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王-_-子


誠邀回答,所謂“逆天文物”意思是所,該文物的製作水平、工藝、技術含量、對此於此文物所處的時代,因生產力達不到而產生的對別和落差,故稱之為“逆天文物”。按照此邏輯和推理,在人類歷史長河裡,特別對於我們古代中國來講,我心目中的“逆天文物”有如下:

1. 戰國水晶杯—製作工藝高超,透明可鑑人


(a)•背景:戰國水晶杯出土於1990年的中國杭州拱墅區半山鎮石塘村工農磚瓦廠戰國1號墓。可見連口沿都打磨的非常精細。杯體透明但不泛白,整體略帶淡琥珀色,中部和底部都有海綿狀結晶。

(b)•材質及工藝參數:此杯通體為水晶雕琢而成 高15.4釐米 ,口徑7.8釐米 ,底徑5.4釐米。

(c)•水晶在古代的文化內涵:

在古代,水晶常常被譽為“千年冰”,乃是千年老冰不化而成。亦被稱為“水玉”。古人認為玉是石中美者,水晶是水中的玉石。還有人將水晶當作“玉英”,表示水晶是石中的精英,玉中的精華。

(d)•製作工藝難;水晶的硬度是摩氏七級,且質地比較脆,相較於其他玉石寶石之類製作難度比較高。用玉的加工方法搞出這麼一個水晶杯,其製作技巧和工藝水平令人驚歎。 令人難以相信是距今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器物。

小知識; 摩氏硬度: 摩氏硬度(莫氏),是一種利用礦物的相對刻劃硬度劃分礦物硬度的標準,該標準是德國礦物學家腓特烈·摩斯(Friedrich Mohs)於1812年提出的。 摩氏硬度標準將十種常見礦物的硬度按照從小到大分為十級,即滑石、石膏、方解石、螢石、磷灰石、正長石、石英、黃玉、剛玉、金剛石。



而水晶的材質即是石英,是摩氏七級的材質,比較堅硬。很難想象戰國時期,沒有車杯子的工具,僅僅靠著雕刻用的刻刀,古人是如何在又硬又脆的水晶上雕琢加工成水晶杯,因為稍有不慎,水晶杯就會崩裂,破碎。

2.漢代素紗撣衣、輕薄如紙,僅49克,現代工藝複製達不到它的重量


•背景•

直裾素紗襌衣(“襌”音dān,常被誤寫做“禪”),《說文解字》:衣而無裡,謂之襌,是單衣得意思。西漢織繡, 1972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a)•文物參數:

該衣長128釐米,通袖長195釐米,袖口寬29釐米,腰寬48釐米,下襬寬49釐米。直裾素紗襌衣是存世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製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一件衣服,在中國古代絲織史、服飾史和科技發展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這件輕薄如紙的素紗禪衣是一種沒有裡的單衣,以華美的絨圈錦作為衣襟的貼邊,一般穿在長袍的外面。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幾何紋絨圈錦紋樣線描圖這件國寶級單衣僅重49克,充分體現了西漢高超的繅絲技術。目前現有的複製技術還達不到它的重量。

•(b)•製作工藝:

我國古代衣物都是用棉,或者麻的纖維抽出來,或是蠶絲纖維,在織布機上邊編織成布料來。編織衣物有【經線】和【緯線】,是織物的縱線和橫線,後來表示條理和秩序的意思。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 孔穎達 疏:“言禮之於天地,猶織之有經緯,得經緯相錯乃成文,如天地得禮始成就。”

如何織造出如此纖薄的面料?這就要提到素紗與蠶桑之技。 紗的織法是以一組地經和絞經共同完成,在織造時絞經在地經左右擺動,每織入一根緯線,絞經都需要變換一次位置。織成的織物,其經緯線之間有絞結點,使緯線不易產生滑動,而且有比較均勻一致的孔眼。因其獨特織造工藝具有輕盈透氣的特質,自古以來紗、羅織物即是上層社會消夏名貴衣料。輕薄如蟬翼,有如“天衣”,這是對直裾素紗襌衣最好的形容詞了。



•(c)西漢時期的織物水平

絲織物所用經緯絲纖度,是直接衡量紡織水平高低的指標之一。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的絲織物的纖度非常精細,它的經緯絲纖度在10.2—11.3旦,這樣高的纖度證明當時的桑蠶種類和繅絲品質都很好,有非常高的水平。

•(d)古絲綢之路

西漢所處的時代,對應的是古羅馬(漢時稱羅馬為大秦)。中國的絲綢經過西安,通過波斯人帶到了遙遠的歐洲。開始了東方文明與西方之間的首次接觸。而絲綢和瓷器作為文化商業交流的媒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試想一下羅馬元老院,那一群政治精英,穿著輕薄的絲綢,看著競技場奴隸之間的血腥廝殺,那該是怎樣一件事呢?

