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認為殖民地不但沒用而且是個累贅,這是為什麼?

大腳汽車


德國從不缺乏優秀的戰術家——從兩次世界大戰的具體戰場格局來看:德國將領具有優秀的指揮素養,然而德國卻缺乏優秀的戰略家,以致於兩次錯誤捲入到註定無法取勝的世界大戰之中。偏偏身處歐洲中部四戰之地地緣格局下的德國恰恰是最需要具備全盤考慮的戰略思維精英的,不過話說回來在德國曆史上也曾出現過一位傑出的戰略家——這個人就是俾斯麥。儘管俾斯麥以“鐵血宰相”之名著稱於後世,然而普魯士賴以統一德意志的諸多因素中除了一支戰鬥力超強的鐵軍和堅實的經濟基礎之外還有就是俾斯麥在歐洲外交格局中的縱橫捭闔:精明的俾斯麥對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以及各國內部的矛盾可謂洞若觀火,於是普魯士一方面積極擴軍備戰,另一方面在歐洲各國之間巧妙施展合縱連橫的外交攻勢。俾斯麥先是拉攏奧地利打著維護德意志民族共同利益的旗號對丹麥作戰以爭取德意志各邦的民心。對丹麥的戰爭勝利後普魯士以有權共同佔有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為藉口誘使奧地利向普魯士宣戰,隨後普魯士以自衛還擊的正義名分拉攏巴伐利亞、漢諾威、薩克森等德意志邦國對奧地利作戰,同時穩住西線的法國,又策動意大利在南線對奧地利發動進攻。在普奧戰爭中普魯士展示了高昂的士氣和先進的技術:普魯士在火力、後勤運輸以及情報傳遞等各方面無不優於奧地利,最終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告終。然而正當普軍上下打算趁勝追擊直入維也納時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在審時度勢後堅決阻止了這一行為,因為他知道同樣圖謀歐陸霸權的法國不會坐視德意志的統一,如果奧地利被徹底擊敗,也許普魯士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法國。為了避免法國的干涉,俾斯麥當機立斷決定將奧地利從德意志排擠出去,然後建立一個以普魯士為主導的不含奧地利在內的德意志國家。儘管這樣做看似是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東西,但俾斯麥就是這樣的人——絕不允許所謂的勝利果實干擾到自己的通盤計劃。事實證明正是俾斯麥對奧地利的寬大處置為普法戰爭中奧地利的中立埋下了伏筆。

如果說放棄征服奧地利是俾斯麥出於整體戰略通盤考慮的結果,那麼在殖民地問題上俾斯麥同樣展現了他的這種戰略分析能力。德國統一後身處四戰之地的地緣格局並未改變,這就需要德國的決策層具備全盤考慮的戰略眼光。德國的東面是疆域遼闊的沙皇俄國;西面是對自己充滿敵意的法國;南面奧匈帝國雖已日薄西山,畢竟也是歐洲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正如俾斯麥所言:法國只會在東面受到德國的攻擊,俄國只在西邊會受到德國的攻擊,而德國卻有可能遭到來自多個方向的攻擊。在這樣的戰略格局下俾斯麥必須首先抓住主要矛盾。那麼當時德國最大的對手是誰呢?答案是法國。德國崛起的直接後果之一就是法國的衰敗——事實上德意志第二帝國正是建立在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廢墟之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開國皇帝威廉一世的加冕典禮正是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的鏡廳舉行的。普法戰爭後德國從法國要走了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還割走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處土地。更令法國人難以忘懷的是他們就此失去了歐陸第一強國的地位,這種挫折感令法國倍加屈辱。德法矛盾的尖銳限制了德國的外交空間——德國必須千方百計防止其他大國和法國接近從而對自己構成威脅,而德國的地緣區位進一步迫使德國不得不在歐洲各國之間施展合縱連橫之術。

在這樣的戰略格局下俾斯麥決定緊緊抓住和法國之間的主要矛盾,積極發展和沙俄、奧匈和英國等大國之間的外交關係,從而將法國孤立起來,進一步擠壓法國的戰略空間,使德國成為真正的歐陸霸主。這時俾斯麥的全部外交政策都為謀求歐洲霸權而奮鬥,這一外交政策被俾斯麥自己稱之為”大陸外交“。俾斯麥深刻洞悉到德國是一個資源並不充裕的國家,又處於四戰之地,如果要貿然加入到瓜分世界的行列其實德國並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德國作為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當其加入到開拓海外殖民地的行列時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都已被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得差不多了。這意味著德國如果要在海外開闢殖民地將在很大程度上和英、法爆發衝突。然而此時的德國其實並不具備戰勝大英帝國的絕對實力——儘管此時的大英帝國正在日益走上下坡路,但畢竟仍擁有遍及全球的殖民地,這意味著英國可以利用來自全球的各種戰略資源支撐自己的發展;而德國作為後來者難以在短時間內消化吸收海外殖民地,恰恰相反由於海外殖民地和德國本土地緣距離上的極端疏離會大大增加德國對其的管治難度,成為消耗德國財力和兵力的無底洞,一旦德國爆發和英、法的衝突根本無暇顧及這些殖民地——具有海上優勢的英、法可以輕易切斷德國同自己殖民地的聯繫。

