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元帥之死,究竟是秦檜之過,還是高宗授意所為?

詩和遠方JFG001


岳飛是一代名將,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就其軍事才能來講,在中國歷史上堪稱最傑出的軍事統帥。民間習慣將其與三國名將關羽相提並論,是百姓心中的戰神、軍神和民族英雄。他所填寫的《滿江紅》被傳送至今,收藏於嶽王廟的“還我河山”手書便是岳飛手跡。再加上他為人忠厚耿直、治軍嚴厲、剛毅勇武、驍勇善戰、有勇有謀,所以不論文治武功,在中國歷史上,岳飛堪稱文武全才,是真正的完人。然而,這樣一位完美的戰神,卻被冠以“莫須有”的罪名而慘遭殺害。那麼岳飛之死,到底是秦檜之過還是宋高宗授意?我先從下面幾個方面分析岳飛的死因。

一、宋朝重文輕武

因原本身為武將的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得皇位,所以縱觀整個宋朝,幾乎每一個皇帝都會留一隻眼睛盯著武將,武將稍有不安分,輕則撤職罷官重則治罪。而岳飛曾上書宋高宗,希望皇帝批准自己招募軍隊,並且明確說要將自己的家屬交給皇帝作為人質,以求高宗對自己放心。這樣的想法本身是對的,然而結果卻正好相反。犯了私募軍隊、私建家族軍隊的大忌,再加上明確提出讓自己的家屬作人質,相當於捅破了“潛規則”這種上不得檯面的窗戶紙,讓高宗想做又不能做,尷尬異常。這樣的表現無異於向高宗說明自己有二心。

二、收復中原,迎回二聖

收復中原的作戰方案也曾得到高宗的讚賞,高宗也非常欣賞岳飛的作戰能力,曾御筆親書“精忠岳飛”四個字賜與岳飛,岳飛也將這四個字繡于軍旗之上。所以岳飛在高宗面前構畫的收復河山的藍圖,也令高宗怦然心動。問題就出在迎回二聖上,其實當時宋徽宗已經去世,迎回其棺槨奉於宗廟當然沒問題,但宋欽宗還在世,迎回來之後,欽宗高宗誰做皇帝?這些問題岳飛似乎從來沒去揣摸過,證明其政治敏感度極低。

三、淮西軍問題

劉光世功成身退之後,其領導過的十幾萬淮西軍的去處就成了問題。一開始宋高宗準備將淮西軍撥與岳飛,岳飛當然非常高興。因為如此一來岳飛手中的兵馬數量將近佔南宋全部軍隊的一半。當時與岳飛有過節的張俊、秦檜一致反對高宗這樣做,並列舉了岳飛手中兵馬過多的壞處。因此高宗對此事心存顧慮而舉棋不定,遲遲不下達撥淮西軍與岳飛的命令。此時岳飛卻等不及了,幾次上書高宗,要求調撥淮西軍給自己。幾次均未得到明確答覆之後,竟然面見高宗上奏此事。並反覆以收復中原迎回二聖作為許諾,高宗本在猶豫之中,但聽到迎回二聖這類話,心生不快,便以淮西軍拱衛皇都為由拒絕了岳飛。按理說此時岳飛本應該聽從皇命服從安排,但他卻耍起了性子,以為母守孝為由直接撂挑子辭職不幹了。這完全是對皇權赤裸裸的要挾和挑釁,當時正是需要岳飛的時候,所以宋高宗雖然氣得牙癢癢,但又無可奈何,幾次派人才將岳飛請回來。雖然岳飛對此事也上書請罪,但是宋高宗當時的回答是:犯我法者,唯有劍爾!言外之意如再有下次,則刀劍伺候。從這些話可以看出宋高宗已經動了殺心了,只不過時候不到,暫時隱忍。