在古希臘,古羅馬人眼中,中國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絲國”或者“塞里斯”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

後來,到了公元6世紀,拜占庭帝國與波斯人爭奪東方貿易通道,波斯人戰敗,而此時是中國的南北朝時期,兩個僧人在學習和掌握了蠶桑之技後,悄悄的帶著蠶寶寶去往了拜占庭。從那以後,歐洲人學會了如何製作絲綢製品和絲織品。

結語: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有很多偉大創造和發明。古代的能工巧匠,有些如得到神啟一樣,創造了燦爛藝術作品。但我個人認為“逆天文物”都是建立在物質基礎豐富的那個時代和時空環境下。而文物象徵的文化內涵,則是國家意志的延伸。


•參考資料《湖南經濟通史》·《湖南科學技術史·一》


子非魚


不同人對逆天文物的標準有所不同,這裡金兔簡單舉一些金兔眼裡的逆天文物吧。

1.戰國銅齒輪

看到這個銅齒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一種撲面而來的熟悉感?這件文物在1976年出土於洛陽戰國糧倉遺址,據說當時考古學家們第一眼看到這件文物時非常驚訝。

據考古學家分析,這件戰國銅齒輪的原料並非是純銅,還含有砷、錫等雜質,因而能像越王勾踐劍一樣保存完好。而有關該文物的具體用途,考古學家猜測,這可能是某種吊運器械的零件,但翻遍先秦的古籍,也沒有找到任何有關該銅齒輪的相關記載。

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原本被認為是現代物品的齒輪,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就有了,只是因為常年的戰亂,製造工藝就失傳了。

2.象牙蘿蔔

金兔認為象牙蘿蔔是一件顏值逆天、工藝逆天的文物,它目前珍藏於河南博物館。

這是一件清朝的文物,在蘿蔔上趴著一隻大肚蟈蟈,其腿上的絨毛清晰可見。象牙的密度比較大,因而想在上面著色是很難的,更難得的是,這件象牙蘿蔔不僅看起來跟真的一樣,而且時至今日依舊沒有褪色。

3.青銅太陽輪

最近在學車的小夥伴是不是看著很熟悉?不過金兔強調一點:這不是方向盤!

它叫青銅太陽輪器,1986年出土於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坑,目前珍藏於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這也是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中最為神秘的器物之一,它的直徑為85釐米,厚度為6.5釐米,大概是商朝時期的產物。

從埋藏坑中的其它器物來看,這件神秘的器物應該是太陽的抽象寫照,是古蜀文明崇尚太陽的重要物證,也算是一件逆天文物。

4.明宣宗行樂圖

可能有人會發出疑問:這也叫逆天文物?

可仔細一看,估計大家會由衷地感慨。

圖中拿著小木棍的就是明宣宗,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他在打高爾夫球!

這個倒不是瞎扯,而是確有其事,不過那個時候不叫高爾夫,叫捶丸,就是拿著小木棍捶石球的意思,它起源於宋朝,在元朝就廣受上流社會歡迎,明朝則成為流行運動。

5.茂陵霍去病墓石雕



這是西漢時期茂陵霍去病墓的石雕之一。

它也算是比較逆天的文物了,雖然看起來很呆萌,但它曾被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展示的國寶之一,據說是怕別人看了會笑話。

6.滑石兔

這是唐朝的一件文物,1956年出土於西安東郊韓森寨M45唐墓,看起來很像鼠標。

當然,以上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文物,以後金兔會介紹更多有趣又好玩的文物。


金兔歷史


素紗襌衣

西漢直裾素紗襌[dān]衣,國家一級文物,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衣長128釐米,通袖長190釐米,由上衣和下裳兩部分構成。素紗絲縷極細,共用料約2.6平方米,重僅49克,還不到一兩。衣服摺疊可以放入火柴盒中,人的一呼一吸都能使衣服飄起來,可謂輕若煙霧,薄如蟬翼。其高超的製作技藝代表了西漢初期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說其逆天是因為以目前的紡織技術仍然不能仿製,總是達不到其重量,無論如何改進,仿製的成品重量都要超出這件襌衣的一倍。最後專家另闢蹊蹺,餓上蠶寶寶幾天讓其被動吐絲結繭,這樣吐出的絲會特別細。