從後來的歷史進程來看:俾斯麥的判斷完全正確。儘管在當時列強瓜分世界的浪潮中德國取得了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坦噶尼喀、喀麥隆、新幾內亞等幾處殖民地,然而這些殖民地實際上只是滿足了德國統治階層對外擴張的虛榮心,實際上德國並沒從當地獲得多少利潤可言,十足是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雞肋。甚至可能連雞肋都算不上,因為德國還必須花費大量精力在殖民地的建設上——實際上殖民地的前期建設是花費相當巨大的,然而還沒等德國見得利潤就先因為自己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而和英國走向了對立。最終未能掌握制海權優勢的德國在一戰中被英、法封鎖圍困,從而與自己的殖民地徹底喪失聯繫,最終德國的殖民地全部被英、法瓜分,德國本土也在戰爭中遭到重大破壞。在一戰後締結的《凡爾賽條約》中德國不僅喪失了全部殖民地,還將北石勒蘇益格交還丹麥,將阿爾薩斯和洛林交還法國,將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割讓給波蘭,將尤本及薩爾梅迪割讓給比利時,與此同時德國還必須承擔高額的戰爭賠款和嚴格的軍備限制。正由於德國對《凡爾賽條約》所施加的束縛政策的不滿使其再次發動世界大戰,而這次德國敗得更慘——不僅損失了奧得河-西尼斯河一線以東的10萬平方公里領土,甚至就連剩下的領土也被拆分為東、西兩個德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日本也有過這種想法,一度想把佔領的臺灣再高價賣給中國。

為什麼?

其實殖民地就像開店一樣,未必都是賺錢的,很多甚至會坑死你。

對於殖民地的評估,有很多要點。

第一,資源

殖民地資源是不是豐富,又沒有珍貴的資源,比如古代嚮往的黃金白銀珠寶,現代的石油、礦產等等。

另外還有一種寶貴的資源是人力,也就是勞動力。

不是所有殖民地都擁有這些東西。

比如發現石油之前的中東,在殖民者嚴重簡直就是廢物,連水都沒有的地方。

再比如西伯利亞,俄國明明已經進入,當地抵抗力量又微不足道,但前後100年才將西伯利亞控制。

說白了,俄國人認為西伯利亞也沒有什麼意義,是寒冷的苦寒之地,只有樹木和皮毛資源,不值得一提。

第二,軍事政治意義

有的殖民地很挫,但佔據重要的地理位置,比如巴拿馬,比如蘇伊士,比如新加坡。

這些是所謂兵家必爭之地,砸錢也要控制住。

第三,當地民眾反抗程度

殖民地的建設,同當地民眾的反抗有密切的關係。

如果反抗強烈,你就必須長期在殖民地維持大量軍警。

這些軍警都是很大的開銷,如果再爆發戰爭又是可怕的軍費,宗主國未必受得了。

英國人進入印度以後,因為印度的民族性相對溫和,到上世紀40年代印度才獨立。

相反,比如阿富汗這種地方,山民從英國試圖殖民開始就和你拼命。

英國試圖殖民幾十年,損兵折將,還是控制不住大局,只能放棄殖民。

第四,建立殖民地的代價

除了民眾反抗以外,殖民地還有很多代價。

比如,在這裡建立一個殖民地政府究竟要花多少錢,性價比高不高?

很多殖民地只是有資源,卻沒有開發,其他方面都很落後。

建立殖民地政府,雖然可以掠奪資源,但還必須提供給殖民地人民衣食住行,不然被殖民者很快就會反抗。

如果是非洲這種人口多,但農業還在刀耕火種的地方,光是解決黑人吃飯就是大問題。

第五,保護殖民地的代價

建立殖民地以後就要保護,防止被其他列強搶走。

這又是一大筆錢。以英國為例,建立了大量殖民地軍隊,海軍分艦隊常年在殖民地巡邏。

這都是極大的開銷,英國就是被這些開銷逐步拖垮的。



綜上,建立殖民地有時候比買了爛尾樓還坑爹。

英國不談,以法國為例在世界建立的大部分殖民地都是虧本的。尤其是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直到今天還是一筆爛賬,出了事還讓法國來幫忙解決。

