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開鑿大運河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奇葩歷史大觀


一、經濟發展為開鑿大運河奠定了物資基礎

在我國古代,經濟重心一直是在黃河流域,北方的經濟比南方經濟進步。尤其是在農業經濟和生產技術方面,南方總是落後於北方。這種狀況,直到兩漢時期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即說:“夫三河(河東、河內、河南)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土地小狹、民人眾,都國諸侯所聚會。”可見當時的經濟和政治中心,一直都在黃河流域。而江南地區卻還相當落後。司馬遷在談及此時,即指出說:“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褥,⋯⋯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南方的經濟獲得了迅猛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更是掀起了向江南移民的浪潮,不僅給南方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而且還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使南方經濟獲得了顯著發展。尤其是江淮及太湖地區,更成為全國著名的糧倉,已開始呈現錦繡江南的風貌了。總之,從漢末到陳亡的四百多年間,江南地區經過南北勞動人民的辛勤開發,已經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隋統一全國後,就不能不格外重視這一地區的發展。尤其是政治中心在北方,國家需要加強對南方的管理,需要與經濟富庶地區的聯繫溝通,及糧食物資等的供給,更使隋朝政府意識到開鑿和貫通南北大運河的必要性。

二、政治統治為開鑿大運河起到推動作用

江南地區遠離中原,素與朝廷關係比較疏遠。隋煬帝平陳第二年,便發生了土豪汪文進等人的武裝叛亂,“陳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數萬,小者數千,共相影響。” 各地大小豪強,有的“自稱天子”,有的“自稱大都督”,使剛剛統一的隋政權面臨著嚴重威脅,隋文帝不得不派上柱國、越國公楊素,調集大軍進行鎮壓。雖平定了這場叛亂,但這種不安定的因素並沒有最終消除。為此,隋文帝除留派重兵鎮守之外,並於開皇十八年(598年)下詔:“吳越之人,往承敝俗,所在之處,私造大船,因相聚,致有侵害。甚江南諸州人間有船長三丈以上,悉括入官”。

以此同時,隋開鑿大運河與加強北部邊疆的統治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三、交通發展是大運河開鑿的客觀要求

古代交通對地理環境的依賴非常強。河運雖然在速度上不及馬,但在運量和運價方面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我國地形西高東低,主要的河流都是由西向東流入大海,缺少南北走向的大河。隨著帝國大一統的形成及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用人工開鑿南北走向的運河以開通南北水道交通,已經成為統治者的當務之急。運河的修建,並不是始鑿於隋朝。中國的運河,至少在先秦已經開始開鑿了。隋煬帝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加以改造、修建、擴建,完成宏大的大運河工程。

結論

總之,隋煬帝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巨大的寶貴的遺產,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是一個為中華民族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也是中國史冊上值得一提的偉大人物,是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康熙、乾隆等比肩的傑出封建帝王。正是由於隋煬帝完全擁有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正是當時隋朝的強盛,才使得隋煬帝既能對歷史作出巨大貢獻,也能對歷史犯下重大罪過;才使得隋煬帝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扮演了一個叱吒風雲的角色,反映出一個封建帝王把握時代航向的使命性


歷史問答人


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一、大運河的開鑿是當時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

的產物,是鞏固階朝政權的政治需要

早在隋場帝即位前,不僅有地方土族勢力的起兵反隋,而且人民群眾的起義鬥爭連綿不斷。如公元597年,桂州(今廣西桂林市)人李光仕起義反抗,被鎮壓後,接著又爆發了李世賢的反抗鬥爭。公元600年,李英林起兵於熙州(今安徽安慶市)。次年,潮州

等五州的寮民,紛起抗隋。人民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而隋朝卻因“關河懸遠,兵不赴急”。開通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就可以大大縮短行程,加強對南方人民的鎮壓活動。

二、大運河的開鑿是當時軍事形勢逼迫的結果

從東漢末年到公元 589 年隋朝統一中國的 400年間,中國長期處於分裂對峙的局面。這種長期分裂對峙的結果,形成了地方割據集團和割據一方的觀念。隋統一後,這種割據勢力和觀念必然同隋朝中央政府、中央的大一統思想存在著尖銳的鬥爭。北齊滅