四、建議立儲

按理說經過之前的淮西軍分配事情之後,岳飛認識到錯誤並也上書請了罪,接下來應該戴罪立功好好表現才對。然而他卻做了一件讓當時所有人瞠目結舌的大錯事:在朝堂之上公開建議宋高宗立太子。本來岳飛是出於好意,怕自己征戰金國時,金國以欽宗相要挾。建議高宗立儲,實際上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民心歸於高宗,使其皇位更加穩固。而自己征戰時也不會有所顧慮。但自古以來立儲之事太過敏感,歷朝歷代都是臣子應該極力規避的問題。而岳飛作為武將還公開提建議,完全是以身試法觸摸皇帝的底線。據史書講,當岳飛在朝堂之上向高宗讀奏章時,突然一陣冷風吹來,將岳飛手中的奏章吹落在地,而高宗則陰沉著臉從牙縫裡擠出幾個字:這不是你一個武將管的事,退下吧!估計此時的岳飛才意識到自己闖了大禍。高宗對此事也並未了結,不斷地私訪身邊大臣,想知道岳飛是受誰指使?其他與岳飛稍有往來的大臣一聽說此事,立即與岳飛脫離干係,向高宗表明此事與己無關。這樣一來岳飛得罪的不僅僅是高宗,也讓高宗身邊的其他重臣感到懼怕,生怕此事連累自己。這一切都為岳飛最後被定罪“莫須有”打下基礎。

以上四點就是岳飛被害的主要原因。雖然岳飛的死,奸臣秦檜及張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歸根結底還是岳飛自己的性格過於直率,處事不夠圓滑,不懂政治,不會揣摩上級心思,屢次犯上而導致宋高宗對其痛下殺手。所以岳飛之死主要是宋高宗授意。

當然,岳飛性格上的缺陷,為人處世方面的缺失,最後結局的悲慘都不影響他作為民族英雄的英武形象。他復我中華、驅除韃虜的民族氣節仍然值得我們傳頌和學習!