還有盧旺達大屠殺,本來盧旺達都獨立多年了,出現大屠殺還讓法國和比利時介入阻止。

不過,俾斯麥說殖民地沒用,也不是真心話。

比較好的殖民地是有用的,但前提看你有沒有本事控制。

在一戰之前,還沒有全球貿易一說,基本都是列強在各自的殖民地掠奪資源自用。

所以列強如果沒有殖民地,等於工業受制於人,根本沒有辦法變強。

但德國是列強的後起之秀,統一的時候已經很遲了,當時世界被英美法西荷比葡分光了。

德國在歐洲崛起,尚且不會造成很可怕的衝突。畢竟德國目前佔領的是自己的地盤,沒有搶掠英法等列強的領土。

然而,德國如果試圖強佔海外殖民地,就等於公然和英美法等國作對為敵,因為這些殖民地都是他們的,戰爭不可避免。

以德國目前的國力,對西線英法是沒有把握的,更別說東線還有個沙俄。

同時,就佔領殖民地來說,就必須有強大的海軍。而德國海軍歷史上從沒有超過英國海軍,更別說英國還有盟友法國海軍。

這樣一來,德國就算佔領了殖民地,也無法有效控制。

所以,德國不如把眼光放在歐洲,盡全力發展自己的工業,提供綜合國力,對於殖民地則能佔就佔,不能佔就放棄。

等到德國實力遠遠強於列強,這才搶奪殖民地也不遲。

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德國公然從列強口中搶奪殖民地,等於花樣作死。

遺憾的是,俾斯麥的主張最終沒有被執行。

結果呢,德國為了太平洋上幾個島嶼和非洲破地方,和列強打了一戰,不但亡國差點滅種。

不得不說,俾斯麥這老傢伙是個偉人。


薩沙


德國是一個起步最晚的歐洲列強,當德國人睜眼看世界的時候,世界體系已經基本成型,殖民地也基本上被英法等國搶的差不多了,德國人不甘心,硬著頭皮從英法的手裡搶了不少邊邊角角的雞肋一般的殖民地,並一度以擁有259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成為僅次於英法的殖民帝國。但威廉皇帝還是不服氣,看著英法又多又好的殖民地不爽,當時英法各擁有3300萬和13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年輕氣盛的皇帝覺得德國如今實力歐洲第一,憑啥你們還能佔這麼多地兒,還想要更多更好的,終於英法等國受不了了,最終聯合一群協約國把德國揍個半死。

一戰後,德國這些才佔了二三十年的殖民地全部被協約國沒收,分配給了英法美日澳南非等國委任統治,以至於德國作為一個西方大國,在目前很多西方國家還擁有海外領地的情況下,它一丁點海外領地都沒有。

當然,這純粹就是德國人“作”出來的。

當英法荷比西等等歐洲列強在全世界追逐殖民地的時候,德國還是一片亂糟糟的諸侯割據,一點大的地方匯聚了幾百個邦國、領地、自由市、王國、公國等等政權,加之德意志地區主要為平原地帶,還是歐洲中心,使得德意志地區經常成為歐洲的主要戰場,平時自家人之間還要鬥個你死我活,周圍還有英法俄等列強環伺,直到普魯士崛起,統一了大部分德意志地區,德意志民族才算在歐洲大路上崛起了。

德國統一之後,尤其是在幾次王朝戰爭中先後把丹麥人、奧地利人、法國人都狠揍了一頓,德意志的民族自信心爆棚,民族主義空前氾濫,加上普魯士幾百年的軍國主義情緒加持,在不斷髮展的經濟帶動之下,整個德國展現著一種對其他歐洲列強不是太友好的略加衝動的激情昂揚。

德國人從上到下都在積極尋求“陽光下的地盤”,而德國人動作也夠快,先後佔據了非洲的納米比亞、喀麥隆、多哥、坦噶尼喀以及太平洋上的幾個島國,一躍而為佔有殖民地第三多的國家,但說實在的,這些都是英法等國在上百年的殖民擴張中或許遺漏了或許沒看上,總之看到德國人去搶了,英法就讓了一步,給你好了。

這種情況其實讓時任帝國首相的俾斯麥非常憂慮,他作為帝國的功勳之臣,相對其他人的躁動,他擁有良好的自控力,他身居帝國首相等要職近20年,在1888年之前,有威廉一世老皇帝支持,俾斯麥還能努力控制住如脫韁之馬一般的德意志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他試圖小心翼翼地保護好這新生的帝國,不去過分引起英法等國的注意,不要去刺激他們,對俾斯麥來說,那些海外殖民地,英法佔了就佔了,不急著去搶,德國人最需要的是聯合奧地利,結盟俄國,拉攏英國,最後把法國人搞趴下。