亡後,降周的山東士族集團,仍是統治集團的一部分,他們在地方擁有很大的權力,又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動輒數州暴動。因此,隋朝中央政府必須從戰略上加以重視,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加以控制、強大的政治來經營、強大的經濟做後盾、強大的交通做支

撐,才能真正維護統一的局面。與此同時,在隋朝的北方和西北方,突厥勢力強大起來:突厥民族自北魏以來,時和時叛,隋初曾參與打內戰,大肆侵擾。此外,東北的形勢也不容樂觀。高麗政權不斷派兵南侵:因此,對隋王朝來說,無論是剛實現統一的東方、南方,還是北方、西北和東北

方,情況都很嚴峻,必須有一個強大的軍事力量控制局勢,而要實現運兵迅速,糧草和軍用品供應及時,沒有便利的交通是萬萬不行的。因此,解決南北運輸乃是當務之急。

三、大運河的開鑿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

隋朝的統一,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促進了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當時中國南方的生產,經過六朝時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已經成為繁盛之區。這裡的“魚鹽杞梓之利,充切八方;絲綿布席之饒,復衣天下”。而自古號稱天府的關中,已經不能滿足隋朝中央政府的需要。因此,急切需要轉運南方的粟米布吊。但是,中國的地形卻是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大江大河也都由西向東流入大海,南北的交通從來沒有很好整頓過。隋王朝面臨的歷史任務,就是必須把南方的經濟重心與北方的政治軍事重心聯繫

起來,使南北成為統一的整體。溝通南北的隋朝大運河工程,就是在這種新的客觀形勢下進行的。所以,大運河的開鑿,是符合時代的需要的,即使隋場帝不開鑿,也一定有其他人出來開鑿這一條聯繫南北的新運河的。公元605年,隋場帝下令修整了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北上爭霸開鑿的刊溝,並開挖了黃河、淮河間的通濟渠;608年,又下令開挖了南通黃河、北到逐郡的永濟渠;610年又修整了三國孫吳時開通的聯結京口至餘杭的江南河。這樣,連結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五千多華里的大運河就應運而生了。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聯繫,大大縮短了南北的距離,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加強我國的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著重大的歷史作用。總之,大運河的開鑿,是當時中國政治、軍事形勢所迫的結果,是經濟文化交流發展的必然要求。當然,大運河這樣巨大的工程,是在官吏督役嚴急的情況下迅速完成的,不可避免地給人民帶來了很多的苦難,這樣的事實也是不可否認的。




小灰LX


大運河是隋朝交通發展的需要。古代交通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非常強。河運雖然在速度上不及騾馬,但在運量和運價方面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我國地形西高東低,主要的河流都是由西向東流入大海,缺少南北走向的大河。隨著帝國大一統的形成及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用人工開鑿南北走向的運河以開通南北水道交通,己經成為統治者的當務之急。


侍風er


古代沒有汽車火車,只有牛車騾車馬車驢車,陸上運輸十分艱難,而船運則相對經濟便捷,故歷朝歷代都愛修運河。

隋之前的中華大地,經歷過幾個歷史時期:

王國時期,包括夏商周(春秋)。這個時期沒有縱橫天下的經濟往來需求,小國寡民是社會常態,要大運河有什麼用?不過,偶爾因為軍事上的需求,在局部開鑿小規模運河,也是常有的事,不僅中原諸國挖得,就連吳越這種野蠻人也會挖運河。

第一帝國時期,包括戰國、秦、西漢、新、東漢。這個時期是中國大變動的時期。這個時期開始出現了大規模社會治理,人員物資的大範圍流動成為明確的需求,那麼中央政府就勢必要尋找經濟上可行的解決方案。運河就是最佳解決方案。運河的意義在於溝通供給和需求兩側,當時這兩側都集中在黃淮流域,距離不遠,溝通方便,所以第一帝國雖然也留下了不少著名的運河,但規模都不算大。

第二帝國時期,這個帝國實際上夭折了,沒有走完歷史過程,包括三國、西晉、東晉、南朝。因為帝國夭折了,而且後來偏居半壁江山,所以也沒有大運河的建設需求,但第二帝國也留下了巨大的歷史遺產:江南的開發,推動了中華的經濟重心南移。

隋之前的中華,

需要運河;

也開了不少運河;

但不需要大運河。

隋為什麼需要大運河?