小天品歷史


岳飛之死,到底誰才是真正元兇,多少年來,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而爭論的焦點,則在宋高宗和秦檜之間。那麼,關於岳飛之死,究竟是高宗的直接授意,還是秦檜的誣陷得逞,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的進行一下討論。
宋高宗
岳飛之死的真相在史學界一直存在著兩種聲音,一種觀點認為是宋高宗導致岳飛身死。可是,這樣的觀點立足點在哪兒呢?
在討論之前,我們不妨對岳飛案件的性質進行一下定義。據相關學者指出,岳飛案件的定義,在當時屬於頂級案件中的"詔獄",意思就是,這種案件是由皇帝親自幹預的案件,並非是一般的刑事案件,更重要的是,這列案件的最終結案時需要皇帝親下的詔書,方能結案的。
而關於岳飛一案的性質,甚至是具體案件來由,都在《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得以完整的保存,甚至連當時的判決書、罪犯岳飛的罪名、處罰結果,等等都有完整保存。隨意,岳飛案件是"詔獄"的定義是很清楚的事實,所以官員查辦此案是真的奉旨查案的,最後的決裁人也是宋高宗本人。所以,瞭解宋高宗當時的心態歷程,就是了解岳飛一案真相必不可少的一步。
高宗的心態
而宋高宗,殺害當時宋朝朝廷的軍事支柱岳飛的原因,在史學界也是眾說紛紜。但是,有關原因,總結一下則主要有以下幾個。
1,擔憂帝位
認定高宗和岳飛之死有關,主要的觀點之一就是,當時的大環境,是在"靖康之恥"發生後的事情。兩位皇帝被擼去,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絕對的奇恥大辱。隨意,在當時很多朝臣要求迎回二帝,而岳飛就是持此觀點的重要人物之一。
並且,值得注意的是,宋朝雖然重文輕武,而當時確實一個強敵環伺的時期,文官秉持這樣的觀點,對於一個皇帝來說頂多是需要應付一下的頭疼事。而岳飛這樣兵權在手,甚至在軍營中威望極高,甚至有"岳家軍"這樣對他極其忠誠的軍隊,這樣的人也有迎回二帝之心,對於宋高宗來說,就並非應付一下這麼簡單。
因為迎回二帝,對於宋朝來說,雖然,是個一雪前恥的好事。可是,對國家來說是好事,但是對於宋高宗來說卻並非好事。趙構繼位是臨危受命,而九五之尊的帝位,若要拱手讓人,絕非易事,哪怕對方是他的血肉至親,可是離皇位越近的人,血肉之情就越發的淡薄。所以,高宗對於迎回二帝是持反對態度的。
但是岳飛並非是個無知小二,後來,他的觀點發生了轉變:從"奉迎二聖"的主張,代之以迎還徽宗夫婦靈柩和韋太后等皇室親族,僅此一點,就足以說明岳飛頗諳政治。更重要的是,宋金兩國,就此事有過多次談判,宋高宗還下詔修建仁宗宮殿,也許高宗無須在"迎還二聖"問題上深忌岳飛。所以,二帝回京雖然對於宋高宗來說是件損害利益的大事,可岳飛對二帝的態度並不足以使宋高宗殺了他。
2,防範大臣
除了二帝一事的態度,岳飛在當時宋朝立儲一事上,也有過越職進言。儲位一事,雖然是朝廷大事,但是更多的是一個皇帝自己私人感情佔很大因素的事情,進言此事,對皇帝來說不光是越職,更是僭越。再加上皇帝宋高宗本來就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岳飛此事,在皇帝的視角就是野心太大,這才起了殺心。
再加上,上文提到的,岳飛執掌當時半個宋朝的軍隊,個性耿直,手握重兵之人直言儲位,對一個皇帝來說是可怕的。而防範武將兵權過大,一直是趙宋王朝惜守的家法,因此,功高權重的岳飛,就被高宗視為對皇權的潛在威脅,以致在收繳兵權之後,仍不想放過,要殺一儆百。這個原因比二帝之言實際的多。
3、其他猜測
更重要的是,被擄去的還有宋高宗的生母韋太后,後來,宋高宗特別思念生母韋太后,金人提出了"弒母必殺岳飛"的前提條件。並且,金兀朮在紹興和議前,曾經提出"必殺岳飛而後可和"的條件;生母是孝義,議和是大計,這兩點對高宗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砝碼。所以,在後來有人提出為岳飛翻案時,高宗才會不予理會,可見高宗對岳飛一案的態度,是堅定不移的。
秦檜的權勢
而秦檜,在當時雖然是寵臣,但是"寵臣"並非完全的權臣,秦檜也從來沒能夠隨意的擺佈宋高宗,如此一來,用矯詔的手段剷除異己就不太可能。比如,當時的一位名為胡銓的臣子,因為反對議和而受秦檜厭煩,但是,卻在時候的多年,都沒能將他殺害,原因是高宗下令將胡銓"送昭州編管"。對胡銓這樣的小官,秦檜尚且不能殺之,官居高位的岳飛,他就更不能擅自處置了。
還有就是上文提到的岳飛案件的定義是:"詔獄"。而在宋朝,"詔獄"這樣級別的案件,是有一套十分嚴格的司法程序的,特別是宋朝的大理寺治獄,從:審訊、詳斷、判刑、評議、定判、複核等一律流程,都有詳細的操作規定。如此大案,如此繁瑣的規定,秦檜諸奸臣,即便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但是,完全起決定性作用,是不可能的。因為,"詔獄"的最終裁決權,是被掌握在宋高宗手中的。秦檜的權勢再大,也是無法公開"矯詔"殺害大臣的。
結語
可見,在岳飛案件上,秦檜和宋高宗都是一定的受益者,與此分別討論究竟誰是最終的決定者。不如,合二為一,將二者結合起來看,在殺岳飛問題上,高宗與秦檜會是各懷鬼胎、互相利用的關係。一個是為了達成和談,成就為臣的功績;一個是為了殺雞駭猴,警示群臣,
駕馭諸將,控制朝政與軍權。所以,高宗與秦檜玩弄的是"交相用而曲相成"之把戲。所以,岳飛非死不可。

梅姑姑318


秦檜也只是一個背鍋的,天下最痛苦的事,就是英才保庸才,英雄保庸主。除非英才造反取而代之,否則不會有好果子吃。

趙構殺岳飛,看似主和派殺主戰派,實則是庸才殺英才,陰柔殺陽剛。南宋偏安小朝廷,已經容不下英才真漢子的存在,這是他日後必然滅亡的根本原因。岳飛在時,宋與金可以相對峙;岳飛不在,南宋雖趁金志得意滿苟延殘喘,但最後,當蒙古鐵騎襲來,南宋根本無有可用之軍事奇才。

岳飛保趙構,最根本的不是利益的衝突,而是生存哲學的衝突。英才岳飛以山河一統為最大人生抱負,這個抱負超越了他的主子,註定不會被主子包容。庸才趙構只想得過且過,偏安偏得。

庸人的理想與英才的抱負註定產生矛盾,道不同不相為謀。即便那“二聖”歸來,從精神本質上也與趙構大同小異,岳飛的窩囊結局早早註定。那是英才與庸才的人生哲學的矛盾,也是血性英雄與精神閹黨的水火不容!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君為雀,臣為鵠。這裡最耐人尋味的,是趙構與岳飛人生哲學的巨大反差。一個皇帝的抱負竟要比屬下戰將的抱負渺小很多。