俾斯麥更在意的是搞平衡戰略,德國畢竟東西都面臨強敵,處於四戰之地,唯有不驕不躁,穩步推進,埋頭髮展,才能不斷悶聲發大財,先強大自己再說。

至於殖民地,它又飛不了,時機成熟了自然就屬於德國人了,反倒現在如果過早刺激英法等國,則不利於德國的未來發展。

不過年輕氣盛的威廉二世皇帝不這麼看,他的父親腓特烈三世登基99天就去世了,這導致29歲的威廉二世過早地繼承了皇位,而且還是在德意志帝國最關鍵的發展時期,繼承了帝位。

此時,這個新生的帝國誕生不過17年而已。

威廉二世當然有一定的才幹,也有能力,但是最大的缺陷就是傲慢和炫耀,他已經迫不及待地要當一當歐洲的老大了。

相對之前的皇帝,他更能接受那些情緒高漲的帝國軍人和帝國議員們的意見,甚至一些吹捧和慫恿。

俾斯麥很快被年輕的皇帝解職,回家養老去了,威廉皇帝獲得了普魯士軍官團和帝國議員們的廣泛支持,隨後的20多年時間,德國幾乎不受約束的飛速發展,一路狂奔,經濟和實力飛速發展的同時,還有更快速發展的民族主義情緒和軍國主義。

這些,最終給帝國帶來了毀滅。

一戰,德國人最終被四面趕來的協約國圍獵,灰頭土臉,20年後又恢復了國力,再一次擴張,這一次,直接被盟軍和蘇軍從東西兩線推平到老家,國土被割走一小半。

從此,德國人總算安省了,老老實實搞發展,一心一意圖歐盟吧。


雲中史記


俾斯麥這個想法是非常正確的。

到後來這個想法竟然成為列強共識,所以到二戰結束以後,才會迎來世界各殖民地國家的獨立浪潮。

(俾斯麥)

那麼,在當時看俾斯麥有這樣的想法原因是什麼呢?

其實很簡單,當一個國家進入到完全工業化之後,殖民地所提供的賦稅和市場已經變成了雞肋!

西班牙人依靠殖民地物產,就可以過上奢侈的生活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作為第一批殖民者向全球殖民的時候,歐洲還非常貧窮,相對於亞洲東部地區和南部地區的文明古國來講,他們全是一群窮光蛋。即便是相對於美洲地區的瑪雅人也是如此,因為美洲地區擁有非常多的貴金屬礦藏,瑪雅人幾乎人人穿金戴銀。

後來,西班牙人通過這些礦場所提供的黃金和白銀竟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僅1521—1544年,西班牙就從美洲獲得了上百噸黃金和上千噸白銀。

(西班牙寶船)

有了黃金和白銀,西班牙人在最初的100多年裡過著奢侈的生活,他們拿這些貴金屬前往印度和明朝購買各種各樣的商品,比如香料、瓷器、茶葉、絲綢、糖類等等等等。

而殖民地的農業產出,也讓西班牙富裕無比。就拿17世紀來說,當時西班牙僅在古巴的蔗糖種植就讓西班牙把這裡看成自己的風水寶地,所以當英國殖民者試圖用北美的13塊殖民地來換古巴的時候,西班牙人是覺得非常的吃虧的。當然,也幸好西班牙這麼做了,因為最終那13號殖民地並沒有成為大英帝國的土地,反而獨立為美利堅合眾國。

(17世紀古巴蔗糖種植園工作場景)

在西班牙之後隨之而起的荷蘭人、英國人等,他們對殖民地的要求比西班牙人又不太相同。

以英國為例,英國這個國家在崛起之後,成立了東印度公司,專門用來開展對東方的貿易。他們將東印度公司的根據地遷徙到印度地區,並且對這裡進行逐步的滲透,最終將整個南亞次大陸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時候,印度地區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地區之一,把這裡變成殖民地之後,當地的賦稅就全部被英國人自由支配了。每年他們在這裡賺取了數百萬英鎊的稅收,然後運到本國。

當然他們並沒有用這些錢支持自己豪華的生活,反而作為資本積累,於是產生了工業革命。但是大筆的稅收被轉移到了英國本土,南亞次大陸一帶因為得不到建設從而成為了世界上最貧窮的地區。

此後這裡又變成了英國傾銷工業品的市場,又給英國人賺取了大筆的利潤,可以說英國的發展是建立在剝奪殖民地人民的基礎上的。

殖民地淪為雞肋

到了19世紀後期的時候,殖民地對於西方列強來講,利潤正在逐步降低。因為隨著列強完成工業革命後,殖民地和歐美列強本土相比,已經變得極為赤貧。

(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生產效率呈數十倍的提高,殖民地經濟在整個國家經濟中的比重在迅速降低)




在當時看,除非殖民者把這些殖民地建設成和自己的國家一樣強大,讓他從一個農業國變成工業國,才能繼續吸當地的血。但這是不可能的,假如英國把印度建設得和英國本土一樣發達,那麼印度在某一天肯定會變成第二個美國,讓英國人賠了夫人又折兵白忙活一場。