可即使這樣,仿製出的襌衣也在50g以上,古人的紡織水平令人驚歎。

戰國水晶杯

戰國水晶杯為戰國晚期水晶器皿,於1990年出土於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現藏於杭州博物館,為杭州博物館鎮館之寶,禁止出國展覽。



這是一件網紅文物,之所以引起人們好奇主要有兩點。

一是它的製作。

水晶杯是由一整塊水晶打磨而成,後期經過了極其細緻的拋光。

我們知道水晶屬於硬度較高的礦石,幾乎沒有柔韌性和延展性。世上能夠打磨拋光水晶的只有金剛砂類物質,而且打磨過程中極易損壞。這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製造難度可想而知。即使目前不使用現代工具的話,要製成這樣一件工藝品難度也是相當大的。

二是水晶杯的造型引起人們好奇。

如果將這杯子放在任何一個公眾場所,大家都會對其無視,以為也就是地攤上售賣的普通玻璃杯,因為它的造型和我們今天喝水的杯子一模一樣,沒有任何地方可以證明它來自兩千多年前。

曾侯乙建鼓底座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曾經驚豔了世界,其實和編鐘一起出土的還有一件稀世珍寶——建鼓底座。



建鼓底座由八對大龍和數十條糾結纏繞的小龍構成,龍身互相纏繞,無數條首尾糾纏的小龍盤在一起,向上攀爬。底座整體鏤空並鑲嵌綠松石。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人能數清上面到底有多少條小龍。有人說上面是108條龍,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數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比曾侯乙編鐘更加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建鼓底座目前仍不能複製,其製作工藝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尤其上面這些龍的製作。

國內外很多冶金專家認為,這一青銅鑄造工藝的主要鑄造方法是失蠟鑄造法。中國古代在青銅鑄造上使用過這種失蠟法,現代則稱之為熔模精密鑄造法,在精密鑄造也時常使用。

可是按照此法制作出來的複製品和原物比起來差距巨大,不可同日而語。

九龍杯

這是一件被神話的文物,而且神龍見首不見尾,就像武俠小說中的世外高人,江湖之中只聞其名未見其人。

傳說中九龍杯有兩種造型。

一種九龍杯,整個杯體由九條龍裝飾,一條龍頭部伸到杯底,另外八條龍分佈於杯體外部。當杯體內裝滿酒時,通過杯體內的倒U形管,由八條龍口中噴出,杯內則空空如也。


傳說朱元璋宴請大臣使用的此九龍杯。朱元璋命令一些大臣將酒斟滿,結果倒滿了的酒順著杯底全部流走了,一滴不剩。那沒有倒滿的,酒反而留下了。朱元璋以此告誡某些人“知足者酒存,貪心者酒盡”,並賜名“九龍公道杯”。

傳說中九龍杯還有另外一種器形。這種杯玉器雕成,四角各有雙龍戲珠,把手也是一條龍,共有九條龍。

這件九龍玉杯,如果盛滿酒,杯內立即可見有九條翻騰的蛟龍,其實是因為白玉是半透明之狀而顯現,使九條龍活靈活現。


清東陵康熙景陵陪葬有一套此種九龍杯,後來被盜墓者盜得,不知所蹤。

上面都是傳說,為什麼我還要寫呢?因為現代有仿製品,但是是否和歷史上的九龍杯一致,無法得到驗證。即使和原物一樣,但是也不得不歎服古人關於虹吸原理和光學原理的運用之巧。


別酒流年


1、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這件漢代的護臂織錦是1995年,在尼雅遺址的8號墓中被發現的。現收藏於新疆博物館,是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它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8個大字。是不是神預言呢!?預示則我們國家將偉大復興!