春泥百草生


所謂授意,要麼有明旨詔書,要麼私下口述,不論哪種形式,都是要有明確表達。可惜,從正史中都沒有明確證據能夠表明高宗皇帝給秦檜表達過這個意思。

所以,更符合事實真相的猜測應該是,秦檜揣測上意,扇陰風點鬼火,動手陷害,高宗皇帝樂見其成,順水推舟。

在中興四將,尤其是嶽王爺的拼死抵抗金兵的幾年戰爭中,宋金的緊張氣氛已經漸漸緩和,雙方誰也吃不了誰的對峙局面已經穩定,高宗也坐穩了龍椅。從之前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到現在君臨天下的生活,高宗皇帝已經開始享受君臨天下的感覺了,回想起之前東躲西藏的猥瑣苟且,撫摸著自己身體的殘缺,看著精緻的御膳江南水鄉可人的後宮佳麗。高宗皇帝不想再折騰了,我只想安安靜靜的做個美男子。更何況,淮西軍事件,諫立太子事件,已經把高宗和岳飛從蜜月期趕出來了。現在,享受在軟糯的低吟淺唱中的高宗,享受在秦檜等朝臣的歌功頌德聲中的高宗,暢想在改善住房多納妃的憧憬意淫中的高宗,一看到岳飛那一本正經的上書,迎回二帝的慷慨,要錢要兵的堅決,真的是比較煩,比較煩。

路線鬥爭說到底都是權力鬥爭,權力鬥爭說到底爭的是資源的分配權。

秦檜看著漸漸在臨安安頓下來的朝臣們,看著正在動工的皇帝宮殿,看著江南士紳扣扣索索的錢袋子,看著不再口稱精忠岳飛的高宗,一抹不叫人察覺的笑意勾起了嘴角。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十二道金牌憾遺千秋,風波亭冤魂氣壯山河。

所幸,我們的民族,不以成敗論英雄,嶽王爺也成了關二爺封聖後沉寂幾百年再次成聖的大英雄,千古不朽。就連後金這個其實跟宋金的金沒啥關係的政權聽到嶽王爺也不禁變色!

還我山河!

壯哉!



非著名喜劇之王


靖康二年,康王趙構在宋徽宗、宋欽宗被金人俘虜後,即位稱帝,史稱宋高宗,改元 建炎。剛即位的高宗,就重用主張議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這說明高宗從一開始心裡就是主張議和的,只是作為統治者沒法講出來。此時的國家總理李綱 極力主張抗金,高宗正需要一個殺雞儆猴的榜樣,就把李綱給炒魷魚了。高宗和主和派正準備向金人乞和,不料金人沒有要和的意思。建炎元年12月,金兵大舉南侵。首都的衛戍司令長官宗澤,派岳飛出戰。大勝,金兵撤。
建炎二年,宗澤給高宗,上奏他制定的北伐的計劃。上奏20多次,高宗都不予理睬。當年八月,金兵再次南侵,岳飛又一次打敗金兵。

建炎三年,金兵攻陷南宋首都揚州,高宗落荒而逃,被嚇陽痿了。 逃到杭州的高宗派使臣,向金呈送乞求和平的書信。不但沒有受到金的憐憫,更激發金人對這個軟弱南宋侵略的慾望。高宗此時見求和無望,只好重用主戰派。岳飛也因戰功,被高宗趙構提拔為節度使。20多歲的岳飛逢人便講,整個大宋就兩個人30歲不到被封為節度使。一個是宋太祖,一個就是我。這是給一向信任他的高宗留下了一點不好印象。

紹興七年1137年,高宗 將劉光世部的軍隊讓岳飛統領。加上劉光世部,岳飛掌管了南宋百分之80的軍隊。由於大宋朝就是以兵權篡奪得天下,所以宋朝的皇帝一向對武將很警惕。更何況還是自比宋太祖的岳飛,再加上秦檜的挑唆。高宗就反悔了, 就又告訴岳飛,劉光世部的軍權歸中央直接管理。岳飛本想著部隊多了,正在制定恢復中原的規劃。聽聞說好給又不給了,直接撂挑子了,炒了高宗魷魚,回廬山閒住去了。