所以,他又不可能對殖民地進行很好的建設,這樣一來殖民地也就無法給他提供更多的賦稅和市場了。

但是,為了統治這個地方,又要投入很大的精力,漸漸的殖民地的產出和宗主國的投入發生反轉,殖民地變得入不敷出。

如果這個時候殖民地人民進行反抗,宗主國就要拿出非常大的精力和財富,來對抗這種反抗,那就更不划算了。

以布爾戰爭為例(1899-1902年),在戰爭中英國投入了2.2億英鎊(相當於15億兩白銀)軍費,50萬軍隊(相當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20多倍)來征服當地人,雖然最後取得了勝利,但雖勝猶敗。如果當時英國多經歷幾次這樣的戰爭,帝國不用到一戰就得崩潰。

(布爾戰爭)

所以,進入20世紀之後殖民者們發現殖民地已經成了累贅。於是,到二戰以後英國人拋棄了大量殖民地,連對她忠心耿耿的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都不要了。

世界上最大的強大的國家,二戰以後的美國讓菲律賓、古巴等地獨立了,其實也是這麼個想法,對這個地方的投入並沒有多大意義。

當然,美國仍然保有軍事基地對世界上很多國家進行控制,以保證其全球霸權和利益,這是列強經營世界的新方式。

(美軍在全球的軍事部署)

可以說,俾斯麥提前半個多世紀就已經預料到了這一切!


歷史風暴


因為事實如此,具體來說有兩個方面因素:

第一,維繫需要海軍,海軍需要成本,這個成本還是可預期的“白瞎”的。

在1871年德國統一之後,全世界可分食的殖民地已經很少,而且分散,為了奪取和維護這些地盤,德國必須建立一支“遠洋海軍”,這對於身處中歐,出海口被限制在北海、波羅的海兩個喇叭口裡的德意志帝國而言,本身就是一個“反傳統的負擔”。

德意志帝國從來沒有強悍的海軍傳統,在俾斯麥執政的時代,為了防止英國對於德國崛起的干預,一直小心翼翼地控制著海軍的發展,力求不觸動“日不落帝國”的神經,而他縱橫捭闔的外交策略,也最終讓英國坐視了這個世界第二強國的誕生和崛起。

而要在海外奪取和維繫殖民地體系,德國就需要建立能夠與對手抗衡的海外艦隊,而在這個方面,最大的潛在對手就是英國,而德國的工業實力雖然增長迅速,只要與英國對抗上,就是一個“造艦競賽”的無底洞,而且這個無底洞十有八九還是以失敗告終,因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的綜合國力(造艦能力、進出口、財政、金融等等),遠勝德國。

所以,哪怕花費巨大的成本,仍會在開戰中被英國海軍摧毀或者封鎖的德國海軍,本身就是一個“無用的累贅“。

所以,在俾斯麥失勢之後,熱衷於爭霸擴張的威廉二世委任德國海軍元帥、公海艦隊締造者提爾皮茨在1907年建立"公海艦隊"的立足點,自始至終無法平衡這種全球爭霸的任務,只能給德國海軍定位為以“北海決戰”為目的,即決戰勝利後,歐洲之外失去的殖民地,自然而然會失而復得。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事實表明,“公海艦隊”在造艦競賽中落敗,根本無力在“北海決戰”中突破英國大艦隊的封鎖,只能淪落為存在艦隊,那些殖民地,也只能一一陷落。

第二, 德國的殖民地經營並不賺錢,甚至還在賠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擁有殖民地最多的國家是英國,法國居第二,德國排第三,意大利為第四,但是,與英法相比,德國所佔的殖民地面積小,而且分散,因為德國畢竟屬於後起列強,在它完成德意志諸國統一的戰爭同時,英國已經建立了世界性的殖民帝國,具有重要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的殖民地早已搶到手了。

一戰前,德國的殖民地面積達259萬平方公里,卻只有2.1萬德國公民移居,而其本土人口則高達6506萬,也就意味著平均1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才有1個德國本土人,而殖民地的德國移民與本土人口的比例是1/3098。

而殖民地當地人口也非常稀少,以德國1890年佔領全境的納米比亞(今名)為例,總面積824269平方公里,人口到2003年統計,僅200萬……計算一下,也就是每平方公里有2.42個納米比亞人居住。

德國本土人口移民的稀少,就意味著除去德國殖民當局的官員、軍人,只有極少量的“經濟人”居留在這些土地上,他們的經營方式,只能是巨大的莊園和殘酷地壓榨土著居民,而這種管理方式,又會驅使著社會組織鬆散的土著居民逃離德國的控制區域。