事實上,“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早在《史記·天宮書》中便有記載:

五星分天之中,積於東方,中國利;積於西方,外國用(兵)者利。五星皆從辰星而聚於一舍,其所舍之國可以法致天下。

而古代的“五星”和今天咱們國旗上的五星是不同的。它們指的是歲星、熒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這五星。

2、戰國水晶杯

先來看一張對比圖:

光看圖片,就是兩個普通的新舊玻璃杯。事實上,左面那個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了,它就是戰國時代的水晶杯。該文物於1990年被發現,在浙江杭州半山鎮石塘村的戰國墓出土,現被浙江杭州博物館收藏。

雖然,水晶製品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但這個水晶杯卻十分獨特。主要是因為,它在外形設計上相當的超前,看起來與我們今天常用的玻璃杯設計幾乎是一樣的。放佛是穿越者所為......

3、青銅卡尺

這也是一件設計相當超前的文物,和今天我們常用的遊標卡尺,極為相像。

它是西漢末年王莽(約公元9年)發明的一種工具,固定尺通長13.3釐米,固定卡爪長5.2釐米、寬0.9釐米、厚0.5釐米。現收藏揚州市博物館藏,是國家一級文物。

王莽這號人物也是相當的有爭議性,他廢漢建新後,推行了不少相當超前的改革,加上他居然還會發明這玩意,難怪不少人都質疑他是穿越的!


這些歷史要讀


說起這個玉杯,盜墓賊估計腸子都要悔青了,這是考古學家在一個被盜墓賊掃蕩乾淨的陵墓現場發現的,當時這個玉杯渾身沾滿了泥巴,趕時間的盜墓賊估計懶得細看,把它當不值錢的東西扔了。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為了響應國家“一五計劃”,洛陽礦山機器廠被建立起來。就在這個工廠建立的過程中,建築工人們在這個廠址意外發現了一個古墓。建築隊馬上上報給了當地文物局,由於墓葬已經遭到破壞,當地文物局馬上派專家過來對其進行保護性發掘。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當考古專家準備對這個古墓發掘的時候,卻發現這個古墓已經被洗劫一空了。甚至就連墓主人的身份,都難以確定。最終專家們只在一個帳架上邊,找到了“正始八年”字樣的銘文。

說到“正始八年”,這是三國時期魏國國君曹芳所使用的年號,因此專家們也就將這個陵墓命名為洛陽曹魏正始八年墓。我們知道,漢朝時期非常流行厚葬的風俗,因此很多漢朝時期發掘出的古墓中,都有著非常豐富的陪葬品。

但是在曹魏統治時期,由於曹操的倡導薄葬,薄葬之風也逐漸興起,曹魏時期的很多陵墓前,甚至都沒有墓碑,當時的後人如果想要對墓主人祭祀的話,就只是在墓室前進行簡單的設帳擺酒。

由此可見,相比於其他朝代的陵墓來說,曹魏時期的墓葬是非常簡約的。不僅如此,這個正始八年墓還曾經被盜墓賊光顧過,因此自然也就不會留下什麼重要的文物。但是對於考古工作者而言,對一個陵墓的發掘,絕不僅僅是為了其中的文物那麼簡單,他們還要通過陵墓內部的一些構造,去分析當時的歷史環境與歷史背景。

就在這些考古學家準備深入陵墓進行研究之時,有人在墓室的一個角落中,發現了一個沾滿泥土的杯狀物。而當考古學家對這個滿身是泥的物件進行清洗之後,驚喜地發現這是一個製作工藝非常精美的酒杯。

雖然說這個酒杯在外觀上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和曹魏年代時期的大多數酒杯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實際上,這是一個使用和田玉製作而成的酒杯,經過相關專家鑑定過後發現,這種上等質地的白玉,能夠在正常光線環境下,所顯現出的青白色光澤。這一特殊的質地,更是凸顯了這個酒杯獨特的神秘感。

不僅如此,在這個酒杯上,我們也能充分感受到魏晉時期的歷史文化,畢竟在整個杯身上,沒有一點紋飾的出現,這就反映出了當時社會中樸素的風潮。對於盜墓賊而言,第一眼看見這個杯子,肯定會被它的外表所迷惑,認為這只是一個沒什麼價值的杯子。但也正是因為這種巧合的出現,最終,這個價值不菲的酒杯才會被考古學家所發現。

對於這個玉杯而言,正是因為它的表面沒有什麼複雜的裝飾,才會顯得更加古樸。而且專家們發現,這個玉杯的表面要比一般的玉器更為光滑,應該是被當時的主人反覆把玩,已經形成了包漿。由此可見,這個玉杯的主人一定是非常愛惜這個玉杯的。