後來高宗給岳飛寫了幾封信,又派人將他請了回來。同年八月,原劉光世部的將領,因朝廷反悔將他們歸岳飛統轄等一系列原因,而淮西軍變。十月,岳飛 上奏 高宗提議立其養子趙伯琮為太子。高宗對此事極其不滿和警惕,指責岳飛; 立太子之事向來是皇家的禁忌,岳飛萬不該觸及此事。也因此事,高宗更加對岳飛不滿和不安。

紹興八年1138年 ,高宗“屈己求和”命秦檜和金取得聯繫。岳飛對此事極力反對,高宗不予理會。

11月,金國派使臣來南宋議和,金人貶宋朝為自己的屬地,要求取消國號等侮辱條約。宋大臣們極其氣憤,統統反對,眾多大臣被罷官。

12月,秦檜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趙構跪在金使腳下,答應取消宋國號,作金的藩屬,並每年納貢,南宋與金的第一次和議達成。

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兀朮發動政變掌權後,廢除對宋的和議。親統大軍向兩淮進軍,命岳飛出兵救援順昌。六月,局勢稍穩,趙構就告訴岳飛,不要亂出兵,準備班師回朝。而後李若虛上書高宗,陳述了岳飛北伐的計劃,高宗默許。

岳飛隨即揮師北上,岳家軍一路高歌猛進,接連大破金兵收復失地。直至最後的決勝之地,朱仙鎮。可此時卻傳來高宗趙構一天之內十二道用金字牌遞發的班師詔,措辭嚴厲。要求大軍馬上回師,岳飛到臨安朝見。這十二道班師詔是在岳飛克復河南府後,他收到捷報的當天發出的。 岳飛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憤惋泣下:“十年之力,廢於一旦!高宗為什麼如此焦急?因為他怕岳飛大勝金國後,那時再班師回朝,那他就會是宋太祖時的周恭帝,而岳飛就是真如他自比的宋太祖了。

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國準備重新與宋議和。無戰事時期,高宗乘機開始打壓手握重兵的將領,尤其是堅決主張抗金的岳飛。隨即高宗授意秦檜彈劾岳飛,岳飛被罷官,回到廬山舊居賦閒。按說此時的岳飛已經無兵無權,閒人一個。為何高宗還是不放過岳飛?因為岳飛軍功過於卓著,在軍中有很大威望,又深受百姓愛戴,萬一岳飛那一天起兵造反呢。這可是高宗萬萬不可容忍的。所以才有後來秦檜羅織的“莫須有”賜死了民族英雄岳飛,年39歲。

聊哥說歷史


岳飛之死,就是宋高宗趙構幕後主謀、授意秦檜操刀陷害所致的。

宋高宗一定要殺死岳飛的原因是:

1.南宋所處的大環境對主和派很有利。

南宋朝廷分為主戰派、主和派。我們一直在痛罵秦檜為代表的主和派,殊不知當時主和派在南宋朝野上下是很有市場的,也具備堅實的政治基礎。

南宋建立在江南地區,南方的民眾沒有遭到金兵太多的野蠻侵犯,對金兵的仇恨不像北方人民那麼強烈;南方人承平日久,太平日子過慣了,不願朝廷長期進行戰爭。因為戰爭持續進行下去,必然要由江南人民來承擔更重的賦稅;戰爭需要人力,朝廷肯定會徵召江南子弟入伍當兵的。而南方人因為江南富庶,生活優渥,大多數都不願當兵打仗。

因此,南宋的政治環境對主和派是非常有利的。宋高宗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而岳飛卻沒有認識到江南民眾一心只想過太平日子的願望。

2.宋高宗趙構當上皇帝之後,一直被金兵窮追不捨,他顛沛流離,四處奔竄,早已不堪忍受,內心深處企盼著能夠擺脫這種局面,過上太平安樂的好日子。因此,一有議和的好機會,宋高宗當然是不願放過的。

岳飛反對議和,要求繼續對金作戰,宋高宗對岳飛肯定是萬分惱怒的。

3.宋朝自建國以來,一直奉行揚文抑武的國策;朝廷對武將極為防範。一旦哪個大將立下大功,在朝野間聲望顯赫,那麼,朝廷一定是要對其進行打擊的。沒有錯誤,也要雞蛋裡挑骨頭,找出毛病來加以懲治呢!何況岳飛這樣公然與皇帝唱反調的人呢!

