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從哪個人,或者哪件事開始喜歡歷史的?

哈你學史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歷史的呢?嗯,我是在高中的時候,看了一本叫做《百家講壇—傳奇故事》的雜誌之後,開始喜歡上歷史的。

高中的時候,我們每個月都有一節課外閱讀的課,這節課可以看自己喜歡的書籍,比如雜誌、名著、小說等等。

我記得當時是從同桌哪裡借來看的,剛剛拿到那本雜誌,我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了,封面正面是雜誌的名字,封面的背面是一個很漂亮的古裝美人,這樣好看的封面真的特別吸人眼球。在封面的正面,雜誌名稱的下方,還寫了雜誌裡面一篇文章的標題,我記得是“司馬光: 一生只為打破那口缸”。看到這行字的時候,我都驚呆了,就特別想要看看這到底是怎樣一篇文章,標題都那麼與眾不同。



後來我直接對著目錄找到了那篇叫做《司馬光: 一生只為打破那口缸》的文章,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因為我太想知道什麼叫做一生只為打破一口缸了。

這篇文章,先介紹了司馬光的家庭背景,還有他從出生到20歲時高中進士的大事,然後寫他的政途以及跟王安石從好友到政敵的故事。整篇文章通俗易懂,故事細膩,畫面感很強,讓人記憶深刻,不會像歷史書本上那樣晦澀難懂,所以很對我的胃口,我才發現原來歷史是那樣有趣。

後來我迫不及待將這本雜誌都看完了,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開心得不得了,所以每期他們家的雜誌我都買。買回來就對照著歷史課本學習,然後歷史成績居然提高了很多,當然也就更加喜歡歷史啦。

歷史書本上面的基本都是大概的簡介,要想了解歷史還需要做很多的功課,但是當你瞭解的歷史越多,就會越喜歡歷史,越驚歎古人的智慧跟才學。



我最近在瞭解清朝,所以朋友給我推薦了一本書籍,叫做《曾國潘家書》,雖然暫時還沒讀完,但是已經被這本書征服得徹徹底底了。書中有很多的啟發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比如“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又如“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這本書寫得很好,不僅可以瞭解到曾國潘這個人,還能從側面瞭解他所在的朝代,這對掌握歷史也是有好處的,喜歡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這本書。


舊故里青梔如初


你是從哪個人,或者從哪件事開始喜歡歷史的?



說起歷史,從小學到高中就一直是我比較頭疼的科目。一直到大學讀了理工科,才徹底與歷史課“決裂”。諸如某個歷史事件發生在什麼時候?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對整個社會進步起了什麼作用?等等問題,一直讓我頭疼了很多年。我也一直是僅僅把“歷史”當成了一門課學生時代在課堂上學習而已,死記硬背是我當時學習歷史的唯一辦法。

參加工作以後,隨著閱歷的增加,對歷史的理解逐漸豐富起來,雖已明白歷史不是一門功課那麼膚淺,但也僅限於茶語飯後的即興閒談會聊到一些歷史背景或歷史事件,並不會專門去學習歷史及從中吸取養分。



隨著孩子的成長,出於同大多數父母一樣的心情,給孩子陸續買了不少歷史方面的書籍,從歷史小畫冊到中華上下五千年等等,很多種。在陪著孩子讀這些書的過程中,我突然發現我對歷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開始喜歡上了歷史。 把歷史學好了,至少可以讓我們鑑古識今、更加明智、少走彎路。



前幾天,偶然看到頭條號悟空問答欄目一些前輩的分享,便迫不及待地把“歷史”當成了自己的興趣認證。

請有同樣興趣的朋友關注我,我們一起“成長”。也歡迎大家積極評論,分享自己的故事。


柏崖史話


喜歡上歷史,也許是自身性格或者思想上的某些無法言明的原因。

如果一定要說是什麼事件使自己喜歡上歷史,通過仔細的回想,小學四年級時,蘇聯解體是一個重要的楔子。

至今,還能清楚的記得,那是一節地理課,身材清瘦,頭髮斑白的地理老師在講課過程中,突然說到:“蘇聯補存在了!以後叫獨聯體了!”

那個時候,無法理解或者想象蘇聯解體的意義,但卻知道那是一件大事。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蘇聯這個國家,是大人們經常談論的,導致小孩們很小時就知道蘇聯曾經是我們的老大哥,給過我們很多幫助。

當然現在回想起來,鄉間的大人們無法說清楚中蘇關係的來龍去脈,中蘇關係的惡化,那時候很少有人提起過。他們對於蘇聯有深深的感情,即使中蘇交惡,但他們依然認同這個國家是老大哥。

不管怎麼樣,十來歲的我,知道了老大哥不在了,蘇聯解體了,這個事情不知道為什麼深刻地刻在我的腦海之中。

也許,天生對歷史事件敏感。也許是命中註定,高考時,被錄取到歷史專業。

每當思考自己為什麼會從事與歷史相關的工作時,四年級時的那節地理課,我深深地記住了地理老師所講的蘇聯解體的事情,可能預示著我和歷史之間存在某種緣分。


牧乙讀書


看小人書開始,那個時候喜歡照著連環畫來畫,特別是那些古代戰將的故事如岳飛,108好漢。。。。穿著盔甲,手執冷兵器,那個帥無法形容。畫著畫著不過癮,跟小夥伴根據故事情節分配角色演繹角色,騎竹當馬,慢慢就喜歡上歷史了。雖然皮毛不到,也其樂無窮。


路過man


小時候聽爺爺講述說唐的故事就開始喜歡歷史了,雖然後來才知道那只是演義,並不是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