清洗後的玉杯,溫潤明亮,一經報道便驚豔了世人,隨即被認定為是國寶級別的文物,禁止出國展出。如果當時那些盜墓賊知道了,估計要悔青了腸子吧。也幸好有國家機構的細心保護,這樣一個寶物才能重見天日,被大家欣賞。


海佑講史


2015年,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考古人員在希臘南部小鎮皮洛斯發現一座3500年前的古墓。在這座古墓裡,工作人員出土1400多件文物,包括黃金、白銀、瑪瑙、水晶、青銅器等等各種器物。

這些文物裡,最讓人震驚的,當屬一件瑪瑙製品——皮洛斯的戰鬥瑪瑙。之所以會有這麼一個奇怪的名字,是因為它的發現地是皮洛斯,而瑪瑙上雕塑了一副戰鬥畫面。

皮洛斯的戰鬥瑪瑙長這個樣子。

這枚瑪瑙長36mm,寬24mm,瑪瑙上雕刻了三個人物:兩名持劍勇士在戰鬥,其中一名戰士將利刃刺入另一名戰士的咽喉,而地上還躺著一位戰死的戰士。三位勇士體格強壯,肌肉圓潤,雕刻者以高超的手法,將其流暢地展示出來。

戰爭瑪瑙被放大百倍後,勇士雕塑的細節部分,也被展示出來。

被刺死的戰士,身體因為痛苦而扭曲,手中的青銅劍被遺棄在一旁,身上穿著的織麻裙子可以看出,他與另一位正在被刺殺的戰士是戰友。不過很快,他們就能在另一個世界碰面了。

那位手持利刃正在刺殺的勇士,則目光犀利,胳膊上的肌肉高高隆起,似乎正在發力。

通過戰爭瑪瑙的草圖,很多不易被發現的細節,都被表現出來。比如說被刺殺戰士的長矛和護盾、頭盔上長纓、起伏的地面;刺殺戰士全身上下,除了一條短褲之外,還穿了一雙鞋襪等等。

這麼一塊兒拇指大的瑪瑙上,竟然清晰地表現出如此繁多的內容!

要知道,瑪瑙的硬度為6.5-7,比小刀的硬度還要高。要想在瑪瑙上進行雕刻,只有用比它硬度更高的工具才行。這塊兒瑪瑙發現的年代為3500年前,那會兒還是商朝,中國的先民還在拿著石頭在刻甲骨呢。

希臘地區,出現同樣精雕細琢的文物,則要到1000年以後了。

正是這種雕刻工具與雕刻材料的不匹配,才是這件文物的逆天之處!試想一下,用筆在一張36mm*24mm的紙上畫出這三個人物,能畫的如此流暢清晰嗎?

參加考古的辛辛那提大學的戴維斯教授說:

“其他文物和它相比,就像是小孩子的塗鴉和米開朗琪羅的畫作之間的差別。”

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質疑這件瑪瑙作品,說它並非3500年前的古物,而是希臘人作假。質疑越多,越說明它的逆天!


祗樹


網上有一個段子,兩人吹牛抬槓,問西安最貴的車是什麼車?

-是勞斯萊斯幻影嗎?布加迪威龍嗎?

-都不是。

原來是這輛車。

秦始皇陵銅車馬。

當然,世界上最“豪”的豪車不過幾百萬、上千萬,而這件“逆天”國寶級文物的珍貴程度,確實已無法用金錢衡量。


這件逆天國寶是如何發現的?

1978年6月,考古學家在陝西西安臨潼秦始皇陵周邊進行勘探時,在封土堆西側地下7米多深的土層中發現了一個金光閃閃的金屬馬飾,後來確認為古代車馬籠頭上的一個金泡。經過系統勘察,考古學家們發現這裡存在一個規模巨大的陪葬坑。1980年底,經過艱苦的發掘,終於出土了兩乘巨大的彩繪青銅車馬,經過8年的精心修復,於1989年正式對外展出,被譽為“青銅器之冠”。

青銅車馬共為兩乘,一前一後排列,分為1號車和2號車,包括車、馬、俑。大小為真實的車馬一半大小。兩輛車馬都是秦始皇出巡的儀仗車隊中的一部分,一號車為高車,二號車為安車。高車有著警衛、作戰的功能,而安車則是重要人物的座車,一般認為是秦始皇乘坐的乘輿之一。

那麼,這兩輛青銅車馬有多逆天呢?

