現了不安的情緒,家長需要引導孩子擺脫不安。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家長給予孩子足夠關注以發現他的不安,並對孩子的情緒表現出共鳴,讓孩子願意對你敞開心扉。接著安撫孩子,與他共同分析讓他知道事情沒那麼嚴重,最後不妨把不安的情緒推遲一下,讓孩子先安心地去泡個澡、看會書,等冷靜了再想。

如果孩子已經陷在悲觀情緒中家長也可以試著通過這三步把孩子拉回現實。首先讓孩子想象最壞的情景,問問孩子最擔心的情況真的會發生嗎?發生了又會怎麼樣?接著讓孩子思考最好的情況,問一問最理想的情況是怎樣的?然後會發生什麼?最後讓孩子考慮最可能發生的情況,問問孩子現在情況怎麼樣?我們應該怎樣應對?

積極心理學支招:挫折不是孩子長大才出現,抗壓力的培養越早越好


提高人際關係質量

<strong>身處逆境時,周圍人的支持是戰勝困難最有力的助力,尤其是父母無條件的支持。為了能夠讓孩子習得良好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以及未來能夠勇敢地闖出屬於自己的世界,加深親子紐帶、打造高質量親子關係十分必要。

打造高質量親子關係需要家長們至少做到陪伴、尊重和信任這三點。家長要明白電話、微信、金錢、禮物都無法代替面對面的陪伴,忙碌的家長需要調整自己的時間給予陪伴,要知道親子關係是無法用金錢買來的。另一方面很多成年家庭成員互相之間不尊重,或與孩子說話大呼小叫、頤指氣使,不允許孩子有半點反駁,這樣的孩子未來在處理他的人際關係時必然不得章法,得不到他人的喜愛和青睞。家長與孩子相處過程中要注意,與孩子說話時最好放下手中的活,儘量與孩子有眼神交流,平時成年家庭成員之間也要做到相互尊重,為孩子做出好的行為示範。最後要提的是信任,現在很多家長完全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制定了計劃還要跟著監督,說好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家長仍要在旁指手畫腳。因家長諸多的不信任,孩子自理能力下降,導致家長像直升機一樣一直盤旋在孩子上空,如此惡性循環下孩子很難成長。家長一定要做到允許孩子需要犯錯,讓他有機會承擔責任和後果,這樣才能讓他有機會成長。

與孩子交流過程中,你的反應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決定一段關係好壞的是當聽到對方好消息時的反應,而不是壞消息的反應。聽到好消息的反應可以分為四種形式,當孩子放學一回家興沖沖地跟你說他當選班長了,如果你感同身受地說:"恭喜你呀!咱們怎麼慶祝一下呢?"這是積極建設性反應;如果你很冷淡地說:"哦,是嗎?"這是消極建設性反應;如果你憂慮地說:"這樣你還要管理班級事務,該影響成績了。"這是積極否定反應;如果你疲憊地說:"哦,這樣啊。媽媽今天工作特別累。"這是消極否定反應。

以上四種反應類型中積極建設性反應對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幫助最大。日常中可以創造機會給孩子積極建設性反應,比如經常與孩子坐下來聊一聊,問一問最近發生了什麼開心的事兒,藉此機會就能展現出積極建設性反應了。

積極心理學支招:挫折不是孩子長大才出現,抗壓力的培養越早越好

抗壓力是孩子未來決勝職場、幸福生活的基礎,《抗壓力(親子篇)》旨在幫助父母引領孩子從小正確面對挫折,助力子女培養抗壓力。<strong>培養抗壓力,家長需要做到發展孩子優勢性格,加強積極安撫以提升孩子自尊心;尋找自己和孩子的情緒根源,瞭解思維定式以學習調整情緒;實踐真實體驗、榜樣作用、給予鼓勵、鼓舞士氣四要素以提升自我效能感;面對挫折理性歸因,塑造積極的事件解讀模式,以培養樂觀精神;建立陪伴、尊重和信任並存的良好親子關係,以提高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如此便能為孩子培養出贏得人生的制勝法寶——抗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