4.就是大家熟知的:岳飛高調宣揚直搗黃龍、迎回二帝;明知宋高宗陽痿、不能再生育皇子,竟然上書要求宋高宗早立太子.....這一系列觸犯天顏龍鱗的過失,足以令宋高宗下定決心來殺掉岳飛了。

結語:宋高宗通過處死岳飛一事,在南宋朝廷中震懾了主戰派大臣,使得宋金議和順利進行;最終雙方達成和議,停止了戰爭。宋高宗終於不再擔驚受怕,過上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安樂日子。


品茗讀史


秦檜的權勢

而秦檜,在當時雖然是寵臣,但是"寵臣"並非完全的權臣,秦檜也從來沒能夠隨意的擺佈宋高宗,如此一來,用矯詔的手段剷除異己就不太可能。比如,當時的一位名為胡銓的臣子,因為反對議和而受秦檜厭煩,但是,卻在時候的多年,都沒能將他殺害,原因是高宗下令將胡銓"送昭州編管"。對胡銓這樣的小官,秦檜尚且不能殺之,官居高位的岳飛,他就更不能擅自處置了。

還有就是上文提到的岳飛案件的定義是:"詔獄"。而在宋朝,"詔獄"這樣級別的案件,是有一套十分嚴格的司法程序的,特別是宋朝的大理寺治獄,從:審訊、詳斷、判刑、評議、定判、複核等一律流程,都有詳細的操作規定。如此大案,如此繁瑣的規定,秦檜諸奸臣,即便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但是,完全起決定性作用,是不可能的。因為,"詔獄"的最終裁決權,是被掌握在宋高宗手中的。秦檜的權勢再大,也是無法公開"矯詔"殺害大臣的。

結語

可見,在岳飛案件上,秦檜和宋高宗都是一定的受益者,與此分別討論究竟誰是最終的決定者。不如,合二為一,將二者結合起來看,在殺岳飛問題上,高宗與秦檜會是各懷鬼胎、互相利用的關係。一個是為了達成和談,成就為臣的功績;一個是為了殺雞駭猴,警示群臣,

駕馭諸將,控制朝政與軍權。所以,高宗與秦檜玩弄的是"交相用而曲相成"之把戲。所以,岳飛非死不可。


圷一站守候


我是影妹我來回答。

嶽元帥之死,是宋高宗的授意秦檜操的刀!

岳飛的地位只有皇帝才能下殺手!

嶽元帥是南宋優秀的愛國將領,是“中興四將”之首。官至節度使,樞密副使加太子少保銜。

岳飛的官位樞密副在南宋官制為正二品加銜太子少保是正一品,加上岳飛本人是軍事統帥手中擁有精銳的岳家軍屬於實力派官員。

秦檜作為右僕射同平章事,又得到宋高宗的信任。秦檜也沒有左右宋高宗皇位的能力,所以在朝中的地位屬於文官之首和武將之首的嶽元帥平起平坐。秦檜根本沒有權力和實力對岳飛下殺手,能殺害岳飛的人在當時只有宋高宗此人,除了他之外其他敵人包括金朝都對岳飛無可奈何。

秦檜和岳飛沒有私人恩怨只是政見不同

岳飛是南宋朝中的主戰派,秦檜早期在北宋時期也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後來從金國逃出之後變成了主和派,這倆個人一個在朝中一個在外領軍作戰現實中沒有多少次見面的機會。倆人只是政見不一,這種情況在當時南宋朝廷很常見,主戰派和主和派在朝堂上爭論不休!

北伐口號“迎回二聖”使宋高宗動了殺心

在北伐時岳飛打出的旗號“迎回二聖”刺痛了趙構的內心,趙構深知自己的皇位來路不正,要不是金兵突襲開封城抓走了自己的父親和兄弟們,自己這個不受寵的皇子根本不可能跑到南方坐穩這半壁天下。

如果岳飛打敗金人迫使金人放回宋徽宗父子,那自己就該退位讓給父親和哥哥,岳飛北伐的每次勝利都讓宋高宗的龍椅又下沉了一截,為了自己皇位和正統性,宋高宗必須讓岳飛停止北伐讓自己皇位合法!

參與立儲犯了臣子大忌

和秦檜一心拍馬屁求高位不同,岳飛作為武將參與宋高宗立儲君的問題上,如果是太平年間龍子龍孫興旺還好說,但宋高宗在逃亡過程中喪失了生育能力,沒有自己的孩子只能從其他地方尋找宋太祖趙匡胤的遺脈。

在這個節骨眼下岳飛不斷像宋高宗進諫立儲方面的問題,這一道道奏摺就是打在宋高宗臉上的耳光,歷史上最忌諱大臣參與立儲,趙宋皇朝就是武將欺負孤兒寡母立國,岳飛的武將身份和參與立儲的讓宋高宗脊背發涼好像看見先祖趙匡胤當年如何奪權!