首先,它是世界考古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的組合青銅器。一號銅車馬,車馬通長225釐米、高152釐米,重1061公斤;二號銅車馬通長317釐米,高106釐米,重1231公斤。兩輛車馬都超過了1噸重。車馬由7000餘個零部件構成,兩輛車所用的金銀裝飾品達到14公斤,顯示它極為尊貴的地位。當它穿越二千多年的風沙,出現在世人眼前時,無不被車馬恢弘的氣勢和精精美絕倫的工藝所震撼。

其次,精美絕倫的青銅之冠,藝術水準極高。銅車馬如同秦皇陵兵馬俑一樣,藝術風格上極為寫實,栩栩如生,完全還原了真實人物和動物造型神態。駕馭馬車的御官俑的面部和手上有兩層彩繪,內層為粉紅色,外層為白色,更加突出了人物肌膚的質感。人物和馬匹的神態都活靈活現。外側的兩匹馬張大著鼻翼,有如喘著粗氣,打著響鼻一般。

第三點,最為逆天的是它的工藝製作水平。整個銅車馬的青銅構件有著非常複雜的機械加工工藝,包括鑄造、鑲嵌、焊接、子母扣連接、活鉸連接等多種工藝組裝而成。鑽孔的最小直徑竟然達到1毫米,還有很多頭髮絲粗細的銅絲用作配飾。車頭的內孔渾圓的有如現代的車床加工一樣。至今,銅車馬上的各種鏈條仍轉動靈活,門、窗開閉自如,跟車上其他部件轅衡牽動自如。

還有1號車上的圓形銅傘裡,還隱藏著看不見的殺機。原來傘柄是中空的,裡面藏著利器,遇到危險時,還能打開機關後取出,傘蓋成為盾牌,傘柄和利刃可做長矛自衛。

秦始皇陵銅車馬對於古代車制、鑾駕鹵簿制度、金屬鑄造和冶金工藝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堪稱不折不扣的“逆天”級國寶。


北溟四海


人類歷史上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廢話不多說,直接上菜。

一、黃金匕首

說到圖坦卡蒙,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舉世聞名的黃金面具。其實,在圖坦卡蒙墓中出土的黃金文物,不計其數,其中有一件“黃金匕首”格外的引人注目。

雖說叫做黃金匕首,但是它並不是完全用黃金打造的,還有其他的物質混合其中。在中國,越王勾踐劍極為出名,不僅是因為它的主人是臥薪嚐膽的勾踐,更重要的是它千年不腐,這把黃金匕首也是相同,3300年過去了,基本上沒有鏽蝕的痕跡。

黃金匕首剛出土時,其實並沒有引起外界的注意,因為相比與其他出土的文物,如黃金棺材、黃金寶座等,它實在是太小了。直達上個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才感覺這黃金匕首有些不同,便拿到專業機構鑑定。結果讓所有人大吃一驚,黃金匕首裡面有許多地球上沒有的元素,而且鎳和鈷的比例,跟隕鐵的比例差不多。

由此可以推測出,這把3300年前的比首來自天外,準確的說是用從天外的隕鐵打造而成。

3000多年前的埃及,就有如此高超的技藝,實在令人驚訝。

二、雙攝石鏟

石鏟,新石器時期的一種原始農具,也是一種早期的治療工具,主要運用在少數民族。1978年河南新鄭裴李崗出土了一件長30.3釐米,寬10 釐米的石鏟,震驚世界。

在新石器時期,由於金屬冶煉技術還沒有發展,石頭就成為當時人類製作工具的基本材料。以石頭為材料有很多好處,一是石頭遍地都是,取材方便;二是石頭質地堅硬,不易腐朽;三是可以隨意的製成想要的形狀。

新石器時期的中國人,開動腦筋,做出了許多奇形怪狀的石器,有些堪稱逆天。

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就收藏了一個逆天的石鏟,我第一次看到它的圖片,還以為穿越了。


這不就是現在的雙攝手機嗎?還是近乎完美的對稱結構。

只能說古人的設計靈感太超前,說不定以後還會發現三攝、四攝的手機。

現在的手機廠商還要努力啊!