所以,這廣袤的殖民地根本沒有發揮出經濟價值,只吸引了德國對外直接投資的3.8%,佔德國對外貿易額的0.5%,德國近19%的國家財政收入來自出口貿易,但其中只有20%來自同歐洲以外地區的貿易,國家財政收入僅有2%來自海外投資。

德國從殖民地得不到多少原材料,卻得提供不相稱的財政補貼,1914年的補貼金額即達1億英鎊上下。

更嚴重的是,殘酷的壓榨和絕少的德國駐軍,激發了土著居民的反抗,以1904年—1907年的納米比亞起義為例,德國在3年間損失了2000多人和6億馬克的軍費,才鎮壓下去。

所以,俾斯麥的判斷非常準確,德國的殖民地戰略,本質上就是沒用的累贅,而歸其根本,就在於德國的產業結構和殖民地根本就不可能形成需求循環,所謂的“資源來源地”的價值,根本不足以償付鉅額的開發成本,而英國則完全不同,它的殖民地都接入了英國的全球貿易體系,本身就具備一定的生產力和消費能力,所以,當英國控制之後,能夠給日不落帝國不斷輸血。

說到底,“唯生產論”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經濟學理解,建立在這個認識基礎上的擴張,只能是愚蠢的賠錢貨。


劉三解


俾斯麥雖然認為殖民地沒用,而且還是個累贅,但這其實並不是他的真心話,因為他知道在整個世界格局已經確定的情況下,公然的去挑釁列強,虎口奪食般的去爭奪殖民地,倒不如安心發展自己,壯大自己,等到自身足夠強大之後,再去爭奪殖民地才是最好的選擇,而且在當時來說,佔據殖民地帶來的也不僅僅是利益,也會伴隨很多問題,甚至弊大於利,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資源,人力問題,並不是所有殖民地都是具有豐富資源的存在,當然這裡說的資源是指可以即時開採出來的資源,就像發現石油之前的中東,以及西伯利亞等等類似之地,這些地方其實對於宗主國來說就是一種累贅的存在,不僅沒什麼油水還得花費錢財去維護保障這些地方。

二,殖民地的反抗,這應該是殖民過程中遇到的最為直接的問題所在了,面對殖民地的反抗,宗主國就不得不加派眾多人手,軍費去穩定殖民地,而這必然會牽制住自身的一部分實力,尤其是對於那些消耗大於產出的殖民地,自然算的上是一種累贅,而且還是不可輕易捨棄的。

三,維護殖民地的代價,佔據一個殖民地不是就意味著源源不斷的產出了,而是需要去開發,而且還要能夠在列強環繞之中去保護她,不僅要先期投入大量錢財資源去發展,開發殖民地,還得花費鉅額軍費建立起強大的殖民地軍隊去保護自己的殖民地,這些都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所有說殖民地雖好,但是也是建立在自身強大的基礎之上的,這也是俾斯麥說的累贅論的原因所在,畢竟殖民地對於當時的德國確實如此,但是對強大後的德國那就不是了,只不過最後俾斯麥的策略也沒得到實施,德國還是忍不住對列強的殖民地下手了,發動了一戰,導致自身實力大損。


歷史微探索


這個觀點不是俾斯麥一個人這麼想,當時的英國也是這麼想的。

殖民地第一個時期,利潤非常的高,比如挖黃金、白銀,販賣奴隸,種植糖類作物和橡膠等,所以這個時期各國都爭先恐後的拓展殖民地。但那個時候德國還沒有統一,沒有趕上好時候。

殖民地第二個時期,是賠本的時期,因為法國大革命後人權觀念的興起,販賣奴隸被禁止,黃金、白銀也挖的差不多了,殖民地人也開始有人的觀念,不像動物那麼好管了,這個時候的管理成本大大超過從殖民地獲取的收益。這個時期,德國完成統一,所以俾斯麥覺得殖民地沒用是個累贅,當時的英國首相也說殖民地時套在英國脖子上的磨盤,要把殖民地甩掉。

殖民地第三個時期是各國瘋搶時期。這個時期,不斷有地理學家、帝國主義理論家說殖民地的重要性。比如當時德國地理學家拉策爾就說空間對一個國家非常重要,大國會越來越大,小國會越來越無足輕重。英國學者寫指出,一個國家想要生存,必須實現自給自足,而殖民地既能夠提供石油、橡膠等原材料,也能夠提供廉價勞動力,還是本國產品傾銷的重要市場。

於是各國開始瘋狂搶奪殖民地,統一後的德國也加入了進來,當時的俾斯麥已經改變了觀點,支持對外殖民擴張。

那德國是如何進入那些殖民地區還不和列強衝突的?因為當時世界並沒有被瓜分完,根據“只有實際佔領才能證明對一個殖民地的統治權”的原則,德國也參與瓜分了非洲,並在太平洋佔據了很多小島,還佔據了青島。