趙構授意

南宋北伐必須要岳飛才能擔任主帥,但在江南水鄉自保的方面上除了岳飛還有韓世忠這樣的將軍可以供宋高宗選擇,宋高宗本身沒有北伐的決心加上其他將領的能力讓宋高宗看見偏安一隅足以自保。

及其提防武將的宋高宗面對正在前線作戰的岳飛宋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命令撤兵只留下北方受到戰火侵襲的大宋子民和岳飛的無奈吶喊。

在宋高宗的授意下,岳飛被解除了兵權隨後被秦檜因“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嶽王廟前秦檜跪了千年但背後的真正凶手宋高宗卻很少有人唾罵!

總結:

嶽元帥之死的主謀是宋高宗趙構而不是秦檜!秦檜沒有能力也沒有權力處死岳飛,自古以來奸臣只是君王手上的一把刀身邊的一條狗而已。沒有趙構的授意,秦檜根本不敢動岳飛一絲汗毛,只是可惜岳飛的拳拳愛國之心在趙構的眼中變成了他享樂的絆腳石,最後自毀長城冤殺岳飛寒了南宋武將的心!


影妹侃歷史


岳飛之死一直是這些年來爭論不休的話題,究竟誰是元兇?是秦檜還是高宗?在我看來岳飛之死,主要還是高宗授意所為,原因如下:

高宗的心態

  1. 過於耿直的岳飛造成沒有安全感的高宗起疑。岳飛本人的性格比較耿直,對於一些問題敢於直言,甚至越職直言。這種行為趕上心態好的皇帝,比如唐太宗什麼的還好說,而宋高宗偏偏是個沒安全感的皇帝。比如岳飛曾經對於宋朝立儲的問題上越職進言,也許在岳飛的角度覺得沒有什麼,但是在皇帝的角度來看,
    “一個手握重兵的臣子,在皇帝立儲的這件私人事情上敢於明目張膽的表達自己的意見,你這分明就是謀反的前奏啊,野心太大了。”而想當初宋朝的開國皇帝就是因為手握重兵所以才能輕鬆搞個陳橋兵變,弄掉後周王朝的。所以宋朝一直以來都在防範武將兵權過大。而岳飛不光兵權大,還經常越職進言,甚至還對立儲之事表達自己的看法,這在皇帝看來岳飛對於自己的皇位簡直存在太大的威脅了,所以起了殺心。
  2. 主張迎回二帝的岳飛讓自己的直屬領導——高宗堅定了殺掉他的決心。
    岳飛本人是忠於朝廷的,只是像上文所說出於性格的耿直,從而在有些問題的意見上說話不經過大腦,從而讓自己遭了罪。比如說岳飛就主張打敗金人迎回二帝,但是他沒考慮的是自己的話對於已經臨危受命當上皇帝的高宗會有什麼影響。前文說了,本來高宗就是一個沒什麼安全感的人,你岳飛雖然站在國家角度上主張把被金人擼走的二位前皇帝接回一雪前恥,但是沒有想到已經當上皇帝的高宗會作何感想。再加上岳飛本人手握重兵,而且這些兵士又極其忠於岳飛,這換做誰當皇帝都得考慮一下你岳飛的主張目的何為?在加上之前的種種行為,皇帝起殺心也是不足為怪的。雖然之後岳飛對於迎回二帝的主張變成了迎還徽宗夫婦靈柩和韋太后等皇室親族,但是在心理較為陰暗還沒什麼安全感的高宗心理,已經留下了某種陰影。
  3. 岳飛一案的定性說明了高宗的態度。還有一個原因能說明是高宗授意所為,岳飛一案從查案,到判決再到最後的審批決裁都是由高宗親自過問和決定,一般官員對於整個案件的審理過程都有完備的記載。而且像岳飛這種級別的官員案件的審理到最後的審判都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基本都是隨時向高宗彙報情況的,所以可以說整個案件的主導都是高宗所關注的,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岳飛的死是高宗授意所為。