隋是第三帝國的整合期。

第三帝國時期,包括北魏、東西魏、北朝、隋、唐。這個時期有如下幾個特點:

社會治理出現了更高的需求,第二帝國的士族路線被證明不靈,中央政權需要更強、更集中的權力(搞大工程只是治標,後來找到的治本方法是科舉)。

內部整合的壓力加大,不僅北方各個族群之間需要整合,而且,原來南北朝之間的整合問題也加了進來。

南方經濟的躍升,東晉和南朝讓更優質的自然資源與勞動力資源和技術能力得到結合,江南大量產出富餘的糧秣。不過,飯雖多但碗太遠,供給側離需求側實在太遠了,需要有更經濟的食物運送方法。

帝國在東北方向上的邊患壓力增大,且對手的社會組織、動員能力比較強。

所以,隋朝以前沒有修建大運河的需求。隋朝時,國家統一,江南得到了開發,物產豐富,而關中則由於開墾過渡和氣候變化,導致乾旱貧瘠,物產不足以支持關中人口,因此,隋煬帝才營建東都洛陽,率百官與家屬以及大軍就食於洛陽。

但是洛陽也沒有餘糧,沒有關係,通過大運河從江南調過來。

為了解決高句麗,隋朝調集大軍征討,軍隊與後勤物質大多是通過大運河運到涿郡,即今北京。

因此,隋朝大運河的修建,是為了溝通南北,方便運輸以及灌溉等功能。

前朝修了很多運河,隋朝只需要把它們連接起來並標準化就行了,儘管如此,依然動用了百萬民夫。

綜上,到了隋朝,開鑿大運河的條件才算完全具備。修建大運河,是一個弊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憑此一條,隋煬帝可稱千古一帝。




當代曹植


謝謝,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與萬里長城並稱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它始鑿於春秋末期(公元前五世紀),後經隋朝(公元七世紀)和元朝(公元十三世紀)兩次大規模擴展,成為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南北交通大動脈。它跨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形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水運網絡,這是一項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

經隋朝數次開鑿形成的南北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他全長1794米,水面寬50多米,最窄的地方也有30~40米。運河修通後,隋煬帝楊廣率領數達幾千艘、長達200裡的船隊,從洛陽出發,一路浩浩蕩蕩前往揚州遊玩,楊廣乘坐的龍舟,高15米、寬17米,長達67米。由此不難看出大運河的規模和通航能力。

南北大運河開鑿的歷史原因,演義小說都歸結為隋煬帝醉心遊樂。事實上,主要是因為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方面的客觀需要。

從經濟方面來說,當時政治中心長安和洛陽人口激增,糧食供應嚴重不足,而江浙一帶“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湊”,資源豐富,十分繁華。南北的經濟需要交流,水運方面的狀況尤其需要改善。

從政治軍事方面來說,南方廣大地區大小起義始終不斷,隋王朝鞭長莫及。為了進一步控制南方,隋王朝也需要修建一條運河來及時運兵,以鎮壓當地的反隋活動。

開鑿大運河是經濟、政治和軍事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和歷史發展的必然,當朝統治者的個人好惡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隋朝南北大運河的開鑿,功在當時,利在千秋。大運河自開通以後,就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運河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絕”。

開挖大運河,要穿越複雜的地理環境,從設計施工到管理,都需要解決一系列科學技術上的難題。工程涉及到測量、計算、機械、力學等多方面的科技知識。這一工程的完成,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


品讀歷史者


總體上有經濟、文化、軍事三方面的原因。

1。經濟與文化交流上,黃河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搖籃,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它的中下游中原地區是古代經濟、文化、科學最發達、最昌明的區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為活躍的所在。黃河自西向東的流向,便於東西橫向聯繫,而不便於南北縱向的聯繫,縱向經濟文化交流受到很大影響,黃河以北不乏富饒之地,黃河以南的東南沿海更是物產豐富之地,但長期得不到開發,這種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中國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我們的祖先明智地覺察到這個問題,從而產生開鑿南北縱向的人工河的願望。

2。軍事需求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封建統治者為鞏固政權,戰事頻繁,征伐不斷,為保證軍事行動所需之大量糧草的運輸,在水運上佔有主導地位的年代,溝通南北水運,開鑿運河無疑對軍事行動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見,大運河的開鑿,主要是為了當政者便於鞏固和發展自己的政權,而軍事行動和經濟開拓則是最直接的目的。同時,也有著追隨帝都的屬性。