但畢竟沒有什麼好地方了,所以德國殖民地非常小,也比較貧瘠,比如非洲的納米比亞殖民地,就是個沙漠。下圖藍色是德國的殖民地。

於是後來就爆發了搶奪殖民地的一戰,二戰也可以說是搶奪殖民地,因為希特勒的口號就是德國需要生存空間。


劉權林


當時的德國如果擴張,成本太高實在不划算。歷史上,德意志帝國曾經擁有超過200萬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但都是在俾斯麥失權以後,而在俾斯麥時代,當時的世界已經被老牌列強瓜分的所剩無幾。

俾斯麥對於海外殖民擴張始終保持著謹慎態度,主要還是當時進行海外殖民屬於“入不敷出”型的虧本買賣。當時的德意志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固守歐洲本土與經濟建設領域,所以俾斯麥才認為殖民地屬於“無用的累贅”。


新航路開闢以後,非洲、亞洲與新發現的美洲等地逐漸被西方所入侵,建設了大量的殖民地。而早期殖民時代,利潤是非常驚人的,使用武力手段就能夠獲得大量的黃金、白銀等貴金屬,以及象牙、香料、茶葉等,隨著種植園經濟與奴隸貿易的興起,西方完成了早期原始資本主義積累。

然而,那時候的德意志尚且支離破碎並沒有統一,所以錯過了海外殖民掠奪的黃金時期。

經過普奧戰爭、普丹戰爭與普法戰爭,德意志帝國完成了歷史性的統一,不過仍舊存在很多的潛在危險——德意志的東部是沙俄,西部是死對頭法國,而北海不遠處就是當時縱橫世界的大英帝國。

可以說,地處四戰之地的德意志在歐洲處境艱難,所有的擴張行為都需要考慮再三,畢竟投鼠忌器。


當時世界上主要富庶與戰略重地,幾乎都被英國、法國等老牌列強所佔據,一旦德國開始進行擴張,勢必與之發生衝突,而且面對的不是孤獅,而是群狼。所以,出於本身的安全考慮,德意志也不能輕易進行擴張,俾斯麥深諳此道。

更何況,殖民時代到了中後期,單純的武力殖民已經無法獲得相應的巨大利潤,反而為了維持龐大的海外殖民主要以龐大的經濟實力進行支撐。當時的德意志屬於新興列強,按照俾斯麥的設想,德意志的主張精力都應該按在本土。


如此一來,經過多年的努力,德意志完成了歐洲實力第一的陸軍建設,經濟實力迅速崛起位居世界前列。而俾斯麥也認為,經濟建設所需要的各種資料,都各自通過金錢獲得,並沒有殖民的必要——能夠花錢解決的問題,也用不著去做些事倍功半的事情。

而事實也證明,俾斯麥的觀念是相當正確的,當時的德國雖然沒有那麼多殖民地,卻仍舊國力強大。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後,俾斯麥失權,德國開始瘋狂進行海外殖民,最終與英國等發生衝突,兩次世界大戰不僅讓德國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連本土都銳減了40%之多。

俾斯麥不僅不願輕易進行海外殖民,甚至當初進行德意志統一戰爭的時候,普魯士也與奧地利意見相左——奧地利主張建立大德意志,包括了眾多非德意志地區,而普魯士認為那些都是累贅,要將之全部排除在外,建立純粹的“小德意志”。


澹奕


我覺得俾斯麥的想法應該和拿破崙差不多。那就是與其頭號假想敵發生衝突時守不住!

拿破崙名震歐陸,法國卻賣掉了四倍於本土面積的路易斯安那,買主美國僅僅付出了1500萬美元,價格低廉到每英畝不足兩美分。

普法戰爭法國一敗塗地,德國登頂歐陸。但是對隔海相望的英國卻有心無力,沒有一個國家能跨過這短短几十里的海峽,只要消滅不了皇家海軍,英國就立於不敗之地,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又讓新崛起的德國成了打壓對象。再加上其他歐陸大國對新崛起的德國虎視眈眈,身為一個大陸國家當然是以建設一支強大陸軍為首要目標。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將大量資源投入到陸軍建設上,海軍建設就只能被壓制了。

威廉二世為了爭奪海外殖民地大力發展海軍,深深的刺激了英國,兩國開始軍備競賽。最後發展成為兩大集團的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給世界人民帶來深重苦難。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俾斯麥說殖民地是累贅,是不想發展海軍來刺激七海霸主英國,不想讓德國在海陸兩方面都面臨強大的敵人。

英法兩個老獅王應該讓位,但打響第一槍的不應該是德國,可惜的是德國選擇了敢為天下先



無齒刁民


德國人說:我也想要幾塊海外殖民地。

英國人說:別想了,早就被瓜分完了!