彈指間的歷史


我是專注歷史的中國小賤,和你分享。


廢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素紗褝衣

西漢時期物品,國家一級文物。於1972年的時候,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衣長128cm,袖長195cm,秀寬29cm,腰寬48cm,下襬寬49cm。整件衣服僅重49克,不足一兩,真正的薄如蟬翼。

賈湖骨笛

這件文物的歷史來自於史前年代,距今已有9000多年的歷史。

該文物出土於河南賈湖遺址,賈湖骨笛不僅是中國最早的樂器文物,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樂器文物。

遙想9000多年的人,夕陽下吹著骨笛,怎樣的一番光景?

商後母戊鼎

商朝後期物品,1939年的時候,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目前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該文物原名司母戊大方鼎,後在2011年的時候,被更名為商後母戊鼎。

此文物被譽為中國的鎮國之寶,被視為國之重器,其價值和意義已經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了。

商周太陽神鳥

該文物屬於商周時期,2011年出土,收藏於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該文物整體為圓形的薄片。外徑約12.5cm,內徑約5.29cm,厚度僅有0.02cm,總的重量約20克。

如此純手工製作出來的物品,就是在現在也很難複製,展示了古人高超又精巧的技術。

青銅卡尺

該文物屬於王莽新朝時期,這個文物就有一點黑色幽默啦。

乍一看,這不就是咱們現在使用的遊標卡尺嗎?可它實打實的卻是屬於古代物品。

更神奇的是,它和遊標卡尺不止外形相似,而且作用和使用方法都差不多,真懷疑王莽是不是穿越回去的呀?

遼代牙刷

該文物出土於內蒙赤峰遼國墓葬。和咱們現在用的牙刷幾乎差不多,唯一不太一樣的是,毛已經掉光了。

我國最早的牙刷,在東漢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東漢時期的貴族,大多用的都是玉器製作的牙刷。

彩繪鳥獸魚紋漆槅

該文物屬於三國時期,出土於吳國大將朱然墓。

這就是古代時候的餐盒了,長相及用法和現代咱們用的一次性快餐盒,並無多大差別。

但是呢,在古代能用得起這種餐盒的人,那肯定不是一般人了。這種餐盒在漢代就已經出現,南北朝時期的時候,才普遍應用,進入尋常百姓家。

分享結束,謝謝你們的閱讀。

提前祝大家中秋快樂, 團圓幸福!


賤議你讀史


其實有很多,只是聽得太多或者太出名了,大家感覺很漠然,下面給大家介紹一個厲害的。

戰國水晶杯

1990年10月下旬,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工農磚瓦廠的工人在取土燒磚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個不大的洞口,直徑不到一米。當地文物部門得到消息後立即派工作人員前往現場收集遺物。

經過考古人員的清理和考證,認定這個窖藏屬於戰國晚期。半山鎮一代自從20世紀80年代就幾乎年年都有秦漢墓葬被發現,考古專家猜測,這個窖藏不應該是獨立存在的,在這附近應該還有別的戰國遺址,於是他們組織了大範圍的發掘,果然就在附近發現了一座戰國大墓。在對這座戰國大墓進行考古發掘時,挖到距離地面一米深的時候,泥土裡忽然出現了點點晶瑩的亮光,半小時後,一件通體透明的水晶杯出現在大家面前。隨後這件水晶杯被運送到北京鑑定,最終確定為戰國年間的水晶杯。現藏於杭州博物館。

戰國水晶杯的牛逼之處在於它是由一整塊水晶打磨而成,經過細緻的拋光處理,是中國早期水晶器皿中個頭最大的。這麼大的形體必然増加了製作的難度,而這麼大的一塊完整的高品質水晶也是極其罕見的,所以無論是從原料還是從工藝上來說,在戰國時期的生產條件下都是出類拔萃的。當然真正令人驚歎的,不僅僅是原料工藝,而是它和當今人們所用的玻璃杯極其接近的外形,考古隊員剛剛發現它的時候驚呆了疑為近代盜墓賊留下來的,因為跟我們平時喝水的玻璃杯太像了,這也許是歷史的一種巧合,也可能是一種必然。戰國時期的古人在用一塊巨大的水品磨製器皿時,限於製作水平而選擇這樣的線條輪廓來達到美觀、實用,並且降低製作難度的目的,但是如何打磨出來的至今無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