中國史研究


關於隋場帝為何要開鑿這樣一條運河,歷史上的文人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唐代詩人秦韜玉在《隋堤》一詩中,認為隋場帝是為了滿足自己暢遊江都的慾望,那情況到底是什麼,來聽聽懷信同學的分析…

經濟發展

隋朝將國都建在了進可攻,退可守”的關中地區,是出於政治和軍事方面的考量。但隨著大批官僚和百姓的入住,已經殘破的關中經濟無法負擔如此龐大的人口。大批掌握熟練技能的農民南下,加上南方特有的、優越的自然環境使得南方地區在東晉時,已經成為了新的經濟中心。將南方豐富的物產轉移到北方,彌補北方生產力不足產生的物資短缺,已變成迫在眉睫之事。在古代交通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水運是最為廉價與方便的。只有開闢一條新的水道,オ能從根本上解決北方物資短缺的問題,並且也能夠使南北雙方的物產得到交流交換

戰略需要

隋朝統一之前的中國由於長期處在分裂和敵對的狀態之中,因此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和社會風俗,雙方的認同感較低。再者,南方地區一直是世家大族的故地,他們在當地擁有十分強大的影響力。隋朝政府實行的中央派遣地方官的做法,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利益,因此雙方的矛盾十分尖銳。為了加強對江南地區的控制將其更快地納入到中央體系中來,開闢一條能夠直通南方的運輸路線就尤為重要。另外,在隋朝的北面,一直潛伏著突厥和吐谷渾這兩支少數民族。為了防備他們突如其來的侵襲,隋朝政府在文帝統治時期就開始在邊境線上屯兵駐守。雖然隋朝政府大力推行屯田政策,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數萬軍人的糧食問題,必須要依靠中原和南方地區的糧食來進行接濟。大運河水濟果一段,就是為了這一目的而開鑿的。

加強中央鞏固

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糧食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依靠陸路運輸,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無法滿足需要。而我國主要河流大多為東西走向,開通南北運河,利用水力運輸,已是勢在必行。其次,從政治上看,隋滅陳後,隋政府為加強對東北和江南地區的控制,也需要開通一條南北向的大運河。當然從隋煬帝個人看,也抱有開運河乘龍舟遊江南的目的。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隨後是“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在現在看來京杭大運河提供了中國南北方的水路運輸線路,有效提高了南北的物資和人員的調動效率,增加了兩地交流和商業往來,長期來說對國家是有進步意義。

我是懷信同學,歡迎大家圍觀賜評,喜歡的話動動手點點關注!


懷信同學


1. 自古以來,南北交通多有不便

2. 隋統一全國後,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繫和交流大大加強

3. 為了鞏固統一成果,必須加強對東北,東南地區的控制

4. 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運河作為基礎

5. 隋朝的富庶為大運河的開鑿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Hai子君


首先要態度鮮明的反對“修建運河是為了滿足隋煬帝個人的遊玩愛好”這個說法。

這種歷史定論是特殊年代搞宣傳為了烘托“統治階級的殘暴”而製造的“運河開挖原因”,非常不科學。

給隋煬帝楊廣安排了一個黑鍋背。

其實,遠在隋朝三百多年前,運河就開始修建了,三國時代,曹魏“司馬懿”就開始挖運河了運兵運糧了。

他把黃河水引入了汴河,是為廣漕渠,廣漕渠南北向。

沒辦法,中國的天然河流水道基本上都是西東向,想要兩河交匯必須人工開挖。

曹魏是北方地區,在南方呢?

孫權為了保障自己的都城的物質供應,免去太湖地區的豐饒物資要經長江轉運至建業的麻煩,也開挖了一段“江南河”河,連接了錢塘江和長江,這條河的東段即是大運河江南運河的起源。

遠在戰國時代,吳王夫差不是也挖了一個“邗溝”嘛!連通了長江和淮水,也是江南地區振興經濟的重要大工程。

江南地區正是這樣被一個朝代一個朝代慢慢的改造自然,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慢慢發展起來了。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三百餘年的發展,在一波一波北方南遷人民的努力下,到大隋建立的時候,江南地區已經發展成非常富庶的地區了。

富庶的江南遠離中原,素於朝廷關係比較疏遠。地方豪強勢力桀驁不馴,他們兼併土地,隱蔽戶口,逃避賦役,還常常刁難官吏,以敢於不服朝廷法度為榮,因為他們是富人,北方多窮漢呀!