現在的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但是俾斯麥當年接手普魯士宰相的時候,德意志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因此,俾斯麥的目標非常明確:在通過普法戰爭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後,不再向外擴張,而是在政治層面進一步穩固德意志帝國。杜絕愚蠢和盲目的向外擴張,把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悶聲發大財。

所以俾斯麥的政策,主要是兩點。一是暫緩軍事擴張,搞好與鄰國的外交關係,與奧地利結成了最重要的聯盟;二是發展經濟,把著眼點放在歐洲大陸上,試圖先解決歐洲大陸上的問題,再到非洲進行殖民擴張。

不得不說,俾斯麥的思路是正確的!



畢竟德國是一個地緣政治很差的國家,東面是俄羅斯,西面是法國,北面出海就是英國,四周皆是強敵。如果德國自身的基礎不牢靠,在這種四戰之地是無法生存的。

尤其是法國,一直有復仇之心。俾斯麥害怕法國報復,便把法國當成頭號競爭對手,把防守的重點都放在法國身上。大國對抗,這是需要花銀子的。德國人把錢都花在自身建設和對抗法國了,哪還有精力搞海外殖民地?

另一方面,為了制衡法國,俾斯麥力主和英國搞好關係。畢竟英、德是傳統盟友,當年打拿破崙,之後打拿破崙三世,英國都站在了德國這一邊。英國的底線是海軍和殖民地,只要不碰這兩點,英、德的盟友關係不會散夥。俾斯麥不願意刺激英國人,自然也不會搞什麼海外擴張。


只不過時代進步太快了,隨著國際局勢和德法關係的緩和。德國在歐洲大陸建立了自己的聯盟體系,這讓德國人產生了一種優越感。老子的經濟歐洲第一!老子的陸軍世界第一!法國算個球?英國算個蛋?英國佬不服想咋滴?不服單挑。這個時期的德國,發展速度太快,因此對海外殖民的態度出現了鬆動。

俾斯麥也很迷茫,他不能預測未來,也想看看未來的局勢如何,便同意了軍隊的人去海外擴張。這個期間德國先後在非洲和大洋洲搞了幾塊殖民地,在中國的青島也搞了一塊租界,海外殖民地的發展勢頭很好。但是俾斯麥很快就發現,殖民地不能再搞了,再搞要出事。

俾斯麥這個時候緊急叫停,因為他是一個標準的政客。雖然他和軍隊關係很密切,但他一直對軍隊非常忌憚,一直對軍隊進行限制。因為軍隊本來就是為了打仗而生的,普魯士軍人尤其崇尚武力。威廉一世在位時,還能幫他彈壓軍隊。威廉二世繼位後,局面失控了。威廉二世這個人,是個典型的志大才疏之人。他一輩子只穿軍裝,熱衷於向外擴張,崇尚武力能解決一切問題。威二身為皇帝,本來就是軍隊領袖。現在他跟軍隊又穿一條褲子,後果太可怕了。



俾斯麥害怕德國過於膨脹、過度擴張會引發危機,更害怕軍隊主導德國政治。因此,海外擴張殖民地的政策剛剛鬆動沒兩年,俾斯麥又把這個大門給關上了。鐵血宰相仍然對海外擴張持謹慎態度。

事實證明,俾斯麥的擔心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在俾斯麥下臺後,德國還是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並且為了爭奪殖民地和英、法發生了火拼,首先是非洲的布爾戰爭。俾斯麥時代跟布爾人的關係搞的還不錯,結果英國人略施小計就拆散了布爾人和德國的盟友關係。

英國人給威廉二世開了一張空頭支票,只要德國人不干涉布爾戰爭,就答應和德國平分葡萄牙的非洲殖民地,威廉二世答應了。然後果不出其然,英國人爽約了。打完了布爾人,先前跟威二談好的分割殖民地事宜,作廢!



威二氣炸了,準備撩膀子跟英國幹。聲稱要組建世界第一的海軍,與英國對抗。問題是德國已經有一支開銷龐大的世界第一陸軍了,現在再搞世界第一的海軍,財力能否負擔?德國經濟好,但也沒有好到能同時負擔世界第一海軍和世界第一陸軍的開支。

在軍備擴張十年後,德國跟英國的矛盾還是激化了,雙方大打一場,這場戰爭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而這場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爭奪殖民地。令人噴飯的是,威二花大力氣建造的海軍艦隊,僅僅跟英國人在日德蘭海域打了一次就熄火了,不敢再出海挑戰。

回過頭來再看這段歷史,俾斯麥顯然是非常理智的。他並不是一個怯懦的人,他也主張鐵血主義。但是俾斯麥看問題比威二這個二貨更合理,知道什麼該幹,什麼不該幹。開拓海外殖民地這種事,要量力而行,切忌蠻幹。尤其是對武力盲目的迷信,覺得武力就能解決一切的人,往往會把整個國家和民族帶到溝裡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