秦檜的能力

說完了高宗的這一邊我們再說說秦檜這邊,歷史上普遍認為是秦檜陷害了岳飛,但是當時以秦檜的級別想害到岳飛確實實屬困難,先上文所說,岳飛一案的審理和審判都是由一整套體系完整的執行下來的,而且隨時都是向高宗彙報情況的,而算不上權臣的秦檜還到不了控制皇帝按自己的想法辦事的地步,所以說在我看來秦檜多半是藉著高宗的意思去做,想在成就自己名聲的同時下還能讓皇帝高興的做法。好比現在的公司領導,想開除那些人,不也是找人去直接做這些活麼?歷史還真是如此相似啊。


歷史之殤以之為鑑


“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慨當初,依飛何重,後來何酷!豈是功成身會死,可憐事去言難贖。最無辜,堪恨又堪悲,風波獄。豈不念,封疆蹙!豈不念,徽欽辱!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這是明代大畫家文徵明的一闋《滿江紅》,分說了嶽元帥之死的是非因果,可謂字字見血,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風波亭冤案的真相。撇開秦檜,矛頭直指高宗皇帝趙構,在當時確屬石破天驚之語,頗具獨特見地。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撫今追昔,探尋往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岳飛之死絕非區區一個秦檜所能決定的,應該確是趙構之意。只是高宗皇帝為什麼會這樣做呢?難道真的是怕恢復中原、迎回二帝,自己皇位難保?對於此說,我實在不敢苟同。試想,倘若真能驅除胡虜、光復失地,那趙構就是一代中興之主,豈是兩個亡國之君可以比擬的?那對老子、兄長又拿什麼來奪他的位子?這完全是無稽之談!否定了這一點,原因就要從嶽元帥自身找起了。歸納總結一下,無外乎以下幾點:1、妄議國本,犯了皇家大忌。《續資治通鑑》記載:起復湖北、京西宣撫副使岳飛,以親兵赴行在。翼日,內殿引對,飛密奏請正建國公皇子之位,人無知者。及對,帝諭曰:“卿言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飛退,參謀官薛弼繼進,帝語之故,且曰:“飛意似不悅,卿自以意開諭之。”建炎元年七月,趙構唯一的兒子在患病期間受驚嚇而死,而趙構也在同年失去了生育能力,要想立儲,只能從皇室宗親中選人入繼了。立儲之事關係到皇位的傳承,牽扯著一大批官僚、貴族的切身利益,再加之趙構情況如此特殊,別的大臣避之尤恐不及,岳飛如此僭越直諫,豈非取死之道?2、公器私握,岳家軍反倒成了皇帝心病。 自古以來,軍隊都是國家公器,與政權的穩固休慼相關,只能由皇帝所擁有。而嶽元帥所統領的部隊卻被稱為岳家軍,而且部下又都無比忠誠,此事又如何能讓趙構安心。不要說,當時的軍隊都被冠以某家軍,請問誰能有嶽元帥這樣的威望,那支部隊又有岳家軍這樣的戰力和凝聚力。當然,岳飛也不可能謀反,這一點趙構也心知肚明。只是,誰會喜歡把國家重器交到一個極得部下愛戴的統帥手中呢?不要忘了,黃袍加身的舊事還並不遙遠! 3、南北之爭,夾縫裡的主戰派註定悲劇!歷史是循環往復的,司馬家衣冠南渡的殷鑑不遠,趙宋皇室就循著他們的足跡再次南遷。同樣的南北之爭也不可避免的發生著,南人並不希望北伐,那完全是消耗糧秣、資財,費力不討好。萬一成功,己方地位反會降低,倒不如偏安一隅來的逍遙快活。所以,當南方壓倒北方時,岳飛的悲劇已然註定。 4、究竟是忠於國家還是忠於君王,這一點至關重要。毫無疑問,岳飛是民族英雄,只是為什麼這個英雄沒有死在戰場上,卻為自己的君王所殺害呢?1138年,紹興議和時,方廷實在奏章中寫道:嗚呼!誰為陛下謀此也?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這就是當時忠正、耿介之士的心聲,嶽元帥也當如此!縱觀岳飛的一生,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他是忠於這個國家和民族的,他的言行始終著眼於家國天下!這就與只想偏安一隅的趙構君臣有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也是主戰派和投降派不可調和的矛盾,作為主戰派的代表,岳飛首當其衝,焉能不死?!當一個民族開始戕害自己的英雄,它的精氣神就已經所剩無幾了!故而崖山之後再無中華,此事當始於風波亭岳飛之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