大隋平陳第二年,便發生了“土豪汪文進”的武裝叛亂,然後是眾多的大小土豪跟進,江南地區人人以和大隋合作為恥。

陳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數萬,小者數千,共相影響,或稱“天子”,或稱“大都督”,不一而足。——《隋書》

然後是楊素領兵大開殺戒,平定了叛亂,為了便於震懾統治江南,隋文帝曾經下詔說:

吳越之人,往承敝俗,所在之處,私造大船,因相聚,致有侵害。甚江南諸州人間有船長三丈以上,悉括入官——《中國大運河史》

不準江南人民造大船也。

隋煬帝楊廣曾經任“平陳元帥”,揚州總管,經略江都多年,對於江南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狀況,瞭如指掌。

即位之初,隨即下令建東都,開通濟渠,連接邗溝和江南河,造大船,自東都出兵,大船堅兵巡行江南,炫耀武力,以軍事震懾江南各大小土豪巨族。

嗯,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首先的目的是可以快速運送軍事力量進入江南地區以行駛統治權。

後來,修永濟渠打朝鮮是另外的故事了。

如果問“隋朝開鑿大運河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是為了偏於統治江南地區。

就這麼簡單!


葭明通半瓶歷史


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上一項偉大的工程,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大運河都在中國。大運河始建於公元前486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大運河分為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個部分,全長達到2700公里,通達我國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是中國古代名副其實的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大運河的成功開鑿,讓中國的大運河充當漕運歷史中重要的通道長達1200多年。這些大運河在中國的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些大運河至今還在發揮作用,例如聞名於世的京杭大運河。

隋朝時期開鑿的大運河基本上是在地方河運的基礎上形成的

隋朝前的大分裂時期,一些地方政權從本區域的交通、經濟等利益點出發,大都開鑿了一些地方性運河,這些運河,從客觀上來說是為隋唐大運河奠定了基礎。

我們現在去看看隋朝開鑿了哪些大運河:

隋文帝時期開鑿了廣通渠山陽瀆。

隋煬帝修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條: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運河。

廣通渠是對對漢代槽渠的疏浚;山陽瀆是吳國邗溝故道;通濟渠是利用汴渠(蒗宕渠)的河道來開鑿的;邗溝是楊廣開鑿大運河重要的一部分,它上接通濟渠,下接江南運河,是利用的東漢所開鑿的邗溝直道永濟渠是利用以前多個朝代所留下的溝渠疏通而成;江南運河是在六朝以來所開鑿的江南運河的基礎上加以疏浚而成。

隋朝開鑿大運河的原因是什麼?

  • 第一是政治上的原因

宋朝人張方平曾經這樣認為漕運的重要性:“今日之勢,國依兵而立,兵以食為命,食以漕運為本。”——《樂全集》卷23《論京師儲軍事》

隋朝開鑿大運河,是想借助大運河能溝通南北的便利性來改變漕運的便捷條件,將戰略物資能快速轉運到全國大部分地區,成為調劑物資、制衡社會的有力手段;大運河的開通可以極大的穩定地方對中央的漕糧供應,保證京城所有居住人員的日常糧食,同時還能支撐統治階級高層機關的正常運轉;大運河還能強有力的支撐國家的戰爭機器可以正常運轉,不但是在運送物資,就是在快速運兵上也有巨大優勢。

  • 第二個是經濟上的原因

大運河的開通,不但讓當地的水利更加發達,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了這一地區的農業水利的快速發展;同時漕運的發達還給沿線的城鎮帶來非常多的好處,讓沿線的城鎮能隨著漕運的興盛而出現繁榮昌盛;大運河的開通可以給商業經濟帶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帶來的大量商品和貿易機會。商品的流通,城鎮的興旺,這是每個掌舵人都希望看到的事。

  • 第三個是為了社會穩定的原因

隋朝建立後,國內並不是很太平,再加上自然災害頻發,執政者在維護社會穩定這方面會使用很多的手段。漕運功能的完善有助於王朝對社會制衡與調控,消弭諸如重賦、災禍以及物價波動等造成的社會不安定因素。

結束語:

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城的快速發展,隋朝的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都是因為漕運發達而繁榮起來。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但隋煬帝濫用民力,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最終隋朝二世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